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21世纪后,生物学科变得越来越重要,教育的作用也日显重要,经济实力的提升与学生科学素养紧密相关。随着生物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性,生物学科也是中考的一项重要内容,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备受重视。在越来越重视素养的今天,学校和家长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而本地素材是培养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能够有效提升个体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 本地素材 学生 生物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9-0187-02
对于生物学科而言,学生科学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要具备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2.能够正确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3.形成一系列与科学问题相关的技能;4.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与价值,养成正确的科学观、世界观。作为中学课程的目标之一,广大生物教师要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贯彻课程教育目标,引导和组织他们开展探究性学习,运用本地素材来提升科学素养,从而形成创造性思维。
一、当前初中生物课教学现状
1.本地区生物素材教学现状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根据教学标准、借助生物教材来讲解知识,很多内容都来源于教材,与本地实际情况并不符合。由于上述原因,再加上单调乏味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心中求知欲望很低,不愿意积极进行深入思考,对初中生物课程的兴趣慢慢消失,最终成为背诵机器。实际上,本地区丰富多彩生物资源能够帮助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笔者所在的地区为福建平潭,其中木麻黄,海蛎,中华鲎,蓝眼泪等都为本地特色,另外平潭大兴建大桥,公园,发展鱼类养殖业,特别是鲍鱼、黄瓜鱼、鲷鱼等。但是,这些生物教学素材却很少出现在本地生物课堂教学之中,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2.生物课堂教学原则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培养科学素养过程中要秉承自主性、民主性、开放性原则来开展生物课堂教学。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生物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学习主动性,知识技能的传授必须要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才能真正掌握,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本地素材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看书及讨论,带领他们总结得到结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教学的保障,教师要在课堂中尊重、平等、欣赏对待学生,鼓励他们发表不同意见。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组织、引导、控制的“角色”,这改变了传统教学弊端,激发了个体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此外,学生也可以对遇到的知识进行讨论,确保学习思维始终保持活跃状态,形成科学素养。相对于封闭性较强的传统教学,学生通过对本地素材的研究学习时能够走出教材、走向社会,最大程度地把课内外知识进行有机联系,避免了枯燥无味的课堂学习活动。实践表明,丰富多彩的本地动植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个体探究欲,使他们感受到本地生物资源与人类生活和谐共处、感受大自然美好,树立学好生物学科的信心,形成生物科学素养。
二、借助本地素材培养科学素养的研究
1.渗透本地生物科学,培养科学态度
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时代,生物的迅猛发展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作用,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本地生物资源来培养学生养成保护环境意识,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来学会科学方法,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逐步形成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本地生源资源来引入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本地特有生物资源,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生物学科内容,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态度。
在讲解“分析人类活动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时,蓝眼泪这种本地生物资源成为了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之外,笔者要求学生调查“蓝眼泪”现象在本地爆发的原因,试图找到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调查任务,明确调查目标,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实地访谈等来寻找线索,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学习中,班级学生展示查到的资料来与其他同学共享,根据查到信息,科学家认为“蓝眼泪”频发会危害本地区海洋生物生命,在平潭本地涨退潮中也经常会出现梦幻般闪烁蓝光,究其原因,是由于本地区化肥使用增多导致优氧化现象,是大海对人类破坏活动的警告。夜光藻死亡后会被海洋生物吞食,产生令海水变质的化学物,加之大量消耗海水中氧气,增加海洋生物窒息而死的风险。学生在民主、和谐氛围中展开交流,共享学习资源与信息,养成正确对待生物的科学态度。
2.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探究方法与技能
在新课改教学背景下,探究性学习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引导学生独立发现、解决遇到的问题,构建自身知识体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是探究性学习起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激发内心的探究欲,培养探究方法与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掌握探究方法与技能,从而获取生物知识,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暴露遇到的问题、矛盾,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和解决,确保学习中能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形成生物科学素养。
在讲解“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节时,笔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材内容,带领他们掌握生物知识。绿萝是本地常见的植物,学生在本节课前一天将实验用的绿萝在黑暗中放一昼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在做好前期工作后要思考,为何要把绿萝在实验前一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为何要用不透光黑纸片把叶子中的一部分盖起来、为何要把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加入碘液目的是什么。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充分在组内进行思考、交流,派出代表来解答上述的问题。在本节中,“对照实验”的理解和处理是教学的一大难点,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如果全部采取光照處理而没有遮光对照,是否可以得到淀粉就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进而引发思维的碰撞,得出不采用对照实验就无法得到正确实验结论。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思考问题,教师针对他们心中疑惑解答问题,帮助其形成探究能力和技能。
【关键词】初中生物 本地素材 学生 生物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9-0187-02
对于生物学科而言,学生科学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要具备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2.能够正确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3.形成一系列与科学问题相关的技能;4.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与价值,养成正确的科学观、世界观。作为中学课程的目标之一,广大生物教师要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贯彻课程教育目标,引导和组织他们开展探究性学习,运用本地素材来提升科学素养,从而形成创造性思维。
一、当前初中生物课教学现状
1.本地区生物素材教学现状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根据教学标准、借助生物教材来讲解知识,很多内容都来源于教材,与本地实际情况并不符合。由于上述原因,再加上单调乏味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心中求知欲望很低,不愿意积极进行深入思考,对初中生物课程的兴趣慢慢消失,最终成为背诵机器。实际上,本地区丰富多彩生物资源能够帮助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笔者所在的地区为福建平潭,其中木麻黄,海蛎,中华鲎,蓝眼泪等都为本地特色,另外平潭大兴建大桥,公园,发展鱼类养殖业,特别是鲍鱼、黄瓜鱼、鲷鱼等。但是,这些生物教学素材却很少出现在本地生物课堂教学之中,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2.生物课堂教学原则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培养科学素养过程中要秉承自主性、民主性、开放性原则来开展生物课堂教学。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生物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学习主动性,知识技能的传授必须要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才能真正掌握,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本地素材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看书及讨论,带领他们总结得到结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教学的保障,教师要在课堂中尊重、平等、欣赏对待学生,鼓励他们发表不同意见。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组织、引导、控制的“角色”,这改变了传统教学弊端,激发了个体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此外,学生也可以对遇到的知识进行讨论,确保学习思维始终保持活跃状态,形成科学素养。相对于封闭性较强的传统教学,学生通过对本地素材的研究学习时能够走出教材、走向社会,最大程度地把课内外知识进行有机联系,避免了枯燥无味的课堂学习活动。实践表明,丰富多彩的本地动植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个体探究欲,使他们感受到本地生物资源与人类生活和谐共处、感受大自然美好,树立学好生物学科的信心,形成生物科学素养。
二、借助本地素材培养科学素养的研究
1.渗透本地生物科学,培养科学态度
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时代,生物的迅猛发展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作用,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本地生物资源来培养学生养成保护环境意识,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来学会科学方法,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逐步形成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本地生源资源来引入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本地特有生物资源,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生物学科内容,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态度。
在讲解“分析人类活动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时,蓝眼泪这种本地生物资源成为了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之外,笔者要求学生调查“蓝眼泪”现象在本地爆发的原因,试图找到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调查任务,明确调查目标,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实地访谈等来寻找线索,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学习中,班级学生展示查到的资料来与其他同学共享,根据查到信息,科学家认为“蓝眼泪”频发会危害本地区海洋生物生命,在平潭本地涨退潮中也经常会出现梦幻般闪烁蓝光,究其原因,是由于本地区化肥使用增多导致优氧化现象,是大海对人类破坏活动的警告。夜光藻死亡后会被海洋生物吞食,产生令海水变质的化学物,加之大量消耗海水中氧气,增加海洋生物窒息而死的风险。学生在民主、和谐氛围中展开交流,共享学习资源与信息,养成正确对待生物的科学态度。
2.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探究方法与技能
在新课改教学背景下,探究性学习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引导学生独立发现、解决遇到的问题,构建自身知识体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是探究性学习起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激发内心的探究欲,培养探究方法与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掌握探究方法与技能,从而获取生物知识,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暴露遇到的问题、矛盾,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和解决,确保学习中能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形成生物科学素养。
在讲解“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节时,笔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材内容,带领他们掌握生物知识。绿萝是本地常见的植物,学生在本节课前一天将实验用的绿萝在黑暗中放一昼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在做好前期工作后要思考,为何要把绿萝在实验前一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为何要用不透光黑纸片把叶子中的一部分盖起来、为何要把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加入碘液目的是什么。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充分在组内进行思考、交流,派出代表来解答上述的问题。在本节中,“对照实验”的理解和处理是教学的一大难点,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如果全部采取光照處理而没有遮光对照,是否可以得到淀粉就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进而引发思维的碰撞,得出不采用对照实验就无法得到正确实验结论。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思考问题,教师针对他们心中疑惑解答问题,帮助其形成探究能力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