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写着“难”,教师教着“烦”,是多年来语文教育界对习作教学的共识,反映出习作教学的无可奈何。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作者认为,可以通过“习作适应学生基础”、“习作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习作评价激励学生发展”、“多元展示激发习作热情”等方法,激发学生习作的主体积极性,从而让孩子在起步阶段就爱上作文。
关键词: 作文教学 适应学生 贴近生活 激励发展 激发热情
沉疴宿疾,积重难返。学生写着“难”,教师教着“烦”,是多年来语文教育界对习作教学的共识,反映出习作教学的无可奈何。在日常生活中不会说话的孩子少之又少,但在习作的课堂上抓耳挠腮的实在不少。常常有人问:“怎样才能让孩子不怕作文呢?”也常常有人讨论:“要不要给孩子报个作文辅导班?”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以为,这应该是语文老师的事情,不必家长如此费心、学生如此痛心。让学生从起步阶段就爱上作文并不难,我谨从以下方面论述。
一、序曲舒缓——习作要求适应学生基础
1.现状描述
一位三年级老师指导作文时,从谋篇布局到修辞运用无不涉及,末了问学生:“会了吗?”学生迷糊地望着老师,迟疑地点着头,嘴唇微动:“明白了……”“好,那就开始写吧!”虽有龙飞凤舞下笔如有神者,但更多的咬着笔头,冥思苦想,迟迟不能下笔。
讲评课上,老师说道:“同学们,我们已经三年级了,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就能写几百字的一段话了,有的同学到现在一篇作文只写了一百多个字!我们要把作文写生动,最起码300个字需要的吧……”学生听着,一脸痛苦状,有机灵者悄悄地数起了自己的习作字。
2.实践策略
孩子从三年级开始步入写作的门槛(我们暂且撇开一二年级的写话不说,因为到二年级结束还不会写一句完整句子的孩子事实上是不多的),语文老师首先应该抛开以往的套路,尽量地让孩子愿意并能够用笔来表达。试想,如今的风云变幻是多么“神速”,曾几何时流行的博客已经被“微博”替代了,难道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还一味要求学生写下洋洋洒洒的“八股文”吗?再看看我们的教材提供给孩子的例文,哪一篇不是简短而充满童趣的表达?因此,让孩子爱上作文,首先要爱上作文这样一种表达形式。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时,不妨让孩子多一些对作文的向往:“看,经历了一件事情,把他写下来,可以和我们大家分享,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呀!”“瞧,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因为作者用心去体会了,同样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呀!”……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最终是达到“自能阅读自能作文”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是一种强迫,而应该是孩子内心的冲动得以在纸上涂鸦的宣泄。
那么在最为关键的作文起步阶段,三年级老师就应该放低期待,以欣赏的心态对待孩子的每一篇“不成为文章”的文章。苏教版三年级起步作文的第一篇是“把你经历过觉得有意思的事情写下来”,例文是一首小诗“假如我有一支神笔”。学生读后很为难,说:“老师,我不知道怎么写。”我说:“那你就写写你现在的心情吧,把你在这第一次作文课上的表现写出了也是一篇好作文呢!”“真的吗?”“当然!”又有学生问了:“老师,我要写多长啊?”“短的是诗歌,最长的可以是小说,当然,你认为多长合适,只要把你想说的说清楚了,就可以了呀!”“真的?”“当然是真的啦!”于是,孩子的第一篇习作当堂就完成了。不少孩子就写了“第一堂习作课”,回去后向家长炫耀:“妈妈,看,我写的作文!”
真的,那节作文课上没有一个孩子怕写作文,他们只怕自己想说的话还没有说完。其实,写作是一个缓慢的成长过程,包括孩子思想的发展、阅读的宽广及表达能力的不断完善,所以,放低门槛,首先让孩子认可作文是非常必要的。
二、前奏明快——习作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1.现状描述
不仅是作文课,即便是日记,学生也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最难的就是“我该写什么呢”。当记叙心情成为一种常态,当校园轶闻也不再经常涌现的时候,学生作文的痛苦就开始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摄影家的精美图片经过老师精心制作的PPT在课堂的演示替代了孩子们曾经的远足,于是“游记”“写景”类习作成了“看图想象作文”。
同样,习作时,一方面学生坐在室内闭门造车苦于没有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在引经据典唾沫横飞指导写作后感叹没有成效,于是作文再次成为学生爱不起来的沉重包袱,也成为语文老师“心中的痛”。
2.实践策略
语文老师,我们不妨放下架子,撤离讲台,回归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生活环境,不愁学生“无米下锅”。带着孩子去菜场买菜也是作文准备的内容之一。
看,今天的菜场格外地闹忙。这不,连学校里的小学生也跑来凑热闹了。几十个学生,每人手中捏着10元钱,三三两两地在各个摊位前精挑细选。这边在问:“这芹菜多少钱一斤?”“三元。”“太贵了吧?便宜点!”“呀,看你小孩子来买菜就让你2角吧。”“算了,我不要了。”“那就两块五吧。”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看着他满心欢喜地付了钱,拎了菜,老板嘿嘿笑了:“真是人小鬼大,还蛮精的呢!”那边呢,一个个鱼呀、肉呀、青菜、萝卜……各取所需。很快,同学们满载而归。
这时,教室里是最热闹的。一个个还沉浸在刚才的讨价还价中,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急着和同学交流自己刚才菜场实战的“战略”,忙着展示自己的“实绩”。
别不相信,这的确是一堂作文指导课。很快,交上来的作文,没有灵动飞扬的文采,但有心灵最真实的袒露:“刚进菜场就看见我最爱吃的番茄的摊子,我便毫不犹豫地买了,可没一会儿,别人对我说另外的一个地方更便宜,我这才后悔莫及。该买蘑菇了,这下我学乖了,找了一个最便宜的摊位,可称完了,细细看看才发现质量不是很好,可又不敢去退,只好作罢。这次买菜让我懂得了要货比三家。” 没有曲折动人的情节,但有最朴素生活的感受:“我买了一条鳊鱼,本来要4元9角,我一摸口袋只有4元4角了,摊主爽快地卖给了我。我拿着鱼在同学面前炫耀,可我拿回家,妈妈说这鱼早死了,这些卖菜的心可真黑!”……
“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对于第二学段孩子的习作要求之一,但这需要语文老师的帮助。准备作文,就是心灵感受生活的过程。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动手制作水果拼盘,想想它的名字,说说制作过程,写写自己的感受,童话节假面舞会,自己制作面具,参与活动,描述热闹的场面……
当然,语文老师们会说,难道我每教一次习作就要组织一次“买菜”?当然不必,我们应放下架子,寻求家长的帮助。这种帮助不是要求家长为孩子修改作文,不是让家长帮助孩子“造作文”,而是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加上一条:“亲爱的家长,阳光明媚的日子,请带着孩子出去走走看看,踏青郊游,放飞心情……”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么就让我们把这“活水”引入作文的课堂吧,让那些摄影家唯美的照片从课堂中消失吧,让习作课堂唤醒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于经历种种的回味吧。
三、高潮激动——习作评价激励学生发展
1.现状描述
习作起步阶段的孩子常常会有两种情况:要么会觉得无话可说,只会记简单的过程,对其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对事件发生的环境、前因后果,不能进行细致生动的描述,流水账一本;要么就是随口说,随手写,前后不一致,表达也不够流畅,糊涂账一笔。这是最让老师觉得纳闷的:怎么课文的范例这么优美,到了学生的嘴里就“吐不出象牙”了呢?
2.实践策略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语文老师要做的不是文学评论家该做的“批判性”阅读,而应该多从学生的“词不达意”中赏识他们的语言运用创造力,从学生的“流水叙述”中欣赏他们的“淳朴率真”,从他们的“篇幅短小”中欣赏他们的“言简意赅”……当赏识成为作文课堂的一种常态时,学生自然不会惧怕表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于第二学段孩子习作的第一要求便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去做,而且也能够做到的。激励性的赏识不代表无原则地降低要求,这是一个梯度的攀升,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表达的一部分,那么随着学生对生活的留意,对生活的感悟,就不难写出有情趣的作文了。
在一次“写人”的作文课上,一开始大家几乎都和例文相同:“某某有着一头乌黑的头发,圆圆的眼睛,一张嘴巴……”我拿着一组的同学本子读着,读到第三本的时候大家忍不住笑了,问:“为什么笑啊?”“他们怎么写得都一样啊?”“是啊,再读读你自己写的!”没有人笑了,都低头了。怎么啦?“也是一样的!”“当你在写的时候,就要眼前出现这个人,而你的笔,就是在为他照相呢!……”“噢!明白了!不是随便写,而是‘照相’!”很快,学生的笔下出现了各种形象:
“爷爷已经六十多岁了,头发都花白了,可是他又去理发店去染黑了,看起来还像四十多岁呢。”“爷爷已经六十多岁了,头发还是乌黑乌黑的,眉毛有点像太上老君。”“他瘦得就像一根细竹竿。脸上油油的,好像一桶油泼在他脸上一样。鼻子又高又尖,还真像一个大巫师呢!”“眼睛小小的,笑的时候眯成一条弯弯的线,像一个弯弯的月亮。生气的时候眼睛瞪得大大的,像一个大大的气球,顿时,眼睛里冒出一团团火,吓得我发抖。”……当一个个独具特点的“画像局部”呈现在眼前时,学生都情不自禁地为同伴鼓掌了。在那因为兴奋而涨红的笑脸忍不住要求多一些交流时间的时候,我们又何必去寻求那课堂整体的完美呢?
我们本来就不完美,所以我们在追求完美,学生的习作亦然。要通过激励性的赏识,陪孩子不断地走向表达的完善。语文老师,尤其是起步阶段的语文老师应该让孩子感觉到:作文应该是自由的,融进自然、花草树木、高山流水,描述的就是最美丽的风景;穿一根思绪的长绳,摇动岁月的风铃,用笔可以刻下最深的“年轮”;假日里的调查走访、“实话实说”,你就是“崔永元”第二;赛场风云、活动花絮,你是冠军你还是记者……
四、尾声留韵——多元展示激发习作热情
1.现状描述
很多时候,老师让孩子写作文是为了完成教材的规定内容,而学生写作文是为了老师完成的任务。我们看到的是每一本作文本都誊写得工工整整地交给老师,每个老师都批改得认认真真,打完等次,让孩子改正错别字后继续收上来放在身边,最多在学期最后发还给孩子。其实,这样的一种作文模式,对于孩子来说收效有多大呢?对于老师辛苦批改的各种符号、一句句评语,有的孩子甚至看也不看,自然也就毫无用处了,那老师这么挑灯夜战的“精心”岂不是极大浪费?
2.实践策略
三年级的孩子有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了,我们所处的又是一个网络媒体时代,给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展示平台,让每个孩子的习作都有机会得以展示或者发表,这对于刚开始学习写作的孩子来说是莫大的鼓励,也是激发他们写作热情的好方法。
班级墙报可以展示学生的精彩习作。我在班级开辟了每周专栏:春天来了,策划一个春游专题;妇女节了,给妈妈写封信;劳动节了,写个劳动感想;六一了,记下快乐时光……给孩子们一个话题,自由表达。而就在这些日记随笔中,孩子们一个个成了小作家。一个不善言辞的女孩子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春天来了,你看小鸟可以在蓝天自由飞翔,感受到微微拂来的温暖的风,可以看到桃花开了、柳树发芽了,可以看到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了……可是我却只能在家里做作业,我想去春游,想得都要生病了。妈妈叫我吃饭,我不想吃,爸爸叫我看书,我看不进。我多想去春游啊!”因为这篇日记,孩子的父母满足了她的愿望,她又有了下一篇日记《我终于去春游了》。可见写作不是任务,它是一种交流方式。从习作中、日记中挑选优秀的作品张贴在班级的板报上,因为是孩子们自己的作品,大家更爱去关注、欣赏黑板报的更新了。同时,我利用网络,建立班级博客,把孩子的习作放上去,邀请家长参与其中,既可以评点、鼓励,同伴之间还可以相互学习。什么是好作文?写真话抒真情的就是好作文,因为好作文不用老师多说什么,孩子自己能看懂。
如果这个平台还太小的话,就可以帮助孩子对外投稿。校园广播、市广播电台、市报,各类适合孩子阅读的报纸杂志都是语文老师的阵地。当孩子们的作品在这些媒体发表的时候,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了一个个铅字,写作不仅仅是一项作业了,而是学生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是学习生活的一个部分了,那种喜悦、兴奋、满足、成就感……一一洋溢在脸上,还担心学生没有写作热情吗?
营造宽松、自由的习作环境,遵循孩子能力发展的规律,激发孩子的习作热情,从课堂开始,让孩子在起步就爱上作文真的不难。
关键词: 作文教学 适应学生 贴近生活 激励发展 激发热情
沉疴宿疾,积重难返。学生写着“难”,教师教着“烦”,是多年来语文教育界对习作教学的共识,反映出习作教学的无可奈何。在日常生活中不会说话的孩子少之又少,但在习作的课堂上抓耳挠腮的实在不少。常常有人问:“怎样才能让孩子不怕作文呢?”也常常有人讨论:“要不要给孩子报个作文辅导班?”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以为,这应该是语文老师的事情,不必家长如此费心、学生如此痛心。让学生从起步阶段就爱上作文并不难,我谨从以下方面论述。
一、序曲舒缓——习作要求适应学生基础
1.现状描述
一位三年级老师指导作文时,从谋篇布局到修辞运用无不涉及,末了问学生:“会了吗?”学生迷糊地望着老师,迟疑地点着头,嘴唇微动:“明白了……”“好,那就开始写吧!”虽有龙飞凤舞下笔如有神者,但更多的咬着笔头,冥思苦想,迟迟不能下笔。
讲评课上,老师说道:“同学们,我们已经三年级了,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就能写几百字的一段话了,有的同学到现在一篇作文只写了一百多个字!我们要把作文写生动,最起码300个字需要的吧……”学生听着,一脸痛苦状,有机灵者悄悄地数起了自己的习作字。
2.实践策略
孩子从三年级开始步入写作的门槛(我们暂且撇开一二年级的写话不说,因为到二年级结束还不会写一句完整句子的孩子事实上是不多的),语文老师首先应该抛开以往的套路,尽量地让孩子愿意并能够用笔来表达。试想,如今的风云变幻是多么“神速”,曾几何时流行的博客已经被“微博”替代了,难道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还一味要求学生写下洋洋洒洒的“八股文”吗?再看看我们的教材提供给孩子的例文,哪一篇不是简短而充满童趣的表达?因此,让孩子爱上作文,首先要爱上作文这样一种表达形式。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时,不妨让孩子多一些对作文的向往:“看,经历了一件事情,把他写下来,可以和我们大家分享,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呀!”“瞧,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因为作者用心去体会了,同样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呀!”……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最终是达到“自能阅读自能作文”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是一种强迫,而应该是孩子内心的冲动得以在纸上涂鸦的宣泄。
那么在最为关键的作文起步阶段,三年级老师就应该放低期待,以欣赏的心态对待孩子的每一篇“不成为文章”的文章。苏教版三年级起步作文的第一篇是“把你经历过觉得有意思的事情写下来”,例文是一首小诗“假如我有一支神笔”。学生读后很为难,说:“老师,我不知道怎么写。”我说:“那你就写写你现在的心情吧,把你在这第一次作文课上的表现写出了也是一篇好作文呢!”“真的吗?”“当然!”又有学生问了:“老师,我要写多长啊?”“短的是诗歌,最长的可以是小说,当然,你认为多长合适,只要把你想说的说清楚了,就可以了呀!”“真的?”“当然是真的啦!”于是,孩子的第一篇习作当堂就完成了。不少孩子就写了“第一堂习作课”,回去后向家长炫耀:“妈妈,看,我写的作文!”
真的,那节作文课上没有一个孩子怕写作文,他们只怕自己想说的话还没有说完。其实,写作是一个缓慢的成长过程,包括孩子思想的发展、阅读的宽广及表达能力的不断完善,所以,放低门槛,首先让孩子认可作文是非常必要的。
二、前奏明快——习作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1.现状描述
不仅是作文课,即便是日记,学生也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最难的就是“我该写什么呢”。当记叙心情成为一种常态,当校园轶闻也不再经常涌现的时候,学生作文的痛苦就开始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摄影家的精美图片经过老师精心制作的PPT在课堂的演示替代了孩子们曾经的远足,于是“游记”“写景”类习作成了“看图想象作文”。
同样,习作时,一方面学生坐在室内闭门造车苦于没有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在引经据典唾沫横飞指导写作后感叹没有成效,于是作文再次成为学生爱不起来的沉重包袱,也成为语文老师“心中的痛”。
2.实践策略
语文老师,我们不妨放下架子,撤离讲台,回归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生活环境,不愁学生“无米下锅”。带着孩子去菜场买菜也是作文准备的内容之一。
看,今天的菜场格外地闹忙。这不,连学校里的小学生也跑来凑热闹了。几十个学生,每人手中捏着10元钱,三三两两地在各个摊位前精挑细选。这边在问:“这芹菜多少钱一斤?”“三元。”“太贵了吧?便宜点!”“呀,看你小孩子来买菜就让你2角吧。”“算了,我不要了。”“那就两块五吧。”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看着他满心欢喜地付了钱,拎了菜,老板嘿嘿笑了:“真是人小鬼大,还蛮精的呢!”那边呢,一个个鱼呀、肉呀、青菜、萝卜……各取所需。很快,同学们满载而归。
这时,教室里是最热闹的。一个个还沉浸在刚才的讨价还价中,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急着和同学交流自己刚才菜场实战的“战略”,忙着展示自己的“实绩”。
别不相信,这的确是一堂作文指导课。很快,交上来的作文,没有灵动飞扬的文采,但有心灵最真实的袒露:“刚进菜场就看见我最爱吃的番茄的摊子,我便毫不犹豫地买了,可没一会儿,别人对我说另外的一个地方更便宜,我这才后悔莫及。该买蘑菇了,这下我学乖了,找了一个最便宜的摊位,可称完了,细细看看才发现质量不是很好,可又不敢去退,只好作罢。这次买菜让我懂得了要货比三家。” 没有曲折动人的情节,但有最朴素生活的感受:“我买了一条鳊鱼,本来要4元9角,我一摸口袋只有4元4角了,摊主爽快地卖给了我。我拿着鱼在同学面前炫耀,可我拿回家,妈妈说这鱼早死了,这些卖菜的心可真黑!”……
“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对于第二学段孩子的习作要求之一,但这需要语文老师的帮助。准备作文,就是心灵感受生活的过程。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动手制作水果拼盘,想想它的名字,说说制作过程,写写自己的感受,童话节假面舞会,自己制作面具,参与活动,描述热闹的场面……
当然,语文老师们会说,难道我每教一次习作就要组织一次“买菜”?当然不必,我们应放下架子,寻求家长的帮助。这种帮助不是要求家长为孩子修改作文,不是让家长帮助孩子“造作文”,而是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加上一条:“亲爱的家长,阳光明媚的日子,请带着孩子出去走走看看,踏青郊游,放飞心情……”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么就让我们把这“活水”引入作文的课堂吧,让那些摄影家唯美的照片从课堂中消失吧,让习作课堂唤醒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于经历种种的回味吧。
三、高潮激动——习作评价激励学生发展
1.现状描述
习作起步阶段的孩子常常会有两种情况:要么会觉得无话可说,只会记简单的过程,对其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对事件发生的环境、前因后果,不能进行细致生动的描述,流水账一本;要么就是随口说,随手写,前后不一致,表达也不够流畅,糊涂账一笔。这是最让老师觉得纳闷的:怎么课文的范例这么优美,到了学生的嘴里就“吐不出象牙”了呢?
2.实践策略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语文老师要做的不是文学评论家该做的“批判性”阅读,而应该多从学生的“词不达意”中赏识他们的语言运用创造力,从学生的“流水叙述”中欣赏他们的“淳朴率真”,从他们的“篇幅短小”中欣赏他们的“言简意赅”……当赏识成为作文课堂的一种常态时,学生自然不会惧怕表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于第二学段孩子习作的第一要求便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去做,而且也能够做到的。激励性的赏识不代表无原则地降低要求,这是一个梯度的攀升,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表达的一部分,那么随着学生对生活的留意,对生活的感悟,就不难写出有情趣的作文了。
在一次“写人”的作文课上,一开始大家几乎都和例文相同:“某某有着一头乌黑的头发,圆圆的眼睛,一张嘴巴……”我拿着一组的同学本子读着,读到第三本的时候大家忍不住笑了,问:“为什么笑啊?”“他们怎么写得都一样啊?”“是啊,再读读你自己写的!”没有人笑了,都低头了。怎么啦?“也是一样的!”“当你在写的时候,就要眼前出现这个人,而你的笔,就是在为他照相呢!……”“噢!明白了!不是随便写,而是‘照相’!”很快,学生的笔下出现了各种形象:
“爷爷已经六十多岁了,头发都花白了,可是他又去理发店去染黑了,看起来还像四十多岁呢。”“爷爷已经六十多岁了,头发还是乌黑乌黑的,眉毛有点像太上老君。”“他瘦得就像一根细竹竿。脸上油油的,好像一桶油泼在他脸上一样。鼻子又高又尖,还真像一个大巫师呢!”“眼睛小小的,笑的时候眯成一条弯弯的线,像一个弯弯的月亮。生气的时候眼睛瞪得大大的,像一个大大的气球,顿时,眼睛里冒出一团团火,吓得我发抖。”……当一个个独具特点的“画像局部”呈现在眼前时,学生都情不自禁地为同伴鼓掌了。在那因为兴奋而涨红的笑脸忍不住要求多一些交流时间的时候,我们又何必去寻求那课堂整体的完美呢?
我们本来就不完美,所以我们在追求完美,学生的习作亦然。要通过激励性的赏识,陪孩子不断地走向表达的完善。语文老师,尤其是起步阶段的语文老师应该让孩子感觉到:作文应该是自由的,融进自然、花草树木、高山流水,描述的就是最美丽的风景;穿一根思绪的长绳,摇动岁月的风铃,用笔可以刻下最深的“年轮”;假日里的调查走访、“实话实说”,你就是“崔永元”第二;赛场风云、活动花絮,你是冠军你还是记者……
四、尾声留韵——多元展示激发习作热情
1.现状描述
很多时候,老师让孩子写作文是为了完成教材的规定内容,而学生写作文是为了老师完成的任务。我们看到的是每一本作文本都誊写得工工整整地交给老师,每个老师都批改得认认真真,打完等次,让孩子改正错别字后继续收上来放在身边,最多在学期最后发还给孩子。其实,这样的一种作文模式,对于孩子来说收效有多大呢?对于老师辛苦批改的各种符号、一句句评语,有的孩子甚至看也不看,自然也就毫无用处了,那老师这么挑灯夜战的“精心”岂不是极大浪费?
2.实践策略
三年级的孩子有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了,我们所处的又是一个网络媒体时代,给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展示平台,让每个孩子的习作都有机会得以展示或者发表,这对于刚开始学习写作的孩子来说是莫大的鼓励,也是激发他们写作热情的好方法。
班级墙报可以展示学生的精彩习作。我在班级开辟了每周专栏:春天来了,策划一个春游专题;妇女节了,给妈妈写封信;劳动节了,写个劳动感想;六一了,记下快乐时光……给孩子们一个话题,自由表达。而就在这些日记随笔中,孩子们一个个成了小作家。一个不善言辞的女孩子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春天来了,你看小鸟可以在蓝天自由飞翔,感受到微微拂来的温暖的风,可以看到桃花开了、柳树发芽了,可以看到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了……可是我却只能在家里做作业,我想去春游,想得都要生病了。妈妈叫我吃饭,我不想吃,爸爸叫我看书,我看不进。我多想去春游啊!”因为这篇日记,孩子的父母满足了她的愿望,她又有了下一篇日记《我终于去春游了》。可见写作不是任务,它是一种交流方式。从习作中、日记中挑选优秀的作品张贴在班级的板报上,因为是孩子们自己的作品,大家更爱去关注、欣赏黑板报的更新了。同时,我利用网络,建立班级博客,把孩子的习作放上去,邀请家长参与其中,既可以评点、鼓励,同伴之间还可以相互学习。什么是好作文?写真话抒真情的就是好作文,因为好作文不用老师多说什么,孩子自己能看懂。
如果这个平台还太小的话,就可以帮助孩子对外投稿。校园广播、市广播电台、市报,各类适合孩子阅读的报纸杂志都是语文老师的阵地。当孩子们的作品在这些媒体发表的时候,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了一个个铅字,写作不仅仅是一项作业了,而是学生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是学习生活的一个部分了,那种喜悦、兴奋、满足、成就感……一一洋溢在脸上,还担心学生没有写作热情吗?
营造宽松、自由的习作环境,遵循孩子能力发展的规律,激发孩子的习作热情,从课堂开始,让孩子在起步就爱上作文真的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