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耀中华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uzi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他一生秉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信念,因其卓越的才能与高尚的品格,被人们认为是忠诚与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为后世留下诸多“文化遗产”,《诫子书》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这篇文章中,诸葛亮用质朴简洁的语言,凝练严谨的文笔,表达了一个长辈对晚辈的谆谆教诲,同时也是诸葛亮对自身学习、修养的总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在当今仍然具有鲜活的时代意义。本文拟对《诫子书》中的德育蕴含进行细致探讨。
  【关键词】:诸葛亮;诫子书;德育蕴含
  一、诸葛亮其人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國时期蜀国丞相,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在一个官吏之家,其先祖诸葛丰和父亲诸葛珪都曾入仕为官。但诸葛亮的童年又是不幸的,三岁丧母,八岁丧父,兄弟姊妹几人依靠叔父诸葛玄养活,后来跟随叔父前往豫章、荆州等地,颠沛流离中仍不忘学习。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兄弟姐妹们便隐居于隆中(今湖北襄阳),靠耕种维持生计。隐居期间,诸葛亮与当地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结交甚好。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协助其匡复汉室,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占据荆、益二州,逐渐稳固了统治,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蜀汉开国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对内安抚百姓,励精图治,对外联吴抗曹,为实现光复汉室的理想,先后六次北伐,但因缺乏良、粮草等各种因素先后失败,在最后一次北伐(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中,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后主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因此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来尊称诸葛亮,东晋时期又追封他为武兴王。
  二、《诫子书》的创作背景
  《诫子书》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也就是在诸葛亮去世前不久才完成的。《诫子书》一般认为是写给他年仅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是写给他的养子诸葛乔的。但不管怎样,说它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家书是还准确的,《诫子书》是属于家教、家训一类性质的文章,其中的“诫”有劝诫,警告之意,有时候也写作“戒”,意思相通。这种家训借助家长的权威,对子孙族众进行道德教化和约束,是古人向其后代传播为人处世、为学教子等思想的主要文化载体。家训的起源很早,最早的家训是周公的《诫伯禽书》,但是家训的大量出现却是在两汉时期,新兴的豪族大家通过密切家族联系来扩大社会影响力,纷纷制定维护家庭或家族的清规戒律。如汉高祖刘邦有《遗太子书》,刘向给其子刘歆的《诫子歆书》劝其多怀忧虑敬事之心,少抱受福骄奢之念。诸葛亮的《诫子书》就是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其后家教家训之作层出不穷,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可谓集此前家教之大成,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而诸葛亮的《诫子书》更具有独特的意义,它以短小的篇幅而蕴寓深刻的内涵,不仅是一代儒臣诸葛亮睿智的体现,更是中国民族智慧的结晶。
  三、《诫子书》的德育蕴含
  (一)修身养德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1]。道德教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这种道德教化主要表现在严“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上。“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3],《论语》对“君子”与“小人”的以道德素养为标准对人进行了分类,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诫子书》开篇便以“君子”为起点,诸葛亮以一种高标准的“君子”规范来要求其子,教其为君子之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个“德”当然指的是个人思想品德素质的修炼。诸葛亮不仅提出了修身养德的要求,而且指出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静以修身”,强调内心的宁静对个人品德修炼的重要作用;“俭以养德”强调节俭即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作用。
  (二)志存高远,守道不辱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4],诸葛亮认为“志当存高远”,一个人首先要立下远大志向,然后刻苦努力,锲而不舍,方能成就一番事业。中华民族历来有尚志传统,人们向来重视立志。孔子有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5],孔子之所以会对中华文化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与他“十五而志于学”有极大关系。孟子也说过:“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6]”历史上有所大作为的人都是有大志向的人。诸葛亮继承了前人的尚志思想,更进一步阐明了立志与成学的关系,认为立志是成学的首要条件。“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7]它阐明了立志的途径是“淡泊”、 “宁静”。“淡泊”意指不为名利所动,安贫乐道,守志不移;“宁静”则指内心安宁、不焦虑烦躁,因此这句话也成为许多后人的座右铭。诸葛亮一直固守“淡泊”与“宁静”,他未遇刘备之前“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正体现了他守道不移的人格风范。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从一介布衣变成一代名相,与刘备之间的君臣鱼水关系正是他忠君重义,守道不移的结果。诸葛亮一生清廉,不重名利,抱着辅佐刘备父子一统大业的初衷,矢志不移,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呕心泣血,六出祁山,直至喋血五丈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的是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托孤之重。他“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8]。这种守志不移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代志士仁人为理想而矢志不渝,奋不顾身。
  (三)勤学成才,惜时如金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9]诸葛亮将立志、学习与成才三者结合在一起,阐明了学习的动机、目的和心智条件。只有立下远大的志向,才能有巨大的学习动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成才,对社会作出贡献;而学习时要心平意静,专心致志,精诚专一。如果不能“静”,那么“淫慢则不能砺精,险躁则不能治性”[10],好高骛远,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态度是不会取得良好效果的。急于求成,浮躁不专,不仅无益于学习,而且还会有害于高尚品格的培养,达不到冶炼品性的目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认为学习与道德修养是密不可分的。孔子曾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11]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12],人非生而知之,智慧和本领是从学习实践中学来的。孔子虽然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13]但他自己也承认:“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14]孔子的大学问正是他“学而不厌”的结果。“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的惜时勤学精神正是诸葛亮对前人思想的繼承和发展。学习的目的是成才,也是为了奉献社会。“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5]其用世之心是很明确的。“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16]古人讲究建立不朽的事业,其实就是一种强烈的用世之心;当然这里所说的用世之心与前文所说的“不为名利所动”并不矛盾。用世之心指的是学有所成并有所用,是为社会作贡献的殷切期望,不是单纯为了个人名利而学习。如果不能不为社会所用,即使是学富五车,又有什么意义呢?
  综上所述,《诫子书》是古代中华民族重视家教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体现了我国古代文人修身养德的道德素养,守道尚志的崇高人格和勤学成才、为世所用的积极入世精神。具有浓厚的儒家传统文化特色。这种精神对今天我们教育下一代还有其积极意义,因此在2016年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
  注释:
  [1][4][7][9][10][12][15]诸葛亮著.方家常译注.诸葛亮文集全译(卷一)[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115.
  [2][3][5][11][13][14]程树德著.新编诸子集成·论语集释[M].中华书局,1990:100,250,493,618,1158.
  [12]程树德著.新编诸子集成·论语集释(卷十八)[M].中华书局1990:618.
  [6]杨伯峻著.孟子译注(卷三)[M].中华书局,1960:62.
  [8] [西晋]陈寿著.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M].中华书局1959:918.
  [16]杨伯峻著.春秋左传注·襄公·二十四年[M].中华书局,1990:1088.
其他文献
【摘要】:自古,文人志士都极为重视自身品性的陶冶和家族的治理。曾国藩也是如此,他从小就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在治家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治家之法。曾氏一门历经几代的苦心经营,不断累积财富,成为湘乡县一带小有名气的中小地主。至曾国藩,继承家业,秉承家风,借鉴先辈们的成功经验并将其融入到其治家的实践之中,并通过家书等形式来教育子孙后代。我们通过对曾国藩家书、家训等的研究,以期探析出其家训形成的背
期刊
【摘要】:作为中国现代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白先勇笔下的同性恋书写却饱受争议。同性恋书写相对于主流性取向书写来说,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异托邦”的存在。同性恋者本该是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人群,中国现代文坛对同性恋者的关注与书写却寥寥无几。白先勇对于同性恋者形象的至情书写,为世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生存困境打开了一扇窗。  【关键词】:同性恋;生存合法性;女性美男人  白先
期刊
【摘要】:目前我国医疗保险主要存在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两种形式,这两种医疗保险方式定位不同,互为补充,且不能够相互取代。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分析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好的相互补充和融合的对策,这对于促进我国医疗保险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商业保险;社会保险;关系  一、引言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保险事业已经形成了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相互补充、相互兼容的
期刊
【摘要】:古琴,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文化内涵、最有哲人味道的艺术之一。千百年来,古琴艺术在中国艺术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一门简单的艺术种类,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修身立业的德行。古琴艺术的琴道、琴德及其作为文人修身的一种方式的几个方面 展现出他的琴学之美  【关键词】:古琴;美学;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到古琴,包括大多数中国人在内的人对它基本
期刊
【摘要】:花鸟画作为中国画的三大画科之一,历经千年历史,成为国人的经典艺术。本文以题画诗与花鸟画为研究对象,重要总结出中国花鸟画题画诗的抒情言志、审美功能、警世讽俗和愉悦性情等意象功能。  【关键词】:花鸟画;画题画诗;意象;功能性  一、抒情言志  徐悲鸿《风雨鸡鸣》画左上题: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 云胡不喜。”题诗取自《诗经》中的《风雨》篇而另有寓意。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 加紧对
期刊
【摘要】: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当代大学生存在以消费享乐为价值追求、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取向、以实用主义为价值目标的价值观现状,需要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教育以及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个途径,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基于人的思维,作出对人、
期刊
【摘要】:教育所具备的基本性质就是让人们得到幸福,对学生加以赏识才能够让学生获得一种幸福的感受。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当中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不仅要重视学生们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他们情感态度的逐步发展。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初中阶段思想品德学科的赏识教育。  【关键词】: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赏识教育  一、赏识的意识  想要将赏识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育当中得到真正的实施,
期刊
謝軍
期刊
【摘要】:保险作为分散风险的经济补偿制度,不仅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生产力不发达,规避风险能力不足的古代也起着安定国计民生的作用。现代保险业起源于西方,但在古代中国,很早就产生了基于补偿和分摊损失的传统保险思想,并在历朝历代付诸于制度实践,却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并没能演化成现代化的保险制度。  【关键词】:经济史;保险史;古代保险制度  一、中国古代保险思想渊源  中国自古
期刊
【摘要】:清代是中国古琴艺术集大成发展的鼎盛时期,它为古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沃土和雨露。并且,这一时期的琴学理论对现当代古琴艺术产生了直接影响并有更多的借鉴价值。这一时期大量的琴学谱集、琴学理论专著及优秀古琴音乐作品不断涌现并流传至今成为永世经典。同时,大批的古琴艺术家也在这一时期的有利形势下孕育而生。广陵派及川派古琴艺术的传承也正是在这一沃土和雨露的滋润下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最终成为当代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