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保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必须融入区域经济圈,将农业、工业、民俗文化、服务、城镇化建设等五大产业融入到旅游业中,形成“六业融合”。以此作为经济增长新常态的突破口,保持环境清洁美丽,才能使德保县经济,特别是旅游业得到可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产业融合;旅游经济;大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德保县地处珠三角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中国—东盟经济圈的边沿地带,偏离经济圈的中心。如何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做大做强德保经济?笔者认为,首先借力和融入三大经济圈的建设,利用本地资源,进行产业融合,以旅游业发展作为撬动德保经济发展的新支点,这样才能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全区同步实现小康社会。
一、德保气候及旅游现状
(一)德保气候特点
德保县聚居着壮汉苗瑶等多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98%以上,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境内气候四季如春,享有“天然空调,养生圣地”之美誉,是避暑养生、休闲旅游的最佳去处之一。特别是,春天,花香山绿;夏天,绿树成茵;秋天,果黄满地;冬天,红枫醉人。
(二)经济现状
当前,德保工业经济刚起步,发展状态良好,工业园区内项目总投资超过150亿元。特别铝、锰、铜、保健酒、石材等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但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氧化铝项目发展市场不被看好,价格偏低,德保县工业经济大发展遇到瓶颈。
(三)旅游现状
这几年的德保旅游业发展状态良好,成功推出了国家AAAA级景点——红叶森林公园和吉星岩景区,打造鉴河国家水利、巴头多勾、曼贝侬小西湖、金谷景点、那温生态景点等特色景区,连续获得“中国最具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十佳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县”和“中国魅力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等殊荣,成为桂西南发展最快的生态旅游城市之一。2015年接待游客超过1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9亿元以上。
二、德保县旅游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德保县旅游利用率不高,笔者称之为“冬季旅游”,原因是一年四季当中只有冬季才有游客到来,其他三个季节都很少能吸引人游。主要还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
(一)还处在“门票经济”阶段
“门票经济”一直是德保县旅游经济的支撑点。不变的景点使游客到过后不再重游。还没有能通过旅游纪念品开发来支撑旅游经济,旅游产业链条短。
(二)民俗文化还未融入旅游业中
旅游特色优势不明显,缺乏融入当地壮族文化的大型旅游娱乐项目。
(三)经多年来的毛草房改造
具有壮族文化特色的栏杆建筑已基本被拆除尽,壮族特色文化建筑不明显。
(四)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度低
还未能将现代农业开发融入旅游业中。四季中除冬季,其余三个季度还未形成旅游季节。
(五)服务行业有待提高。
(六)景点单一
除两个四A级景点(吉星岩景区、红叶森林公园),其他文化、民族风情未融入旅游业中,新发现的景点多但分散,因资金问题未得到开发。
三、德保旅游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旅游业工业化程度不高
多年来,德保重视旅游经济的发展,但其他产业未能与旅游业相融合,还没有超越“门票”旅游的界限,甚至沦落为旅游大县的陪寸,旅游业工业化不高。一是德保各类经济独自发展,如铝、铁合金、酒、锰等产业的发展,不能互相融合提升。二是旅游纪念品稀缺。当前德保旅游纪念品只开发出除酒类系列产品。富含德保壮族文化的纪念品更是闻所未闻。
(二)壮族文化建筑已成为新的旅游景点,但未得到保护
随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对住房要求越来越高,砖混结构房子已成为小康生活的标致之一。当年老一辈居住的纯杆栏建筑已无法满足人们要求,于是人们都建起砖混结构新房。现在农村已很少见到壮族文化特色的纯杆栏房子。这就使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的纯杆栏建筑成为人们旅游的新目标之一。但纯杆栏建筑群除那雷屯还有几十座连片之外已不复存在。
(三)农业产业还不能满融入旅游业中
探索特色农业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养生旅游有机结合不足。如各乡镇都有特色种植园、特色养殖园,但却很少建成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和特色农业观光园。没有能够将牛、羊、鸽子、林下养鸡、林下养猪等特色养殖业和特色种植业融入到旅游当中,特别是德保最具特色的综合型矮马产业未能融入,使农业与旅游业未能互相融合提高。
(四)文化元素与旅游业融合不足
近年来,德保县旅游业取得一定的发展,具备自己的一些特点。但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德保县的各旅游景点都属自然景点,融入民族文化元素不多。究其原因,开发无新意,没有融入本地文化元素,没能让游客参与,特点不突出。旅游业的种类不能满足旅游者多样性需求,晚上供消遣的旅游娱乐不丰富,还不能适应游客的需求。
(五)服务业与旅游业未能融合发展
当前德保还未建立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境内的各景点旅及旅游企业还未入住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在平台上销售产品。电子商务服务旅游业还未形成。另一些景点开发力度不足,基础设施跟随不上,一到旅游旺季,宾馆、停车场地无法满足旅客需求,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六)人们的生活娱乐不丰富
这几年来,经济发展很快,收入大有提高。很多人根据自己收入和承受能力,理性对待旅游。城镇居民的收入能满足一年一到两次的“观光旅游”、“中短距离旅游”和自由游,周末度假更不在话下。县城附近的景点开发较少,如那温生态旅游点未开发。由于平时工作忙,大部分人选择在县内或市内附近旅游,这一愿望也未能实现。很多人只能选择蜗居在家,散步、喝茶、喝酒、跳广场舞等。 (七)控宏扶微力度不足
近几年的旅游资源又出现私人自行开发,如曼贝浓景区等,旅游旺季到来,景区附近居民便开挖河提发展小游轮,造成生态景点严重破坏;又如,一些新发现的景点,虽有一些能人自行开发,但毕竟能力有限,没能突破思维,设计不出创新的观赏点。一些领导任职时间短,没能从整个德保的长远大局出发,布局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而喜欢短平快、利润高的项目,而这些项目对环境污染严重。
四、强化“六业融合”,共促旅游业大发展的思考对策
(一)强化“六业融合”的旅游业融合发展之路
强化农业、工业、民俗文化、服务、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业“六业融合”,共同铸就整个经济融合发展的大格局。
1、强化旅游业工业化。德保具备丰富旅游纪念品的条件。政府要积极引导非公企业开发具有民族文化特色、高雅的艺术品位、做工精良、便于携带、能留存一定时间的旅游纪念品,充分发挥纪念品在旅游产业中的带动作用。积极鼓励中小规模生产企业、个体工商户自主创新、创建带有壮族文化特产品牌。通过政府对企业加以引导及资金扶持和奖励,组织旅游商品展销、设计大赛等一系列活动来引导、组织、扶持、规范产业的发展。通过打造旅游纪念品的工业基地,售卖纪念品,提升经济发展来获得旅游开发回报。
2、城镇化建设要与旅游业开发相融合。一是推进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建设融合。加快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走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融合之路,发展依托本地特色的山水资源、历史建筑风貌、民族民俗文化等旅游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壮族特点、特色、特征的新型城镇,助推城镇建设提质扩容、旅游产业持续增效,使城镇建设具有德保民族特色文化的旅游宜居城镇。二是推进旅游与新农村建设融合,促进农村城镇一体化建设。城镇化建设,对德保广大农村依山傍水的吊脚楼、古村落等,实行保护、修整、改造,要注重民族特色,把民族建筑风格和民族文化特色溶入新农村建设进当中,进一步使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增添景观、色彩。
3、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加大力度促使观光农业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本地特色,发展矮马文化产业、挖掘壮族美食特色产业、现代农业观光产业、壮族文化、民俗旅游度假等进行招商引资,进一步围绕农业旅游观光进行开发。邀请著名专家与本地土专家组成规划小组进行科学设计包装,开发出具有本地旅游特色的矮马大产业、蛤蚧文化展览园、壮族文化旅游产品街、红枫旅游公园、现代农业壮族特色观赏园、云山(赵翼)文化公园、茶马古道、壮族文化旅游度假村等,进一步融入和开发出本地特色文化、美食、山水等。推出以“度假、休闲、养生、健体、美容”为主题的旅游产品,使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促进发展。
4、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德保是国家四十八个贫困县之一,“老、少、边、山、穷”五“味”具全,以壮族为主体的多种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各自的语言、服饰、建筑、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喜庆节日、民间艺术、工艺特产、烹调技术等,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为民俗风情观光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发展旅游业,要结合本地山水自然风光、民族民俗文化、民族建筑风貌等优势资源,通过规划、布点、保护和改造,促进旅游点的建设与自然景观、历史风貌、民俗风情的有机融合,产生化学反应,构建一个具有少数民族文化、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让游客一路品味壮文化特色。
5、促进服务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一是要利用自然景观、田园风光、村居民舍、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农家生活等地方特味,开发出体验式“农家乐”、“儿童乐”、“壮家乐”、“唱跳乐”。要使人游客回归大自然,观赏原生态环境,品尝壮族原生态食品,参与壮民族文化歌舞,让游客参与“乐”游。二是要建立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设置配套相应的运营模式促进旅游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主动融合。促和旅游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搭桥,促进在线旅游经济增长,带动了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强化管理,保障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
德保要做大做强德保经济,应倾全县之力,借力经济圈建设,以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支点,共促德保经济大发展。
1、做好旅游产业科学发展的长远规划。要设计好长期战略规划,通过盘点旅游资源家底,各产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为德保旅游产业今后的发展制定科学、系统的长期战略规划和近期的行动计划,做好宏观发展战略构想和战略定位。
2、加入旅游同盟,实现多地联动。德保旅游东接百色红色之旅及乐业县天坑,西联靖西通灵大峡谷、大新德天瀑布等名胜,已成为桂西南精品旅游环线的重要组织部分,要提高德保旅游价值及知名度,构筑德保与其他县市旅游业的互动共赢模式。
3、强化政府控宏扶微力度。一是主抓宏观调控。由原来的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通过宏观调控方式,要抓细节更要抓全局。特别是与旅游业关联较强的产业,政府要主抓大格局,通过建立相关联的数据平台,分析得出本县旅游发展所必须的各项数据,形成合理管理分工,明确权责和管理范围。二是管理调控手段现代化。政府要建立现代化的管控平台,加强处理来自于公众、媒体和商家的咨询,反馈在各环节中存在不足及应对手段,及时引导旅游业的灵活转变,发现和改进各环节中存在的不足。三是对形成和发现的一些新景点,要帮助投资人融资,通过扶持、减免税费等方式,使其尽快建成并融入旅游大家庭,产生效益。
4、加强挖掘、引进和培养旅游业人才。由于缺乏高层次的规划、管理、开发人才,德保的旅游资源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广西高等院校有这方面的优势和潜力,德保可借力借地培训人才,扩大覆盖面,特别是高素质旅游开发人才的培养,同时要重视在本地挖掘熟悉本地风土人情人才。加强与外地和境外旅游企业间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合作,加强培养国际性旅游人才,使德保旅游开发管理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5、做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旅游业的大发展。要准确抓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让经济建设持续增长,逐步淘汰污染企业,生态持续改善,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山清水秀地干净”成为德保生态优势品牌,走一条特色的旅游业发展之路,实现德保旅游业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确保德保成为“天蓝地绿水清美丽中国”示范地。
五、结束语
对居住在经济圈边缘地带的德保县来说,要溶入区域发展,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经济和发展方式。通过旅游业切入点,开发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融入各地旅游资源,并从游、行、住、吃、购、娱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整合,通过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德保县十五届人大七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2]德保县旅游局2015年度工作总结.
作者简介
黄师敏,男,广西德保人,现供职于德保县委党校,研究方向:城镇化建设。
【关键词】产业融合;旅游经济;大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德保县地处珠三角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中国—东盟经济圈的边沿地带,偏离经济圈的中心。如何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做大做强德保经济?笔者认为,首先借力和融入三大经济圈的建设,利用本地资源,进行产业融合,以旅游业发展作为撬动德保经济发展的新支点,这样才能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全区同步实现小康社会。
一、德保气候及旅游现状
(一)德保气候特点
德保县聚居着壮汉苗瑶等多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98%以上,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境内气候四季如春,享有“天然空调,养生圣地”之美誉,是避暑养生、休闲旅游的最佳去处之一。特别是,春天,花香山绿;夏天,绿树成茵;秋天,果黄满地;冬天,红枫醉人。
(二)经济现状
当前,德保工业经济刚起步,发展状态良好,工业园区内项目总投资超过150亿元。特别铝、锰、铜、保健酒、石材等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但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氧化铝项目发展市场不被看好,价格偏低,德保县工业经济大发展遇到瓶颈。
(三)旅游现状
这几年的德保旅游业发展状态良好,成功推出了国家AAAA级景点——红叶森林公园和吉星岩景区,打造鉴河国家水利、巴头多勾、曼贝侬小西湖、金谷景点、那温生态景点等特色景区,连续获得“中国最具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十佳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县”和“中国魅力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等殊荣,成为桂西南发展最快的生态旅游城市之一。2015年接待游客超过1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9亿元以上。
二、德保县旅游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德保县旅游利用率不高,笔者称之为“冬季旅游”,原因是一年四季当中只有冬季才有游客到来,其他三个季节都很少能吸引人游。主要还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
(一)还处在“门票经济”阶段
“门票经济”一直是德保县旅游经济的支撑点。不变的景点使游客到过后不再重游。还没有能通过旅游纪念品开发来支撑旅游经济,旅游产业链条短。
(二)民俗文化还未融入旅游业中
旅游特色优势不明显,缺乏融入当地壮族文化的大型旅游娱乐项目。
(三)经多年来的毛草房改造
具有壮族文化特色的栏杆建筑已基本被拆除尽,壮族特色文化建筑不明显。
(四)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度低
还未能将现代农业开发融入旅游业中。四季中除冬季,其余三个季度还未形成旅游季节。
(五)服务行业有待提高。
(六)景点单一
除两个四A级景点(吉星岩景区、红叶森林公园),其他文化、民族风情未融入旅游业中,新发现的景点多但分散,因资金问题未得到开发。
三、德保旅游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旅游业工业化程度不高
多年来,德保重视旅游经济的发展,但其他产业未能与旅游业相融合,还没有超越“门票”旅游的界限,甚至沦落为旅游大县的陪寸,旅游业工业化不高。一是德保各类经济独自发展,如铝、铁合金、酒、锰等产业的发展,不能互相融合提升。二是旅游纪念品稀缺。当前德保旅游纪念品只开发出除酒类系列产品。富含德保壮族文化的纪念品更是闻所未闻。
(二)壮族文化建筑已成为新的旅游景点,但未得到保护
随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对住房要求越来越高,砖混结构房子已成为小康生活的标致之一。当年老一辈居住的纯杆栏建筑已无法满足人们要求,于是人们都建起砖混结构新房。现在农村已很少见到壮族文化特色的纯杆栏房子。这就使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的纯杆栏建筑成为人们旅游的新目标之一。但纯杆栏建筑群除那雷屯还有几十座连片之外已不复存在。
(三)农业产业还不能满融入旅游业中
探索特色农业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养生旅游有机结合不足。如各乡镇都有特色种植园、特色养殖园,但却很少建成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和特色农业观光园。没有能够将牛、羊、鸽子、林下养鸡、林下养猪等特色养殖业和特色种植业融入到旅游当中,特别是德保最具特色的综合型矮马产业未能融入,使农业与旅游业未能互相融合提高。
(四)文化元素与旅游业融合不足
近年来,德保县旅游业取得一定的发展,具备自己的一些特点。但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德保县的各旅游景点都属自然景点,融入民族文化元素不多。究其原因,开发无新意,没有融入本地文化元素,没能让游客参与,特点不突出。旅游业的种类不能满足旅游者多样性需求,晚上供消遣的旅游娱乐不丰富,还不能适应游客的需求。
(五)服务业与旅游业未能融合发展
当前德保还未建立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境内的各景点旅及旅游企业还未入住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在平台上销售产品。电子商务服务旅游业还未形成。另一些景点开发力度不足,基础设施跟随不上,一到旅游旺季,宾馆、停车场地无法满足旅客需求,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六)人们的生活娱乐不丰富
这几年来,经济发展很快,收入大有提高。很多人根据自己收入和承受能力,理性对待旅游。城镇居民的收入能满足一年一到两次的“观光旅游”、“中短距离旅游”和自由游,周末度假更不在话下。县城附近的景点开发较少,如那温生态旅游点未开发。由于平时工作忙,大部分人选择在县内或市内附近旅游,这一愿望也未能实现。很多人只能选择蜗居在家,散步、喝茶、喝酒、跳广场舞等。 (七)控宏扶微力度不足
近几年的旅游资源又出现私人自行开发,如曼贝浓景区等,旅游旺季到来,景区附近居民便开挖河提发展小游轮,造成生态景点严重破坏;又如,一些新发现的景点,虽有一些能人自行开发,但毕竟能力有限,没能突破思维,设计不出创新的观赏点。一些领导任职时间短,没能从整个德保的长远大局出发,布局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而喜欢短平快、利润高的项目,而这些项目对环境污染严重。
四、强化“六业融合”,共促旅游业大发展的思考对策
(一)强化“六业融合”的旅游业融合发展之路
强化农业、工业、民俗文化、服务、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业“六业融合”,共同铸就整个经济融合发展的大格局。
1、强化旅游业工业化。德保具备丰富旅游纪念品的条件。政府要积极引导非公企业开发具有民族文化特色、高雅的艺术品位、做工精良、便于携带、能留存一定时间的旅游纪念品,充分发挥纪念品在旅游产业中的带动作用。积极鼓励中小规模生产企业、个体工商户自主创新、创建带有壮族文化特产品牌。通过政府对企业加以引导及资金扶持和奖励,组织旅游商品展销、设计大赛等一系列活动来引导、组织、扶持、规范产业的发展。通过打造旅游纪念品的工业基地,售卖纪念品,提升经济发展来获得旅游开发回报。
2、城镇化建设要与旅游业开发相融合。一是推进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建设融合。加快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走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产业融合之路,发展依托本地特色的山水资源、历史建筑风貌、民族民俗文化等旅游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壮族特点、特色、特征的新型城镇,助推城镇建设提质扩容、旅游产业持续增效,使城镇建设具有德保民族特色文化的旅游宜居城镇。二是推进旅游与新农村建设融合,促进农村城镇一体化建设。城镇化建设,对德保广大农村依山傍水的吊脚楼、古村落等,实行保护、修整、改造,要注重民族特色,把民族建筑风格和民族文化特色溶入新农村建设进当中,进一步使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增添景观、色彩。
3、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加大力度促使观光农业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本地特色,发展矮马文化产业、挖掘壮族美食特色产业、现代农业观光产业、壮族文化、民俗旅游度假等进行招商引资,进一步围绕农业旅游观光进行开发。邀请著名专家与本地土专家组成规划小组进行科学设计包装,开发出具有本地旅游特色的矮马大产业、蛤蚧文化展览园、壮族文化旅游产品街、红枫旅游公园、现代农业壮族特色观赏园、云山(赵翼)文化公园、茶马古道、壮族文化旅游度假村等,进一步融入和开发出本地特色文化、美食、山水等。推出以“度假、休闲、养生、健体、美容”为主题的旅游产品,使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促进发展。
4、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德保是国家四十八个贫困县之一,“老、少、边、山、穷”五“味”具全,以壮族为主体的多种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各自的语言、服饰、建筑、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喜庆节日、民间艺术、工艺特产、烹调技术等,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为民俗风情观光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发展旅游业,要结合本地山水自然风光、民族民俗文化、民族建筑风貌等优势资源,通过规划、布点、保护和改造,促进旅游点的建设与自然景观、历史风貌、民俗风情的有机融合,产生化学反应,构建一个具有少数民族文化、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让游客一路品味壮文化特色。
5、促进服务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一是要利用自然景观、田园风光、村居民舍、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农家生活等地方特味,开发出体验式“农家乐”、“儿童乐”、“壮家乐”、“唱跳乐”。要使人游客回归大自然,观赏原生态环境,品尝壮族原生态食品,参与壮民族文化歌舞,让游客参与“乐”游。二是要建立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设置配套相应的运营模式促进旅游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主动融合。促和旅游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搭桥,促进在线旅游经济增长,带动了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强化管理,保障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
德保要做大做强德保经济,应倾全县之力,借力经济圈建设,以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支点,共促德保经济大发展。
1、做好旅游产业科学发展的长远规划。要设计好长期战略规划,通过盘点旅游资源家底,各产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为德保旅游产业今后的发展制定科学、系统的长期战略规划和近期的行动计划,做好宏观发展战略构想和战略定位。
2、加入旅游同盟,实现多地联动。德保旅游东接百色红色之旅及乐业县天坑,西联靖西通灵大峡谷、大新德天瀑布等名胜,已成为桂西南精品旅游环线的重要组织部分,要提高德保旅游价值及知名度,构筑德保与其他县市旅游业的互动共赢模式。
3、强化政府控宏扶微力度。一是主抓宏观调控。由原来的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通过宏观调控方式,要抓细节更要抓全局。特别是与旅游业关联较强的产业,政府要主抓大格局,通过建立相关联的数据平台,分析得出本县旅游发展所必须的各项数据,形成合理管理分工,明确权责和管理范围。二是管理调控手段现代化。政府要建立现代化的管控平台,加强处理来自于公众、媒体和商家的咨询,反馈在各环节中存在不足及应对手段,及时引导旅游业的灵活转变,发现和改进各环节中存在的不足。三是对形成和发现的一些新景点,要帮助投资人融资,通过扶持、减免税费等方式,使其尽快建成并融入旅游大家庭,产生效益。
4、加强挖掘、引进和培养旅游业人才。由于缺乏高层次的规划、管理、开发人才,德保的旅游资源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广西高等院校有这方面的优势和潜力,德保可借力借地培训人才,扩大覆盖面,特别是高素质旅游开发人才的培养,同时要重视在本地挖掘熟悉本地风土人情人才。加强与外地和境外旅游企业间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合作,加强培养国际性旅游人才,使德保旅游开发管理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5、做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旅游业的大发展。要准确抓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让经济建设持续增长,逐步淘汰污染企业,生态持续改善,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山清水秀地干净”成为德保生态优势品牌,走一条特色的旅游业发展之路,实现德保旅游业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确保德保成为“天蓝地绿水清美丽中国”示范地。
五、结束语
对居住在经济圈边缘地带的德保县来说,要溶入区域发展,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经济和发展方式。通过旅游业切入点,开发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融入各地旅游资源,并从游、行、住、吃、购、娱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整合,通过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德保县十五届人大七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2]德保县旅游局2015年度工作总结.
作者简介
黄师敏,男,广西德保人,现供职于德保县委党校,研究方向:城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