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常态的课堂观察,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生成,依赖于教师课前备课和师生动态关系的总体把握和精心准备。只有课前充分地预设,有效生成才成为可能。因此,选择好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触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经过研究,发现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一、 在学生的需求中生成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他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课堂情绪才能被激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固有需要”,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生成的教学内容,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认识,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小草和大树》一文中第3自然段描写的是著名诗人骚塞给勃朗特三姐妹写信,三姐妹看后被激怒的内容。课文上到这里时,有学生就提出,三姐妹看完信后有没有给骚塞回信呢?这个问题顿时引起学生的兴趣。虽然当时教师并没有准备这方面的授课内容,但他立刻从学生需求和兴趣出发,上网搜寻勃朗特三姐妹的回信,还真的就找到了这封信。结果,这意外收获让学生的情绪自始至终处于高昂状态,学习效果显著。当然,学生的需求有教育价值大小之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评估和筛选,妥善处置,但决不能置学生的问题于不顾。
二、 在题眼的疑问中生成
题目是文本的“窗口”,或揭示文本主旨,或明示文本的思路……在此处预设,可以让学生产生明确的学习目的及欲望。课文《爱之链》题目中出现了两个关键词:爱、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链”?学生联想到项链、手链等熟悉的事物,进而理解“爱之链”指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形成的链条。再让学生找找文章写了这条“爱之链”上的几个爱的故事。最后抛出话题:这仅仅是他们三人之间的“爱之链”吗?引发学生的阅讀期待和创造想象。这样撷取题眼激发生成,抓住了全文的脉络,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三、 在教材的空白处生成
课文作为教材因为篇幅和字数的限制,内容往往从简,这也造成了文章“留白”的现象。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它却是可以用来深化教学意境的地方。如果教者能准确地把握并灵活地运用这一点,往往能使学生将抽象的文字符号变为生动的画面,进一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转化与整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文本“留白”,精心设计教学流程,给学生以咀嚼、思考的机会,可以使阅读教学课真正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并
在此基础上深度生成,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 在多元的解读中生成
课堂是瞬息万变的,教师面对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巧妙地将“预设”与“生成”融合起来,积极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学生的能力就可能在举一反三中得到提高。一位教师在教《猴子种果树》一课时问:“猴子年年种果树,却好几年没有吃到果实,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一位学生很激动地举手说:“我有办法了!听了别人的话,我不拔梨树,再种上杏树、桃树、樱桃树,这样我只要等两年,就可以吃樱桃,再等一年,就吃桃子,等到第四年吃杏子……这样多好,每年都可以吃到果实了!”教师马上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触类旁通,由此拓展开去,概括出“要等待”“要坚持”“要思考”的结论。
五、 在意外中生成
课堂教学中,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遭遇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有的“意外”能生成生动活泼、丰富复杂的教学现象和教学细节,而有的生成未必都是有效的。对于生成出来的“意外”,教师教学策略得当,就会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使课堂因此而丰富、炫目;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扰乱师生的视线,带来“散乱的活跃”,留下遗憾。如教学古诗《春晓》时,当教师讲到“花落知多少”这句时,一个学生突然自言自语道:“这句是诗人问别人的话,应该是问号”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就有学生也表示疑惑。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教师的关注,于是教师就让大家讨论到底用哪个标点更合适。经过比较后,大家都认为这里其实诗人并不是想要知道花落的数量,而是要表达对春天的爱惜。
六、 在实践中生成
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既要注重从教师角度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同时,还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料,从而优化教学,收获生成。我校坐落在明城墙边已有百年,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让学生课前了解明城墙修筑的过程、墙体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历史沿袭、发展变化等知识,通过走访老人,进图书馆和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拍摄照片,从不同的方面,用多样的方式,对明城墙作不同角度的扫描,使其成为口语交际的信息素材。课堂实践表明,实践活动为学生自由地、个性化地学习语文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教学效果远比在教室里要好得多。
(作者单位:南京市下关区姜家园小学)
一、 在学生的需求中生成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他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课堂情绪才能被激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固有需要”,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生成的教学内容,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认识,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小草和大树》一文中第3自然段描写的是著名诗人骚塞给勃朗特三姐妹写信,三姐妹看后被激怒的内容。课文上到这里时,有学生就提出,三姐妹看完信后有没有给骚塞回信呢?这个问题顿时引起学生的兴趣。虽然当时教师并没有准备这方面的授课内容,但他立刻从学生需求和兴趣出发,上网搜寻勃朗特三姐妹的回信,还真的就找到了这封信。结果,这意外收获让学生的情绪自始至终处于高昂状态,学习效果显著。当然,学生的需求有教育价值大小之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评估和筛选,妥善处置,但决不能置学生的问题于不顾。
二、 在题眼的疑问中生成
题目是文本的“窗口”,或揭示文本主旨,或明示文本的思路……在此处预设,可以让学生产生明确的学习目的及欲望。课文《爱之链》题目中出现了两个关键词:爱、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链”?学生联想到项链、手链等熟悉的事物,进而理解“爱之链”指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形成的链条。再让学生找找文章写了这条“爱之链”上的几个爱的故事。最后抛出话题:这仅仅是他们三人之间的“爱之链”吗?引发学生的阅讀期待和创造想象。这样撷取题眼激发生成,抓住了全文的脉络,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三、 在教材的空白处生成
课文作为教材因为篇幅和字数的限制,内容往往从简,这也造成了文章“留白”的现象。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它却是可以用来深化教学意境的地方。如果教者能准确地把握并灵活地运用这一点,往往能使学生将抽象的文字符号变为生动的画面,进一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转化与整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文本“留白”,精心设计教学流程,给学生以咀嚼、思考的机会,可以使阅读教学课真正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并
在此基础上深度生成,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 在多元的解读中生成
课堂是瞬息万变的,教师面对课堂上的“节外生枝”,巧妙地将“预设”与“生成”融合起来,积极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学生的能力就可能在举一反三中得到提高。一位教师在教《猴子种果树》一课时问:“猴子年年种果树,却好几年没有吃到果实,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一位学生很激动地举手说:“我有办法了!听了别人的话,我不拔梨树,再种上杏树、桃树、樱桃树,这样我只要等两年,就可以吃樱桃,再等一年,就吃桃子,等到第四年吃杏子……这样多好,每年都可以吃到果实了!”教师马上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触类旁通,由此拓展开去,概括出“要等待”“要坚持”“要思考”的结论。
五、 在意外中生成
课堂教学中,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遭遇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有的“意外”能生成生动活泼、丰富复杂的教学现象和教学细节,而有的生成未必都是有效的。对于生成出来的“意外”,教师教学策略得当,就会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使课堂因此而丰富、炫目;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扰乱师生的视线,带来“散乱的活跃”,留下遗憾。如教学古诗《春晓》时,当教师讲到“花落知多少”这句时,一个学生突然自言自语道:“这句是诗人问别人的话,应该是问号”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就有学生也表示疑惑。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教师的关注,于是教师就让大家讨论到底用哪个标点更合适。经过比较后,大家都认为这里其实诗人并不是想要知道花落的数量,而是要表达对春天的爱惜。
六、 在实践中生成
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既要注重从教师角度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同时,还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料,从而优化教学,收获生成。我校坐落在明城墙边已有百年,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让学生课前了解明城墙修筑的过程、墙体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历史沿袭、发展变化等知识,通过走访老人,进图书馆和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拍摄照片,从不同的方面,用多样的方式,对明城墙作不同角度的扫描,使其成为口语交际的信息素材。课堂实践表明,实践活动为学生自由地、个性化地学习语文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教学效果远比在教室里要好得多。
(作者单位:南京市下关区姜家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