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印象中,郭铭辉老师是一位朴实的教育研究者。唯其朴实,才更显踏实,他以创造性教育为主线,在教育和语文教改领域大胆、积极探索,一步一步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在对“中国人的创造力哪里去了”的思考中,受特级教师宁鸿彬和台湾学者陈龙安的有关“创造性教育”的启发,郭铭辉老师用“散合式语文教学法”来定格他的新的研究。教育研究既需要深入了解某一个教育实践现象,又要有足够的理论视角。只有这样,在叙事的过程中,才知道如何组织事件,才知道事件组织起后能够表达什么样的理论主题。“散合式语文教学法”与其说是一种语文教学的新方法,不如说是语文教学新的视角、新的理念。
“散”是“张扬个性”,集中表现为“学生的精彩”。新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理解文本,形成教师、学生和文本(实质是作者)三者之间的“对话”。“发散思维课”就是师生在自主意识下的合作、探究,“45分钟”的发散思维课堂甚至比杜郎口中学的“10 35”更超前。
“对话”之后,并不意味着学生的个人理解就一定是正确的,也不意味着否认有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体验和个人视角。郭老师设计了“合”的环节,“合”侧重为“老师的精彩”,是“发散”之后的“集中”。
既发散又集中的方式意味着重新定义传统意义上的“标准答案”这个概念。它既让学生充分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个人知识,又不因为“一千个哈姆雷特”观而走向完全拒绝理性的相对主义。
启蒙教育可能会激发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制造“众神狂欢”的课堂剧场。但,在没有提供“什么是美好的生活”、什么是“善好”的标准的前提下,学生迟早会面临“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的重负或者陷入不负责任的面临轻飘飘的“相对主义”之中。由是,教师既需要让学生在课堂里自由发出自己的“个人意见”,更需要让学生在自由言说之后领会真正有说服力的“公共知识”。郭老师用“散”和“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两种思维。
2010年,郭老师被聘为“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他的工作室因“散合式语文教学法”而别具一格。郭老师的“散合式语文教学法”成为工作室成员和来这里跟岗学习的学员的基本主题和核心精神。
在对“中国人的创造力哪里去了”的思考中,受特级教师宁鸿彬和台湾学者陈龙安的有关“创造性教育”的启发,郭铭辉老师用“散合式语文教学法”来定格他的新的研究。教育研究既需要深入了解某一个教育实践现象,又要有足够的理论视角。只有这样,在叙事的过程中,才知道如何组织事件,才知道事件组织起后能够表达什么样的理论主题。“散合式语文教学法”与其说是一种语文教学的新方法,不如说是语文教学新的视角、新的理念。
“散”是“张扬个性”,集中表现为“学生的精彩”。新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理解文本,形成教师、学生和文本(实质是作者)三者之间的“对话”。“发散思维课”就是师生在自主意识下的合作、探究,“45分钟”的发散思维课堂甚至比杜郎口中学的“10 35”更超前。
“对话”之后,并不意味着学生的个人理解就一定是正确的,也不意味着否认有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体验和个人视角。郭老师设计了“合”的环节,“合”侧重为“老师的精彩”,是“发散”之后的“集中”。
既发散又集中的方式意味着重新定义传统意义上的“标准答案”这个概念。它既让学生充分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个人知识,又不因为“一千个哈姆雷特”观而走向完全拒绝理性的相对主义。
启蒙教育可能会激发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制造“众神狂欢”的课堂剧场。但,在没有提供“什么是美好的生活”、什么是“善好”的标准的前提下,学生迟早会面临“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的重负或者陷入不负责任的面临轻飘飘的“相对主义”之中。由是,教师既需要让学生在课堂里自由发出自己的“个人意见”,更需要让学生在自由言说之后领会真正有说服力的“公共知识”。郭老师用“散”和“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两种思维。
2010年,郭老师被聘为“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他的工作室因“散合式语文教学法”而别具一格。郭老师的“散合式语文教学法”成为工作室成员和来这里跟岗学习的学员的基本主题和核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