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已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赋予的要求。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在教学中,一是要把握好课程知识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二是要通过有效途径,增强教学实效性;三是从专业角度,作好课堂教学的延伸,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关键词】生态文明 课程 教学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文明形态无疑使人类社会文明发生根本转变,那么,相应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也应发生转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在教学中应如何贯穿生态文明的基本思想,是本文思考的问题。
深入挖掘课程内容,选择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通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课,包含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在教育教学中都有很好的结合点。比如,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建立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应该说,科学发展理念与绿色理念有着共同的内涵。
首先,在教学中可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向学生阐明在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其中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反映了党第一次在整体上对发展问题的系统认识和把握。具体地说,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要注重发展的整体性、均衡性,还要注重发展进程的持久性和连续性,把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同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加强生态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才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其次,要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毛泽东曾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中国大规模植树造林的倡导者。他这样说过:什么都可以藐视,就是黄河不能藐视。对此,我们既可以理解为毛泽东把黄河看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也可以看作是他对自然的尊重,甚至还可以看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在他心灵中的积淀。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目标问题,如讲过“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们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江泽民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重要战略思想。胡锦涛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他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我们也应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学会在新的发展观之下,重新打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此外,“概论”课中的新民主主义建国论、《论十大关系》、社会主义本质论、和谐社会理论等内容中中都提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论、发展模式论,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问题都非常关注。在1992年“南方谈话”前夕,在论及五年计划、十年规划指导思想时,邓小平还特别指出,“自然环境保护等,都很重要”。可以说,孕育着科学发展观的思想雏形,孕育着科学发展观的探索起点。
通过案例教学,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对于高职类院校,思政课开设的课时有限,课堂教学时间较紧,所以,在教学中很有必要考虑选择一些重点的、典型的案例或时政资料进行讲解分析讨论,以此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以“科学发展观” 内容为例,教学中引入案例——“半个世纪人类发展观大反省”:
“自从18世纪工业革命在西方发轫以来,人类便以为自己寻到了自我发展的终极密码,随着滚滚的车轮与隆隆的机器轰鸣,一番无边无际、无限无量的乐观发展前景被反复展示。但这种乐观最终被环境问题击碎,“技术万能论”与“无限发展观”一步步沦陷……”
本案例通过对半个世纪人类发展观大反省,向学生说明人类对发展的认识渐进上升的阶段,使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理念和行为指南,并让学生从一个侧面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发展观中的一个新的发展观。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1.“人类在享受发展成就之时,同时遭受了发展的危机。人类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2.什么才是真正的发展?中国需要怎样的经济增长方式?”
通过案例问题的探讨,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
1.从资料和现实来看,人类的发展是以掠夺大自然、破坏大自然为代价,而且已经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如此,目前,我国的GDP主要是靠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使用廉价劳动力换来的。一旦资源短缺,我们的经济速度就会缓慢。 2.从长远来看,中国的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GDP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但按照现在的资源、能源消耗方式,我们认为中国将很难承受。如果不尽最大可能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很可能造成“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的严重后果。
实践昭示我们,生态文明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生活问题,政治问题。
正是在正视现实和展望未来的前提下,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同学们日常的学习生活入手,谈谈是否还存在着为了升学,忽视了我们身心的协调发展,忽视了能力情感的协调发展,忽视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等这些问题,因此,为了我们健康成长,为了我们的全面发展,同学们也很有必要转变观念,也需要树立起科学发展观,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
对学生而言,通过对这些事件的了解,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的沉痛教训,从而认识到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激发他们强烈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生态文明需求。
课堂教学的延伸——“我的专业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我校是一所建筑类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将直接成为绿色建筑的实施者,作为将来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至关重要。因此,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结合“概论”课的内容要求,引导学生课外进行实践调研,课题如:“我的专业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以此增强学生对生态文明观的情感体验,进而把生态文明意识内化为学生的绿色需求。监理班董超同学在调研报告里这样说:作为建筑类院校的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因为建筑业是高耗能的,所以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建筑行业中的高耗材、高排放的行业更需要我们全力以赴的去改变,我们应积极推行绿色建筑,使用绿色环保材料,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节约成本,降低能源损耗,不断寻找合理配置资源的新方法新途径。田春苗同学说:作为未来的监理员,我们首先要坚持绿色建筑,第一,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要选择低碳环保的材料,不能单纯地从经济效益、价格来选择;第二,在建筑过程中,要做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尽可能充分利用材料、减少材料的浪费,充分利用阳光、实现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张敏同学说:作为学工程监理的我,会监督好工人在设计材料、施工、回收等各方面努力做到绿色生态,我觉得,工程建设应该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促使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等。通过这样的引导,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使整个教学充满绿色生机。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我们对自然界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规律。”[3]因此,只有立足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宽广视野,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社会和谐的影响,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构建好和谐社会。
综上所述,“概论”课程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只要我们充分挖掘课程中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特别是注意发挥“概论”课程在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总结上所具有的优势,把课程知识的传授与生态文明教育适时恰当地结合在一起,就能很好的发挥思政课对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1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作者单位:陕西省建筑职工大学 陕西西安
【关键词】生态文明 课程 教学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文明形态无疑使人类社会文明发生根本转变,那么,相应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也应发生转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在教学中应如何贯穿生态文明的基本思想,是本文思考的问题。
深入挖掘课程内容,选择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通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课,包含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在教育教学中都有很好的结合点。比如,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建立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应该说,科学发展理念与绿色理念有着共同的内涵。
首先,在教学中可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向学生阐明在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其中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反映了党第一次在整体上对发展问题的系统认识和把握。具体地说,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要注重发展的整体性、均衡性,还要注重发展进程的持久性和连续性,把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同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加强生态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才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其次,要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毛泽东曾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中国大规模植树造林的倡导者。他这样说过:什么都可以藐视,就是黄河不能藐视。对此,我们既可以理解为毛泽东把黄河看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也可以看作是他对自然的尊重,甚至还可以看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在他心灵中的积淀。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目标问题,如讲过“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们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江泽民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重要战略思想。胡锦涛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他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我们也应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学会在新的发展观之下,重新打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此外,“概论”课中的新民主主义建国论、《论十大关系》、社会主义本质论、和谐社会理论等内容中中都提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论、发展模式论,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问题都非常关注。在1992年“南方谈话”前夕,在论及五年计划、十年规划指导思想时,邓小平还特别指出,“自然环境保护等,都很重要”。可以说,孕育着科学发展观的思想雏形,孕育着科学发展观的探索起点。
通过案例教学,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对于高职类院校,思政课开设的课时有限,课堂教学时间较紧,所以,在教学中很有必要考虑选择一些重点的、典型的案例或时政资料进行讲解分析讨论,以此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以“科学发展观” 内容为例,教学中引入案例——“半个世纪人类发展观大反省”:
“自从18世纪工业革命在西方发轫以来,人类便以为自己寻到了自我发展的终极密码,随着滚滚的车轮与隆隆的机器轰鸣,一番无边无际、无限无量的乐观发展前景被反复展示。但这种乐观最终被环境问题击碎,“技术万能论”与“无限发展观”一步步沦陷……”
本案例通过对半个世纪人类发展观大反省,向学生说明人类对发展的认识渐进上升的阶段,使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理念和行为指南,并让学生从一个侧面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发展观中的一个新的发展观。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1.“人类在享受发展成就之时,同时遭受了发展的危机。人类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2.什么才是真正的发展?中国需要怎样的经济增长方式?”
通过案例问题的探讨,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
1.从资料和现实来看,人类的发展是以掠夺大自然、破坏大自然为代价,而且已经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如此,目前,我国的GDP主要是靠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使用廉价劳动力换来的。一旦资源短缺,我们的经济速度就会缓慢。 2.从长远来看,中国的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GDP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但按照现在的资源、能源消耗方式,我们认为中国将很难承受。如果不尽最大可能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很可能造成“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的严重后果。
实践昭示我们,生态文明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生活问题,政治问题。
正是在正视现实和展望未来的前提下,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同学们日常的学习生活入手,谈谈是否还存在着为了升学,忽视了我们身心的协调发展,忽视了能力情感的协调发展,忽视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等这些问题,因此,为了我们健康成长,为了我们的全面发展,同学们也很有必要转变观念,也需要树立起科学发展观,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
对学生而言,通过对这些事件的了解,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的沉痛教训,从而认识到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激发他们强烈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生态文明需求。
课堂教学的延伸——“我的专业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我校是一所建筑类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将直接成为绿色建筑的实施者,作为将来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至关重要。因此,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结合“概论”课的内容要求,引导学生课外进行实践调研,课题如:“我的专业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以此增强学生对生态文明观的情感体验,进而把生态文明意识内化为学生的绿色需求。监理班董超同学在调研报告里这样说:作为建筑类院校的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因为建筑业是高耗能的,所以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建筑行业中的高耗材、高排放的行业更需要我们全力以赴的去改变,我们应积极推行绿色建筑,使用绿色环保材料,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节约成本,降低能源损耗,不断寻找合理配置资源的新方法新途径。田春苗同学说:作为未来的监理员,我们首先要坚持绿色建筑,第一,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要选择低碳环保的材料,不能单纯地从经济效益、价格来选择;第二,在建筑过程中,要做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尽可能充分利用材料、减少材料的浪费,充分利用阳光、实现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张敏同学说:作为学工程监理的我,会监督好工人在设计材料、施工、回收等各方面努力做到绿色生态,我觉得,工程建设应该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促使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等。通过这样的引导,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使整个教学充满绿色生机。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我们对自然界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规律。”[3]因此,只有立足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宽广视野,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社会和谐的影响,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构建好和谐社会。
综上所述,“概论”课程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只要我们充分挖掘课程中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特别是注意发挥“概论”课程在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总结上所具有的优势,把课程知识的传授与生态文明教育适时恰当地结合在一起,就能很好的发挥思政课对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1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作者单位:陕西省建筑职工大学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