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基于旱作冬小麦秸秆覆盖定位试验,采用微区施肥方式研究了作物生育后期补施氮肥对作物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覆盖定位试验包括全年无覆盖(CK)、生育期秸秆覆盖9000 kg·h
【机 构】
: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省地表系统与环境承载力重点实验室,西安71012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旱作冬小麦秸秆覆盖定位试验,采用微区施肥方式研究了作物生育后期补施氮肥对作物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覆盖定位试验包括全年无覆盖(CK)、生育期秸秆覆盖9000 kg·hm-2(HSM)、生育期秸秆覆盖4500 kg·hm-2(LSM)和休闲期秸秆覆盖9000 kg·hm-2(FSM)4个处理;微区施肥在小麦孕穗期进行,包括施氮和不施氮2个水平.结果 表明:在未补施氮肥情况下,与CK处理相比,HSM和LSM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HSM、LSM和FSM处理均显著降低了花后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旗叶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同时HSM和LSM处理籽粒产量分别降低了28.43%和21.74%(P<0.05);与未补施氮肥处理相比,补施氮肥后HSM、LSM和FSM处理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及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均有显著提高,且冬小麦千粒重、地上生物量、籽粒产量及收获指数在各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冬小麦生育后期补施氮肥有利于解决秸秆覆盖导致的氮亏缺问题,促进花后冬小麦旗叶光合作用,降低生育期秸秆覆盖的潜在减产风险.
其他文献
蓝绿基础设施对于调节城市气候、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和增强城市韧性极为重要。采用文献分析法系统梳理城市蓝绿基础设施降温效应研究特点,结合气候区特征从景观、类型和群落斑块尺度上分析蓝绿基础设施降温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并尝试运用Meta分析统计城市蓝绿基础设施降温效应的定量指标,最终面向规划设计实践需求提出未来城市蓝绿基础设施降温效应研究的三大挑战:(1)衔接城市和街区尺度上蓝绿基础设施降温效应研究,筛选
对不同地区川金丝猴社会结构和空间分布的比较有助于了解其种群与环境的相互应答关系。在秦岭山脉和岷山山脉的不同地区选取3个观察群,对比它们之间社群结构和空间分布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同属于仰鼻猴属川金丝猴种,由于栖息地环境的不同,导致社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既存在相同点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社会结构,扎如沟群,大坪峪群与玉皇庙群表现出同样的最高进化水平的重层社会体系;但是构成这一社会体系的基本单位一雄多
物种间相互作用是影响生物群落稳定性和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基于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通过构建多宿主种群的种内和种间高阶相互作用模型,研究宿主种群的间接竞争效应对寄生群落动态的影响机制。为有效地揭示高阶作用对种群动态的影响,通过对比宿主-寄生群落的现象模型以及机制模型,利用机制模型产生的合理数据集对现象模型中高阶项的参数进行拟合,进而探讨了高阶相互作用在群落动态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完整的
苍鹭(Ardea cinerea)是松嫩平原湿地的常见鸟种,松嫩平原也是苍鹭重要的栖息地。为了了解苍鹭潜在栖息地的适宜性分布,利用GPS/GSM卫星跟踪技术,结合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Maxent模型对松嫩平原苍鹭秋季潜在的栖息地进行了评价,并对其适宜性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水源距离和绿度指数是影响松嫩平原苍鹭秋季栖息地适宜性的重要环境变量;松嫩平原内苍鹭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761.06
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是荒漠河岸林的重要组成树种,在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稳定河道、维持绿洲群落稳定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生态作用.本研究以生长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克里
捕食是影响牡蛎种群建立和牡蛎礁发育的重要生物因子之一。通过室内受控实验测定了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脉红螺(Rapana venosa)和黄口荔枝螺(Thais luteostoma)对4组规格(W1:壳高10—20mm; W2:壳高20—30mm; W3:壳高30—40mm; W4:壳高>40mm)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和熊本牡蛎(C.s
老师傅海湿地是山西省现存的高山湖泊之一,了解其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是深入研究湿地群落的基础和前提.本研究以老师傅海湿地28块1 m×1 m的样地数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