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文化世家”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iguaini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鑫涛和琼瑶,前者与我有过书信往来,赠过我他所主编的几期文学刊物,多次寄来贺年片;后者寄赠过她所著的小说集。由此先后知晓了关于他们身世中一些鲜为人知的人与事。
  
  出版名家平鑫涛
  关于平鑫涛。知道他是台湾著名小说家琼瑶的丈夫,并知道他们在1979年结婚。婚前相恋岁月竟长达16年。那是1991年我开始结识著名画家凌虚以后。在与凌老通信、会面交谈中,知晓了平先生的“一鳞半爪”:他原籍江苏常熟,生长上海,父平冠球是位实业家,叔父平襟亚是上世纪40年代上海一家报纸的主编,闻名报坛;40年代后期,他就读于上海大同大学,平襟亚介绍他拜当时未及30岁的凌虚为师,课余学画成为“入室弟子”。平鑫涛在向凌虚学画期间,虚心敏悟,彬彬有礼,艺事进步很快,师生俩曾合作一幅《俯视(鹰柏图)》,收录于1949年8月出版的《凌虚画集》第一辑中 (这一画册,凌虚1993年相赠了我一本)。平鑫涛1949年初告别凌虚,去台湾从业,此后师生音讯不通长达40年。80年代初,海峡两岸关系开始缓和,大陆和台湾开始有民间往来,凌虚才知他的“艺徒”平鑫涛在台的状况:平经营着皇冠画廊,办了《皇冠》文学杂志,三毛、琼瑶等的文学作品都始发于这个杂志,后开设了皇冠文化出版公司,成了台湾的一位著名文化出版事业家。平鑫涛也托到大陆“先走一步”的胞妹,往上海、苏州探望他当年学画的业师凌虛,“鱼雁往来”增多。形成两人交往“高峰”的,则是2001年,82岁的凌虚应其半世纪前的艺徒平鑫涛的邀请而访台。我多次从凌虚信中读到平鑫涛致凌信札中的意趣,90年代《浙江日报》《美术报》曾先后发表艺术随笔《凌虚课徒平鑫涛》《两岸画坛传佳话》。1999年秋,我将刊发两篇“千字文”的剪报试寄台湾平府,未料,年长我大约10岁的平先生,先是寄来表谢的回信,说:“剪报尊文提及往事,甚觉温馨,剪报当妥为保存留念……”隔几月后,平又寄来4本他主编的《皇冠》文学杂志,和印有“琼瑶、平鑫涛贺年”的“千喜百福”精致贺卡,还有琼瑶小说的签名本,使我感动。此后,平先生几次给我信中,称谓竟都是“明尧老师”,我愧不敢当,后又一想,他似乎也“有理有据”,是他艺师的朋友也可称“师”。由这件小事,我想起重礼仪是平先生“平生”的惯例,凌虚老人屡次说到他青年时期在上海时,对礼仪很讲究。
  
  小说——秀琼瑶
  琼瑶是一位定居台湾的著名小说家和影视作家。1997年夏秋,知晓了这位女先生的祖籍是江苏武进,知道了她的一位姑母叫袁静,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解放区著名女作家。袁静与其丈夫孔厥合著了一部长篇小说《新儿女英雄传》,风靡上世纪50年代文坛;又了解到她一位大姑母袁晓圆(1901年生,终年103岁,原居于南京),还知道了她的一位伯祖父袁励准曾是清末“帝师”,北京中南海新华门之匾额出自其手书。以上这些事是我在一次文化礼仪活动中所知。1997年7月6日,我应海宁乡亲、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之邀,去南京拜观他的书画展并祝贺他86岁生辰,晚会庆宴在金陵饭店18层,大餐厅约5桌,开始前到了一位装扮高雅入时、似乎八九十岁的老太太,上下穿衬衫、花裙,白发之下的颜面化上“淡妆”,使“少见多怪”的我为之一“惊”。在她进入厅门时,徐邦达与时任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他是专程来赴宴并为徐老“切生日蛋糕”)竟迎了上去,这又使我一惊,想来一定是位“德高望重”的女杰。事后,听介绍并看资料得悉,这位老人叫袁晓圆(那年已97岁,比徐老年长了11岁)。她是位“奇女子”,青年曾“勤工俭学”留学法国,入艺校感到“未能和大变动时代合拍而改学政治”。民国时期,她是中国第一名女税务官(厦门税务局副局长),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官(驻印度加尔各答领事馆副领事),以后留美期间考入联合国,长期在那里从事中、法、英文的翻译。50年代新中国颁布“汉语拼音方案”时,袁在海外响应,写成《汉字现代化方案》寄回国内,受到周总理的赞扬。80年代初“留学出国潮”中,她在85岁那年,放弃了30多年的美国籍,只身返国,“叶落归根”,“诗书回乡”,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书画研究会会长”,并兼任美国一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受到过江泽民、叶剑英和邓颖超等的接见。前二年,出版了由徐邦达题签的《晓圆(书画)作品集》,并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袁晓圆百岁诗画展”,由赵朴初题“展标”。从袁晓圆、袁静、琼瑶的“血缘关系”看,琼瑶本姓为袁,现在的笔名“响彻”海峡两岸,“遮盖”了她的姓氏及籍贯。
  1998年,琼瑶一改风格另辟蹊径写成《还珠格格》,一部夹杂搞笑的宫廷言情剧为琼瑶开创了新天地,普通老百姓认同了琼瑶的变数。平鑫涛先生说:“小燕子行侠仗义、光明正直,紫薇始终用爱化解仇恨,我们看到的是好人有好报的社会公理。《还珠》对道德的规范是正面的,让人们美好的感情得到释放,非说教、非政治、非纯娱乐,而能深入大众。”
  平先生透露他夫妻俩还不停文艺创作的摸索,共同学习:“其实我们俩都是电影迷,到现在还每天晚上看一部电影,总共已经有上万部了吧!”言辞间透出浓情蜜意。
  记叙了平鑫涛、琼瑶的“出身门第”与有关人事后,更感到: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条嫡系支脉;台湾文化、经济及社会诸领域著名人士,多半原是大陆籍人氏,而且连同着他们的后代,都吸吮着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的乳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琼瑶、平鑫涛、凌虚、袁静……他们及他们的子孙辈的团聚并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携手努力是情理中的事儿。□
其他文献
今年是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泰戈尔150周年诞辰。1924年泰戈尔应孙中山先生之邀访华,拉开了中印两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文化交流的序幕。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泰戈尔此次访华,由徐志摩全程陪同并作翻译。他们之间的友情也不断加深,成为中印交流史上的一段风雅佳话。    1924年4月12日上午10时,一艘轮船沿黄浦江缓缓驶进上海汇山码头。轮船上红帽银须的印度诗哲泰戈尔出现在欢迎者的视
期刊
1950年10月,在一个秋雨蒙蒙的黄昏,28万志愿军在临危受命的彭德怀指挥下,分别同时从安乐、长甸、辑安三个渡口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开始了一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威武雄壮的保家卫国正义战争。在为期三年的浴血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投入总兵力达180万,采取以阵地防御和运动反击相结合的作战方法,积小胜为大胜,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先后共歼灭“联合国军”和南
期刊
“开茶喽……”  随着一声响亮的号子传来,喧闹的锣鼓响起,舞龙队依次出现,原本宁静美丽的龙坞茶村,顿时变得生气勃勃起来。  是的,这是茶的歌声、春的音符。3月25日,2011中国(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开幕式暨西湖龙井茶开茶节如期举行。而这,已经是茶博会走过的第7个年头。  全国政协文史委副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鸿道,杭州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虞荣仁
期刊
“浙江一别五十春,万里归心胜月明……”1999年9月,在阔别50多年后,美籍华人、著名社会活动家陈香梅女士一行,再来浙江访问,引起了社会各界和众人的广泛关注。  我时任浙江省侨办文教宣传处处长,有幸负责接待和全程陪同陈香梅女士一行,并见证了这段难忘的历史。    省市领导亲切会见  陈香梅女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司令、飞虎将军陈纳德的夫人。1960年和1967年曾两次帮助尼克松竞选总
期刊
阳春三月,全国首家青瓷瓯乐艺术团在东海之滨的慈溪挂牌成立,一时吸引了海内外众多人士关注的目光。千年唐宋古乐是如何复兴的?碎瓷破瓦怎样发出动听的旋律?为此,笔者专程前往进行了一番实地探访。    中国越窑瓯乐倾倒法兰西观众  提起青瓷瓯乐,不得不说章均立。在慈溪,最早开始关注和研究越窑青瓷瓯乐的就是他。在乐团三楼那间略显简陋的办公室,笔者见到了“退而不休”的章均立。谈起自己与瓯乐的不解之缘,年逾六旬
期刊
初识陈静,是从《澳洲新移民》一书开始的,《钱江侨音》的林主编送给我此书,说此女不寻常。再识陈静,是一部20集的纪录片《陈静日记——澳洲新移民的故事》,即被认为是迄今最全面、深刻反映华人华侨留学生在海外学习、生存、奋斗的大型系列纪录片。见到陈静,是在浙江省侨联,她娇美清秀,有白皙的皮肤、甜美的笑容,典型的江南柔美女子,清丽中蕴含着精致,平常中藏匿着深情。  贤妻、良母、商人、文人;主持人、记者、编辑
期刊
新市,古运河畔的一颗明珠,市井风情与人文意蕴交相辉映,城镇建设和社会经济同步发展;那浪漫的民俗、精致的美食、古朴的建筑,依然呈现出无限魅力。    新市,一座位于浙江北部的江南古镇。她那风韵独特的水乡文化总让人心驰神往,不仅因为她曾经孕育了宋朝状元吴潜、清朝画家沈铨,以及现代著名学者赵紫宸和他的翻译家女儿赵萝蕤等,而且,她那浪漫的民俗、精致的美食、古朴的建筑,依然呈现出无限的魅力,犹如一颗耀眼的明
期刊
除夕这天,浙江工业大学的留学生忙活得欢天喜地。几十位留学生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守岁,就像一大家子兄弟姐妹在一起等候着春的降临。耳边是阵阵爆竹声,身处浓得化不开的年味儿之中。“留家庄”三个火红的大字高悬在大门口,窗户上贴着各式各样的窗花,留学生还为“留家庄”拉起了彩带……  2010年,浙江工业大学外国留学生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外国留学生教育实现快速发展,留学生规模、层次和国别数再创新高,首次实现
期刊
孝丰路,杭州武林路商业街旁的一条小巷子,许多本地人也未必能说出它的方位。孝丰路安静、厚重,显得有点简陋。浙江省文化厅原厅长、著名剧作家、书法家钱法成老先生正是住在这条闹中取静的旧街中。我们前往采访时,他正在赶回家的路上。只见钱老拄着拐杖趔趄而来,老伴则坐在轮椅里,由阿姨推着。老两口乐呵呵地过来,寒暄之后开门,进家。就在用几块木板铺上毛毡自己搭设的“画案”边落座,开始我们的这次访谈。    历史大剧
期刊
老年人从事的艺术活动,往往能显示其文化交流魅力四射的境界。活跃在美丽的西子湖畔的浙江老年大学艺术团,就是这样一支队伍。    歌声响遍浙江山山水水  这支队伍是在1987年以浙江老年大学歌咏班的30余名学员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团长兼艺术指导诸益华老师的带领下,老同志们以无私奉献、不断创新、勇攀艺术高峰的精神,把这个自娱自乐的业余团队,转变成一个以弘扬优良传统、展现老一代风采,坚持先进文化方向为宗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