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地理以人地关系为线索,各章节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往往是前面的知识为后面的知识作了必要的“铺垫”,而后面的知识又是对前面知识的的应用和概括。只要注意到前后的联系,重视发挥迁移作用,知识链延伸得越长越深,学生就越容易理解和掌握一系列的地理知识。这样,前后的地理学习就会相互促进,从而使迁移得以实现。那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有效促进正迁移呢?
一、设计讲解或练习的多种变式促进正迁移
在课堂上,教师示范讲解和学生练习的变式问题越多,学生对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本质属性理解得就越深刻,对问题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把握的更清晰,在解决后续问题时正迁移就越容易产生。所谓变式是指问题、事物等的变化形式,我们可以将变式分成三种,一是形态变式,是指事物的角度、外型、结构和外部环境或条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基本的属性、功能没有发生变化,例如水杯可以是圆柱形的、三面体的、四面体的、动物体的等等,形式变了,但功能没变,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会遇到较多的这类变式问题,例如运用热容量解释的问题就有多种变式;二是性能变式,是指事物的功能、属性、成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形态没有发生变化。例如大头针是用来固定稿纸的,也可以用来当挖耳勺、剔牙签等,功能变化了,但大头针的形态没有变化;三是混合变式,指事物的形态和性能都发生了变化,例如一张床,将它拆掉改制成一张桌子。在常规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中所说的学习的变式是指第一种变式。在第一种变式中,无论外表的形式发生了如何变化,前后变化的不同事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仍然是具有共同要素。
在课堂中,教师讲解了某一问题,然后教师又设计了与所讲解的问题具有共同成分的新的变式问题进行讲解,或要求学生去学习或练习。教师以所讲解的问题为基础,设计出具有共同要素的变式问题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变式教学的设计,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具有较好的讲解、表达的能力,而且还应具有较好的变式教学设计能力。变式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依据原有问题的要素,运用类比联结关系,尽可能多地吸引联结与原有问题具有相同要素的、可类比的新问题。下面的案例说明教师如何根据原始问题,对应设计具有某些相同要素的多种变式的新问题。
二、培养学生丰富的地理思维模式
地理思维模式是个体下意识、自动化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能力,在相似的问题情境中,以固定模式解决一些重要的地理问题。在地理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模式,促使学生在学习时发生正迁移,例如,要求学生徒手绘制中国及一些省区或一些国家的地图轮廓,就会产生空间定位模式,一旦这种模式形成,就可以应用自然和人文各种要素进行空间定位。如“区域分析”是一种认知策略,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关于区域分析的思维模式。例如分析长江三角洲工业布局的条件的思维操作程序是:先依次分析包括地形、地理位置、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土地资源等在内的自然条件,再依次分析包括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政策、金融、科技等在内的人文条件。在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布局条件过程中,也应用了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思模式,两者基本相似。通过分析一些区域,使“区域分析”这种认知策略形成一种模式,在遇到新的关于区域分析的问题时,就比较容易发生正迁移。
三、教学中认真分析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促进正迁移
运用原有的生活经验,身边的具体例子协助对学习材料的理解,可以促进正迁移的发生。正确的生活经验,对例子的科学的解释,可以促进正迁移的发生,错误的生活经验会导致负迁移的发生。正确的生活经验可以印证教材中的理论,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理论。正确的生活经验可以作为具体的案例被归纳、被演绎、被类比、被同化从而被纳入个体的认知结构体系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促进正迁移的发生。例如,学习大气对太阳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时,可以利用早晨和傍晚的太阳成橘红色的生活经验。早晨和傍晚太阳的高度角变小,穿过大气的路径变长,波长较长的蓝紫光散射的更多,而红光波长长难以散射,能穿过大气透射到地面上来,所以太阳成橘红色。这样既理解了课本知识,又能将地理理论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
四、设计一些具体的演示方法促进正迁移
运用一些演示方法,可以增加感性认识,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防止重理论讲解,理性分析,使课堂陷入沉闷、死板的境地,严重影响了学生形象思维发展。运用体态语言配合言语讲授,既开发了右脑的视觉表象记忆功能,又促使这种形象感知与左脑的抽象逻辑思维相结合,从而收到了最佳的的学习效果。同时由于体态语言的参与,给沉闷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新异的演示大大调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并能引导学生具体操作,学以致用,促进正迁移的发生。
总之,迁移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习不只是要让学生掌握一门学科或几门学科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即掌握学习方法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如何在新的认知情境下应用学会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因此,掌握学习方法不仅仅是知晓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还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掌握必要的心智技能,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而这些技能和经验都会极大地影响到后续的学习,对后续学习产生有效的正迁移。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一定注意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一、设计讲解或练习的多种变式促进正迁移
在课堂上,教师示范讲解和学生练习的变式问题越多,学生对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本质属性理解得就越深刻,对问题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把握的更清晰,在解决后续问题时正迁移就越容易产生。所谓变式是指问题、事物等的变化形式,我们可以将变式分成三种,一是形态变式,是指事物的角度、外型、结构和外部环境或条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基本的属性、功能没有发生变化,例如水杯可以是圆柱形的、三面体的、四面体的、动物体的等等,形式变了,但功能没变,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会遇到较多的这类变式问题,例如运用热容量解释的问题就有多种变式;二是性能变式,是指事物的功能、属性、成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形态没有发生变化。例如大头针是用来固定稿纸的,也可以用来当挖耳勺、剔牙签等,功能变化了,但大头针的形态没有变化;三是混合变式,指事物的形态和性能都发生了变化,例如一张床,将它拆掉改制成一张桌子。在常规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中所说的学习的变式是指第一种变式。在第一种变式中,无论外表的形式发生了如何变化,前后变化的不同事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仍然是具有共同要素。
在课堂中,教师讲解了某一问题,然后教师又设计了与所讲解的问题具有共同成分的新的变式问题进行讲解,或要求学生去学习或练习。教师以所讲解的问题为基础,设计出具有共同要素的变式问题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变式教学的设计,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具有较好的讲解、表达的能力,而且还应具有较好的变式教学设计能力。变式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依据原有问题的要素,运用类比联结关系,尽可能多地吸引联结与原有问题具有相同要素的、可类比的新问题。下面的案例说明教师如何根据原始问题,对应设计具有某些相同要素的多种变式的新问题。
二、培养学生丰富的地理思维模式
地理思维模式是个体下意识、自动化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能力,在相似的问题情境中,以固定模式解决一些重要的地理问题。在地理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模式,促使学生在学习时发生正迁移,例如,要求学生徒手绘制中国及一些省区或一些国家的地图轮廓,就会产生空间定位模式,一旦这种模式形成,就可以应用自然和人文各种要素进行空间定位。如“区域分析”是一种认知策略,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关于区域分析的思维模式。例如分析长江三角洲工业布局的条件的思维操作程序是:先依次分析包括地形、地理位置、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土地资源等在内的自然条件,再依次分析包括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政策、金融、科技等在内的人文条件。在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布局条件过程中,也应用了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思模式,两者基本相似。通过分析一些区域,使“区域分析”这种认知策略形成一种模式,在遇到新的关于区域分析的问题时,就比较容易发生正迁移。
三、教学中认真分析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促进正迁移
运用原有的生活经验,身边的具体例子协助对学习材料的理解,可以促进正迁移的发生。正确的生活经验,对例子的科学的解释,可以促进正迁移的发生,错误的生活经验会导致负迁移的发生。正确的生活经验可以印证教材中的理论,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理论。正确的生活经验可以作为具体的案例被归纳、被演绎、被类比、被同化从而被纳入个体的认知结构体系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促进正迁移的发生。例如,学习大气对太阳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时,可以利用早晨和傍晚的太阳成橘红色的生活经验。早晨和傍晚太阳的高度角变小,穿过大气的路径变长,波长较长的蓝紫光散射的更多,而红光波长长难以散射,能穿过大气透射到地面上来,所以太阳成橘红色。这样既理解了课本知识,又能将地理理论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
四、设计一些具体的演示方法促进正迁移
运用一些演示方法,可以增加感性认识,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防止重理论讲解,理性分析,使课堂陷入沉闷、死板的境地,严重影响了学生形象思维发展。运用体态语言配合言语讲授,既开发了右脑的视觉表象记忆功能,又促使这种形象感知与左脑的抽象逻辑思维相结合,从而收到了最佳的的学习效果。同时由于体态语言的参与,给沉闷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新异的演示大大调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并能引导学生具体操作,学以致用,促进正迁移的发生。
总之,迁移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习不只是要让学生掌握一门学科或几门学科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即掌握学习方法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如何在新的认知情境下应用学会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因此,掌握学习方法不仅仅是知晓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还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掌握必要的心智技能,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而这些技能和经验都会极大地影响到后续的学习,对后续学习产生有效的正迁移。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一定注意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