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围绕广东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基础上,推行“项目工作室”产学研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的四个引入,即企业骨干引入教学团队、企业项目引入教学内容、企业资源引入教学环境、企业准则引入生产性实训。实践表明,这一模式有效地将学校与社会对人才的供求情况相衔接,以实践教学促进能力提高,增强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5-0026-03
随着社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和需求的逐渐提高,文化产业对整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也随之增强。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设计人才,如何做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建设,构建良好的育人教学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高技能人才支撑,是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面临的问题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5%以上的高职院校开办了艺术设计类专业,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作为独创性和实操性较强的艺术设计专业,盲目扩招给人才培养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办学思路、教育质量、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等内涵发展明显滞后于社会市场发展需要;教学团队专业性不足,部分教师专业不对口或缺乏一线企业实践经验;教学手段陈旧,重理论轻实践,造成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创意意识落后、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再加之各种广告设计公司和设计企业的规模参差不齐,能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的岗位相对较少,造成学生实习困难等问题。
二、“项目工作室”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契合
纵观世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全过程,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最早出现在欧洲。德国在1919年成立了国立包豪斯设计学院,并创立了“工作坊”教学模式,开创了现代设计教育“工作室”制的先河。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欧美的职业设计教育中已相当成熟,他们在专业与社会实践教学、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与企业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开发项目,使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2011年,笔者在美国学习期间,专门考察了位于美国洛杉矶的设计教育的最高学府——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其在业界的高知名度和职业化程度成为世界优秀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报考的首选。该校和世界很多大型的企业有着密切的合作,包括耐克、奔驰、松下以及苹果等。学校一直试图使学生能与业界密切接触,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为学生提供电脑工作室、绘图工作室、摄影工作室等各种实训场所。
目前,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已接受了这种工作室教学理念,并逐渐成为艺术设计教学的主要模式,但仍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如广东省一些知名艺术设计院校,自2005年起陆续成立各类设计工作室,但此类工作室运作经常停留在企业提供实训场所、提供真实课题、参与指导实训等层面,不能深化内涵,学生动手能力差、设计能力不强,作品成果仅仅停留在作业阶段,并不能真正交付使用。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化研究。
三、构建“项目工作室”校企融合平台的路径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现有艺术设计类专业三个,分别为多媒体技术专业、动漫设计专业、室内设计专业。从2010年起分别成立了多媒体技术(平面设计)工作室、二维动画工作室、三维动画工作室、原画设计工作室、影视制作工作室和雕塑制作工作室等。同时配套相关的专业教学场所包括商业摄影棚、影视制作实训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美术室等,计划组建苹果电脑实训室、包装设计工作室、丝网印刷工作室、模型工艺实验室和研讨室。目前,项目工作室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并通过如下的运作形成校企融合平台。
引入企业骨干,打造专兼结合的校企协同团队。加强高级人才引进,组建一支由生产一线技术专家及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设计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团队,确立人才培育目标,探讨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职业岗位的要求和目标,指导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审定课程设置与内容,参与课程教学、工作室项目指导,监督教学的过程和质量。专任教师与企业人员通过工作室载体,形成了紧密型的“校企协同”教学团队。
引入企业项目,推行项目教学。以工作室为依托,把企业真实项目导入教学,可确保推行项目教学的项目来源。以往在推行项目教学中,经常由于找不到项目或找不到合适、持续的项目而尴尬,使推行项目教学成为无源之水。为了确保每个工作室有项目运行,积极引进企业商业项目或各种权威竞赛设计项目。
引入企业资源,营造仿真工作氛围。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可从硬件条件上与企业对接,校企协同改善工作室资源,让学生进入工作室就感受到与一般课堂不一样的气氛。同时,在项目运作、人员安排、奖惩设计等方面,按照真实企业的方式进行运作,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工作室,成立项目团队、制定工作计划、合理进行人员调配等,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直接面对客户、了解市场需求。
引入企业准则,保证生产性实训质量。设计企业对于作品成果的评价往往严于学校的评价机制。工作室可适当移植企业标准进行运作:一是企业的项目流程准则,二是企业对设计作品的执行和评价准则,使学生的创作从流于表面而难以采纳使用,变成了有据可依并且可以实施和验收的成果,大大提高校内生产性实训成果的质量,保证了项目工作室协同育人平台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社会价值。
四、“项目工作室”协同育人平台实践成效
推行工作室制协同育人模式,目的是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机会接触最真实的设计企业作业模式和行业规范,使其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最大化锻炼,毕业后能胜任相关工作岗位要求。随着工作室制度不断成熟,校企协同育人产生一批符合社会与企业需求的创新成果,服务社会的同时还能为工作室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
关键词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5-0026-03
随着社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和需求的逐渐提高,文化产业对整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也随之增强。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设计人才,如何做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建设,构建良好的育人教学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高技能人才支撑,是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面临的问题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5%以上的高职院校开办了艺术设计类专业,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作为独创性和实操性较强的艺术设计专业,盲目扩招给人才培养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办学思路、教育质量、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等内涵发展明显滞后于社会市场发展需要;教学团队专业性不足,部分教师专业不对口或缺乏一线企业实践经验;教学手段陈旧,重理论轻实践,造成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创意意识落后、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再加之各种广告设计公司和设计企业的规模参差不齐,能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的岗位相对较少,造成学生实习困难等问题。
二、“项目工作室”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契合
纵观世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全过程,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最早出现在欧洲。德国在1919年成立了国立包豪斯设计学院,并创立了“工作坊”教学模式,开创了现代设计教育“工作室”制的先河。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欧美的职业设计教育中已相当成熟,他们在专业与社会实践教学、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与企业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开发项目,使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2011年,笔者在美国学习期间,专门考察了位于美国洛杉矶的设计教育的最高学府——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其在业界的高知名度和职业化程度成为世界优秀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报考的首选。该校和世界很多大型的企业有着密切的合作,包括耐克、奔驰、松下以及苹果等。学校一直试图使学生能与业界密切接触,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为学生提供电脑工作室、绘图工作室、摄影工作室等各种实训场所。
目前,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已接受了这种工作室教学理念,并逐渐成为艺术设计教学的主要模式,但仍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如广东省一些知名艺术设计院校,自2005年起陆续成立各类设计工作室,但此类工作室运作经常停留在企业提供实训场所、提供真实课题、参与指导实训等层面,不能深化内涵,学生动手能力差、设计能力不强,作品成果仅仅停留在作业阶段,并不能真正交付使用。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化研究。
三、构建“项目工作室”校企融合平台的路径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现有艺术设计类专业三个,分别为多媒体技术专业、动漫设计专业、室内设计专业。从2010年起分别成立了多媒体技术(平面设计)工作室、二维动画工作室、三维动画工作室、原画设计工作室、影视制作工作室和雕塑制作工作室等。同时配套相关的专业教学场所包括商业摄影棚、影视制作实训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美术室等,计划组建苹果电脑实训室、包装设计工作室、丝网印刷工作室、模型工艺实验室和研讨室。目前,项目工作室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并通过如下的运作形成校企融合平台。
引入企业骨干,打造专兼结合的校企协同团队。加强高级人才引进,组建一支由生产一线技术专家及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设计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团队,确立人才培育目标,探讨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职业岗位的要求和目标,指导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审定课程设置与内容,参与课程教学、工作室项目指导,监督教学的过程和质量。专任教师与企业人员通过工作室载体,形成了紧密型的“校企协同”教学团队。
引入企业项目,推行项目教学。以工作室为依托,把企业真实项目导入教学,可确保推行项目教学的项目来源。以往在推行项目教学中,经常由于找不到项目或找不到合适、持续的项目而尴尬,使推行项目教学成为无源之水。为了确保每个工作室有项目运行,积极引进企业商业项目或各种权威竞赛设计项目。
引入企业资源,营造仿真工作氛围。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可从硬件条件上与企业对接,校企协同改善工作室资源,让学生进入工作室就感受到与一般课堂不一样的气氛。同时,在项目运作、人员安排、奖惩设计等方面,按照真实企业的方式进行运作,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工作室,成立项目团队、制定工作计划、合理进行人员调配等,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直接面对客户、了解市场需求。
引入企业准则,保证生产性实训质量。设计企业对于作品成果的评价往往严于学校的评价机制。工作室可适当移植企业标准进行运作:一是企业的项目流程准则,二是企业对设计作品的执行和评价准则,使学生的创作从流于表面而难以采纳使用,变成了有据可依并且可以实施和验收的成果,大大提高校内生产性实训成果的质量,保证了项目工作室协同育人平台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社会价值。
四、“项目工作室”协同育人平台实践成效
推行工作室制协同育人模式,目的是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机会接触最真实的设计企业作业模式和行业规范,使其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最大化锻炼,毕业后能胜任相关工作岗位要求。随着工作室制度不断成熟,校企协同育人产生一批符合社会与企业需求的创新成果,服务社会的同时还能为工作室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