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石柱,80后高中语文教师。阳光潮男,一旦混入学生之中,完全无法分辨。狂热的旅行与摄影爱好者,足迹已遍布全国,目的地正往海外发展。教学方法独特,专业过硬,思想新锐,多次获全国语文课赛一等奖,排演过多部话剧,并多次受邀参加湖南卫视的节目录制,被学生戏称为“半个圈内人”。现任教于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
“Sorry,the subscriber you dialed is power off...Please redial later...”
凌晨一点接到家长电话,一个学生跟家里闹了矛盾,冲出家门一夜未归。
再看手机,他应该是在冲出去之后给我发了个短信,“原来人真是可以被逼出来的。”我睡着了,根本没听到短信提示音。
赶紧了解是发生了什么状况。原来是父母希望他去参加一个竞赛,没想到他虽然有这方面特长但他一点也不喜欢,更觉得去参加的话是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他不乐意。而晚上又有同学生日,在外面玩到快半夜了才回家,还喝了啤酒,一脸通红。妈妈就唠叨了几句,顺便拿不去竞赛却去外面玩还喝酒进行了详细的对比,这一对比就成了本次事件的导火索。爸爸还一直强调,说我们要他去参加比赛是想他能多方面展示自己的能力,这也是想帮助他,可他总说我们是在逼他,我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多一种能力有什么不好。
我说你们也别太担心,他都十七岁了,又是男孩子,不会出什么事。我去问问他关系不错的几个同学,看他在不在他们家里。我再多打他手机,看能不能打通。
而其实我心里同时想的是:都十七岁了还玩这种离家出走的桥段,老套!幼稚!
于是我开始四处联系,大家都不知道他在哪里。
于是我不停地打他的手机,听到的永远是那串冷冰冰的英文。
在学校食堂吃早餐时,和一个同事兼好友聊天。
“你会尽自己的能力,给你的孩子提供帮助吗?”
“你是说倾其所有吗?”
“不是倾其所有,是尽你的能力。”
“哦,那当然。”
“哪怕在他18岁以后吗?”
“你是遇到了什么事情,才问这样的问题吗?”
“也不是。我只是想了解为人父母的心理。原来果然都是这样的。”
“对啊。”
“可是你难道不觉得,这样做反而会遮蔽了自己的眼睛,让你看不到一些东西?”
“你的意思是说,其实他可能并不需要。”
“他们需要的不是帮助,而是长大。要放他们自己去经历,去磨练。保护,其实更多时候只会害了他。”
“嗯,是的。”
就如龙应台所说的,中国的父母亲最需要学却也最难学会的,就是放手。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也有阶段性。我们不能不愿意去面对一个真实的人,而一味地去要求他做不符合他自身阶段的事情,揠苗助长,结果呢?不是他没有努力长大,而是多了那一双出于好心的手。
苗也好,人也好,首先他是一个生命。作为一个人,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理是最重要的。真正能击垮和毁灭一个人的,不是能力不够,而是心理上不能承受。如果连一场春雨都承受不了,那如何去抵挡夏天的烈日,秋天的萧索和隆冬的冷峻?
谁会因为一片叶子还不够舒展,而否定整棵树?
谁会因为一棵树还未长高,而否定整片森林?
可是当他们的眼中只有这片树叶,只有这棵树呢?
楚人隐形,以一叶障目,这究竟是谁的悲哀?
他果然没来学校上课。我坐在办公室里不停地发短信,我想他既然会在出走后不去找任何同学和朋友,只给我留了一句话,那说明目前只有我有和他沟通的可能。我把我的这些想法,都一股劲地发给了他。因为没有回应,那感觉就像是对着一个虚拟的人,说着好久没有说出来的话。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王家卫要在《花样年华》的结尾为梁朝伟安排一个树洞了,人在有强烈的交流欲望却又无法完成交流时,一切的身份、地位、面子、伪装都会统统卸下,所说的话会越来越真实。
那一天下来,我的手指都有点不听使唤了。越到后面心里也越慌,不知道我的这些想法能不能实现和一个情绪正在不稳定之中的十七岁血性少年的沟通。
晚上十一点,我正在MSN、QQ、校内上轮番搜索,希望能看到一个亮了的头像,我的手机发出了一个短信提示音。
“胡老师,你在哪?”
“你还问我在哪,你在哪啊?都找你一天了!”
“我可以到你家来吗?我想跟你聊聊。”
“你行啊,老是把我要说的话先说了,你来吧,我在家呢。”
“我有个要求,你……能不能请我吃饭,我忘记把钱包带出来了。”
“你小子不会是因为饿了才以聊天的名义找我觅食的吧,如果是这样你就别来啊,继续在外面饿着吧!”
“呵呵,当然不是,我是真想跟你聊聊。只是顺便蹭个饭吃。我也知道,我这次这样处理事情有点傻。但我又不想就这么回去,挺没面子的,所以,又要麻烦你出马了。”
其实到现在我对人的某一种执著都一直很相信,并且还会相信下去,但我同样不怀疑时间和事件可能会改变一些很根本的东西。
人总要自己学会长大,别人再怎么着急,也是无能为力的。
我很庆幸自己的这段时期已经安全地走过了,而且走得还不错。
接下来,看你们的了。
只是闲聊
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在QQ上问我,“人为什么不能凭自己的意愿生活呢?”
我说,因为我们都是“社会人”。完全活成了自己,就会被看作异类。这个社会要求大家都活成固有的几种模样。
学生说,是啊,偶尔能换个样子也不错。你已经算是我认识的人里面活得比较潇洒的了。
我说,可惜我也潇洒不了多久了。
“为什么呢?”
我说,我们就像是逃课出来玩耍的小孩,我是玩得比较疯的那一个,但最终还是会被老师和家长揪回去的。尽管内心有万般的不愿和不理解,但他们会说,只有乖乖回去上课才是对的。而且还要布置和大家一样的作业,还必须完成。
学生说,你的QQ签名好像就是说这个的。“天才就怕不够天才,坏又不够坏。”不能做彻底的坏孩子。
“对,类似这个意思。不过我今天还是想办法坏了一次。哈哈!”
“你做了什么?”
“年级要求我们从今天开始不管是不是班主任有课没课,都要在办公室坐班。我中午把电脑打开放办公桌上,再把我的包放在椅子上,然后就跑回家睡大觉去了。睡到三点半才起来,洗了个澡,再慢慢地溜达到学校。哈哈!”
“嗯,不错,这就是你!”
编辑/姚晟
“Sorry,the subscriber you dialed is power off...Please redial later...”
凌晨一点接到家长电话,一个学生跟家里闹了矛盾,冲出家门一夜未归。
再看手机,他应该是在冲出去之后给我发了个短信,“原来人真是可以被逼出来的。”我睡着了,根本没听到短信提示音。
赶紧了解是发生了什么状况。原来是父母希望他去参加一个竞赛,没想到他虽然有这方面特长但他一点也不喜欢,更觉得去参加的话是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他不乐意。而晚上又有同学生日,在外面玩到快半夜了才回家,还喝了啤酒,一脸通红。妈妈就唠叨了几句,顺便拿不去竞赛却去外面玩还喝酒进行了详细的对比,这一对比就成了本次事件的导火索。爸爸还一直强调,说我们要他去参加比赛是想他能多方面展示自己的能力,这也是想帮助他,可他总说我们是在逼他,我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多一种能力有什么不好。
我说你们也别太担心,他都十七岁了,又是男孩子,不会出什么事。我去问问他关系不错的几个同学,看他在不在他们家里。我再多打他手机,看能不能打通。
而其实我心里同时想的是:都十七岁了还玩这种离家出走的桥段,老套!幼稚!
于是我开始四处联系,大家都不知道他在哪里。
于是我不停地打他的手机,听到的永远是那串冷冰冰的英文。
在学校食堂吃早餐时,和一个同事兼好友聊天。
“你会尽自己的能力,给你的孩子提供帮助吗?”
“你是说倾其所有吗?”
“不是倾其所有,是尽你的能力。”
“哦,那当然。”
“哪怕在他18岁以后吗?”
“你是遇到了什么事情,才问这样的问题吗?”
“也不是。我只是想了解为人父母的心理。原来果然都是这样的。”
“对啊。”
“可是你难道不觉得,这样做反而会遮蔽了自己的眼睛,让你看不到一些东西?”
“你的意思是说,其实他可能并不需要。”
“他们需要的不是帮助,而是长大。要放他们自己去经历,去磨练。保护,其实更多时候只会害了他。”
“嗯,是的。”
就如龙应台所说的,中国的父母亲最需要学却也最难学会的,就是放手。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也有阶段性。我们不能不愿意去面对一个真实的人,而一味地去要求他做不符合他自身阶段的事情,揠苗助长,结果呢?不是他没有努力长大,而是多了那一双出于好心的手。
苗也好,人也好,首先他是一个生命。作为一个人,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理是最重要的。真正能击垮和毁灭一个人的,不是能力不够,而是心理上不能承受。如果连一场春雨都承受不了,那如何去抵挡夏天的烈日,秋天的萧索和隆冬的冷峻?
谁会因为一片叶子还不够舒展,而否定整棵树?
谁会因为一棵树还未长高,而否定整片森林?
可是当他们的眼中只有这片树叶,只有这棵树呢?
楚人隐形,以一叶障目,这究竟是谁的悲哀?
他果然没来学校上课。我坐在办公室里不停地发短信,我想他既然会在出走后不去找任何同学和朋友,只给我留了一句话,那说明目前只有我有和他沟通的可能。我把我的这些想法,都一股劲地发给了他。因为没有回应,那感觉就像是对着一个虚拟的人,说着好久没有说出来的话。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王家卫要在《花样年华》的结尾为梁朝伟安排一个树洞了,人在有强烈的交流欲望却又无法完成交流时,一切的身份、地位、面子、伪装都会统统卸下,所说的话会越来越真实。
那一天下来,我的手指都有点不听使唤了。越到后面心里也越慌,不知道我的这些想法能不能实现和一个情绪正在不稳定之中的十七岁血性少年的沟通。
晚上十一点,我正在MSN、QQ、校内上轮番搜索,希望能看到一个亮了的头像,我的手机发出了一个短信提示音。
“胡老师,你在哪?”
“你还问我在哪,你在哪啊?都找你一天了!”
“我可以到你家来吗?我想跟你聊聊。”
“你行啊,老是把我要说的话先说了,你来吧,我在家呢。”
“我有个要求,你……能不能请我吃饭,我忘记把钱包带出来了。”
“你小子不会是因为饿了才以聊天的名义找我觅食的吧,如果是这样你就别来啊,继续在外面饿着吧!”
“呵呵,当然不是,我是真想跟你聊聊。只是顺便蹭个饭吃。我也知道,我这次这样处理事情有点傻。但我又不想就这么回去,挺没面子的,所以,又要麻烦你出马了。”
其实到现在我对人的某一种执著都一直很相信,并且还会相信下去,但我同样不怀疑时间和事件可能会改变一些很根本的东西。
人总要自己学会长大,别人再怎么着急,也是无能为力的。
我很庆幸自己的这段时期已经安全地走过了,而且走得还不错。
接下来,看你们的了。
只是闲聊
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在QQ上问我,“人为什么不能凭自己的意愿生活呢?”
我说,因为我们都是“社会人”。完全活成了自己,就会被看作异类。这个社会要求大家都活成固有的几种模样。
学生说,是啊,偶尔能换个样子也不错。你已经算是我认识的人里面活得比较潇洒的了。
我说,可惜我也潇洒不了多久了。
“为什么呢?”
我说,我们就像是逃课出来玩耍的小孩,我是玩得比较疯的那一个,但最终还是会被老师和家长揪回去的。尽管内心有万般的不愿和不理解,但他们会说,只有乖乖回去上课才是对的。而且还要布置和大家一样的作业,还必须完成。
学生说,你的QQ签名好像就是说这个的。“天才就怕不够天才,坏又不够坏。”不能做彻底的坏孩子。
“对,类似这个意思。不过我今天还是想办法坏了一次。哈哈!”
“你做了什么?”
“年级要求我们从今天开始不管是不是班主任有课没课,都要在办公室坐班。我中午把电脑打开放办公桌上,再把我的包放在椅子上,然后就跑回家睡大觉去了。睡到三点半才起来,洗了个澡,再慢慢地溜达到学校。哈哈!”
“嗯,不错,这就是你!”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