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一股变革的力量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与新技术紧密相关的出版业,其从业者受到的冲击则更为直接。在传统出版环境下,报刊编辑按照选题策划、内容整合、综合把关的分工各司其职。编辑作品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主体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和工作态度。这无形中构建了一种激励机制,使得报刊编辑愿意有意识地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自己不可替代的风格特色和个人魅力。在数字时代到来之前,报刊编辑始终居于编辑活动的中心地位,他们的主体意识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有力的伸张。
报刊编辑的主体意识在弱化
数字技术打破了过去不同传播形态泾渭分明的传统,媒介融合的趋势已经显现。这一切对编辑业务的改变也是显而易见的。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让编辑工作对编辑主体知识经验和社会经验的依赖性降低,他们越来越习惯于凭借网络中所表现出的社会趣味进行选题和策划,根据搜索引擎的检索结果对内容进行整合与把关。数字技术极大地拓展了个人可以掌握知识的数量和时空范围,知识和经验的多与少不再是判断编辑孰优孰劣的标准。他们开始更多地去琢磨如何更好利用不断发展着的数字技术,以更轻松便利地完成自身的编辑工作。这样的情况下,编辑主动进行知识和社会经验积累的动力便有所丧失。
出版业内部的变化也影响着报刊编辑对于主体意识的坚守。当下,出版业正经历着一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热潮,力图“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共存的现代出版产业转变”。为了充分利用声、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给读者提供更好的交互性体验,在完成内容编辑工作的同时,报刊编辑还必须拿出相当大的一部分精力在产品形式上下功夫。特别是新技术层出不穷,不断带来新的表现方式和手段,编辑需要更多地考虑产品如何在形式上吸引读者,这无形中压抑了编辑对于产品内容的思考。
数字技术带来了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不断积累知识和社会经验不再是报刊编辑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路径。出版业的数字化进程也让编辑们分心,不再有足够的力量去建构属于自己的编辑风格和特色。编辑行业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报刊编辑的主体意识在数字技术的不断冲击下逐渐消解。
主体意识缺失给出版业带来诸多问题
尽管出版业的转型需要对编辑主体的作用进行重新定位,但报刊编辑主体意识缺失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却是真实存在的。
首先,它带来了编辑风格的缺失,大量同质化的作品出现,精品难觅。在数字技术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出版物的出版流程变得更加复杂,一些新的部门——如专门从事数字出版的部门、协调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关系的部门等——被加入到出版企业当中。与个人决策更倚重于自身的主观判断不同,团队的决策依据往往是通过调查分析得来的客观事实,因为只有客观化的论据才能够让团队中的所有成员信服。这样,编辑活动的产出就不再是带有编辑个人风格的作品,而是集体生产出来的文化商品。
其次,它对出版过程的上下游环节产生着影响。从数字时代的视角来观察,编辑工作在整个出版流程当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数字技术为出版物带来了多么美妙的外在形式,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组成部分,归根结底,出版业售卖的还是内容,也就是编辑工作的直接产品。前方的信息提供者很多时候都需要依靠编辑的指令来决定搜集哪些信息而抛弃另外的一些信息,编辑缺乏对于信息价值的独立判断,不仅会对前方人员产生误导,也会为后续工作带来麻烦。
更值得警惕的是,数字媒体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能够为报刊编辑提供正确的信息。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其中的信息发布者。海量信息鱼龙混杂,如何能从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考验的正是报刊编辑们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同时,互联网的使用者也更多地偏向于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他们反映在网络中的意见有时与报刊目标受众的核心诉求相去甚远。因而,报刊编辑主体意识的缺失,过分依赖技术发展为我们带来的便利,不仅损伤了文化创意产品的独特性、对出版流程各个环节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也不能保证编辑质量、准确判断市场状况,更会对出版业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
出版业是内容产业,出版业要想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确保内容生产居于整个生产流程的核心位置。而实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打造一支强有力的编辑队伍,他们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在某一领域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社会经验,能够不为外界噪音所干扰,冷静、独立、准確地判断信息价值。报刊编辑要顺应时代发展,熟悉并深入理解数字技术的发展规律,从数字技术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回归传统编辑工作的职业价值,实现报刊编辑主体意识的重构。
(作者单位系人民卫生出版社、健康报社)
报刊编辑的主体意识在弱化
数字技术打破了过去不同传播形态泾渭分明的传统,媒介融合的趋势已经显现。这一切对编辑业务的改变也是显而易见的。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让编辑工作对编辑主体知识经验和社会经验的依赖性降低,他们越来越习惯于凭借网络中所表现出的社会趣味进行选题和策划,根据搜索引擎的检索结果对内容进行整合与把关。数字技术极大地拓展了个人可以掌握知识的数量和时空范围,知识和经验的多与少不再是判断编辑孰优孰劣的标准。他们开始更多地去琢磨如何更好利用不断发展着的数字技术,以更轻松便利地完成自身的编辑工作。这样的情况下,编辑主动进行知识和社会经验积累的动力便有所丧失。
出版业内部的变化也影响着报刊编辑对于主体意识的坚守。当下,出版业正经历着一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热潮,力图“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共存的现代出版产业转变”。为了充分利用声、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给读者提供更好的交互性体验,在完成内容编辑工作的同时,报刊编辑还必须拿出相当大的一部分精力在产品形式上下功夫。特别是新技术层出不穷,不断带来新的表现方式和手段,编辑需要更多地考虑产品如何在形式上吸引读者,这无形中压抑了编辑对于产品内容的思考。
数字技术带来了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不断积累知识和社会经验不再是报刊编辑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路径。出版业的数字化进程也让编辑们分心,不再有足够的力量去建构属于自己的编辑风格和特色。编辑行业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报刊编辑的主体意识在数字技术的不断冲击下逐渐消解。
主体意识缺失给出版业带来诸多问题
尽管出版业的转型需要对编辑主体的作用进行重新定位,但报刊编辑主体意识缺失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却是真实存在的。
首先,它带来了编辑风格的缺失,大量同质化的作品出现,精品难觅。在数字技术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出版物的出版流程变得更加复杂,一些新的部门——如专门从事数字出版的部门、协调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关系的部门等——被加入到出版企业当中。与个人决策更倚重于自身的主观判断不同,团队的决策依据往往是通过调查分析得来的客观事实,因为只有客观化的论据才能够让团队中的所有成员信服。这样,编辑活动的产出就不再是带有编辑个人风格的作品,而是集体生产出来的文化商品。
其次,它对出版过程的上下游环节产生着影响。从数字时代的视角来观察,编辑工作在整个出版流程当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数字技术为出版物带来了多么美妙的外在形式,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组成部分,归根结底,出版业售卖的还是内容,也就是编辑工作的直接产品。前方的信息提供者很多时候都需要依靠编辑的指令来决定搜集哪些信息而抛弃另外的一些信息,编辑缺乏对于信息价值的独立判断,不仅会对前方人员产生误导,也会为后续工作带来麻烦。
更值得警惕的是,数字媒体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能够为报刊编辑提供正确的信息。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其中的信息发布者。海量信息鱼龙混杂,如何能从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考验的正是报刊编辑们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同时,互联网的使用者也更多地偏向于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他们反映在网络中的意见有时与报刊目标受众的核心诉求相去甚远。因而,报刊编辑主体意识的缺失,过分依赖技术发展为我们带来的便利,不仅损伤了文化创意产品的独特性、对出版流程各个环节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也不能保证编辑质量、准确判断市场状况,更会对出版业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
出版业是内容产业,出版业要想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确保内容生产居于整个生产流程的核心位置。而实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打造一支强有力的编辑队伍,他们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在某一领域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社会经验,能够不为外界噪音所干扰,冷静、独立、准確地判断信息价值。报刊编辑要顺应时代发展,熟悉并深入理解数字技术的发展规律,从数字技术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回归传统编辑工作的职业价值,实现报刊编辑主体意识的重构。
(作者单位系人民卫生出版社、健康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