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设计的理论依据:
课程的设计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模式的确定
2.1 教材分析
2.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内容涉及的知识面较宽,综合性较强,它是前面已学过的平衡移动原理、弱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等知识的综合利用。
(2)从知识结构上讲,盐类水解平衡是继弱酸、弱碱及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
2.1.2 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方面:已掌握了醋酸、水等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酸碱溶液的pH等知识,但还没有涉及盐溶液的酸碱性。
(2)能力方面: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思维和自学能力,但分析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1.3 教学目标的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掌握盐类水解的规律;知道盐类水解的应用;
②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训练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能从微粒间相互作用这一微观本质的角度去理解盐溶液呈现酸碱性这一宏观现象;
②使用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探究不同类型盐溶液的酸碱性,揭示化学平衡理论在盐溶液中的延伸。
(3)情感目标
①能在思考分析中倾听他人意见,相互启发,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和快乐;
②体念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③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1.4 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盐类水解的概念和规律
难点:探究盐溶液呈现酸碱性的成因
2.1.5 课时安排
1课时
2.2 教法分析
这节课,采取了实验探究和理论研究两条学习主线:实验探究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理论研究是运用已有的化学平衡知识,发掘出新知识的“生长点”——盐类水解,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3 学法指导
2.3.1 运用所学理论指导盐类水解的学习。
2.3.2 实验探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2.3.3 归类求同,对比求异的学习方法。
2.3.4 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
2.4 教学用具及媒体
2.4.1 实验药品:石蕊试液液;浓度均为0.5mol/L的NH4Cl(aq)、CH3COONa(aq)、NaCl(aq)、Al2(SO4)3(aq)、Na2CO3(aq)、Na2SO4(aq)、H2O;
2.4.2 实验仪器:小烧杯(或试管)、表面皿、玻璃棒、PH试纸—比色卡、滤纸
2.4.3 媒体:多媒体教学平台、抢答器
3.教学设计具体过程
4.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盐类水解的实质和水解规律。盐类水解的实质比较抽象,虽从理论解释学生也能理解,但枯燥无味,本节课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并加入电脑展示微观过程,让学生既掌握方法并亲身体验感受,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力,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良好;在对盐类水解规律的教学中,我渗透学习策略的的训练:如组织学习策略的训练,形成了盐的知识网络;记忆学习策略,使学生记住了盐类水解的规律;精加工学习策略中质疑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更使学生获得会学的本领,即从“学会”转变到“会学”;变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加工信息。
课程的设计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模式的确定
2.1 教材分析
2.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内容涉及的知识面较宽,综合性较强,它是前面已学过的平衡移动原理、弱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等知识的综合利用。
(2)从知识结构上讲,盐类水解平衡是继弱酸、弱碱及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
2.1.2 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方面:已掌握了醋酸、水等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酸碱溶液的pH等知识,但还没有涉及盐溶液的酸碱性。
(2)能力方面: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思维和自学能力,但分析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1.3 教学目标的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掌握盐类水解的规律;知道盐类水解的应用;
②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训练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能从微粒间相互作用这一微观本质的角度去理解盐溶液呈现酸碱性这一宏观现象;
②使用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探究不同类型盐溶液的酸碱性,揭示化学平衡理论在盐溶液中的延伸。
(3)情感目标
①能在思考分析中倾听他人意见,相互启发,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和快乐;
②体念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③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1.4 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盐类水解的概念和规律
难点:探究盐溶液呈现酸碱性的成因
2.1.5 课时安排
1课时
2.2 教法分析
这节课,采取了实验探究和理论研究两条学习主线:实验探究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理论研究是运用已有的化学平衡知识,发掘出新知识的“生长点”——盐类水解,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3 学法指导
2.3.1 运用所学理论指导盐类水解的学习。
2.3.2 实验探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2.3.3 归类求同,对比求异的学习方法。
2.3.4 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
2.4 教学用具及媒体
2.4.1 实验药品:石蕊试液液;浓度均为0.5mol/L的NH4Cl(aq)、CH3COONa(aq)、NaCl(aq)、Al2(SO4)3(aq)、Na2CO3(aq)、Na2SO4(aq)、H2O;
2.4.2 实验仪器:小烧杯(或试管)、表面皿、玻璃棒、PH试纸—比色卡、滤纸
2.4.3 媒体:多媒体教学平台、抢答器
3.教学设计具体过程
4.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盐类水解的实质和水解规律。盐类水解的实质比较抽象,虽从理论解释学生也能理解,但枯燥无味,本节课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并加入电脑展示微观过程,让学生既掌握方法并亲身体验感受,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力,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良好;在对盐类水解规律的教学中,我渗透学习策略的的训练:如组织学习策略的训练,形成了盐的知识网络;记忆学习策略,使学生记住了盐类水解的规律;精加工学习策略中质疑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更使学生获得会学的本领,即从“学会”转变到“会学”;变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加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