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科学生往往专业知识牢固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相对薄弱。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科交叉、渗透与综合,社会需要的是即有牢固专业知识又具备良好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本文将探讨工科学生(这里不包括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学生)辅修环境类课程的重要性。
【关键词】工科学生 复合型人才 环境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b)-0138-01
1 前言
在我国,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支柱,近几年我国工业发展的规模、速度、效益的绝对比重都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在入世的背景下,伴随着外资的大量流入,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把自己的制造业基地转移到中国,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工厂”。因此,对工科类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然而,我国工科类院校在50年代前受到前苏联的影响,学生的知识固然学得很专深,但知识面却比较狭窄,工科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相对薄弱,对环保、法律、经贸、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狭窄于专业”的现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科交叉、渗透与综合,社会需要的是即有牢固专业知识又具备良好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强化专业的同时,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宽泛的课程体系,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习。本文将探讨工科学生(这里不包括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学生)辅修环境类课程的重要性。
2 工科学生辅修环境类课程的重要性
环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知识体系庞大,涉及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环境气象学、环境土壤学、环境学导论、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学、水处理工程技术、环境保护与治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质量监测、环境管理、环境艺术及环境经济等课程。几乎工科的每一个专业都可以与相应的环境类课程相联系。工科学生加强环境类课程辅修可以增加环保意识,完善专业知识构成,并直接实践于社会,服务于全人类。
2.1 增加环保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早在1982年联合国环境署就确定了“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提高环保境识”的世界环境日主题。然而,当时我国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国民受教育的水平也相对较低,环保意识还比较淡薄。近年来我国环保方面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在环保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但我国生态环境只是局部的改善,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总体恶化的趋势。国民经济仍处于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阶段,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森林面积大量减少,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大气污染、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各种污染造成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而工科学生通过环境类课程的辅修,可以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增加环保意识,真正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在环保意识形成和增强的过程中,还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形成的观念等吸收并升华形成自身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2 丰富课程设置,完善知识构成
以往由于传统的、计划性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起着误导作用,使得培养出的工科学生,没有考虑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没有结合时代特色和全球现状,人才培养体系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时代的发展,对工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这就要求在校期间学校能够为他们提供更为宽泛的课程体系,可设立多门限选课或任选课,从而使学生有充分的空间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如密西根大学通过设立多样的工科类或非工科类技术课程,使学生能通过选择某一系列的课程确立不同的专业方向,这对日后的择业和后续研究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密西根大学还规定主修工科的学生必须学习8门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的课程,这些课程占学士学位课程总量的20%。将环境类课程纳入工科学生的选课体系,可以丰富课程设置,进一步完善专业知识构成,对专业知识形成有益补充。环境类课程涉及的范围广,几乎各工科专业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或相联系的环境类课程。如借助计算机专业和信息及卫星遥感方面的专业知识可以对全球环境变化进行监测、试验和模拟等;根据环境质量要求,对建筑、机械设计、汽车制造、化学与化工等专业提出新的行业标准;新仪器的问世和仪器精密度的提高,可以为环境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提供更好的手段。因此,在工科学生中辅修环境类课程,可以扩大其知识范围,与自身专业相结合进而形成众多新的研究热点或领域。
2.3 實践环保理念,造福全人类
工科学生通过对环境类课程的学习,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环保责任心进一步增加。这可能导致其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从而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如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垃圾分类放置、选择污染小的产品等,所有这些都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另外,工科是一门应用科学,实践性强。工科学生可以将形成的环保意识和理念直接与所学专业相结合,设计、生产和应用环保型的产品。这对于学生个人将来一生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翔,王苑,陈敏.从中美工科毕业生比较看国内高校工科教育改革.工作研究,2006(5):42-43.
[2] 陶秋香,邓满兰.工科学生特点与管理对策研究.教研教改,2007(6):95.
[3] 任丽敏,高天迎,李玮.中外工科类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及对策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8(3):48-51.
【关键词】工科学生 复合型人才 环境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b)-0138-01
1 前言
在我国,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支柱,近几年我国工业发展的规模、速度、效益的绝对比重都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在入世的背景下,伴随着外资的大量流入,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把自己的制造业基地转移到中国,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工厂”。因此,对工科类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然而,我国工科类院校在50年代前受到前苏联的影响,学生的知识固然学得很专深,但知识面却比较狭窄,工科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相对薄弱,对环保、法律、经贸、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狭窄于专业”的现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科交叉、渗透与综合,社会需要的是即有牢固专业知识又具备良好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强化专业的同时,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宽泛的课程体系,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习。本文将探讨工科学生(这里不包括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学生)辅修环境类课程的重要性。
2 工科学生辅修环境类课程的重要性
环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知识体系庞大,涉及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环境气象学、环境土壤学、环境学导论、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学、水处理工程技术、环境保护与治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质量监测、环境管理、环境艺术及环境经济等课程。几乎工科的每一个专业都可以与相应的环境类课程相联系。工科学生加强环境类课程辅修可以增加环保意识,完善专业知识构成,并直接实践于社会,服务于全人类。
2.1 增加环保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早在1982年联合国环境署就确定了“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提高环保境识”的世界环境日主题。然而,当时我国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国民受教育的水平也相对较低,环保意识还比较淡薄。近年来我国环保方面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在环保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但我国生态环境只是局部的改善,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总体恶化的趋势。国民经济仍处于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阶段,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森林面积大量减少,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大气污染、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各种污染造成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而工科学生通过环境类课程的辅修,可以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增加环保意识,真正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在环保意识形成和增强的过程中,还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形成的观念等吸收并升华形成自身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2 丰富课程设置,完善知识构成
以往由于传统的、计划性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起着误导作用,使得培养出的工科学生,没有考虑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没有结合时代特色和全球现状,人才培养体系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时代的发展,对工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这就要求在校期间学校能够为他们提供更为宽泛的课程体系,可设立多门限选课或任选课,从而使学生有充分的空间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如密西根大学通过设立多样的工科类或非工科类技术课程,使学生能通过选择某一系列的课程确立不同的专业方向,这对日后的择业和后续研究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密西根大学还规定主修工科的学生必须学习8门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的课程,这些课程占学士学位课程总量的20%。将环境类课程纳入工科学生的选课体系,可以丰富课程设置,进一步完善专业知识构成,对专业知识形成有益补充。环境类课程涉及的范围广,几乎各工科专业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或相联系的环境类课程。如借助计算机专业和信息及卫星遥感方面的专业知识可以对全球环境变化进行监测、试验和模拟等;根据环境质量要求,对建筑、机械设计、汽车制造、化学与化工等专业提出新的行业标准;新仪器的问世和仪器精密度的提高,可以为环境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提供更好的手段。因此,在工科学生中辅修环境类课程,可以扩大其知识范围,与自身专业相结合进而形成众多新的研究热点或领域。
2.3 實践环保理念,造福全人类
工科学生通过对环境类课程的学习,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环保责任心进一步增加。这可能导致其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从而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如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垃圾分类放置、选择污染小的产品等,所有这些都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另外,工科是一门应用科学,实践性强。工科学生可以将形成的环保意识和理念直接与所学专业相结合,设计、生产和应用环保型的产品。这对于学生个人将来一生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翔,王苑,陈敏.从中美工科毕业生比较看国内高校工科教育改革.工作研究,2006(5):42-43.
[2] 陶秋香,邓满兰.工科学生特点与管理对策研究.教研教改,2007(6):95.
[3] 任丽敏,高天迎,李玮.中外工科类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及对策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8(3):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