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研究并分析中药安全性与合理应用管理措施。方法:收集使用了中药治疗的108例患者,根据平行、单盲、随机对照的设计原则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患者按中药常规应用,观察组则接受中医应用干预。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在使用中药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掌握中药的功能主治,运用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并根据患者疾病的具体情况,正确选择药物、正确选择给药途径、给药剂量与疗程,按说明书要求正确使用,注意药物间的配伍,从而保证中药疗效与使用安全,才能有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关键词】 中药 合理应用 管理措施
近年来,复方“蒲公英”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等多种中药注射液由于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被叫停[1]。相关的研究报道称,古代中医在治疗中是针对患者个体进行辩证用药,每个人的用量都有拿捏,而一旦变成中成药后患者会自行用药,同时当剂型变为静脉注射时,其用药的危险性就会相应增大。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其制剂工艺和提取工艺都相对简单,但是由于中药的成分非常复杂,其有效成分不完全明确,因此质控很难,不良反应频频发生[2]。在本次研究中,对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采用了中医应用干预,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中医治疗的108例患者中,根据平行、单盲、随机对照的设计原则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54例),患者年龄在25岁-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2±7.5)岁;64例患者通过中药内服进行治疗,44例患者接受中药注射剂治疗。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中药常规应用,观察组则接受中医应用干预:
1.2.1 辨病用药。这一干预主要针对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或者中医疾病,要求根据疾病的特点,针对性的选择中成药物。而在临床使用时,应将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注意不能只根据西医的诊断就对中成药进行选择。
1.2.2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注射剂的浓度、加药方法、配置顺序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在配制前應对药液的质量进行认真检查,一旦发现沉淀、浑浊、漏气、变色等问题应停止使用。此外,中药注射液必须单独使用,避免叠加效应;若患者需要长期使用,应在每个疗程之间进行时间间隔。在患者用药时,必须对其反应进行细致观察,尤其是老人、儿童以及肝肾功能异常患者,在使用中药注射剂进行治疗时必须加强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必须立即停药,并行对症处理。
1.2.3 辨证应用。严格遵循中医药理论,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病情特点进行辨证论治,保证剂型、用量、用法的合理性。对患者的过敏史、用药史进行详细询问,告知患者泻火药应在饭后服用,而补养解毒药则应在饭前服用。若患者需要行中西医联合治疗,而药物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还不甚了解,这时不要盲目合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1.3 评价指标
统计对照组的临床治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与观察组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的最后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t值用以检验计量资料,卡方用以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经P值进行判定。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3 讨论
相关的研究发现,中药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由误用、滥用引起的,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大量研制和问世,虽然被看做是中药的现代化延伸,但是其使用的安全性却一直都备受质疑[3]。由于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成分和致敏原成分不明,即使对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进行再评价的工作已经开展了多年,但是就目前看来,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研究者指出,对于中药治疗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态度不能因为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就一棍子打死,但同时也不能为了保护中药国粹而一味袒护,必须正视问题,找出原因和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提高中药治疗的安全性[4]。
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采用了中医应用干预,经对比分析研究,我们可知,观察组的临床治愈率为9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4%。虽然中药本身的毒性会提高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但是药物的不当使用则是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而通过中医应用干预,对中药饮片和中药注射剂都从源头进行了质量控制,避免药品出现变质、挤压等情况,保证药品质量。在临床使用中,通过严格的制度管理、审方机制将用药风险降到了最低。此外,在中西医联合用药时,充分考虑了中西药物的主次地位,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给药的时间、剂量以及给药途径;针对给药途径相同的中成药和西药,应分开使用。而对于使用中药注射剂进行联合治疗的患者,应根据中西医诊断以及各自的用药原则进行选药,同时充分考虑药物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尽可能减少药物的剂量和数量,并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严禁混合配伍。
综上所述,在使用中药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掌握中药的功能主治,运用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并根据患者疾病的具体情况,正确选择药物、正确选择给药途径、给药剂量与疗程,按说明书要求正确使用,注意药物间的配伍,保证中药疗效与使用安全,才能有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 张利国,张卫萍.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的不安全因素与防范[J].医药导报,2011,30(10):1392-1396.
[2] 胡黎,林华.小包装中药饮片在医院药房中的应用管理[J].现代医院,2010,10(08):108-109.
[3] 吴剑宏,李铭,陈幸谊,等.1600张门诊中药处方用药点评和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05):101-103.
[4] 吕天益.兴义市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中药学工作成效分析[J].中国药事,2013,27(12):1329-1332.
【关键词】 中药 合理应用 管理措施
近年来,复方“蒲公英”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等多种中药注射液由于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被叫停[1]。相关的研究报道称,古代中医在治疗中是针对患者个体进行辩证用药,每个人的用量都有拿捏,而一旦变成中成药后患者会自行用药,同时当剂型变为静脉注射时,其用药的危险性就会相应增大。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其制剂工艺和提取工艺都相对简单,但是由于中药的成分非常复杂,其有效成分不完全明确,因此质控很难,不良反应频频发生[2]。在本次研究中,对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采用了中医应用干预,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中医治疗的108例患者中,根据平行、单盲、随机对照的设计原则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54例),患者年龄在25岁-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2±7.5)岁;64例患者通过中药内服进行治疗,44例患者接受中药注射剂治疗。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中药常规应用,观察组则接受中医应用干预:
1.2.1 辨病用药。这一干预主要针对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或者中医疾病,要求根据疾病的特点,针对性的选择中成药物。而在临床使用时,应将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注意不能只根据西医的诊断就对中成药进行选择。
1.2.2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注射剂的浓度、加药方法、配置顺序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在配制前應对药液的质量进行认真检查,一旦发现沉淀、浑浊、漏气、变色等问题应停止使用。此外,中药注射液必须单独使用,避免叠加效应;若患者需要长期使用,应在每个疗程之间进行时间间隔。在患者用药时,必须对其反应进行细致观察,尤其是老人、儿童以及肝肾功能异常患者,在使用中药注射剂进行治疗时必须加强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必须立即停药,并行对症处理。
1.2.3 辨证应用。严格遵循中医药理论,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病情特点进行辨证论治,保证剂型、用量、用法的合理性。对患者的过敏史、用药史进行详细询问,告知患者泻火药应在饭后服用,而补养解毒药则应在饭前服用。若患者需要行中西医联合治疗,而药物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还不甚了解,这时不要盲目合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1.3 评价指标
统计对照组的临床治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与观察组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的最后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t值用以检验计量资料,卡方用以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经P值进行判定。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3 讨论
相关的研究发现,中药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由误用、滥用引起的,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大量研制和问世,虽然被看做是中药的现代化延伸,但是其使用的安全性却一直都备受质疑[3]。由于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成分和致敏原成分不明,即使对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进行再评价的工作已经开展了多年,但是就目前看来,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研究者指出,对于中药治疗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态度不能因为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就一棍子打死,但同时也不能为了保护中药国粹而一味袒护,必须正视问题,找出原因和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提高中药治疗的安全性[4]。
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采用了中医应用干预,经对比分析研究,我们可知,观察组的临床治愈率为9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4%。虽然中药本身的毒性会提高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但是药物的不当使用则是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而通过中医应用干预,对中药饮片和中药注射剂都从源头进行了质量控制,避免药品出现变质、挤压等情况,保证药品质量。在临床使用中,通过严格的制度管理、审方机制将用药风险降到了最低。此外,在中西医联合用药时,充分考虑了中西药物的主次地位,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给药的时间、剂量以及给药途径;针对给药途径相同的中成药和西药,应分开使用。而对于使用中药注射剂进行联合治疗的患者,应根据中西医诊断以及各自的用药原则进行选药,同时充分考虑药物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尽可能减少药物的剂量和数量,并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严禁混合配伍。
综上所述,在使用中药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掌握中药的功能主治,运用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并根据患者疾病的具体情况,正确选择药物、正确选择给药途径、给药剂量与疗程,按说明书要求正确使用,注意药物间的配伍,保证中药疗效与使用安全,才能有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 张利国,张卫萍.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的不安全因素与防范[J].医药导报,2011,30(10):1392-1396.
[2] 胡黎,林华.小包装中药饮片在医院药房中的应用管理[J].现代医院,2010,10(08):108-109.
[3] 吴剑宏,李铭,陈幸谊,等.1600张门诊中药处方用药点评和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05):101-103.
[4] 吕天益.兴义市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中药学工作成效分析[J].中国药事,2013,27(12):1329-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