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撑起一片蓝天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vfg4gf3fg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爱和责任办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
  
  武汉市建港中学(以下简称建中)位于晴川阁下,鹦鹉洲头。学校始建于1957年, 2003年以前是一所完全中学,属武汉市三类学校。就是这所原来的三类学校,在以雷刚为校长的新一届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经过建中全体教育同仁的不懈努力,一跃成为“武汉市示范高中”。
  学校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招生形势喜人,心驰神往的学生人数激增。
  学校卓有成效的办学实践,得到了教育部、省和市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先后被评为教育部百所“学习型学校”、湖北省“平安校园”、武汉市“师德建设先进学校”、武汉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全市10所)。2008年,学校被中共汉阳区委、汉阳区人民政府授予“汉阳区名学校”光荣称号,雷刚校长本人同时被授予“汉阳区名校长”光荣称号。
  学校的办学成果引起了省教育厅和省干训中心等部门领导的重视和关注,分别将山东、新疆等地的部分校长引荐到学校参观、学习和交流。
  建中何以赢得如此迅猛发展的局面?记者走近校长雷刚,试图探询其中的奥秘。
  显然,雷校长有意避开了记者关于“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思维定势,直奔主题:“这是因为我们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找准了‘平民学校’的定位……”
  谦逊的雷校长没有长篇大论,却对学校实施“平民教育”模式进行了精准的解读。
  解读中,这位深谙教育规律和教育管理的专家型、创新型校长不时迸发出的思想火花,给人不尽的启迪。
  
  有教无类让每个学生共享公平的阳光
  
  现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罗霄同学在毕业感言中这样写道:“几年前,我只是一名中考失意者……”其实,在建中像罗霄这样的中考失意者并不在少数,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普高线下生。据统计,在学校生源构成中,60%的来自一般工薪家庭,30%的来自贫困、离异与单亲家庭,近10%的来自外来务工家庭。
  建中地处汉阳区城郊结合部,生源复杂而参差不齐,呈现出两个方面特点:学业成绩是同类中学中较差的,家境大都是比较贫困的。
  孔子说:“有教无类。”教育的本质是追求人的发展与完善,因此,一切的教育行为都应该是“以人为本”。学业差的学生不应该失掉信心;家境贫寒的学生不应该没有未来。鉴于此,雷校长和他的团队从关爱学生的的未来和终身发展着眼,在学校定位为“平民学校”的基础上,提出了“愿求人人成才,更求个个成人”的平民教育思想。
  “教育的艺术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享受教育的权利,是实施“平民教育”的关键之所在。
  “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先生指出,平民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做“整个的人”。
  做“整个的人”?是的,建中毫不含糊地给出了明晰的答案:“着力培养每一名学生成为一个对未来充满信心、有可持续学习能力、有责任感的社会合格公民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把有能力的、有愿望的学生送进他们理想的大学,把落选的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人格健全、有良好道德、有信心面对社会的高素质劳动者。”
  这是一份没有承诺的承诺。这就是建中对教育的理解,也是由建中教职员工的使命意识所决定的。
  “平民教育也就是培养‘人中人’的素质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雷刚校长和全校教师一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刻意追求功利和名声,决不搞以牺牲学生终身发展为代价的所谓“教育”,而是走一条既重视高考却更注重让孩子受益终生的“成人”教育之路,一条扎扎实实的素质教育之路。
  “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享受优质的教育”是时代赋予“平民教育”新的历史使命,也是雷刚校长与他的工作团队默默追求的教育理想。建中人励精图治,不辱使命,通过短短几年不懈的努力,逐步确立了独特的办学思想和显著的育人特色,使建中这所名不见经传的“三类”学校“破茧成蝶”,在完成了“凤凰涅盘”般的壮举之后,一举成为武汉市示范高中。
  建中阔步跨入了优质教育的行列。“竭诚为汉阳普通百姓子女提供优质高中教育”的愿望已经变为眼前的现实。每一个学生都沐浴在“平民教育”的阳光里,平等地享受着优质教育的权利。
  
  校本培训引领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教师是实施平民教育的主体,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就没有学校的发展。”建中努力探索一条教师校本专业发展之路。几年来,学校立足校本,精心设计校本师资培训,形成了以“读书—反思”和“专家引领”相结合的校本培训模式,带领教师走上了一条专业化发展之路,造就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学而知不足,读而少是非。”学校自2003年起将图书室整修一新,每年新添置了1—2万元各类书籍,要求每个教师每周上阅览室读书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以此敦促教师养成读书习惯,使读书成为了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必然。同时,校长室还主编了一套名为《同成长,共进步》的校本师训教材,积极地引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读书活动拓宽了教师视野,增加了教师内涵,促进了教师成长。
  “教学的成功建立在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上”。 在建中,教师的月度反思已成习惯。每月一篇,校长每篇必导评,教师反思与校长导评搭建了校长与教师交流的又一平台。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和完善自我教学活动。反思提高了教师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了被动性和盲目性,随之增加了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意识”。
  同时,建中还聘请省、市、区一批(共计10名)有名的特级教师、专家、名师为客聘教师,一聘三年,来校累计授课237次,为老师的专业化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充分利用客聘教师的社会声望和社会资源,与武汉外国语学校、华师一附中、武汉三中、省实验中学等学校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由客聘老师推荐,一大批名师被引了进来;由客聘老师引荐,《中国教育学刊》《教师继续教育》《校本行动》《教师管理与研究》等教师专业刊物向学校教师敞开了大门。
  在客聘教师的指导下,学校自主生成了“分层递进教学策略研究”和“2+2+2评课法实验研究”两个区级课题,承担了武汉市教育局招标课题“发展中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课题的研究中,形成了一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队伍。
  实施校本培训,建中打造出了一支师德高尚、教艺精湛的教师干部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0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2人,汉阳区名教师1人,市区学科带头人7人,省市区优秀骨干教师68人,中高级教师101人,占教师总数的84%。
  三年来,学校教师参加省市区三级优质课比赛累计获一等奖22人次。其中,徐捷老师获省高中物理探究课一等奖。学校累计有102篇论文与案例获省市区各级奖项或发表在各级杂志和刊物上。
  
  奠基学力让每位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
  
  在今年的招生简章上,建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劳动者,为高等院校输送身心健康的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建中,成人与成才相提并论,不偏不倚。
  阿基米德曾说,“假如给我一根杠杆,我就会撬动整个地球。”这种夸张式的说理,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没有“撬动地球”的自信和勇气以及智慧和手段,那么,从局部看,在很多事上,是很难取得最终成功的;而从全局看,在人的发展上,是很难拥有理想的未来的。
  建中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提出了“奠基学力,奠基人生”的理念。在雷校长和教师们看来,“学力”就是杠杆,拥有它就如同拥有“撬动地球”的自信和勇气、智慧和手段。所谓“学力是以知识为基础,以语言符号和数字逻辑为支撑,以情感为动力,以思维为核心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总和”。“奠基学力”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学识”“能力”和“心理”等诸要素,发展“基础性学力”和“创新性学力”,完善“发展性学力”。
  “我们的教育,一切要从学生出发,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育不是或不仅仅是‘给予’和‘告诉’,教育应该是或更多的是‘获得’和‘感悟’。换言之,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力的发展。”雷刚校长接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教育就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打好基础,为他们迈入社会铺好路,为他们健康成长搭好桥。”
  “读书点燃智慧,知识照亮人生。”在建中,有一项被全校师生乃至外界称为精品的活动——一年一度的“建中读书节”。其宗旨是进一步提升广大师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气质,“培养读书习惯,构建书香校园”,倡导人人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师生共同的需要。“浸润书香,滋养心灵,精彩人生。”在读书节里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邀请高校教授举办《读书与人的发展》主题讲座,邀请书店进校开展图书集中展销,开设学生“图书跳蚤市场”,举办读书辩论会、美文欣赏会等等。读书节期间,大家都沉浸在读书的无限快乐之中。
  同样,为奠基学生学力,建中在武汉市首开专门的“阅读课”。每班每周单独拿出2个课时,让学生走进阅览室,自由阅读,自由摘录。同学们走进拥有近200种期刊杂志、10000册书籍的阅览室,犹如走进花香四溢的大花园,欣喜异常。每次阅读课,同学们总是早早地等候在阅览室门口,下课铃响,又总是久久不愿离去。
  成才与成人的关键在于,一个人是否拥有完善的人格。建中以“教育主题活动”为载体,以“养成教育”为其突破口,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
  学校还明确了月度教育主题,将“简朴”、“宽容”和“责任”等列为教育主题。在二月份组织的“宽容”主题教育活动中,学校组织教师撰写文章。对“宽容”进行释义,讲述“宽容”的故事,论述“宽容”的积极意义,并给出一组衡量“宽容度”的自测题。这种特定的形式可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能使更多学生意识到:宽容是一种气度一种胸怀,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一种崇高的境界,从而也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一种生活的艺术。
  月度主题教育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成为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丰富的文化知识的人,有利于使学生成为真正具有合格素质、对未来充满信心、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和发展的人。
  
  因材施教为孩子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刘浩、乔玉婷两位同学父亲病故,家境贫寒,完全没有继续就学的经济基础。学校为他们提供了免费的食宿、并每月给予100元的生活补助。但是,他们毕业之后怎么办?走升学这条路,显然不太现实。加之他们一无经济基础,二无一技之长,将来何以立足社会?
  何不变“捐资助学(学业)”为“捐资助能(技能)”?雷刚校长敏锐地意识到,若能从实际出发,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既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又能为学生打下人生之基。学校在征得两位同学和其家人的同意后,将他俩送到武汉第三职教学校学习数控技术,所有费用均由建中承担。可喜的是,这两位同学毕业后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在建中,像这种因材施教的事例并非个案。学校实施“分层递进教学”,则是因材施教又一成功的案例。“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强调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着眼于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其目的是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成功的快乐中,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心理特征等因素,实施分层递进的教学模式。“在建中没有差生而只存在有差异的学生。”教师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做到心中有“人”,因“人”施教,让学生个体向一个个最近目标发展,积小步成大步,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业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因‘人’施教,评价学生要有导向性和激励性。”因此,每年四、五月间,学校都会举办一届“个性化的表彰活动”。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置了很多奖项,除学业进步奖外,还设有乐于助人奖、孝心奖、环保奖、关心集体奖、爱心大使等。这种个性化的表彰和获奖人数平均每个班占到50%—70%。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的自信心得以回归,学习习惯得以逐渐纠正。校园内洋溢着一种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共同发展的良好气氛。
  “在建中少数学生除学习成绩不理想外,其生活的信心、激情、行为习惯和意志力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
  学校印了一份学生素质报告单,其中包括“老师对你说”“父母对你说”“我对自己说”几个板块,通过这种三方联动,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一名学生。评价的目的是帮助成长,激励信心。这样不仅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尊重个性与差异,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与此同时,学校还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寓教于乐,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充分展示他们身上的亮点,培养他们自信、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每年10月学校都要举行展示学生特长的“艺体节”。艺体节里,绘画展、辩论赛、趣味运动会、三人篮球赛、卡拉OK比赛等活动为部分学生提供了展示特长的舞台。在这里,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我,获得个性发展。部分有着其他天赋和特长的学生在大家的欣赏和赞叹声中重新树立了信心,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建中“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自信、激情与智慧,这是教育的结果,更是平民教育的魅力之所在。
  
  封面人物介绍:雷刚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育管理硕士
   中学英语高级教师
   汉阳区名校长
   湖北省骨干教师
   汉阳区英语学科带头人
   汉阳区人大代表
其他文献
职业教育师资的教学实践必须与不断变化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实践相适应,这已成为现在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所谓专业,要求其工作实践以专门知识和技术为基础;工作过程需心智和判断力;工作需有自主权;专业人员需接受过高等教育,有专业知识;工作需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工具方法;从业资格不易获得;强调服务社会等。    一、RPS课程体系的开发,促使教师准确进行专业定位    根据“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生涯为背景
期刊
[摘 要]语文课应当讲究语言艺术。音乐语言具有文字和口头语言不可比拟的优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地运用音乐语言,使之融入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课文的导入更自然、结课更含蓄,使课堂高潮迭起,使朗读更有感染力,从而使几种语言优势互补,更好地为学生理解和感受语言文字服务,更好地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服务。  [关键词]语文 音乐 语言 课程整合    自古,语文与音乐就是相伴而生的。语文教材的鼻祖《诗
期刊
一、问题背景    《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及直角、锐角、钝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能根据三角形的特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教材重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真正理解各种类型的三角形。  《新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的重要方式,这节课力求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
期刊
湖北省老河口市高级中学创办于1998年8月,八年的办学历程不算长,却拥有骄人的办学实绩,学校先后被授予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四”红旗团组织、“三八”红旗集体、“文明单位”、“平安校园”和“群众满意的学校”等荣誉称号。  “名由实生,久而益大。”尤其是近年来,河高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优化管理,磨砺师资,创新育人模式,使学校成为鄂西北教育的一大亮点,赢得了社会各届人士的广泛
期刊
从事语文教学十余年,众多清新优美的散文都在脑海里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但最难忘的还是台湾作家李乐薇用清新隽永的笔墨,妙趣横生的贴切比喻为我们展现的写景抒情散文——《我的空中楼阁》。  李乐薇是个善用比喻的好手,文中比喻层次错出,把那理想中的小屋及其周围环境刻画得淋漓尽致,妙不可言。全文以“小屋”为线索,用纤巧、隽秀的文笔,从不同角度细腻地描写了山中的小屋。读完《我的空中楼阁》,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色彩鲜
期刊
[摘 要]在非常紧张的都市竞争环境中生活的人们,需要常常回归自然、回归故里,追求“繁华过后”的那份宁静与淡泊,享受那由于亲情而激起的无尽欢乐。本文结合自己旅游审美中的体验,浅谈了在返乡情结中获得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旅游审美返乡情结    当我们提起自己的故乡,我们的耳边便会浮起:“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牧童的歌声在荡漾”这首台湾民谣。我们会唱着这首耳熟能详的牧歌,回到童年,回归自然,去追寻疲惫之
期刊
[摘要]接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本文提出了信息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M1S)双语课的教学改革方法和设想,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对教学效果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教改方案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双语教学 教学改革    一、双语课改革的背景    管理信息系统是教育部批准的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为满足我国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课程。MIS是我校经
期刊
天门教育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恢复、调整、改革和发展,已基本形成充满活力的大教育格局。2008年,天门市教育局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该局被评为全国电教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天门教育呈现出科学发展、优先发展、均衡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态势,成为天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其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    湖北省天门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
期刊
过去的一年是武汉市武昌区教育事业发展不平凡的一年,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强势推进,基础教育续写辉煌:在“科学备考、人文备考”思想的指导下,去年武昌区中考、高考再创佳绩。中考全区有58名考生成为武汉市中考状元,占全市三分之一强;录取绝对人数和上线比例均为全市第一。高考600分以上考生武昌区有405人,占全市28.1%,占中心城区42.6%,绝对人数与上线比例全市第一;高考各批次上线率均居全市第一
期刊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地发展进程中,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无论是在资源不足的偏远地区,还是在技术先进和设备齐全的发达城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面临着许多尴尬的问题。资源紧张无疑将是农村偏远地区未来教育信息化的一大硬伤,但只是将足够多的计算机放在学校,将足够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入课堂也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微软2007年推出的MultiPoint SDK技术使PPT课堂的交互得以实现。将信息技术融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