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美丽的句子像树叶一样纷至沓来

来源 :书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ylorgil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微十三篇》的封面是黑色的底,一朵盛开的玫瑰,大朵的、灰白的,唯最里层的花苞是浅粉的,然后有十三个土黄的小球,沿着弧线排开,由小而大,由近及远,从黑色的虚空里来,划过粉白的玫瑰花瓣,划过十几年岁月的长河,又回到黑的背景里。这是一本装帧精致的书,一如里面的文字。
  第一篇《乔治和一本书》的篇幅很短,小说里有一种淡淡的欲望,情与欲,轻烟一般,缭绕着,袅娜着,牵引着人看下去。最出色的是这篇小说的结构。故事从那本书开了小口,一直绕着书里的那一段话行进。男主人公乔治是个情场好手,他知道怎么撩拨女人。用那本书做道具,用书里的情节对应现实生活的情节,很妙。更妙的是当男主人公和“我”相遇,准备故技重演时,出了点故障,道具没了,他一下子成了一个演技拙劣的演员,这场戏演不下去了。就像是一个巫女离开了扫帚就飞不起来,这个著名的花花公子在撩拨神器消失时,顿时变得无力。已经很好了,多么新奇的构思,最后还有一个很耐品的结尾,“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非常糟糕),从那天晚上开始,我爱上他了”。读者顿时感觉到了一点火花和一点心颤。这样的作者是仁慈的,也是有趣的。
  《大老郑的女人》,是作者得鲁迅文学奖的一篇。语感非常好,这是开篇给人的感受,不管是对话,还是描述,都是那么妥帖,准确,到位。比如这句:“城又小。一条河流,几座小桥。前街,后街,东关,西关……我们就在这里生活着,出生,长大,慢慢地衰老。”简洁,明朗。“城又小”——有力量有韵味的一句。这一句统领着后面的几个句子。这三个字多一个也不行。语句妥帖,情节也妥帖,让人觉得这故事里的每一拐每一弯都是合乎情理、自然而然的。然而却总有惊人之笔,比如后面说出了大老郑的女人的真实身份,这自然令人吃惊,但是想一想,又是极有可能的。这样的故事若是发生在深圳、广州那样的南方都市,便没有太多新奇了。但是作者的高妙之处是把故事的场景安排在一个小城,于是就多了份质朴、温情和古风了。
  接下来的几篇,首先是文字好。她早期的文字是绕着的,弯弯绕绕,走走停停,像是江南的河道,曲里拐弯又纵横交错,总有出其不意又让人不舍的词句,清清爽爽又潋滟秀美。比如《情感一种》里,能看到张爱玲《倾城之恋》和亦舒《喜宝》的影子。到了后期,她的文字沉了下去,更沉静,也更质朴,却更有力量。比如说在《姐姐》里,能从中看到沈从文、丰子恺,看到萧红。这样说大约有些别扭,她便是她,独一无二的她。
  不仅文字好,她对人性和情感的拿捏也恰到好处。人性的幽微和情感的繁复在她的笔下细润如春雨,淋漓如高山流瀑,比如那篇《家道》,写一个官员下马后的世态炎凉。方方面面、前前后后的世道和人心都写到了,每一个角落都渗进去,几乎是无孔不入。从“我” 的父亲、母亲、奶奶到“我”自己,从普通到富贵到落魄又到慢慢一点点挺过来的起起落落,细致入微,把人心的俗鄙写得淋漓尽致,而在绵实的叙述中,又总有新意和不俗之笔。比如这句:“有那么一瞬间,我们祖孙三代都往墙上看,我一生中恐怕再也不会经历那样清晰明净的时刻,这世界是冷静的,墙上的挂钟‘滴滴答答’地走着,它是没有生命的。屋子里的三个女人,虽然身处绝境,那一刻她们也是平静的,也不疼也不痒,她们是平静的。”刚愎的母亲,决绝的奶奶,懦弱的父亲,一个个人物刻画得立体而形象,栩栩如生。读到结尾:“风浪掀起了阵阵灰尘,使这个真实的世界在那一刻显得模糊了;我站在漫天的灰尘里,脑子一片空白,后来微笑就漫到了脸上。”读罢喟然长叹又感慨万千。
  还有那篇《化妆》,篇幅不算长,却蕴藏着诸多微妙和斑斓。作者对于嘉丽的情感的描写有如北方的新雪,大片如席,绵软地一层层堆叠起来。她的心思是繁复的、细腻的,是很江南的,但又是决绝的、不惧的,带着北方的料峭。嘉丽(或者说作者)一点点揭开了温情的面纱,露出了城市男女情感的不堪和脆弱,从廉价的衣服到三百块钱到最后的撞门而去而没有留下分文,毫不留情面地,她把那华丽的袍子抖落开来,落了一地的虱子。到最后,“嘉丽裹紧她那身破衣烂衫,像狗一样抖了抖身体。早起的乞丐披着一件破风衣,冷漠地看了嘉丽一眼”。这样的结尾令读者冷笑,而又从这冷笑中感到彻骨的寒凉。
  《姊妹》里两个女人日久天长的对峙和从岁月里长出来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纠缠写得出神入化,《石头的暑假》里最后结局的故意留白耐人寻味。
  如果说遗憾,就是她的作品太过写实,形式和题材变化不大,唯一一篇力图从形式和内容上有所突破的是《十月五日之风雨大作》,而这篇,可能是十三篇中完成度稍逊的一篇。能感觉得到作者试图突破自己的常规写作,但是這篇气氛把握得不够好,描述没有完全到位,也缺乏令人信服的细节,不能让人入戏,很好的一个构思,有些可惜。
  除去一些小小的瑕疵,这是一本非常出色的小说集,书中美丽的句子像“树叶一样纷至沓来”。作者对于情感的书写幽微又辽阔,如同江南的春雨一般,细细密密又纷纷扬扬地充盈着旧年的老街,使人读罢心有惆怅和几丝想望,那是经由魏微文字的指引抵达的某个小站,阳光绵软,清风徐来。
其他文献
普罗提诺(Plotinus,204-270)自承《九章集》(The Enneads)只是柏拉图哲学的注解,但他决定性地刷新了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如果没有普罗提诺,很难想象波菲利、普罗克洛、奥古斯丁、伪狄奥尼修斯和费奇诺的哲学会是什么样子,更不用说绵延不绝的众多神秘主义流派。身体问题是普罗提诺的哲学与行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普罗提诺来说,身体并不像對柏拉图那样不可通融,但始终都是个问题,需要
期刊
写成教科书的文学史,有许多写不进去的人物,或是只能带入寥寥几笔,譬如作为海归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长和青岛大学首任校长的杨振声(1890-1956),就是一位长期被文学史、文学教育史边缘化因而面目模糊、地位尴尬的大家。实则,杨振声在整个民国期间,都是一位积极的文学结缘者,为新文学的创造与传播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一  按周岁算,杨振声活到六十五岁。二十四岁以前,杨振声一直没离开过家乡。一九一五年,他从设
期刊
一  偶然地,我在文集《音乐和数学:从毕达哥拉斯到分形》(Music and Mathematics: From Pythagoras to Fractals,2006)一书中发现了一篇有趣的文章《音乐中的几何学》,想必其作者霍奇斯(Wilfrid Hodges)也是位标新立异的音乐家。好奇地搜索了一下,只见网上有个一九四一年出生的霍奇斯,是伦敦大学的数学教授,英国科学院院士,主攻模型论—我不相信
期刊
一  这是一个法国的大诗人。他在晚年仿写了(或者说译写了)一系列的“中国古诗”。克洛岱尔(1868-1955)  请看这样一首用法语写的诗:  La bataille est gagnée, il est temps de manger et de boire  Les Vainqueurs et les vaincus à la fois tous ensemble ils célèbrent
期刊
刚打开这本《三四越界》,书里掉出了一张以文珍的画制作的明信片。深浅蓝色晕染的水彩画面,让人觉得雾蒙蒙的水汽扑面而来,又无法断然地辨识出画中之物。不出意料地在明信片背面找到一行字:“有一年隔着玻璃看雨中的过山车。雨下得非常大,仿佛随时要砸破玻璃,令缆索断裂,真实的命运将猝不及防地,向我们倾压过来。”  深渺不定的感觉被这样落定在了实在的画面上,有一种说不明的妥帖和安稳。我于是急急地翻到书的最后,那里
期刊
有过在伦敦二手书店工作经历的乔治·奥威尔曾抱怨,二手书店里真正爱读书的人少,喜爱收集第一版本的“势利眼”多,没人爱读莎士比亚与狄更斯等经典作家;而那些满身面包屑味儿的贩卖毫无价值的书的老人和那些只下订单而不来买的人,更让他无法忍受。最可怕的是,奥威尔觉得,在二手书店工作让他失去了对书的热爱:“一下子看到五六千本书很无趣,而且甚至让人有些轻微的恶心。”总之,奥威尔对二手书店、二手书与进店的人都没有任
期刊
最近在《生理学前沿》杂志上有这么一项实验。三组参与者(8到10岁的男孩、非从事体育运动的成人、铁人三项运动员)通过心率、氧含量和乳酸清除率等指标的监测,归纳他们大运动量后的恢复速度。结果是,儿童的恢复速度大大优于普通成人,也不亚于运动员。该研究幽默地总结说:当了父母,就不会觉得该结果有多奇怪,“他们深有体会假如可以将孩子的能量集中并销售,成为百万富翁不在话下”。我读了后不禁莞尔,但笑过之余,不免思
期刊
在没有成为导演之前,李沧东是个写小说的,早在一九八三年他就发表了处女作小說《赃物》(The Booty),一九九二年还获得过韩国日报的创作文学奖。所以看他的电影,常能感受到他深厚的文学底子,新作《燃烧》更是直接向福克纳与村上春树寻求呼应的作品,其直接的灵感来源,是福克纳的《烧马棚》和村上春树的《烧仓房》。电影《燃烧》海报  《烧马棚》作为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在使用“自由间接引语”叙述这方面可说
期刊
公元一七九八年,清朝嘉庆三年,为太上皇帝(原乾隆帝)弘历登基的第六十四个年头,禅让的第三年,应也是其在世的最后一年。  刚进入这一年时,八十八岁的爱新觉罗·弘历依然自信满满,全无即将羽化登仙的预感。世上还有那么多需要他操心的事体:鄂川陕等数省持续动乱,一些白莲教大首领尚未捕获;河南睢州的黄河决口抢险堵筑半年,合龙后复告崩溃;洋盗蔡牵集团在东南沿海与大清水师数载缠斗,不仅没被消灭,竟跑到台湾去攻城略
期刊
抵达剑桥已是黄昏时分,夏季的夕阳还眷顾着美丽的校园。薄薄的金光笼罩着尖塔,学生们络绎不绝地穿梭其间,热闹的气氛一直到夜幕降临才有所消退。面对喧嚣,我很是恍惚,担心参加各色项目的国际生和参观者们掩盖了校园真正的精神内核。剑桥大学拥有三十一所学院、一百四十所图书馆,除了中央图书馆之外,还分成系所图书馆和学院图书馆两个类别。在来之前就和朋友相约,请她一定要带我探访校园内的中世纪图书馆。恰逢暑期,国王学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