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祖国的山川秀丽多姿,各地的胜迹不胜枚举。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游历自然、积淀心灵,于是也就有了一种流溢着山色水波的独特文体——山水游记。在作家的笔下徜徉,读山水游记总让我们领略到一种美的享受。美在何处?让我们细细品味。
一、美在景致
游记——一种模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它以描写山川胜景、自然风物为题材,多为作者游览之后的记载。因此,游记散文虽不是游览内容的纪实,但其描摹的重点必然是作者领略到的最具特征的景物。《水经注·三峡》一段中记录:“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四季各具特色:夏天江水凶险迅疾,春冬季节风景秀丽明艳,秋季水枯谷空、一片凄清寂静。柳宗元《小石潭记》中“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只一句便为我们勾勒了风过竹林,翠竹摇曳、水声淙淙的小石潭美景,其色之清、其景之幽、其声之悦令人感叹。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样描绘秦淮河的水:“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象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夜幕下的秦淮河水朦胧、深沉、缠绵、渺渺。
景致之美不仅在于自然,更在于人文。于是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不仅有了泰山的山、水、雨、树、石,还有了东汉应劭的《泰山封禅仪记》。秀丽的景象、深厚的历史故事,经过散文作者的描摹,怎能不让读者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好?
二、美在情韵
明朱承爵在《存馀堂诗话》中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可见,“意境”是古人作诗的至高追求。其实不仅作诗如此,优秀的游记散文也往往以意境见长。意境,简单而言,便是作者写作的情与景的结合。“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山水游记的载体,情是它的灵魂。优秀的写景散文,都是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短短几十字的文章却成为游记中的名篇。文中写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皎洁的月光如水一般充满整个庭院,眼前一片清澈透明,寂静的院中偶有微风吹过,吹动翠竹青柏。闲居室中的东坡听不到风声,只看到那竹柏的倒影在明亮的月色中轻轻晃动。恍惚间似是置身透明的水的世界,而那竹柏的倒影也便成了水中随波荡漾的水藻、荇菜。这是一幅皎洁、空灵的月夜图,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月是那样的明亮,夜色那样的美好,而欣赏美景的人心中也一片空灵。它让我们领悟到身处黄州、处于虚位的苏轼心中的明静。唯有豁达的东坡,才能在经历生死、怀才不遇的境界中仍能将目光投向美丽的景色,并看到和描摹这番月下梦幻一般的美景。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汲汲于名利,从容流连光景的千古“闲人”。现代散文家徐迟在《黄山记》中以纵横捭阖的大手笔写黄山的奇山、云海、险路、遗迹,充彻其中的是作者对新时代的赞叹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游记之美,美在景中之情——融情于景、由景生情、借景抒情、情韵深沉,这也算是山水游记散文的另一番景致吧。
三、美在哲思
自然山水在潜移默化中对人类起着教育的作用,智者游历其中便领悟了它的意旨。于是中国的山水游记散文中,往往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学,这无疑给山水游记散文增加了更多魅力。在欧阳修的笔下,醉翁亭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蔚然而深秀”的琅山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辉映生色,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之中,作者慨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水常在,乐则不常在,何以得山水之乐?得之心也,唯有用心体会的人才能品味出这山水中的乐趣。推至人生万事,所有的美好都离不开自身心灵的深切感受。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原来不是良辰美景太少,而是世人急于名利而将它辜负,人生的得失在这朗朗月光下具有了另外一种解释。景中之意,哲思意蕴悠远。
四、美在灵妙
游记散文常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安排行文思路,如中学课本中《鼎湖山听泉》一文“肇庆——寒翠桥——补山亭——庆云寺”。跟随作者的脚步去赏景,这样的行文思路使得山水游记带有了动感的特点。而山水游记的灵动又怎局限于此?柳宗元《小石潭记》先采用移步换景“隔”“闻”“伐”“取”“见”写出发现小石潭的过程,先闻其声、再见其形的手法也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再以定点特写潭水游鱼“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佁然不动,俶尔远逝”,作者以虚写实,画面有动有静,正面与侧面结合,鱼的活泼、水的清澈如在眼前;接着写小潭源流,作者的视线从近到远,“斗折”“蛇行”“犬牙”三个形象的比喻写出溪身的曲折、水流的悠远、岸势的参差;最后写潭周气氛“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之情。全文手法多变,灵动自如,绘景融情,妙笔生花。
另外,山水游记诸多的语言特色也是它撼动人心的原因所在:或是新奇的比喻、工整的对偶、淋漓充沛的排比;或是长句、短句、骈句、散句的组合;或是精妙的动词、形容词、量词、副词的渲染;或是富于色彩、音响、质感、光亮的名词的使用……总之,将山水之美凸显,将作者情思展现。于是跟随作者的笔触,在饱赏瑰丽山水美景的同时,又得到自然意蕴的熏染和陶冶——这就是山水游记。
一、美在景致
游记——一种模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它以描写山川胜景、自然风物为题材,多为作者游览之后的记载。因此,游记散文虽不是游览内容的纪实,但其描摹的重点必然是作者领略到的最具特征的景物。《水经注·三峡》一段中记录:“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四季各具特色:夏天江水凶险迅疾,春冬季节风景秀丽明艳,秋季水枯谷空、一片凄清寂静。柳宗元《小石潭记》中“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只一句便为我们勾勒了风过竹林,翠竹摇曳、水声淙淙的小石潭美景,其色之清、其景之幽、其声之悦令人感叹。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样描绘秦淮河的水:“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象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夜幕下的秦淮河水朦胧、深沉、缠绵、渺渺。
景致之美不仅在于自然,更在于人文。于是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不仅有了泰山的山、水、雨、树、石,还有了东汉应劭的《泰山封禅仪记》。秀丽的景象、深厚的历史故事,经过散文作者的描摹,怎能不让读者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好?
二、美在情韵
明朱承爵在《存馀堂诗话》中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可见,“意境”是古人作诗的至高追求。其实不仅作诗如此,优秀的游记散文也往往以意境见长。意境,简单而言,便是作者写作的情与景的结合。“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山水游记的载体,情是它的灵魂。优秀的写景散文,都是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短短几十字的文章却成为游记中的名篇。文中写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皎洁的月光如水一般充满整个庭院,眼前一片清澈透明,寂静的院中偶有微风吹过,吹动翠竹青柏。闲居室中的东坡听不到风声,只看到那竹柏的倒影在明亮的月色中轻轻晃动。恍惚间似是置身透明的水的世界,而那竹柏的倒影也便成了水中随波荡漾的水藻、荇菜。这是一幅皎洁、空灵的月夜图,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月是那样的明亮,夜色那样的美好,而欣赏美景的人心中也一片空灵。它让我们领悟到身处黄州、处于虚位的苏轼心中的明静。唯有豁达的东坡,才能在经历生死、怀才不遇的境界中仍能将目光投向美丽的景色,并看到和描摹这番月下梦幻一般的美景。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汲汲于名利,从容流连光景的千古“闲人”。现代散文家徐迟在《黄山记》中以纵横捭阖的大手笔写黄山的奇山、云海、险路、遗迹,充彻其中的是作者对新时代的赞叹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游记之美,美在景中之情——融情于景、由景生情、借景抒情、情韵深沉,这也算是山水游记散文的另一番景致吧。
三、美在哲思
自然山水在潜移默化中对人类起着教育的作用,智者游历其中便领悟了它的意旨。于是中国的山水游记散文中,往往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学,这无疑给山水游记散文增加了更多魅力。在欧阳修的笔下,醉翁亭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蔚然而深秀”的琅山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辉映生色,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之中,作者慨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水常在,乐则不常在,何以得山水之乐?得之心也,唯有用心体会的人才能品味出这山水中的乐趣。推至人生万事,所有的美好都离不开自身心灵的深切感受。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原来不是良辰美景太少,而是世人急于名利而将它辜负,人生的得失在这朗朗月光下具有了另外一种解释。景中之意,哲思意蕴悠远。
四、美在灵妙
游记散文常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安排行文思路,如中学课本中《鼎湖山听泉》一文“肇庆——寒翠桥——补山亭——庆云寺”。跟随作者的脚步去赏景,这样的行文思路使得山水游记带有了动感的特点。而山水游记的灵动又怎局限于此?柳宗元《小石潭记》先采用移步换景“隔”“闻”“伐”“取”“见”写出发现小石潭的过程,先闻其声、再见其形的手法也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再以定点特写潭水游鱼“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佁然不动,俶尔远逝”,作者以虚写实,画面有动有静,正面与侧面结合,鱼的活泼、水的清澈如在眼前;接着写小潭源流,作者的视线从近到远,“斗折”“蛇行”“犬牙”三个形象的比喻写出溪身的曲折、水流的悠远、岸势的参差;最后写潭周气氛“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之情。全文手法多变,灵动自如,绘景融情,妙笔生花。
另外,山水游记诸多的语言特色也是它撼动人心的原因所在:或是新奇的比喻、工整的对偶、淋漓充沛的排比;或是长句、短句、骈句、散句的组合;或是精妙的动词、形容词、量词、副词的渲染;或是富于色彩、音响、质感、光亮的名词的使用……总之,将山水之美凸显,将作者情思展现。于是跟随作者的笔触,在饱赏瑰丽山水美景的同时,又得到自然意蕴的熏染和陶冶——这就是山水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