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决城市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政府于1954年开始实施公共房屋计划,经历了五十多年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迁,已经在解决各种问题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完善的公共房屋制度,有效地解决了居民的居住问题。杭州作为中国经济较发达城市之一,人均收入较高,政府运作高效,十分适合借鉴香港经验,建立有杭州地方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TU113文献标识码: A
一、香港公共住房政策历史演变
香港的公共住房分为出租型公共住房(公屋)和出售型公共住房(居屋)两类。从50年代起主要历经徙置计划、廉租屋和临时居屋计划、十年建屋计划、长远房屋策略、十年房屋计划等阶段,随着居民房屋自由化愿望逐渐强烈,公屋供给逐渐倾向于出售居屋或自主置业,但2000 年受金融风暴影响,香港房价大幅下降,居屋计划的优点与价值逐渐消失,居屋认购率低。为适应市场变化,房委会自2002年起无限期停建及停售居屋及终止私人机构参建居屋计划,同时可租可买计划、租者置其屋计划也停止。此后,除居屋计划的剩余房产外,香港公共屋邨全部以出租形式提供给有需要的居民。从公屋发展历程来看,香港制订的公共住房计划和策略根据不同时期私人物业市场情况、经济发展状况、住房困难家庭数量与需求等,不断进行动态调整。
二、香港公屋的供地模式
香港公屋计划的成功离不开政府土地政策的支持。香港政府对公屋建设最大的资助是免费拨地给房委会。政府定期及准确评估房屋需求,供应足够建屋土地并提供配套的基础设施。香港公屋的供地模式主要三大原则:一是集中较大用地高密度发展公屋;二是避免在贵重土地上兴建公屋;三是
房委会不直接负责土地平整工作。
三、香港公屋的资金模式
充足稳定的资金是公共房屋成功发展的必要条件。香港公屋建设的资金来源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政府通过免费拨地、拨出资本和贷款提供资助;二是房委会通过出租公屋及其附属商业楼宇、出售自置居所单位获得维护及兴建公屋所需的资金;三是成立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筹集资金。
四、香港公屋的建设模式
香港公屋建设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始终坚持三大原则,包括建屋原则、素质监控和环境保护。
1.地尽其用、完善效益、因地制宜、实而不华的建屋原则。其一,为慎用珍贵土地资源,采用地尽其用原则,新的公营房屋继续向高空发展,住宅大厦以40层高为标准。其二,对于现有公营房屋进行全方位维修保养,提升房屋质量并延长生命周期,降低住宅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其三,注重工程效益,并针对每个项目的地理环境,灵活融合标准和非标准的住宅设计,令公营房屋更加多元化。其四,全面控制成本开支,选用更耐用、更环保的建筑材料,并推行节约能源的措施。
2. 伙伴合作、采购模式、服务和制度、人才聘用、产品和生产力五方面素质控制。香港房委会在吸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个素质监控的方向,同时推出50项优质房屋措施。其一是伙伴合作,与建筑商建立伙伴合作关系,减少纠纷、提高工程素质和效率。其二是采购模式,在保证上限价的模式下,通过风险得益、分担风险的方法,在招标阶段综合承建商的专业技能和创意。其三是服务与制度,从1990年起推行表现评分制度,评出承建商工作表现和工作成效,挑选表现优良的承建商。其四是人才聘用,为鼓励承建商、提升建筑素质,政府规定必须聘用通过工艺测试的工人。其五是产品与生产力,为确保做工素质,在1997年推出電子化的建筑工程规格资料库,2001年开始大规模地检讨建筑工程的规格,并更新和加强专业技术内容。
3.运用环境评估、微气候研究、工程新措施的环境保护。为降低新建房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采用绿化建筑设计和环保施工方法,对每一个公营房屋发展商进行环境评估,确保在空气、水质、噪音等方面符合标准。
五、香港公屋的管理模式
香港政府的总体房屋政策定位是,政府基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而介入,满足那些市场不能为其提供基本住房的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要,中高等收入人群的住房需要由市场供应。政府在房屋市场扮演的补漏者角色,决定了其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筛选出有真正住屋需要的家庭作为资助对象,其实现途径就是:准入机制与退出机制。
六、香港公屋对杭州启示
香港的公共房屋制度是世界公共房屋计划的成功典范。香港公共房屋计划的巨大成功,与香港政府的长期积极投入、公屋管理部门高效务实的专业运营和管理、有效的财政资金安排密不可分,这些成功的经验为杭州政府保障性住房体系提供了宝贵借鉴,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1.正确定位政府保障性住房供应
(1)供得巧。重新定位住宅政策,确立住宅以市场供应方式为主,政府供应为辅,尽量利用市场资源满足整体住宅需求,长远解决杭州住房问题。(2)供得准。集中有限资源,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政府保障性住房,适时退出开发商的角色,集中精力做好管理协调服务工作。(3)供得好。强调政府保障性住房的质量,打造住宅品质,提升生活品质,不单纯追求保障“量”,更应提高保障“质”。
2.强化政府职能,落实目标责任
我们在实践“执政为民”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政府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1)明确职能部门功能,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对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供应和管理实行统一领导。(2)落实目标责任制管理,依托现有管理机构体系,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目标,保证能够切实有效地运行。
3.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
借鉴香港加强政府保障性住房的拨地和资金政策支持。(1)结合地方政府的经济能力来加强保障性住房供应,同时更加充分利用现有住宅资源。(2)加强土地供应,将保障性住房政策与整体城市规划和土地政策相配合,降低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发成本。(3)科学选址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避免与市场过分争夺有限资源,并通过大项目建设带动房地产市场。(4)在政府财政预算中设立保障性住房专项基金,多渠道筹集资金来源,有效推进保障制度建立。
4.积极探索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
合理规划、完善配套、专业管理,对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进行深入探索。(1)建委要积极参与城市规划设计,在负责协调内部房屋建设工作进度的同时,与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建立紧密联系,确保建设有效率的保障性住房社区和发达的交通网络。(2)以小户型住宅作为保障性住房的主体,适当提高项目容积率,解决人多地少现实问题,一方面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方面降低每套房屋价格或租金,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低收入人群。(3)积极采用环保绿色建筑技术,全面控制开发成本。(4)严格筛选合格开发商,并与开发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提高建筑质量和服务质量。
5.完善保障性住房准入准出制度
完善准入准出制度,为政府保障性住房制度建立并推行提供制度保障,让资源得以真正被应用到有需求的家庭。(1)建立成熟完善的规章制度,如个人信誉制度、申请审核制度、住房轮候制度、收入申报制度等,规范保障性住房的准入退出机制。(2)提高收入、信誉等甄别手段,有效运用各种信息,提高执行政策能力。(3)建立有效的准出制度,使不再符合受保障资格的个人或家庭能够有效地退出。(4)建立有效的惩罚制度,对故意虚报信息的个人或家庭进行一定的行政或金钱处罚。
中图分类号:TU113文献标识码: A
一、香港公共住房政策历史演变
香港的公共住房分为出租型公共住房(公屋)和出售型公共住房(居屋)两类。从50年代起主要历经徙置计划、廉租屋和临时居屋计划、十年建屋计划、长远房屋策略、十年房屋计划等阶段,随着居民房屋自由化愿望逐渐强烈,公屋供给逐渐倾向于出售居屋或自主置业,但2000 年受金融风暴影响,香港房价大幅下降,居屋计划的优点与价值逐渐消失,居屋认购率低。为适应市场变化,房委会自2002年起无限期停建及停售居屋及终止私人机构参建居屋计划,同时可租可买计划、租者置其屋计划也停止。此后,除居屋计划的剩余房产外,香港公共屋邨全部以出租形式提供给有需要的居民。从公屋发展历程来看,香港制订的公共住房计划和策略根据不同时期私人物业市场情况、经济发展状况、住房困难家庭数量与需求等,不断进行动态调整。
二、香港公屋的供地模式
香港公屋计划的成功离不开政府土地政策的支持。香港政府对公屋建设最大的资助是免费拨地给房委会。政府定期及准确评估房屋需求,供应足够建屋土地并提供配套的基础设施。香港公屋的供地模式主要三大原则:一是集中较大用地高密度发展公屋;二是避免在贵重土地上兴建公屋;三是
房委会不直接负责土地平整工作。
三、香港公屋的资金模式
充足稳定的资金是公共房屋成功发展的必要条件。香港公屋建设的资金来源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政府通过免费拨地、拨出资本和贷款提供资助;二是房委会通过出租公屋及其附属商业楼宇、出售自置居所单位获得维护及兴建公屋所需的资金;三是成立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筹集资金。
四、香港公屋的建设模式
香港公屋建设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始终坚持三大原则,包括建屋原则、素质监控和环境保护。
1.地尽其用、完善效益、因地制宜、实而不华的建屋原则。其一,为慎用珍贵土地资源,采用地尽其用原则,新的公营房屋继续向高空发展,住宅大厦以40层高为标准。其二,对于现有公营房屋进行全方位维修保养,提升房屋质量并延长生命周期,降低住宅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其三,注重工程效益,并针对每个项目的地理环境,灵活融合标准和非标准的住宅设计,令公营房屋更加多元化。其四,全面控制成本开支,选用更耐用、更环保的建筑材料,并推行节约能源的措施。
2. 伙伴合作、采购模式、服务和制度、人才聘用、产品和生产力五方面素质控制。香港房委会在吸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个素质监控的方向,同时推出50项优质房屋措施。其一是伙伴合作,与建筑商建立伙伴合作关系,减少纠纷、提高工程素质和效率。其二是采购模式,在保证上限价的模式下,通过风险得益、分担风险的方法,在招标阶段综合承建商的专业技能和创意。其三是服务与制度,从1990年起推行表现评分制度,评出承建商工作表现和工作成效,挑选表现优良的承建商。其四是人才聘用,为鼓励承建商、提升建筑素质,政府规定必须聘用通过工艺测试的工人。其五是产品与生产力,为确保做工素质,在1997年推出電子化的建筑工程规格资料库,2001年开始大规模地检讨建筑工程的规格,并更新和加强专业技术内容。
3.运用环境评估、微气候研究、工程新措施的环境保护。为降低新建房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采用绿化建筑设计和环保施工方法,对每一个公营房屋发展商进行环境评估,确保在空气、水质、噪音等方面符合标准。
五、香港公屋的管理模式
香港政府的总体房屋政策定位是,政府基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而介入,满足那些市场不能为其提供基本住房的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要,中高等收入人群的住房需要由市场供应。政府在房屋市场扮演的补漏者角色,决定了其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筛选出有真正住屋需要的家庭作为资助对象,其实现途径就是:准入机制与退出机制。
六、香港公屋对杭州启示
香港的公共房屋制度是世界公共房屋计划的成功典范。香港公共房屋计划的巨大成功,与香港政府的长期积极投入、公屋管理部门高效务实的专业运营和管理、有效的财政资金安排密不可分,这些成功的经验为杭州政府保障性住房体系提供了宝贵借鉴,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1.正确定位政府保障性住房供应
(1)供得巧。重新定位住宅政策,确立住宅以市场供应方式为主,政府供应为辅,尽量利用市场资源满足整体住宅需求,长远解决杭州住房问题。(2)供得准。集中有限资源,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政府保障性住房,适时退出开发商的角色,集中精力做好管理协调服务工作。(3)供得好。强调政府保障性住房的质量,打造住宅品质,提升生活品质,不单纯追求保障“量”,更应提高保障“质”。
2.强化政府职能,落实目标责任
我们在实践“执政为民”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政府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1)明确职能部门功能,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对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供应和管理实行统一领导。(2)落实目标责任制管理,依托现有管理机构体系,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目标,保证能够切实有效地运行。
3.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
借鉴香港加强政府保障性住房的拨地和资金政策支持。(1)结合地方政府的经济能力来加强保障性住房供应,同时更加充分利用现有住宅资源。(2)加强土地供应,将保障性住房政策与整体城市规划和土地政策相配合,降低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发成本。(3)科学选址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避免与市场过分争夺有限资源,并通过大项目建设带动房地产市场。(4)在政府财政预算中设立保障性住房专项基金,多渠道筹集资金来源,有效推进保障制度建立。
4.积极探索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
合理规划、完善配套、专业管理,对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进行深入探索。(1)建委要积极参与城市规划设计,在负责协调内部房屋建设工作进度的同时,与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建立紧密联系,确保建设有效率的保障性住房社区和发达的交通网络。(2)以小户型住宅作为保障性住房的主体,适当提高项目容积率,解决人多地少现实问题,一方面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方面降低每套房屋价格或租金,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低收入人群。(3)积极采用环保绿色建筑技术,全面控制开发成本。(4)严格筛选合格开发商,并与开发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提高建筑质量和服务质量。
5.完善保障性住房准入准出制度
完善准入准出制度,为政府保障性住房制度建立并推行提供制度保障,让资源得以真正被应用到有需求的家庭。(1)建立成熟完善的规章制度,如个人信誉制度、申请审核制度、住房轮候制度、收入申报制度等,规范保障性住房的准入退出机制。(2)提高收入、信誉等甄别手段,有效运用各种信息,提高执行政策能力。(3)建立有效的准出制度,使不再符合受保障资格的个人或家庭能够有效地退出。(4)建立有效的惩罚制度,对故意虚报信息的个人或家庭进行一定的行政或金钱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