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民歌发展与演唱探究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yunlong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着丰富的民歌资源。面对艺术风格迥异的各族民歌,演唱者不仅要具备高超的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能力,而且要具备对作品及其各个少数民族相关知识的分析、理解、归纳、总结以及应用能力。本文以蒙古族民歌、黎族民歌和高山族民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文化背景的论述,探究其演唱方式和表演特点,以期建立少数民族民歌演唱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民族声乐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7-0061-02
  
  我国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以能歌善舞著称,歌唱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情感、辅助劳动、记录历史、祭祀祈福的便捷方式。由于我国55个少数民族在各自的自然情况上特点迥异,因此各少数民族的民歌分类和民歌特征风格各异、特点鲜明。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于2010年重新编撰、出版了《中国民族声乐教程》(上册)一书,该书是我国第一套成体系的民族声乐教材。书中涵盖了很多我国优秀的少数民族民歌作品,这些作品流传至今,有着很高的演唱和审美价值。一个民族民歌的演绎离不开其背后深藏的民族文化底蕴,因此,本文以该教材中的蒙古族、黎族、高山族三个民族的民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发展历史及文化背景的考察,探究其演唱的方式和特点。
  
  
  一、蒙古族民歌的发展与演唱
  (一)蒙古族民歌的发展
  蒙古族属于东胡族系,公元一世纪末至二世纪初,东湖人的一支鲜卑人居住在潢水流域。公元四世纪中叶,居住在兴安岭以西鲜卑人的一个部落自称为室韦,蒙古部就是室韦人的一个部落。中国境内的蒙古族人口共有400多万人(1990年统计),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其余100多万人生活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和云南等地。7世纪之前,蒙古族人民在深山密林中过着狩猎的生活;7世纪之后,蒙古族人民向蒙古高原迁移,从事畜牧业生产;近百年来,大批牧民转入农业生产。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为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历史上,蒙古族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信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蒙古族人民穿宽大长袖的长袍,系腰带,脚上穿高筒皮靴(筒高至膝盖)。男性多戴蓝、黑、褐色的帽子。
  (二)蒙古族民歌《牧歌》和《森吉德玛》的演唱
  蒙古族民歌《牧歌》和《森吉德玛》是《中国民族声乐教程》(上册)中的必唱曲目,《牧歌》适用于大学一年级下学期男生,《森吉德玛》适用于大学三年级下学期的男生。蒙古族民歌可以按照题材、体裁和地区方言来分类。按照题材,可分为牧歌、思乡曲、赞歌、宴歌、谚歌、儿歌、叙事歌等。例如,歌曲《牧歌》属于牧歌,歌曲《森吉德玛》属于叙事歌。
  按照体裁,可分为长调歌曲和短调歌曲。“‘长调’在蒙古族民歌中占重要地位,它具有辽阔、奔放的草原气息,主要在放牧时演唱,有时也在宴席、婚礼和那达慕大会演唱。它的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1]例如,歌曲《牧歌》就是长调歌曲。短调歌曲旋律短小、节奏整齐、结构紧凑。狩猎歌、叙事歌和一部分带舞蹈性的宴歌、情歌、婚礼歌是短调歌曲。例如,歌曲《森吉德玛》就是短调歌曲。按照地区方言,可分为巴尔虎-布里亚特、科尔沁-喀尔沁、察哈尔-锡林郭勒、鄂尔多斯和卫拉特-阿拉善等五个方言区。科尔沁-喀尔沁蒙古人,从事农业和半农半牧经济,民歌风格逐渐转变为内在的、深思的、省略了大量装饰华彩的特点。例如,歌曲《牧歌》就是这样的一首作品。由于《牧歌》这首长调流行于科尔沁草原,因而风格变得内在和文静了。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古族与汉族杂居的半农半牧区,着重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感受。“鄂尔多斯”是蒙古语宫帐和宫殿的意思,高原性环境赋予人们炽热的感情。热烈的情绪、起伏的旋律、强烈的节奏感是这一地区民歌的特点。例如,歌曲《森吉德玛》,用音程跳进把蒙古人豪放的性格给予了完美的体现。
  由于蒙古族人民在历史上以游牧生活为主,甚至今天还有部分居民保持着依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因此广阔的视野、开阔的胸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质。在民歌的旋律进行中,各种音程的跳进是十分明显的特点。四度上行跳进、五度上行跳进、五度下行跳进、八度跳进都是很常见的。这些音程的跳进都表现出蒙古族人民彪悍、热情、大气的民族性格。这些跳进在《牧歌》和《森吉德玛》中都有所体现。
  
  
  二、黎族民歌的发展与演唱
  (一)黎族民歌的发展
  黎族是秦汉时期活动于现在越南红河三角洲地区以及广西沿海地区的古代民族的后代。黎族的先民在3000年前就定居在海南岛一带。中国境内的黎族人口共有110多万人(1990年统计),主要分布在海南岛黎母山以南的山区和滨海地带。黎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稻谷、玉米、棉花等作物。黎族男性善于打猎,女性善于纺织。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受外来影响较少,黎族崇拜祖先和自然。近年来,有极少数人信仰基督教。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的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妇女穿圆领套头衣,佩戴饰物,下穿紧身超短筒裙,头系黑布头巾或头饰。
  (二)黎族民歌《我愿娶你做新娘》的演唱
  在教材《中国民族声乐教程》中,黎族民歌《我愿娶你做新娘》被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由男声演唱。“黎族民歌的生成和衍展与黎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最早的捕鱼、打猎等劳动到田间的耕种;从青年男女的爱恋到谈婚论嫁; 從婴儿的诞生到人死终老的祭拜超度,黎族民歌如影随形。”[2]黎族民歌分为劳动歌、仪式歌、爱情歌、摇篮曲等。黎族的情歌数量非常多、内容丰富,一类为独唱或对唱的短歌,一类为长歌(长歌多用黎语演唱)。例如,《我愿娶你做新娘》是黎族情歌中的短歌。摇篮曲分为“男孩歌”和“女孩歌”两种,既有短小的作品,又有长篇的作品。   黎族民歌常用黎语和汉语来演唱。用黎语来演唱的民歌多为五个字是一句话,用汉语来演唱的民歌多为七个字是一句话。例如,歌曲《我愿娶你做新娘》是黎族情歌中用汉语来演唱的歌曲,七个字为一句话,比如“五指山上好风光,彩云朵朵绕山岗,椰林深处歌声飞,走出黎家好姑娘”。
  
  
  三、高山族民歌的发展与演唱
  (一)高山族民歌的发展
  高山族是台湾最早的居民,可以追溯到15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高山族是对生活在台湾的少数民族的统称。高山族包括许多个山地部族,分别是:泰雅人、排湾人、雅美人、布农人、阿美人、邹人、鲁凯人、卑南人、塞夏人、邵人。高山族人口约有30多万人(1990年统计),主要分布在我国台湾省山地、东部沿海纵谷平原和兰屿岛,约占台湾人口的2%,居住地区约占台湾总面积的45%。高山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稻、玉米、芋头、薯类为主食),以打猎捕鱼劳动为辅。高山族语言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高山族内部语言差别较大,但都属于多音节的没有声调的黏着语。高山族信仰各种神灵并有着诸多相关仪式,如,崇拜自然、崇拜精灵。20世纪中叶盛行巫术,在巫术信仰中,占卜占有重要的地位。高山族传统服饰色彩鮮艳,以红、黄、黑三种颜色为主。高山族 男子穿对襟长袖上衣和马甲,系宽腰带 并把腰带的两端垂下作为前裙,用布缠头。女子有的上身穿对襟长袖短衣,下穿长裙,胸前挂一块长方胸衣;有的上身只穿一个背心,下身横围一块腰布,冬天用一块方布从左肩 围住上身,头戴木制八角头盔。高山族男女都喜欢佩戴贝类、兽牙 、羽毛、兽皮、花卉、钱币、竹管等饰品。
  (二)高山族民歌《我爱我的台湾岛》的演唱
  在教材《中国民族声乐教程》中,高山族民歌《我爱我的台湾岛》被安排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由男生演唱。高山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歌曲非常丰富。高山族的民歌可分为劳动歌和生活歌等。劳动歌是指在农耕、狩猎、捕鱼及其他劳动中唱的歌,包括山歌、猎歌、渔歌、杵歌和运输歌。其中,杵歌是指高山族过去用杵臼舂米,就是把东西放在石臼里用杵这种工具捣掉皮壳或捣碎。在这个过程中,唱的歌就是杵歌,目的是让舂米的少女们忘记疲劳。生活歌是指抒情歌、讽刺歌、舞歌、酒歌、儿歌、摇儿歌和叙事歌等。其中,摇儿歌是指母亲轻摇婴儿时唱的歌,节奏舒缓,歌词有固定的,也有即兴创作的。另外,叙事歌是指叙述性的歌曲,旋律听起来仿佛是吟诵,也有的歌唱性较强。例如,歌曲《我爱我的台湾岛》就是一首叙事歌,旋律的歌唱性并不突出,但吟诵、叙事的特点显著,这类歌曲通过词曲的结合可以清晰地表达某一历史事件以及人们的深刻情感。
  “少数民族传统民歌是中国声乐艺术中的一笔重要财富,它不仅是各民族演唱艺术的精髓,同时也是我国一体多元文化特征的重要体现。”[3]通过研究中国部分少数民族民歌后不难发现,当面对少数民族的民歌作品时,演唱者要具备高层次的演唱意识。这要求演唱者不仅仅依靠对作品的感觉、感受和演出时的即兴发挥来表演,更要依靠对各少数民族的自然情况、民歌分类和民歌特征来全面地分析作品、掌握作品,以做到理性地、符合逻辑地、保有原汁原味地去演唱少数民族民歌,以避免演唱风格近似甚至等同带来的遗憾。
  
  注释:
  [1]吴彩霞.浅析蒙古族民歌——长调[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02):120.
  [2]张 睿.黎族民歌的审美价值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131.
  [3]柯 琳.鼓舞奋进 携手耕耘——系统展开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民歌演唱研究[J].中国音乐,2018(01):26.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Raymond Monelle 提出的军事音乐主题及其能指(signifier)、所指(signified)三者间的关系为框架,讨论了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中能指暗合的一些世纪交替中的军乐现实,并结合19世纪早期社会和贝多芬个体历史分析其所指为对1809年法奥战争的描绘与作曲家“英雄”情感的寄托。  [关键词]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军事主题;“英雄性”  一、绪论  贝多芬的
期刊
[摘要]冀东民歌涵盖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是燕赵文化的重要载体。很多冀东民歌的演唱家、作曲家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挖掘了大量的民歌素材,创作出大量冀东风情的民歌作品,为冀东民歌做出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在冀东民歌的挖掘和整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集到民歌两千余首,其中优秀的有《捡棉花》《放风筝》《绣灯笼》《茉莉花》等。《捡棉花》是一首地方色彩非常浓厚的昌黎民歌,它是呔韵民间音乐文化的经典代表,旋律优美、
期刊
[摘 要]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作为19世纪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不仅具有才华横溢的歌剧创作天赋,而且其艺术歌曲作品同样独具魅力,许多作品流传在世,因其音乐的艺术表现独具特色、情感处理柔和巧妙而为众人所喜爱、欣赏。罗西尼的许多作品都被学界音乐家所研究,但是有关以爱情诗为歌词内容的艺术歌曲《诺言》的研究较为缺乏。本文以《诺言》为例,研究罗西尼个性化的音乐艺术歌曲,其曾在许多音乐会上而被广为传唱,也常常作
期刊
[摘 要]《海南黎族民歌文化研究》是首部文化视域下关于黎族民歌的多维阐释著作。该著作主要从黎族民歌的本体艺术特质、黎族民歌的历史演进历程、黎族民歌的审美价值、黎族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全面阐述海南黎族民歌的文化艺术风貌。该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提供了创新性的学术研究思维,对丰富我国少数民族声乐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及意义。  [关键词]海南黎族民歌文化;历史学;音乐分析;美学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敌对部落的游戏》为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第一部分的第五首作品,对该曲的分析主要以主题发展、音高集合的使用、多种节奏节拍的运用、多重结构对位为核心陈述,窥探斯特拉文斯基在该乐曲中所使用的创作技术以及创作思路。  [关键词]《敌对部落的游戏》;斯特拉文斯基;创作技术;创作思路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7-0100-02  《春
期刊
[摘 要]尤里·瓦西里耶维奇·沃隆措夫是俄罗斯现代音乐的承继者和捍卫者,是20世纪下半叶著名作曲家,也是俄罗斯音乐文化的传播人。他的创作风格与教学相对于同时期的作曲家有着鲜明的特点,后期带有明显的东方哲学创作倾向,引领和启蒙年轻作曲家在复调音乐的发展。本文从传承、创作与教学三个大方向进行研究,以期对俄罗斯现代音乐发展进行阶段性梳理及通过分析尤里·瓦西里耶维奇·沃隆措夫对俄罗斯音乐文化的特殊贡献做进
期刊
[摘 要]“艺术表现”是音乐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在课堂实践中,“学习与表现力”“自我管理”“探索能力”可以为培养学生“艺术表现”素养开辟有效途径,笔者从“自主构建,学会迁移”“小组合作,收获自信”“集体编创,勇于探索”三个阶段入手,让学生用一双筷子“奏”出交响乐,借此达成有效培养学生“艺术表现”的教学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核心素养;艺术表现;学习与表现力;自我
期刊
[摘 要]从2005年开始,我国在全国普通高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该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也存在硬件及师资配备与学生广泛需求差距大;项目内容与学生兴趣点相脱节;表现形式与学生鉴赏力不匹配;组织模式与“以人为本”原则相背离等问题。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音乐文化类真人秀走入大众视野,极大推动了高雅艺术的普及与推广。通过借鉴音乐文化类真人秀的成功经验,提出“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发展路径:应加大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对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2的第一乐章进行研究,从而使广大音乐爱好者能够了解莫扎特的音乐创作风格感受古典主义音乐的魅力。笔者首先从古典主义时期入手,先了解什么是古典主义,熟悉其时代背景;其次对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概况进行简单分析;接着对古典主义音乐时期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其音乐风格形成的因素;最后通过分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2第一乐章来进一步感受
期刊
[摘 要]在传统的钢琴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在传输知识、技能方面主导过多,而发挥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较弱,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继续学习的动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钢琴教学也逐渐步入网络化时代。如何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创新钢琴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及专业能力,是高职师范院校钢琴教学发展道路上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钢琴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