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要想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课改前,教学重知识轻能力,教材专业化、成人化,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很难的。而课改后由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的变化,为我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了条件,下面结合自己所教的历史学科简单谈谈我是怎样利用课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
一、精心设计导入
以前,我导入新课常从疏理知识、帮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着手,知识搞清楚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却没有了。而课改后淡化了知识体系,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在课堂上吸引学生,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就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导入上下功夫。因而,我绝大多数新课的导入都是围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来进行的。而新教材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精彩的导入资料,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歌,文物,图画等。我除了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外,有时还根据课的内容,设计一些有趣的导入,如: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你们吃过葡萄、核桃和石榴吗?(学生答:吃过!)好不好吃?(有的說好吃,有的说不好吃)不管好不好吃,你们都吃过。然而,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却没有吃过,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一下子激动起来,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秦始皇事多,没时间吃;有的说秦始皇还不知道这些东西能吃;有的说那时还没有这些东西,答案是五花八门)那到底谁说对了呢?学了这一课你们就知道了。”学生的热情一下高涨,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这样的导入,学生能不感兴趣吗?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精彩的导入只是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了,要想学生的兴趣一直保持下去,还得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一改以前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围着老师转的现象,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这点,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机会,这些机会有:生动有趣的“阅读文字”;五花八门的“动脑筋”;形式多样的“活动与探究”;还有能开阔眼界的“自由阅读卡”;而最突出的是教材多了五节“活动课”,每一节都能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在上好这五节活动课的基础上,我还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一些活动课,如:第一单元我便设计了这样一节活动课,《展示原始人的生活》,让学生自由组合,在“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和半坡原始居民”中任选一种居民,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场景,将原始人的生活状况展示出来。结果学生还自制了许多工具,进行排练,把北京人打猎、河姆渡人插秧、半坡人修房等场景展现得活灵活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便在学生轻快的笑声中得以实现。
三、组织探究式学习
以前总是教师问,学生答。或许是课堂气氛活跃的缘故,这届七年级学生常在课堂上不经意间便冒出许多古怪的问题,打我个措手不及。如: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我刚讲到张衡制造了地动仪时,学生就地动仪提出了许多问题:“发生地震的地方很远,地动仪为何能测出?地动仪能否测出地震的大小?地动仪能否预测地震?八只蛤蟆有什么用?能否不要?如:离地动仪不远的地方有几百斤炸药爆炸,地动仪会不会测出?如果八个方向同时发生地震,地动仪怎样测出?地动仪在今天还有实用价值吗?”等。这其中的有些问题,正是当今历史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而这么多问题,当堂课根本无法解决,我马上改变教学设想,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将他们的疑问列出来,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多种途径查阅资料,进行探究式学习,之后还花一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展示探究成果。而在这样的活动中,根本没有什么优生、后进生的区别,学生都积极参与,各显神通,并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寻求答案。
我在教学中还注重联系学生生活,让他们觉得历史就在身边,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讲到“佛教的传入”时,学生便对我们学校东部佛图山上的古塔、佛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我也乘机组织了一次探究式学习,学生的兴趣也在一次次具有挑战性的探究活动中得以提高。
四、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以往,我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定往往只根据期末考试的一纸分数来定高低,这就使很多学生对平时学习不在乎,以为平时即便不学,只要考前好好背两下就能考高分。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造成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学生背了,考了,也就忘了。一学期下来,除了一个分数之外,可以说一无所获,根本达不到历史教育的目的。课改不但改了教材、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而且也改了评价方式,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这学期,我一开学便宣布:本期期末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40%,期末试卷成绩占60%。而平时的40分又由作业15分+上课表现20分+自我评价5分来组成。这样一来,因为学生的每一次作业好坏,每一次上课发言都与期末总评有关,故而能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上课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总之,课改为我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只要认真去做,便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者单位:625600四川省芦山县初级中学)
一、精心设计导入
以前,我导入新课常从疏理知识、帮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着手,知识搞清楚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却没有了。而课改后淡化了知识体系,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在课堂上吸引学生,让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就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导入上下功夫。因而,我绝大多数新课的导入都是围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来进行的。而新教材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精彩的导入资料,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歌,文物,图画等。我除了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外,有时还根据课的内容,设计一些有趣的导入,如: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你们吃过葡萄、核桃和石榴吗?(学生答:吃过!)好不好吃?(有的說好吃,有的说不好吃)不管好不好吃,你们都吃过。然而,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却没有吃过,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一下子激动起来,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秦始皇事多,没时间吃;有的说秦始皇还不知道这些东西能吃;有的说那时还没有这些东西,答案是五花八门)那到底谁说对了呢?学了这一课你们就知道了。”学生的热情一下高涨,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这样的导入,学生能不感兴趣吗?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精彩的导入只是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了,要想学生的兴趣一直保持下去,还得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一改以前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围着老师转的现象,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这点,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机会,这些机会有:生动有趣的“阅读文字”;五花八门的“动脑筋”;形式多样的“活动与探究”;还有能开阔眼界的“自由阅读卡”;而最突出的是教材多了五节“活动课”,每一节都能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在上好这五节活动课的基础上,我还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一些活动课,如:第一单元我便设计了这样一节活动课,《展示原始人的生活》,让学生自由组合,在“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和半坡原始居民”中任选一种居民,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场景,将原始人的生活状况展示出来。结果学生还自制了许多工具,进行排练,把北京人打猎、河姆渡人插秧、半坡人修房等场景展现得活灵活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便在学生轻快的笑声中得以实现。
三、组织探究式学习
以前总是教师问,学生答。或许是课堂气氛活跃的缘故,这届七年级学生常在课堂上不经意间便冒出许多古怪的问题,打我个措手不及。如: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我刚讲到张衡制造了地动仪时,学生就地动仪提出了许多问题:“发生地震的地方很远,地动仪为何能测出?地动仪能否测出地震的大小?地动仪能否预测地震?八只蛤蟆有什么用?能否不要?如:离地动仪不远的地方有几百斤炸药爆炸,地动仪会不会测出?如果八个方向同时发生地震,地动仪怎样测出?地动仪在今天还有实用价值吗?”等。这其中的有些问题,正是当今历史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而这么多问题,当堂课根本无法解决,我马上改变教学设想,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将他们的疑问列出来,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多种途径查阅资料,进行探究式学习,之后还花一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展示探究成果。而在这样的活动中,根本没有什么优生、后进生的区别,学生都积极参与,各显神通,并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寻求答案。
我在教学中还注重联系学生生活,让他们觉得历史就在身边,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讲到“佛教的传入”时,学生便对我们学校东部佛图山上的古塔、佛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我也乘机组织了一次探究式学习,学生的兴趣也在一次次具有挑战性的探究活动中得以提高。
四、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以往,我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定往往只根据期末考试的一纸分数来定高低,这就使很多学生对平时学习不在乎,以为平时即便不学,只要考前好好背两下就能考高分。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造成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学生背了,考了,也就忘了。一学期下来,除了一个分数之外,可以说一无所获,根本达不到历史教育的目的。课改不但改了教材、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而且也改了评价方式,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这学期,我一开学便宣布:本期期末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40%,期末试卷成绩占60%。而平时的40分又由作业15分+上课表现20分+自我评价5分来组成。这样一来,因为学生的每一次作业好坏,每一次上课发言都与期末总评有关,故而能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上课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总之,课改为我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只要认真去做,便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者单位:625600四川省芦山县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