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文化是祖先历经几千年的生产实践探索、发现的民族遗产,对于我们构建民族认同、树立道德体系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但随着农耕文明的衰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已不复存在,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有效保护传统文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传统文化 保护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种类
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笔者借鉴泰勒对文化的定义,认为传统文化即该地区人民在多年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与其他地区相区别的文化。它包括观念形态、精神产品、生活方式等多种表现形式。笔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中华传统哲学。中华哲学是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并称的世界三大类型的传统哲学之一。它致力于探究天人关系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尤其重视哲学与伦理、政治的联系,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人性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根据不同派别的特征,中华传统哲学又可分为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其人生论则可大致分为天人关系论、人性论、人生问题论和人生理想论四个部分。中华传统哲学是中国古代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高度凝练的总结,其内在精神渗透于华夏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中华传统艺术。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中,中华民族在诗歌、音乐、绘画和建筑等领域都创造出了繁多的艺术精品,并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中和之美”、“自然之美”以及“神韵之美”等独特的艺术精神。中华传统艺术的独特形式与精神,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传统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别具一格的辉煌的审美形态,对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人格构成、生活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华传统礼俗。中华传统礼俗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在中国文化系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礼俗”作为一个专有名称在周礼中便已出现,“以八则治都鄙……六曰礼俗,以驭其民”。概括起来,礼俗就是地域性极强的自然形成的习俗,它具有地域性、易变性、多样性等特点。由于礼俗具有特殊的社会调控功能,因此历来统治者对民间礼俗也任其发展,从而使之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中华传统习俗体系中,既包括诸如求子、怀孕、养育等诞生习俗,也包括传统节日及纪念特色的节日礼俗,甚至还有诸如自然、婚丧、文字禁忌等为代表的禁忌礼俗,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俗体系。
中华传统科学。中国传统科学和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这些成就几乎遍及科技领域的各个方面。从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以及医学等学科到建筑、冶金、纺织、机械、造船、航海、造纸、印刷、陶瓷等技术领域,无不有着相当突出的成就,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这四大发明代表了中华传统科学最为杰出的成就,时至今日仍为世界各国所敬佩。
传统文化保护的意义与现状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我们应认真借鉴、学习西方文化的优秀之处,用开放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去整理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描绘其真实面貌,扬弃其糟粕,弘扬其优秀内核,进一步发展传统文化。但由于过去一段时间,我们过于强调经济改革与建设,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相对忽视,由此造成了传统文化极为严重的生存危机。
传统礼俗日渐淡忘。我们的传统礼俗诞生于农耕文明,其内容与形式也较多地与农业劳作相关。随着近代以来工业化步伐的推进以及农业地位的下降,使得传统礼俗的生存土壤不复存在。诸如在传统礼俗中对草木灰极为崇拜,有五月初五烧菊叶成灰杀死小麦中的蛀虫,还有出殡时往门外撒草木灰以驱鬼等传统,实质上都是发挥了草木灰的肥料功能。但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化学肥料大量运用,使得此类传统礼俗逐渐为人们淡忘。婚嫁过程中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等礼俗,也逐渐让位于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婚礼模式。此外,诸如传统节日礼俗、自然禁忌、日常生活禁忌以及求子、诞生礼俗等也都逐渐为人们所淡忘。
传统艺术日益消失。中华民族历史上创造了诸如诗歌、戏曲、音乐、绘画、园林等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但随着西方技术的引进及生活观念的改变,人们对于传统艺术的关注逐渐冷漠,致使很多传统艺术濒临失传的境地。被称为中华文化精髓的京剧,其在年青一代的心中的影响与地位已远不如流行歌曲;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在孔子时代就已盛行的古琴,现在演奏者以及欣赏者已屈指可数;早在2001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其生存境地甚至连京剧都不如。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设及社会变迁,大量优秀的传统艺术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被湮没与遗忘。随着老艺人的逐渐老去,很多传统艺术已无法再现,随着推土机的大肆推进,众多古典园林的文化精髓也被推倒。传统艺术在市场经济功利主义的打压下,早已被冲击得面目全非,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传统哲学日益式微。无论是国人开创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抑或是外来引进被国人改进的佛家思想,它们所交融形成的传统哲学体系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比如儒家的“人与天地参”的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就培育了历代自然科学技术家的世界观,即认识自然从而控制自然、为人类生活造福的重要思想基础。此外,诸如天人合一、求实务实、修己安人等哲学思想,也深刻影响了国人的生活与处事方式。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创建,西方功利主义思想逐渐取代了传统哲学。人们已不再愿遵从诸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等传统哲学的价值取向,取而代之的是损人利己、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哲学,传统哲学在日益浮躁的人们心中已日益式微。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传统文化的保护
随着工业社会的推进,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农耕文明土壤已不复存在,如何在这一严峻的形势下有效保护传统文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方法论,笔者尝试结合传统文化保护的具体情况,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精髓来探讨全面、协调及可持续保护传统文化的策略所在。
践行以人为本,祛除封建糟粕。虽然我们一直强调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本民族乃至世界各民族都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力,但不可否认,诞生与发展于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具有与现代社会、乃至人权理念不相适应的地方。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最为根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提倡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应先将诸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存天理,去人欲”之类遏制人性的封建纲常祛除,从而彰显诸如“天人合一”“贵和尚中”“修己安人”之类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得我们所保护与倡导的传统文化能够真正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所喜爱与接受,这也是我们保护传统文化的真正目的与旨归所在。
协调各类文化,全面保护传统。如果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对于发展宗旨的阐释,那么协调与全面发展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如何发展的方法论,这一原则同样也适合运用在传统文化保护领域。几千年的生产实践所孕育的传统文化,其门类烦多,在进行保护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协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乃至不同种类的传统文化,切不可厚此薄彼、区别对待,从而实现各门类的传统文化都能够全面保护的目标。同时,在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应加强保护传统文化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协调,使得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能够在不影响,甚至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下进行。
构建可持续传统文化保护机制。当前,很多地方片面理解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将其脱离所生存的土壤进行保护,从而更加速了传统文化的流失与式微。依据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精髓,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而不是短期的、功绩式的展现。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必须从制度层面建立可持续机制,建立健全诸如濒危工艺学徒机制、古典艺术市场机制、传统文化资助机制等保护机制,全方面、多层次地对传统文化进行立体保护。对于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传统哲学、礼俗等,则应当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对广大群众进行广泛宣传与引导,从而让人们认识、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信仰根基与文化命脉,对它的保护刻不容缓。作为一种极为科学、有效的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在保护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我们应时刻注意将科学发展观运用到传统文化保护的实践中,从协调各类文化、建立可持续保护机制等入手,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保护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应重点区分各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程度和危机程度,有重点、有侧重地对那些即将消失的工艺或艺术进行保护,从而真正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作者单位: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传统文化 保护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种类
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笔者借鉴泰勒对文化的定义,认为传统文化即该地区人民在多年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与其他地区相区别的文化。它包括观念形态、精神产品、生活方式等多种表现形式。笔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中华传统哲学。中华哲学是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并称的世界三大类型的传统哲学之一。它致力于探究天人关系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尤其重视哲学与伦理、政治的联系,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人性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根据不同派别的特征,中华传统哲学又可分为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其人生论则可大致分为天人关系论、人性论、人生问题论和人生理想论四个部分。中华传统哲学是中国古代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高度凝练的总结,其内在精神渗透于华夏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中华传统艺术。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中,中华民族在诗歌、音乐、绘画和建筑等领域都创造出了繁多的艺术精品,并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中和之美”、“自然之美”以及“神韵之美”等独特的艺术精神。中华传统艺术的独特形式与精神,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传统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别具一格的辉煌的审美形态,对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人格构成、生活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华传统礼俗。中华传统礼俗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在中国文化系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礼俗”作为一个专有名称在周礼中便已出现,“以八则治都鄙……六曰礼俗,以驭其民”。概括起来,礼俗就是地域性极强的自然形成的习俗,它具有地域性、易变性、多样性等特点。由于礼俗具有特殊的社会调控功能,因此历来统治者对民间礼俗也任其发展,从而使之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中华传统习俗体系中,既包括诸如求子、怀孕、养育等诞生习俗,也包括传统节日及纪念特色的节日礼俗,甚至还有诸如自然、婚丧、文字禁忌等为代表的禁忌礼俗,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俗体系。
中华传统科学。中国传统科学和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这些成就几乎遍及科技领域的各个方面。从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以及医学等学科到建筑、冶金、纺织、机械、造船、航海、造纸、印刷、陶瓷等技术领域,无不有着相当突出的成就,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这四大发明代表了中华传统科学最为杰出的成就,时至今日仍为世界各国所敬佩。
传统文化保护的意义与现状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我们应认真借鉴、学习西方文化的优秀之处,用开放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去整理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描绘其真实面貌,扬弃其糟粕,弘扬其优秀内核,进一步发展传统文化。但由于过去一段时间,我们过于强调经济改革与建设,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相对忽视,由此造成了传统文化极为严重的生存危机。
传统礼俗日渐淡忘。我们的传统礼俗诞生于农耕文明,其内容与形式也较多地与农业劳作相关。随着近代以来工业化步伐的推进以及农业地位的下降,使得传统礼俗的生存土壤不复存在。诸如在传统礼俗中对草木灰极为崇拜,有五月初五烧菊叶成灰杀死小麦中的蛀虫,还有出殡时往门外撒草木灰以驱鬼等传统,实质上都是发挥了草木灰的肥料功能。但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化学肥料大量运用,使得此类传统礼俗逐渐为人们淡忘。婚嫁过程中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等礼俗,也逐渐让位于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婚礼模式。此外,诸如传统节日礼俗、自然禁忌、日常生活禁忌以及求子、诞生礼俗等也都逐渐为人们所淡忘。
传统艺术日益消失。中华民族历史上创造了诸如诗歌、戏曲、音乐、绘画、园林等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但随着西方技术的引进及生活观念的改变,人们对于传统艺术的关注逐渐冷漠,致使很多传统艺术濒临失传的境地。被称为中华文化精髓的京剧,其在年青一代的心中的影响与地位已远不如流行歌曲;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在孔子时代就已盛行的古琴,现在演奏者以及欣赏者已屈指可数;早在2001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其生存境地甚至连京剧都不如。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设及社会变迁,大量优秀的传统艺术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被湮没与遗忘。随着老艺人的逐渐老去,很多传统艺术已无法再现,随着推土机的大肆推进,众多古典园林的文化精髓也被推倒。传统艺术在市场经济功利主义的打压下,早已被冲击得面目全非,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传统哲学日益式微。无论是国人开创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抑或是外来引进被国人改进的佛家思想,它们所交融形成的传统哲学体系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比如儒家的“人与天地参”的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就培育了历代自然科学技术家的世界观,即认识自然从而控制自然、为人类生活造福的重要思想基础。此外,诸如天人合一、求实务实、修己安人等哲学思想,也深刻影响了国人的生活与处事方式。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创建,西方功利主义思想逐渐取代了传统哲学。人们已不再愿遵从诸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等传统哲学的价值取向,取而代之的是损人利己、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哲学,传统哲学在日益浮躁的人们心中已日益式微。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传统文化的保护
随着工业社会的推进,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农耕文明土壤已不复存在,如何在这一严峻的形势下有效保护传统文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方法论,笔者尝试结合传统文化保护的具体情况,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精髓来探讨全面、协调及可持续保护传统文化的策略所在。
践行以人为本,祛除封建糟粕。虽然我们一直强调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本民族乃至世界各民族都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力,但不可否认,诞生与发展于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具有与现代社会、乃至人权理念不相适应的地方。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最为根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提倡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应先将诸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存天理,去人欲”之类遏制人性的封建纲常祛除,从而彰显诸如“天人合一”“贵和尚中”“修己安人”之类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得我们所保护与倡导的传统文化能够真正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所喜爱与接受,这也是我们保护传统文化的真正目的与旨归所在。
协调各类文化,全面保护传统。如果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对于发展宗旨的阐释,那么协调与全面发展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如何发展的方法论,这一原则同样也适合运用在传统文化保护领域。几千年的生产实践所孕育的传统文化,其门类烦多,在进行保护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协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乃至不同种类的传统文化,切不可厚此薄彼、区别对待,从而实现各门类的传统文化都能够全面保护的目标。同时,在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应加强保护传统文化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协调,使得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能够在不影响,甚至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下进行。
构建可持续传统文化保护机制。当前,很多地方片面理解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将其脱离所生存的土壤进行保护,从而更加速了传统文化的流失与式微。依据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精髓,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而不是短期的、功绩式的展现。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必须从制度层面建立可持续机制,建立健全诸如濒危工艺学徒机制、古典艺术市场机制、传统文化资助机制等保护机制,全方面、多层次地对传统文化进行立体保护。对于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传统哲学、礼俗等,则应当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对广大群众进行广泛宣传与引导,从而让人们认识、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信仰根基与文化命脉,对它的保护刻不容缓。作为一种极为科学、有效的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在保护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我们应时刻注意将科学发展观运用到传统文化保护的实践中,从协调各类文化、建立可持续保护机制等入手,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保护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应重点区分各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程度和危机程度,有重点、有侧重地对那些即将消失的工艺或艺术进行保护,从而真正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作者单位: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