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图书馆是农村公共文化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农村图书馆的文化职能,对农村的发展稳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而目前我国农村图书馆的现状却不尽人意。
一、农村图书馆发展的现状
(一)上级领导认识不够,办馆经费不足
农村图书馆(室)属于国办公益文化,应该是政府职责的一部分,由乡镇政府的财政拨款组织建馆。但据笔者了解,目前乡镇政府领导大多重视各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进民生的经济建设。对于文化事业方面的建设,乡镇政府领导则很少考虑。财政部门没有认识到图书馆的公益性特点,没有把购书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购书经费的划拨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不能从根本上保障农村图书馆事业的稳步发展。但图书馆的工作是一个具有专业性质的工作,其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手段都需要具有懂专业技术的人员管理。而目前农村图书馆(室)的工作人员却不固定,他们往往都是由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兼职的,或者由各村领导干部临时管理,缺乏图书馆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对待工作敷衍了事,不认真负责,不能保证图书馆的正常开放。这样一来,辛苦建起来的农村图书馆(室)就常常变得铁将军把门,或者馆舍挪为他用,阵地荒芜。
(二)农民自身对图书馆缺乏兴趣
当代的农民有了足够的钱,首先想到的是购买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对图书馆却没有需求意识。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农民增加收入的唯一办法就是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图书馆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没有直接的联系。农村科技文化落后,对生活水平要求不高,农民不可能在物质生活没有解决的前提下解决精神需求。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农民劳动强度大,没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并且农民文化也不高,文盲还大量存在。农村村庄比较分散,不利于农民集中到图书馆学习。
(三)馆藏质量差
农村图书馆的图书来源一般都是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的捐献,还有一些是其他图书馆下架的图书。书的内容陈旧过时且庞杂无序。而农民真正需要的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图书却很少。在藏书规模上也千差万别,好一点的藏书有四五万册,管理员有固定的三四个;差一点的藏书只几千册且管理员不固定;更有差者,根本没有农村图书馆。
二、农村图书馆发展的措施
(一)政府的支持
从2005年“农村文化年”的提出到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制定,都赋予农村图书馆建设一个名正言顺的名分,同时政府政策的倾斜也让农村图书馆的发展在经费和政策方面较之前更有优势。笔者认为,政府在建设农村图书馆之前,一定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到底需要什么,需要什么方面的信息、什么样的服务等。政府要设立一个调查考核小组,制定出考核的目的和要求,同时财政部门还要为调查提供物质支持。对于参加调查的人员要求要有严格的学术作风、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要熟悉农村的生活状况、文化需求以及农村文化建设的走向等情况。
(二)加强和农业院校的通力合作
农村图书馆要与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建立长期的协助合作关系,让他们帮助农村图书馆提高管理水平,指导农村图书馆藏书建设,让农村图书馆的每一本藏书都能对农民的素质和农业技能产生影响、发挥作用。另外,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的藏书主要都是前沿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新知识,这些藏书对于农村图书馆都是宝贵的财富。如果农村图书馆能够和农业院校建立长期的合作,那么不仅能充实农村图书馆的藏书,而且可以为农民提供较先进的农业技术知识,提高农民的农业经营水平和农业发展技能。
(三)规范管理,明确责任
一般情况下农村图书馆由乡镇文化站管理,但乡镇文化站本身职员少,工作多,没有更多的人手和精力去管理农村图书馆。所以笔者建议把农村图书馆从乡镇文化站中分割出来,让专门懂图书馆业务的人负责管理,并对其进行相关业务的培训,让图书馆也经常接受上级的检查,管理和监督。在隶属关系上,图书馆隶属乡镇文化馆,在业务管理上,属于县级图书馆管理。另外,笔者还认为,农村图书馆既然是为广大农民服务的,那它也理应是农村村干部职责的一部分,所以职责到人,把农村图书馆业绩的好坏作为评选农村干部的考核评比之一,和农村村干部的工资奖金挂钩,这样一定能促进农村图书馆的发展。
(四)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民间自建图书馆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图书馆(室)建设基本上是沿袭公办公助的模式,即政府和村集体投资、文化部门主管。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这种公办公助的做法是完全可行的,但毕竟我国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农村图书馆(室)在许多经济落后地区几乎还是一片空白。近些年,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精神生活也提高了。再加上中央这两年对农村文化的重视,农民迫切地希望能够看书,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知识信息,特别是农作物病虫害,家畜家禽疫病的预防、治疗信息以及休闲娱乐的信息。于是各种形式的民间书屋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了起来。农家书屋的藏书能够针对农民的需要,满足农民的胃口,颇受农民的欢迎。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的赵润明和张艳玲夫妇自筹经费筹建了“新农村图书馆”,共藏书3万多册,其中文学艺术、农业种植、卫生保健、电脑应用等各种门类的书籍在这里一应俱全,并全部免费提供给乡亲们阅读,成了乡村农民致富的资料库。图书馆具有收藏知识、保存知识、传播知识的基本功能;具有保存知识系统性、完整性、广泛性的特点,对农民的科学生产具有指导意义。据一份抽样调查显示,87.05%的人认为乡镇公共图书馆的存在非常必要,认为可有可无的只有8.93%,90.18%的人认为开办公共图书馆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富裕,农业要兴隆都要靠科学技术,广大农村居民对知识信息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图书馆作为与农民最贴近的公益性机构,有责任也有义务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建设农村图书馆是广大农民的呼声,是满足农民信息需求的明智之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我国总人口13亿人,其中70%的人口都在农村,因此要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必须先要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农村图书馆建设工作非常艰巨,但它是一项惠及广大百姓的民心工程、实事工程。我相信只要政府和各级干部高度重视,再加上广大农民的积极配合,以及社会各界的热情援助,中国农村图书馆建设一定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刘春静,1970年生,河北大厂人,廊坊师范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
一、农村图书馆发展的现状
(一)上级领导认识不够,办馆经费不足
农村图书馆(室)属于国办公益文化,应该是政府职责的一部分,由乡镇政府的财政拨款组织建馆。但据笔者了解,目前乡镇政府领导大多重视各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进民生的经济建设。对于文化事业方面的建设,乡镇政府领导则很少考虑。财政部门没有认识到图书馆的公益性特点,没有把购书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购书经费的划拨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不能从根本上保障农村图书馆事业的稳步发展。但图书馆的工作是一个具有专业性质的工作,其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手段都需要具有懂专业技术的人员管理。而目前农村图书馆(室)的工作人员却不固定,他们往往都是由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兼职的,或者由各村领导干部临时管理,缺乏图书馆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对待工作敷衍了事,不认真负责,不能保证图书馆的正常开放。这样一来,辛苦建起来的农村图书馆(室)就常常变得铁将军把门,或者馆舍挪为他用,阵地荒芜。
(二)农民自身对图书馆缺乏兴趣
当代的农民有了足够的钱,首先想到的是购买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对图书馆却没有需求意识。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农民增加收入的唯一办法就是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图书馆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没有直接的联系。农村科技文化落后,对生活水平要求不高,农民不可能在物质生活没有解决的前提下解决精神需求。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农民劳动强度大,没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并且农民文化也不高,文盲还大量存在。农村村庄比较分散,不利于农民集中到图书馆学习。
(三)馆藏质量差
农村图书馆的图书来源一般都是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的捐献,还有一些是其他图书馆下架的图书。书的内容陈旧过时且庞杂无序。而农民真正需要的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图书却很少。在藏书规模上也千差万别,好一点的藏书有四五万册,管理员有固定的三四个;差一点的藏书只几千册且管理员不固定;更有差者,根本没有农村图书馆。
二、农村图书馆发展的措施
(一)政府的支持
从2005年“农村文化年”的提出到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制定,都赋予农村图书馆建设一个名正言顺的名分,同时政府政策的倾斜也让农村图书馆的发展在经费和政策方面较之前更有优势。笔者认为,政府在建设农村图书馆之前,一定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到底需要什么,需要什么方面的信息、什么样的服务等。政府要设立一个调查考核小组,制定出考核的目的和要求,同时财政部门还要为调查提供物质支持。对于参加调查的人员要求要有严格的学术作风、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要熟悉农村的生活状况、文化需求以及农村文化建设的走向等情况。
(二)加强和农业院校的通力合作
农村图书馆要与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建立长期的协助合作关系,让他们帮助农村图书馆提高管理水平,指导农村图书馆藏书建设,让农村图书馆的每一本藏书都能对农民的素质和农业技能产生影响、发挥作用。另外,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图书馆的藏书主要都是前沿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新知识,这些藏书对于农村图书馆都是宝贵的财富。如果农村图书馆能够和农业院校建立长期的合作,那么不仅能充实农村图书馆的藏书,而且可以为农民提供较先进的农业技术知识,提高农民的农业经营水平和农业发展技能。
(三)规范管理,明确责任
一般情况下农村图书馆由乡镇文化站管理,但乡镇文化站本身职员少,工作多,没有更多的人手和精力去管理农村图书馆。所以笔者建议把农村图书馆从乡镇文化站中分割出来,让专门懂图书馆业务的人负责管理,并对其进行相关业务的培训,让图书馆也经常接受上级的检查,管理和监督。在隶属关系上,图书馆隶属乡镇文化馆,在业务管理上,属于县级图书馆管理。另外,笔者还认为,农村图书馆既然是为广大农民服务的,那它也理应是农村村干部职责的一部分,所以职责到人,把农村图书馆业绩的好坏作为评选农村干部的考核评比之一,和农村村干部的工资奖金挂钩,这样一定能促进农村图书馆的发展。
(四)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民间自建图书馆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图书馆(室)建设基本上是沿袭公办公助的模式,即政府和村集体投资、文化部门主管。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这种公办公助的做法是完全可行的,但毕竟我国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农村图书馆(室)在许多经济落后地区几乎还是一片空白。近些年,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精神生活也提高了。再加上中央这两年对农村文化的重视,农民迫切地希望能够看书,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知识信息,特别是农作物病虫害,家畜家禽疫病的预防、治疗信息以及休闲娱乐的信息。于是各种形式的民间书屋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了起来。农家书屋的藏书能够针对农民的需要,满足农民的胃口,颇受农民的欢迎。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的赵润明和张艳玲夫妇自筹经费筹建了“新农村图书馆”,共藏书3万多册,其中文学艺术、农业种植、卫生保健、电脑应用等各种门类的书籍在这里一应俱全,并全部免费提供给乡亲们阅读,成了乡村农民致富的资料库。图书馆具有收藏知识、保存知识、传播知识的基本功能;具有保存知识系统性、完整性、广泛性的特点,对农民的科学生产具有指导意义。据一份抽样调查显示,87.05%的人认为乡镇公共图书馆的存在非常必要,认为可有可无的只有8.93%,90.18%的人认为开办公共图书馆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富裕,农业要兴隆都要靠科学技术,广大农村居民对知识信息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图书馆作为与农民最贴近的公益性机构,有责任也有义务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建设农村图书馆是广大农民的呼声,是满足农民信息需求的明智之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我国总人口13亿人,其中70%的人口都在农村,因此要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必须先要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农村图书馆建设工作非常艰巨,但它是一项惠及广大百姓的民心工程、实事工程。我相信只要政府和各级干部高度重视,再加上广大农民的积极配合,以及社会各界的热情援助,中国农村图书馆建设一定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刘春静,1970年生,河北大厂人,廊坊师范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