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不久前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再到此次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好种业翻身仗”都被一再强调。
这也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感到非常振奋。
陈温福院士是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我国著名的水稻专家,北方粳稻的领军人物。同时,他还是全国劳动模范和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虽然拥有很多耀眼的头衔,但陈温福始终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常自称是“都市农民”。
“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央为什么要多次强调种子问题?我国种业发展如果面临像“芯片断供”一样的极端情况,会被“卡住脖子”出现严重问题吗?
陈温福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独家专访时表示,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种子问题又涉及国家粮食安全,怎么重视都不为过。但也无需过分忧虑,比如在水稻和小麦这些中国老百姓的主粮上,我们没有被“卡脖子”,甚至还有明显优势,如杂交稻等。
但陈温福院士也提醒,科技创新不可能一劳永逸,如今的成绩是几代人持续努力的成果,未来如何保持住这些优势是关键。现在尤其要警惕在商业化育种浪潮中,不少人被利益驱使都去做低水平上的重复,少有人能耐得住寂寞去做真正的底层基础性创新。
种子,另一场“芯片”战争
陈温福表示,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一旦出了问题就是大问题。人对穿衣、出行等其他物质生活需求都有伸缩性,但吃饭是刚需,人离不开粮食,肉蛋奶也要靠粮食转化。“我国是一个人均耕地和水资源都非常有限的国家,能够用18亿亩耕地保证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非常伟大的成就。”他说。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
很多人将种子比作是“农业芯片”,至关重要,决不能受制于人。
在陈温福看来,中国的种业发展现状有喜也有忧。喜的是我们在关键领域有不少强势品种,比如杂交水稻,中国就始终领先世界,北方粳稻也已后来居上,小麦更是“自主创新,以我为主”,所以我们才有了粮食生产的连年大丰收。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院士在两会期间也表示,目前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种植面积占比超过95%,“中国粮”主要用的是“中国种”。
但隐忧也不小。比如大豆、玉米的亩产量和育种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一些高端蔬菜水果,如柑橘和苹果等,目前也处在可能会被“卡脖子”的状态。“很多人会说有钱就能买,实际并不那么简单。去年疫情期间,俄罗斯、越南等国就突然宣布暂停粮食出口。大豆是可以买到,但价格是人家说了算,这就是被人家‘卡了脖子’。”陈温福说。
陈温福还表示,与农作物相比,更严重的“卡脖子”问题出现在畜牧业上,比如猪、奶牛、肉牛……目前大规模饲养的品种几乎都需要从国外进口。仅2020年我国进口种猪就超过2.2万头,再创历史新高。从1994年到2007年,我国本土猪种的市场占有率从90%暴跌到只有2%。如今,外国猪种几乎完全占领了中国老百姓的餐桌。
再比如英国樱桃谷公司的白羽肉鸭是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品种,但其原始种源其实是我国特有的北京鸭。奶牛、肉牛、鸡等也都面临类似的问题,越来越依靠进口,而很多本土品种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
“要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就要从种质资源入手,由国家主导建立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库。一些品种如果再不抢救性地保存起来可能就没有了。种质资源一旦流失,种业创新也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陈温福说。(编者注:种质是生物体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它往往存在于特定品种之中,又称基因;种质资源是选育新品种的基础材料,又称遗传资源、品种资源或基因资源。)
种子新品种数量井喷,但质量呢?
陈温福表示,在关键农作物方面,尤其是水稻上,我国的种质资源保存是比较好的,所以才有许多品种创新。但创新不可能一劳永逸,让陈温福比较忧虑的是我们正在面临持续创新力不足的问题。
陈温福认为,随着我国商业化育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简单照搬西方的商业化育种模式是行不通的,单纯模仿西方怎么超越西方?种业发展要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道路,而不是一味地照搬发达国家模式,一边倒地片面强调和夸大商业化育种的作用。”陈温福说。
陈温福强调,种业发展首先必须得先有种质资源,然后利用种质资源搞品种创新,最后才是应用(种植或者养殖),这是一环扣一环的系统工程。要解决种业“卡脖子”的问题,就需要去仔细研究,到底卡在哪里,怎么破解,要对症下药,不能拍脑袋。
以水稻为例,陈温福认为,现在大量所谓的“创新”集中在新品种选育上。
“一年仅国家审定的水稻新品种就有500多个,加上各省審定的,新品种多如牛毛,这根本就不正常。一是会让老百姓无从选择;二是品种多、乱、杂,同质重复,很多甚至是‘套牌’的‘李鬼’,根本就是假创新,少有推广价值。”陈温福说。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2020年11月26日发布的公告中查询到,仅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六次主任委员会会议就审定通过了574个稻品种、802个玉米品种、48个大豆品种、26个棉花品种……
除了国家级审定,还有省级审定。来自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近10年,我国已审定、登记农作物品种3.9万个。
陈温福指出,近些年,在新品种数量井喷的同时,种质资源的创新能力却严重落后和不足。品种可以从国外进口,但各国对种质资源的保护都相当严格,想从国外引进是很难的。 “因为种质资源是需要长期投入的,投入大、不赚钱还有风险,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去干。育種是有很强公益属性的,不能完全市场化,尤其是底层基础性创新,非常不容易,要能耐得住寂寞。而商业化公司难免有短视行为,只想赚快钱。这就需要国家大力扶植和积极引导,把底层基础创新交给公益性组织完成,比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陈温福说。
关于这些问题,陈温福曾经联合16位院士一起向有关部门提出过。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种业发展的重要性,政策面也释放重磅信号,这让陈温福感到非常振奋。
“接下来就是落实的问题了,希望能够把中央的精神落实好,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种业创新体系。比如,由农业农村部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陈温福表示。
从种子到农产品,乡村振兴首先要让农民赚到钱
陈温福研究水稻,只有一个朴素的愿望——让老百姓吃上饱饭、吃上好饭。
陈温福回忆说,过去北方粳米常常是作为礼品的,因为供不应求。但现在,北方粳米已经与南方籼稻鼎足而立,三分天下有其一。背后的原因是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明显增加,但最根本的是科技进步特别是育种的进步,这也是包括陈温福在内几代科学家奋斗几十年的成果。
陈温福一直致力于北方超级粳稻的研究,他带领课题组经过10余年的攻关,共育成16个通过部省级认定的优质超级稻新品种。这些超级稻品种仅在东北稻作区累计种植面积就超过1.5亿亩,覆盖率达65%以上。
种子是基础,但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从种子到农产品,除了前端的种植问题,还要解决好后端的销售问题。
“科学家研制的品种好,农民种得好,但卖不掉或者卖不出好价钱,等于没有帮到农民。要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让农民赚到钱,这样农民才有积极性,农业农村才能持续发展。”研究了一辈子水稻育种的陈温福院士,不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还一直努力帮助农民解决更多问题。
“现在种地的人不赚钱,买农产品的人却要花很多钱,问题就在于中间环节吃掉太多了。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拓展销售渠道,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一头是农民,一头是消费者,用互联网和大数据连接。”陈温福说。
比如很多农民会说,产出的水果蔬菜常常是吃三分之一、扔三分之一、烂三分之一。扔和烂是因为产销不对接和流通基础设施有短板。如何解决好这“最先一公里”的难题,是陈温福思考非常多的问题。
为此,陈温福呼吁,从政府到科研机构,从企业到消费者,多方共同努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去年12月,陈温福和12位农业科学家一起,首批入驻淘宝的“农业科学家基地直选”频道,希望通过电商平台,实现高效产销对接,让农民种的好品种卖出好价钱,打造出好品牌,丰产也丰收。
“不仅要让中国老百姓吃得饱,还要吃得越来越好。所以,农民也要有品牌意识,‘大路货’要有,但也要搞出一些精品来。”陈温福表示,像五常稻花香、黑龙江响水大米、辽宁盘锦大米、吉林查干湖大米、天津小站米等,都已经证明了农产品精品化和品牌化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