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哈密农业与生态具有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要使哈密地区农业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单方水的生产效率,改善农业生产技术措施。本文反思了哈密灌溉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了哈密绿洲节水灌溉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哈密;绿洲;节水灌溉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我国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竞争,为使农业不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需要积极认真地做好节水灌溉工作,虚心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灌溉技术和管理方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高效农业。近年来哈密地区大力修建高效节水工程,明确了一些作物的高效节水模式,不同作物采用了不同灌溉方式,如大枣滴灌、玉米膜下滴灌、哈密瓜滴灌、棉花膜下滴灌等,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这些技术的大范围推广应用,使我区节水农业的发展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采用高效节水技术成为农业灌溉的首选方式。
1 哈密灌溉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理性反思
1.1 已建工程标准低,老化破损严重,灌溉效益低
哈密地区各灌区灌溉设施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差。灌溉保证率低;哈密地区灌区水利骨干工程普遍老化失修,致使灌溉效益衰减、有效灌溉面积萎缩。这种状况与“适时适量”供水、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和农业节水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已经成为地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制约因素。
1.2 田间工程不配套,农业用水过量灌溉,局部区域地下水超采严重
农业由于灌溉方式粗放,大水漫灌、串灌现象仍普遍存在。用水过量引用地表水,在引用的地表水中,由于引水设施差,干、支渠道防渗层破损老化严重,田间工程不配套,缺乏必要的计量设施;为了解决引入灌区水量不足的矛盾,只有通过提取地下水来解决,造成部分区域地下水超量开采,地下水位下降,已给灌区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地影响。
1.3 水利管理体制不完善,农民参与灌区管理程度不够
在水利建设工程中,重建设、轻管理,重骨干工程、轻配套工程,致使灌区没有形成高效的水利管理体系。现有的水利管理体系由于仍沿用水管单位为主导的管理体制,农民参与灌区管理的程度不高,造成水资源利用率不高,灌区内部用水管理体制不顺,灌区做不到经济自立。现行的水利管理体制已成为影响灌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1.4 对农业高效节水引导、示范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经济效益高、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主导作物大枣、葡萄、马铃薯、哈密瓜、人工草料地等实施高效节水建设缓慢,没有政府的支持就基本无进展。缺乏有针对性地资金投入政策和示范引导。缺少稳定的投入机制和政府补助政策,仍然是制约农业高效节水加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民用水户协会对高效节水工程末级管网管理存在一定的误区,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益,急需规范。 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区节水型农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 哈密绿洲节水灌溉的发展对策构建
2.1 建立适宜节水社会的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严格取、用、排水的全过程管理,强化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全面推进计划用水,加强用水计量与监督管理。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转变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减少废污水排放。完善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加大对现有水资源利用设施的配套与节水改造,推广使用高效用水设施和技术。建立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建设与节水型社会相符合的节水文化,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2.2 建立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水资源之所以利用低效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管理体制缺乏集中统一性,多头管水、多头治水导致难以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应尽快改革管理体制,加强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深化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强制性指标体系,加强水资源的宏观管理,从严控制农业用水总量,严格执行农业用水定额管理。围绕强制性节水、效益性节水两个驱动机制的建立,全面加强节水管理。 把生态水权纳入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议事日程,在明晰水权的前提条件下,建立并实施强制性节水机制。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手段,强化用水许可制度,建立各级政府用水总量控制目标责任制,逐步建立水权交易市场,使节水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以政策为导向,建立节水利益补偿、效益驱动的效益性节水机制。重视培育水市场,使投入主体与受益主体相统一,理顺节水效益转移关系。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技术指导、监督管理等多种形式,调动灌区和用水户的节水积极性。鼓励灌区建立用水者协会等多种用水管理形式,让农民广泛参与农业节水的建设与管理,使灌区和农民从节水中取得经济效益。
2.3 技术方面
通过建设山区调蓄水库、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运用,实现水资源在区域和流域内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为农业节水的整体推进提供有利条件。 坚持不懈地继续抓好以渠道防渗为主的输水环节节水建设,加强配套工程建设,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管道输水技术。进一步加大田间节水力度,以土地平整为基本措施,不断改进常规地面灌溉节水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各种先进的田间高效节水技术。 对工程节水(渗漏蒸发)、农艺节水(棵间蒸发)、生理节水(奢侈蒸腾)灌溉技术进行优化集成,大幅度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3]刘新平.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新疆河流水文水资源[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朱斌德(1979-),男,漢族,新疆乌鲁木齐人,任职于新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设计、农田水利、水资源论证。
关键词:哈密;绿洲;节水灌溉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我国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竞争,为使农业不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需要积极认真地做好节水灌溉工作,虚心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灌溉技术和管理方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高效农业。近年来哈密地区大力修建高效节水工程,明确了一些作物的高效节水模式,不同作物采用了不同灌溉方式,如大枣滴灌、玉米膜下滴灌、哈密瓜滴灌、棉花膜下滴灌等,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这些技术的大范围推广应用,使我区节水农业的发展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采用高效节水技术成为农业灌溉的首选方式。
1 哈密灌溉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理性反思
1.1 已建工程标准低,老化破损严重,灌溉效益低
哈密地区各灌区灌溉设施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差。灌溉保证率低;哈密地区灌区水利骨干工程普遍老化失修,致使灌溉效益衰减、有效灌溉面积萎缩。这种状况与“适时适量”供水、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和农业节水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已经成为地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制约因素。
1.2 田间工程不配套,农业用水过量灌溉,局部区域地下水超采严重
农业由于灌溉方式粗放,大水漫灌、串灌现象仍普遍存在。用水过量引用地表水,在引用的地表水中,由于引水设施差,干、支渠道防渗层破损老化严重,田间工程不配套,缺乏必要的计量设施;为了解决引入灌区水量不足的矛盾,只有通过提取地下水来解决,造成部分区域地下水超量开采,地下水位下降,已给灌区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地影响。
1.3 水利管理体制不完善,农民参与灌区管理程度不够
在水利建设工程中,重建设、轻管理,重骨干工程、轻配套工程,致使灌区没有形成高效的水利管理体系。现有的水利管理体系由于仍沿用水管单位为主导的管理体制,农民参与灌区管理的程度不高,造成水资源利用率不高,灌区内部用水管理体制不顺,灌区做不到经济自立。现行的水利管理体制已成为影响灌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1.4 对农业高效节水引导、示范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经济效益高、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主导作物大枣、葡萄、马铃薯、哈密瓜、人工草料地等实施高效节水建设缓慢,没有政府的支持就基本无进展。缺乏有针对性地资金投入政策和示范引导。缺少稳定的投入机制和政府补助政策,仍然是制约农业高效节水加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民用水户协会对高效节水工程末级管网管理存在一定的误区,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益,急需规范。 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区节水型农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 哈密绿洲节水灌溉的发展对策构建
2.1 建立适宜节水社会的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严格取、用、排水的全过程管理,强化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全面推进计划用水,加强用水计量与监督管理。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转变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减少废污水排放。完善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加大对现有水资源利用设施的配套与节水改造,推广使用高效用水设施和技术。建立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建设与节水型社会相符合的节水文化,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2.2 建立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水资源之所以利用低效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管理体制缺乏集中统一性,多头管水、多头治水导致难以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应尽快改革管理体制,加强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深化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强制性指标体系,加强水资源的宏观管理,从严控制农业用水总量,严格执行农业用水定额管理。围绕强制性节水、效益性节水两个驱动机制的建立,全面加强节水管理。 把生态水权纳入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议事日程,在明晰水权的前提条件下,建立并实施强制性节水机制。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手段,强化用水许可制度,建立各级政府用水总量控制目标责任制,逐步建立水权交易市场,使节水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以政策为导向,建立节水利益补偿、效益驱动的效益性节水机制。重视培育水市场,使投入主体与受益主体相统一,理顺节水效益转移关系。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技术指导、监督管理等多种形式,调动灌区和用水户的节水积极性。鼓励灌区建立用水者协会等多种用水管理形式,让农民广泛参与农业节水的建设与管理,使灌区和农民从节水中取得经济效益。
2.3 技术方面
通过建设山区调蓄水库、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运用,实现水资源在区域和流域内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为农业节水的整体推进提供有利条件。 坚持不懈地继续抓好以渠道防渗为主的输水环节节水建设,加强配套工程建设,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管道输水技术。进一步加大田间节水力度,以土地平整为基本措施,不断改进常规地面灌溉节水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各种先进的田间高效节水技术。 对工程节水(渗漏蒸发)、农艺节水(棵间蒸发)、生理节水(奢侈蒸腾)灌溉技术进行优化集成,大幅度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3]刘新平.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新疆河流水文水资源[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朱斌德(1979-),男,漢族,新疆乌鲁木齐人,任职于新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设计、农田水利、水资源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