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灵冬奥会
是这位31岁老将的封刀之战,
也是圆梦的最后机会,
因为他征战过四届奥运会,
获得了五枚奖牌,
却唯独没有金牌。
然而,裁判莫名的判罚
最终使这一切化为泡影,
于是有人说,他壮志未酬,
但也有人说,他是胜利者,
因为对他而言
金牌已不是最高荣誉,
他的精神
早已让人们在心中为他加冕。
——编者
与陈露一起练“花滑”
人生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巧合。如果7岁那年父亲没有带我去参加滑冰班,也许现在的我会在高山深谷中探险,会在落满灰尘的古籍前研究历史,然而,就在我第一次穿上冰鞋颤颤微微站上冰场上的一刹那,我的命运改变了。
很多记者问我,小时候为什么会选择这条路,说实话,在我脑海中这段记忆已经模糊了,只依稀记得这是父亲的意愿。父亲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工人,平时喜欢体育。1982年,有一个滑冰班招收练花样滑冰的学员,父亲就带我去了。那次总共有200多个孩子报名.可能是因为教练看出我在这方面比较有灵性吧,经过层层筛选,只有十几个孩子幸运地留了下来,其中就有我。还有后来在中国花滑界大放异彩的陈露。
一去训练场我就高兴,因为在我的家乡长春。冬天似乎特别长,雪也异乎寻常的大,所以这里的孩子们对于冰雪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那时候我们还没听说过什么羽绒服之类的东西,冬天的户外装束基本是棉袄棉裤棉帽子外加一双棉手套,一个个像“球”一样,滑冰、玩爬犁、找斜坡、打滑梯……
然而,年幼的我当时却没有注意到.为了让我能练习花样滑冰,我的父母付出了许多辛苦。当时我家离训练场很远,需要先步行20分钟到车站,再坐一个小时的有轨电车,下车还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路,加起来去练一次来回大概需要3个多小时,父亲每天接送我,风雨无阻。后来因为训练结束得太晚,经常错过末班车,父亲又特地买了一辆自行车,载着7岁的我,来回奔波在学校,家与冰场之间。有一个场景令我记忆犹新:每次去训练场的路上,都是父亲先载我一段,到了车站我上车,而父亲继续骑,然后约好在终点站会合,透过车窗玻璃,看到父亲弓着身子,在寒风中艰难骑行,我幼小的心里也会突然一酸。
当时训练只有室外冰场,一到初春,气温升高,冰面上就泛起一层水。一摔下去,爬起来浑身是水,风一吹,刺骨地冷。母亲看见了很心疼,经常跟我说:“咱不练了。”但我就是舍不得,我喜欢在冰面上飞驰的感觉,也喜欢跟同龄的小朋友们在一起。不否认,那时候,滑冰对我而言只是游戏而已。
后来,听说要建室内冰场了,我非常兴奋,然而后面的消息又让我很怕:新冰场会建在一个更远的地方。我晕担心的事来了,有一天爸爸对我说:“实在没办法,咱不练了。”我一听就蒙了,一连几天都闷闷不乐,也不说话,走到哪儿都哭。但胳膊最终没能拧过大腿,练了半年的花样滑冰后,我被迫放弃了。
有时候。朋友打趣说:“要是冰场离你家近一些的话,那咱们国家就会多一位花样滑冰冠军了。”我笑笑:“那可就少一个短道速滑运动员了!”
我想这可能就是命运吧。
那些滴水成冰的早晨
由于对冰割舍不断的爱,1984年,我9岁时。又一次报名参加了离家不远的一汽少年宫滑冰班,师从朴明子教练,从此开始了我的速度滑冰生涯。
那时的训练条件和今天没法比。为了不影响正常的学习,一般练习都选在早晨五六点钟。长春的冬天,早上的气温多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寒风凛冽。滴水成冰。家长比我们更辛苦,因为下一夜雪后,冰面会被盖住,他们每天都会三个人一组,提前一两个小时到,把雪扫开,如果雪化不了,还要用水浇,都弄完后,他们就站在一旁等孩子训练完。我的父亲就是如此,闭上眼睛,他揣着手在场边跺脚取暖的镜头仿佛就在眼前。为我忙得团团转的还有母亲,她经常要凌晨4点多起来,给我们做早饭。
每天早晨训练时,都会有孩子被冻得大哭。当时的冰鞋也远没有现在孩子们的舒适合脚,经常把脚磨破,尤其在冬天伤口又不容易好,还得坚持训练,所以导致很多人的脚都畸形。有一次,我的脚被冰鞋硌得露出了骨头,流出的血和鞋都冻到了一块,我自己竟然还不知道。
后来终于有室内场地了,练的人又特别多,冰球、花滑都挤在一块儿,为了多滑会儿,我们经常半夜两三点起来上冰。
练这个项目,摔跤不可避免,我的身上经常青一块紫一块的。有一次。一跤摔下去,半天才摇摇晃晃地起来,头脑一片空白,被送回家后,倒头就睡,后面的事就不记得了。后来听大人们说,我整整迷糊了两天,把家里人都急坏了。
这期间,我陆续参加了不少市里的比赛,成绩都名列前茅。可正在这时,家里又打算让我放弃了。因为,在当时家长的眼里,练体育项目只是锻炼身体而已,文化学习才是正道,他们也不知道我究竟能在这条路上滑多远。他们不愿拿自己的孩子作赌注,况且那个时候,我的学习成绩很好,被寄予了很大希望。
不管我怎么央求,他们主意已定,这一停就是半年。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了,于是眼球一转想出了一个“小计谋”。
每天上学,我都会编个理由早出门一会儿,到了学校门口,看四周无人,我一扭头扎进训练馆,滑上几圈过过瘾。放学后,我又会编值日、加课、自修之类各种各样的理由,再去练一会儿。后来教练看我实在想练,就找到我父母谈。终于,我又重新回到冰场。由于成绩在同龄运动员中出类拔萃,我渐渐进入了长春市体工队教练的视野。
冰鞋毛衣的温暖
1986年6月28日对于我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那一天我搬进了长春体工队的宿舍,成为一名专业的短道速滑运动员。那一宿我久久不能入睡,不知道是因为兴奋还是什么……
进了体工队,才知道自己的水平。新来的几个队员中,我是年龄最小的.成绩也是最差的。那时,伙食费的标准也依进队早晚和成绩好坏而定,共有三档:8块一天、5块一天和1块一天的,我自然是最后一档,天天都吃不上好的。有时妈妈给我偷偷装两个苹果,怕被老队员抢,就严严实实地藏起来,自己想吃时又舍不得,一来二去,苹果就放烂了……
我那时11岁,是第一次离开家,也不会照顾自己的生活,连衣服都不会洗,一般三天左右,我就会回家一次,背后背着一个跟我差不多大的包,里面全是脏衣服。后来妈妈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到体工队去给我洗,就这样一直持续了三年多,直到队里有了洗衣机。
转眼间,一年过去了,我的成绩突飞猛进。恰逢那年中国国家集训队首次成立,我有幸被选中到了北京。同国内很多项目一样,短道速滑在一开始也是女运动员的天下,当女队已经在国际赛场上崭露头脚时,男队还在为争取参赛名额而奋
是这位31岁老将的封刀之战,
也是圆梦的最后机会,
因为他征战过四届奥运会,
获得了五枚奖牌,
却唯独没有金牌。
然而,裁判莫名的判罚
最终使这一切化为泡影,
于是有人说,他壮志未酬,
但也有人说,他是胜利者,
因为对他而言
金牌已不是最高荣誉,
他的精神
早已让人们在心中为他加冕。
——编者
与陈露一起练“花滑”
人生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巧合。如果7岁那年父亲没有带我去参加滑冰班,也许现在的我会在高山深谷中探险,会在落满灰尘的古籍前研究历史,然而,就在我第一次穿上冰鞋颤颤微微站上冰场上的一刹那,我的命运改变了。
很多记者问我,小时候为什么会选择这条路,说实话,在我脑海中这段记忆已经模糊了,只依稀记得这是父亲的意愿。父亲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工人,平时喜欢体育。1982年,有一个滑冰班招收练花样滑冰的学员,父亲就带我去了。那次总共有200多个孩子报名.可能是因为教练看出我在这方面比较有灵性吧,经过层层筛选,只有十几个孩子幸运地留了下来,其中就有我。还有后来在中国花滑界大放异彩的陈露。
一去训练场我就高兴,因为在我的家乡长春。冬天似乎特别长,雪也异乎寻常的大,所以这里的孩子们对于冰雪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那时候我们还没听说过什么羽绒服之类的东西,冬天的户外装束基本是棉袄棉裤棉帽子外加一双棉手套,一个个像“球”一样,滑冰、玩爬犁、找斜坡、打滑梯……
然而,年幼的我当时却没有注意到.为了让我能练习花样滑冰,我的父母付出了许多辛苦。当时我家离训练场很远,需要先步行20分钟到车站,再坐一个小时的有轨电车,下车还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路,加起来去练一次来回大概需要3个多小时,父亲每天接送我,风雨无阻。后来因为训练结束得太晚,经常错过末班车,父亲又特地买了一辆自行车,载着7岁的我,来回奔波在学校,家与冰场之间。有一个场景令我记忆犹新:每次去训练场的路上,都是父亲先载我一段,到了车站我上车,而父亲继续骑,然后约好在终点站会合,透过车窗玻璃,看到父亲弓着身子,在寒风中艰难骑行,我幼小的心里也会突然一酸。
当时训练只有室外冰场,一到初春,气温升高,冰面上就泛起一层水。一摔下去,爬起来浑身是水,风一吹,刺骨地冷。母亲看见了很心疼,经常跟我说:“咱不练了。”但我就是舍不得,我喜欢在冰面上飞驰的感觉,也喜欢跟同龄的小朋友们在一起。不否认,那时候,滑冰对我而言只是游戏而已。
后来,听说要建室内冰场了,我非常兴奋,然而后面的消息又让我很怕:新冰场会建在一个更远的地方。我晕担心的事来了,有一天爸爸对我说:“实在没办法,咱不练了。”我一听就蒙了,一连几天都闷闷不乐,也不说话,走到哪儿都哭。但胳膊最终没能拧过大腿,练了半年的花样滑冰后,我被迫放弃了。
有时候。朋友打趣说:“要是冰场离你家近一些的话,那咱们国家就会多一位花样滑冰冠军了。”我笑笑:“那可就少一个短道速滑运动员了!”
我想这可能就是命运吧。
那些滴水成冰的早晨
由于对冰割舍不断的爱,1984年,我9岁时。又一次报名参加了离家不远的一汽少年宫滑冰班,师从朴明子教练,从此开始了我的速度滑冰生涯。
那时的训练条件和今天没法比。为了不影响正常的学习,一般练习都选在早晨五六点钟。长春的冬天,早上的气温多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寒风凛冽。滴水成冰。家长比我们更辛苦,因为下一夜雪后,冰面会被盖住,他们每天都会三个人一组,提前一两个小时到,把雪扫开,如果雪化不了,还要用水浇,都弄完后,他们就站在一旁等孩子训练完。我的父亲就是如此,闭上眼睛,他揣着手在场边跺脚取暖的镜头仿佛就在眼前。为我忙得团团转的还有母亲,她经常要凌晨4点多起来,给我们做早饭。
每天早晨训练时,都会有孩子被冻得大哭。当时的冰鞋也远没有现在孩子们的舒适合脚,经常把脚磨破,尤其在冬天伤口又不容易好,还得坚持训练,所以导致很多人的脚都畸形。有一次,我的脚被冰鞋硌得露出了骨头,流出的血和鞋都冻到了一块,我自己竟然还不知道。
后来终于有室内场地了,练的人又特别多,冰球、花滑都挤在一块儿,为了多滑会儿,我们经常半夜两三点起来上冰。
练这个项目,摔跤不可避免,我的身上经常青一块紫一块的。有一次。一跤摔下去,半天才摇摇晃晃地起来,头脑一片空白,被送回家后,倒头就睡,后面的事就不记得了。后来听大人们说,我整整迷糊了两天,把家里人都急坏了。
这期间,我陆续参加了不少市里的比赛,成绩都名列前茅。可正在这时,家里又打算让我放弃了。因为,在当时家长的眼里,练体育项目只是锻炼身体而已,文化学习才是正道,他们也不知道我究竟能在这条路上滑多远。他们不愿拿自己的孩子作赌注,况且那个时候,我的学习成绩很好,被寄予了很大希望。
不管我怎么央求,他们主意已定,这一停就是半年。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了,于是眼球一转想出了一个“小计谋”。
每天上学,我都会编个理由早出门一会儿,到了学校门口,看四周无人,我一扭头扎进训练馆,滑上几圈过过瘾。放学后,我又会编值日、加课、自修之类各种各样的理由,再去练一会儿。后来教练看我实在想练,就找到我父母谈。终于,我又重新回到冰场。由于成绩在同龄运动员中出类拔萃,我渐渐进入了长春市体工队教练的视野。
冰鞋毛衣的温暖
1986年6月28日对于我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那一天我搬进了长春体工队的宿舍,成为一名专业的短道速滑运动员。那一宿我久久不能入睡,不知道是因为兴奋还是什么……
进了体工队,才知道自己的水平。新来的几个队员中,我是年龄最小的.成绩也是最差的。那时,伙食费的标准也依进队早晚和成绩好坏而定,共有三档:8块一天、5块一天和1块一天的,我自然是最后一档,天天都吃不上好的。有时妈妈给我偷偷装两个苹果,怕被老队员抢,就严严实实地藏起来,自己想吃时又舍不得,一来二去,苹果就放烂了……
我那时11岁,是第一次离开家,也不会照顾自己的生活,连衣服都不会洗,一般三天左右,我就会回家一次,背后背着一个跟我差不多大的包,里面全是脏衣服。后来妈妈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到体工队去给我洗,就这样一直持续了三年多,直到队里有了洗衣机。
转眼间,一年过去了,我的成绩突飞猛进。恰逢那年中国国家集训队首次成立,我有幸被选中到了北京。同国内很多项目一样,短道速滑在一开始也是女运动员的天下,当女队已经在国际赛场上崭露头脚时,男队还在为争取参赛名额而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