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一个显著的难点。对如何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语文教师们都做了努力探索,但似乎都没有什么明显的成效,有时甚至是事倍功半,令人啼笑皆非。笔者也有这种体验或教训。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而现在的课文都是名家名作,通过对名家名作的学习,学生可对他的写作思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我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有一个这样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多背一些名家名作或其他优秀作文,学以致用,从模仿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的学,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好处。
提起让学生背名篇、背范文,一些教师及学生家长都认为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甚至还批评说,这是执行应试教育的一种表现,是不可取的,还要值得批判。为此,教学中,一般的老师都不敢要求学生去背作文。作文指导时,只能高屋建瓴地去讲立意、空洞无物地去讲布局、纸上谈兵地去讲技法等,致使学生对作文写法不清不楚,模棱两可,可谓是雾里看花,没有一个清晰的作文思路。因而,学生的作文成绩一次又一次的陷入了低分的恶性循环中。面对这种现实,教学中,我不管外界对要求学生背作文的看法或态度是如何的冷眼,我也要壮起胆子,逆流而行,大胆要求学生多背名篇或范文。这对那些认为自己是应试教育者的人来说,看似是一种愚笨而不可取的方法,但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却尝到它的甜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种看似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哪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呢?认真分析起来,它不是不科学,而是有科学依据的。
一、从人的生理学上看
人在十三岁以前的记忆力是处于一个高峰时期,十五岁以后的记忆能力还能直线上升。初中生正处于这个年龄阶段,他们有着较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这个时期让学生多背一些名篇或范文,是受益匪浅的,也是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师们千万不可把他们这一段黄金时间浪费掉,对他们进行“满堂灌”的教学,而应该让他们多记忆一些东西。
二、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
加强背记能力训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词语量以及增强学生的语感性,都会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背名篇或范文的过程,既是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又是集中精力去思考问题的过程。记忆词句,理清文章的思路实际上就是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把表象的东西牢牢地记忆或储存在自己的头脑中,以便急用时备取。人们常说“熟能生巧”,学生记多了、背多了,既丰富了自己的语言材料,又熟悉地掌握了文章思路或写作上的一些规律,到自己写文章时,只要脑子一动,原来的记忆材料就会涌上心头,写作思路也就灵活多了,就不会出现这样:老师布置作文,学生端坐在那里挖空心思,半天功夫都不知道从何下笔的情形。写文章其实就是表达自己的思想,头脑中没有足够的语言材料,词汇贫乏,没有掌握多种文章的构思方法,怎么能顺利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呢?另一方面,学生在背诵名篇或范文过程中,也会领略到其中的美的思想、美的言辞、美的结构,从中还能增强学生语感。
三、从认知的规律看
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是以记忆和积累为基础的,学习作文更是如此。叶圣陶说,“读书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说,多读多背只能是有益无损。
练习书法要从描摹练起,学习绘画要从写生入手,其目的都是在人的头脑里积累足够的范本。学生写作水平差,写出的作文苍白无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头脑中没有积累足够的范文。如果有了足够的范文积累,范文会给他们提供更直观的范例,模仿起来进步会更快,思维会更活跃,联想会更丰富,运笔起来会更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四、多让学生背名篇范文
(一)改变学生观念
老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讲解一些古代名人善背的事例,让学生在思想上能接受你的教学方法,减少抵触情绪。如:古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想金榜题名,必将《论语》、《书经》、《礼仪》、《左传》等四十多万言的书籍读熟背熟;汉代杰出的女文学家蔡文姬,年轻时期就能背诵其父的四百多篇作品;才高八斗的曹植,少年时期便能背诵诗赋十余万言;巴金能背《古文观止》中的二百多篇的古文;茅盾能背诵《红楼梦》大部分内容。还要向学生阐述一些名人论背诵的名言警句,如:朱子论说:古人作诗作文,多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朱自清说:经典的训练是背诵;朱光潜说:这里别无奥秘,只要纯熟范文多篇,头脑里,甚至筋骨里都浸润那一套架子,那一套腔调和那一套用文造句的姿态,等你的笔力一摇,那些神韵就自然而然地来了。
(二)背诵的操作步骤
要求学生自备一些范文来背,当然入选教科书的要求学生背诵的经典文章,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更要先背诵。利用每周的早读课时间,自选一篇作文,大声的朗读,力争背熟,然后利用一节语文课,进行默写,允许学生在个别的词句上有出入。这里要注意三点:①提高背的效率。教师以一篇范文为例,指导学生先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每段的内容,先把文章的思路和各部分的内容装在头脑后再整篇背诵,避免死记硬背,花了时间,效率不高。②要坚持不懈。人的行为是强化的结果。古人说,“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器而识剑”。“千曲”、“千器”强调的是量,只有累积了一定的量,才能达到“晓声”、“识器”的质的飞跃。要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内化吸收,不要幻想让学生在一节二节课内就成为作文高手。③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老师要称赞学生在背诵中所取得的微小进步,这往往是点燃学生自信之火、给予进步向上之助力。
我的教学实践表明:让学生背名篇背作文,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写起文章来词句新了,角度巧了,思维活跃了,布局谋篇的能力大大增强了,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提起让学生背名篇、背范文,一些教师及学生家长都认为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甚至还批评说,这是执行应试教育的一种表现,是不可取的,还要值得批判。为此,教学中,一般的老师都不敢要求学生去背作文。作文指导时,只能高屋建瓴地去讲立意、空洞无物地去讲布局、纸上谈兵地去讲技法等,致使学生对作文写法不清不楚,模棱两可,可谓是雾里看花,没有一个清晰的作文思路。因而,学生的作文成绩一次又一次的陷入了低分的恶性循环中。面对这种现实,教学中,我不管外界对要求学生背作文的看法或态度是如何的冷眼,我也要壮起胆子,逆流而行,大胆要求学生多背名篇或范文。这对那些认为自己是应试教育者的人来说,看似是一种愚笨而不可取的方法,但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却尝到它的甜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种看似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哪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呢?认真分析起来,它不是不科学,而是有科学依据的。
一、从人的生理学上看
人在十三岁以前的记忆力是处于一个高峰时期,十五岁以后的记忆能力还能直线上升。初中生正处于这个年龄阶段,他们有着较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这个时期让学生多背一些名篇或范文,是受益匪浅的,也是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师们千万不可把他们这一段黄金时间浪费掉,对他们进行“满堂灌”的教学,而应该让他们多记忆一些东西。
二、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
加强背记能力训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词语量以及增强学生的语感性,都会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背名篇或范文的过程,既是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又是集中精力去思考问题的过程。记忆词句,理清文章的思路实际上就是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把表象的东西牢牢地记忆或储存在自己的头脑中,以便急用时备取。人们常说“熟能生巧”,学生记多了、背多了,既丰富了自己的语言材料,又熟悉地掌握了文章思路或写作上的一些规律,到自己写文章时,只要脑子一动,原来的记忆材料就会涌上心头,写作思路也就灵活多了,就不会出现这样:老师布置作文,学生端坐在那里挖空心思,半天功夫都不知道从何下笔的情形。写文章其实就是表达自己的思想,头脑中没有足够的语言材料,词汇贫乏,没有掌握多种文章的构思方法,怎么能顺利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呢?另一方面,学生在背诵名篇或范文过程中,也会领略到其中的美的思想、美的言辞、美的结构,从中还能增强学生语感。
三、从认知的规律看
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是以记忆和积累为基础的,学习作文更是如此。叶圣陶说,“读书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说,多读多背只能是有益无损。
练习书法要从描摹练起,学习绘画要从写生入手,其目的都是在人的头脑里积累足够的范本。学生写作水平差,写出的作文苍白无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头脑中没有积累足够的范文。如果有了足够的范文积累,范文会给他们提供更直观的范例,模仿起来进步会更快,思维会更活跃,联想会更丰富,运笔起来会更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四、多让学生背名篇范文
(一)改变学生观念
老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讲解一些古代名人善背的事例,让学生在思想上能接受你的教学方法,减少抵触情绪。如:古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想金榜题名,必将《论语》、《书经》、《礼仪》、《左传》等四十多万言的书籍读熟背熟;汉代杰出的女文学家蔡文姬,年轻时期就能背诵其父的四百多篇作品;才高八斗的曹植,少年时期便能背诵诗赋十余万言;巴金能背《古文观止》中的二百多篇的古文;茅盾能背诵《红楼梦》大部分内容。还要向学生阐述一些名人论背诵的名言警句,如:朱子论说:古人作诗作文,多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朱自清说:经典的训练是背诵;朱光潜说:这里别无奥秘,只要纯熟范文多篇,头脑里,甚至筋骨里都浸润那一套架子,那一套腔调和那一套用文造句的姿态,等你的笔力一摇,那些神韵就自然而然地来了。
(二)背诵的操作步骤
要求学生自备一些范文来背,当然入选教科书的要求学生背诵的经典文章,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更要先背诵。利用每周的早读课时间,自选一篇作文,大声的朗读,力争背熟,然后利用一节语文课,进行默写,允许学生在个别的词句上有出入。这里要注意三点:①提高背的效率。教师以一篇范文为例,指导学生先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每段的内容,先把文章的思路和各部分的内容装在头脑后再整篇背诵,避免死记硬背,花了时间,效率不高。②要坚持不懈。人的行为是强化的结果。古人说,“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器而识剑”。“千曲”、“千器”强调的是量,只有累积了一定的量,才能达到“晓声”、“识器”的质的飞跃。要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内化吸收,不要幻想让学生在一节二节课内就成为作文高手。③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老师要称赞学生在背诵中所取得的微小进步,这往往是点燃学生自信之火、给予进步向上之助力。
我的教学实践表明:让学生背名篇背作文,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写起文章来词句新了,角度巧了,思维活跃了,布局谋篇的能力大大增强了,这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