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众与保时捷之间上演的旷日持久的并购剧即将落幕。近日,大众汽车集团声明称,已与保时捷达成一致,将以44.6亿欧元(约合354.8亿元人民币)现金外加一股有投票权的大众普通股收购保时捷跑车部门余下的50.1%的股份。这意味着大众将100%拥有保时捷汽车业务,而保时捷欧洲股份制公司依然持有此前购入的50.7%的大众汽车股权。
旷日之战
这场收购案始于2005年,只是当时是盈利能力不错的保时捷对大众发起猛烈“攻势”。2008年9月16日,保时捷监事会主席沃尔夫冈·保时捷宣布增持大众汽车普通股,对后者的持股比例首次达到了35.14%。随后,在2009年1月份,保时捷再次增持在大众汽车中的股份至51%,并欲购大众75%的股份拥有决策权。
保时捷本想演绎一个“蛇吞象”的传奇,但猝不及防的全球金融危机,让欧美各大银行危机重重,纷纷捂紧口袋紧急催款,而大众股价一泻千里,保时捷也很快陷入财务困境,负债高达100亿欧元。这巨额债务成了大众拒绝被整合的理由,也成为了压倒保时捷的“一根稻草”。戏剧性的是,风水轮流转,保时捷收购大众失败之后,大众汽车趁机展开了反收购。
在2009年12月,大众汽车收购了保时捷49.9%的股权。但按照相关要求,保时捷要等到2014年才能免税将剩余股份出售给大众,否则将支付15亿欧元的税费。为了尽快实现100%控股保时捷,大众汽车近日出炉了一套严密的收购规划。最终,一股有投票权的大众普通股使税务部门裁定,大众汽车收购保时捷案从法律角度判定属于重组,而非资产处置,至此大众和保时捷已经找到避开15亿欧元巨额交易税费的途径,绕开了合并的最大“拦路虎”。
孰赢孰败
2011年,保时捷成为表现最佳的豪华车企业。在豪华车市场上一路狂奔的保时捷,一直是大众汽车集团最青睐的合并对象。完成对保时捷的整体收购之后,品牌“收集者”大众汽车集团已经囊括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不同个性的10个品牌,从小型民用车到超级跑车,从商用车到轻重型卡车,大众几乎涵盖了汽车产业的所有车型。它将有希望在轿车和卡车领域同时发力,形成一个绝无仅有的汽车帝国,这正符合了大众计划于2018年成为全球第一大车企的目标。当然收购也是有代价的,虽然对保时捷现有股份进行重新估值之后,大众预计自己将获得非现金收入90亿欧元,但是同时也估测从自身的汽车制造部门流出的现金达70亿欧元。这笔交易究竟是谁获益较多,大众预计的90亿欧元的非现金收入,终究还是停留在保时捷的账面上。或许只是大众汽车集团的年度报表会好看一些,或者为其成为汽车帝国提供一些账面支持,而这70亿欧元毕竟是从大众汽车集团拿出来的真金白银。目前看来大众公司惟一的现实收益就是股票价格的上涨了。
保时捷在金融危机的时候确实负债累累,需要一个“无私”的集团来帮忙,但作为2011年表现最佳的豪车企业,同时持有大众汽车50.7%股票的保时捷现在已经不至于捉襟见肘了,那为什么还要继续演绎这场“屈于人下”的“被收购”呢?保时捷公司称,这次交易的收益,将会用来偿还银行贷款。这样一来,保时捷既能继续持有大众超过50%的股权,又让大众这个“冤大头”替自己还了债,何乐而不为呢?对于保时捷来说,被完全收购后,它将与奥迪、宾利、兰博基尼等一样,成为大众旗下的一个品牌。大众将会作为保时捷强大的后盾,来允许豪华品牌的“概念”和“限量”。当然,大众也有自己的考虑,不能说收购保时捷没有虚荣的因素,但耗巨资进行这场收购,保时捷也不得不拿出些真本事,在为大众汽车集团创造漂亮报表的同时,一些技术平台的共享也是必不可少的。
大众是表面风光,而保时捷则是实际获益。拥有了保时捷并且在“收购”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的大众,看来是誓死想争取全球汽车业的“第一把交椅”,但庞大的身躯容易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对于避免重蹈通用的覆辙,不知大众有没有做好准备。有车企心甘情愿地替自己还债,还能拥有它超过50%的股权外加一股有投票权的股票,从而拥有了对大众汽车的更大程度上的实际支配权,保时捷在这场收购案中算是捡到了“天上的馅饼”,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姜太公钓鱼”。
德国大众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马丁·温特科恩(右)和保时捷股份公司首席执行官马蒂亚斯·米勒出席在德国沃尔夫斯堡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TIPS:
家族关系
大众汽车一开始就和保时捷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大众的第一任领导就是保时捷公司的创始人费迪南·保时捷,也正是费迪南·保时捷为大众设计出了第一款、也是最广为人知的经典车型——甲壳虫。二战结束后,费迪南·保时捷在德国南部城市斯图加特建立起了自己的保时捷汽车王国。费迪南德·保时捷在1951年临终时,财产四六开分给了女儿路易丝·皮耶希和儿子费里·保时捷。费迪南德·保时捷的孙子现在是保时捷的当家人、监事会主席沃尔夫冈·保时捷,而其外孙则是大众集团当家人、监事会主席费迪南德·皮耶希。大众与保时捷的收购与反收购案看似是两个集团在争雄夺霸,但实际上更像是两个家族的表兄弟在“比武论剑”,只是这场论剑还牵扯着更多股东的利益关系。
旷日之战
这场收购案始于2005年,只是当时是盈利能力不错的保时捷对大众发起猛烈“攻势”。2008年9月16日,保时捷监事会主席沃尔夫冈·保时捷宣布增持大众汽车普通股,对后者的持股比例首次达到了35.14%。随后,在2009年1月份,保时捷再次增持在大众汽车中的股份至51%,并欲购大众75%的股份拥有决策权。
保时捷本想演绎一个“蛇吞象”的传奇,但猝不及防的全球金融危机,让欧美各大银行危机重重,纷纷捂紧口袋紧急催款,而大众股价一泻千里,保时捷也很快陷入财务困境,负债高达100亿欧元。这巨额债务成了大众拒绝被整合的理由,也成为了压倒保时捷的“一根稻草”。戏剧性的是,风水轮流转,保时捷收购大众失败之后,大众汽车趁机展开了反收购。
在2009年12月,大众汽车收购了保时捷49.9%的股权。但按照相关要求,保时捷要等到2014年才能免税将剩余股份出售给大众,否则将支付15亿欧元的税费。为了尽快实现100%控股保时捷,大众汽车近日出炉了一套严密的收购规划。最终,一股有投票权的大众普通股使税务部门裁定,大众汽车收购保时捷案从法律角度判定属于重组,而非资产处置,至此大众和保时捷已经找到避开15亿欧元巨额交易税费的途径,绕开了合并的最大“拦路虎”。
孰赢孰败
2011年,保时捷成为表现最佳的豪华车企业。在豪华车市场上一路狂奔的保时捷,一直是大众汽车集团最青睐的合并对象。完成对保时捷的整体收购之后,品牌“收集者”大众汽车集团已经囊括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不同个性的10个品牌,从小型民用车到超级跑车,从商用车到轻重型卡车,大众几乎涵盖了汽车产业的所有车型。它将有希望在轿车和卡车领域同时发力,形成一个绝无仅有的汽车帝国,这正符合了大众计划于2018年成为全球第一大车企的目标。当然收购也是有代价的,虽然对保时捷现有股份进行重新估值之后,大众预计自己将获得非现金收入90亿欧元,但是同时也估测从自身的汽车制造部门流出的现金达70亿欧元。这笔交易究竟是谁获益较多,大众预计的90亿欧元的非现金收入,终究还是停留在保时捷的账面上。或许只是大众汽车集团的年度报表会好看一些,或者为其成为汽车帝国提供一些账面支持,而这70亿欧元毕竟是从大众汽车集团拿出来的真金白银。目前看来大众公司惟一的现实收益就是股票价格的上涨了。
保时捷在金融危机的时候确实负债累累,需要一个“无私”的集团来帮忙,但作为2011年表现最佳的豪车企业,同时持有大众汽车50.7%股票的保时捷现在已经不至于捉襟见肘了,那为什么还要继续演绎这场“屈于人下”的“被收购”呢?保时捷公司称,这次交易的收益,将会用来偿还银行贷款。这样一来,保时捷既能继续持有大众超过50%的股权,又让大众这个“冤大头”替自己还了债,何乐而不为呢?对于保时捷来说,被完全收购后,它将与奥迪、宾利、兰博基尼等一样,成为大众旗下的一个品牌。大众将会作为保时捷强大的后盾,来允许豪华品牌的“概念”和“限量”。当然,大众也有自己的考虑,不能说收购保时捷没有虚荣的因素,但耗巨资进行这场收购,保时捷也不得不拿出些真本事,在为大众汽车集团创造漂亮报表的同时,一些技术平台的共享也是必不可少的。
大众是表面风光,而保时捷则是实际获益。拥有了保时捷并且在“收购”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的大众,看来是誓死想争取全球汽车业的“第一把交椅”,但庞大的身躯容易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对于避免重蹈通用的覆辙,不知大众有没有做好准备。有车企心甘情愿地替自己还债,还能拥有它超过50%的股权外加一股有投票权的股票,从而拥有了对大众汽车的更大程度上的实际支配权,保时捷在这场收购案中算是捡到了“天上的馅饼”,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姜太公钓鱼”。
德国大众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马丁·温特科恩(右)和保时捷股份公司首席执行官马蒂亚斯·米勒出席在德国沃尔夫斯堡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TIPS:
家族关系
大众汽车一开始就和保时捷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大众的第一任领导就是保时捷公司的创始人费迪南·保时捷,也正是费迪南·保时捷为大众设计出了第一款、也是最广为人知的经典车型——甲壳虫。二战结束后,费迪南·保时捷在德国南部城市斯图加特建立起了自己的保时捷汽车王国。费迪南德·保时捷在1951年临终时,财产四六开分给了女儿路易丝·皮耶希和儿子费里·保时捷。费迪南德·保时捷的孙子现在是保时捷的当家人、监事会主席沃尔夫冈·保时捷,而其外孙则是大众集团当家人、监事会主席费迪南德·皮耶希。大众与保时捷的收购与反收购案看似是两个集团在争雄夺霸,但实际上更像是两个家族的表兄弟在“比武论剑”,只是这场论剑还牵扯着更多股东的利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