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诗经》在传入日本之后,开始是以抄本的形式在宫廷及学寮中流传。有些抄本有幸保存至今,部分反映了六朝初唐《诗经》古本的旧貌。其中静嘉堂文库藏《毛诗郑笺》旁注保留古本资料最多,用以与敦煌《诗经》残卷互校,两者的文献学价值更为凸显出来。
关键词:敦煌;毛诗郑笺;抄本;日本;静嘉堂文库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8)01-0086-06
潘重规先生在《敦煌诗经卷子论文集》自序中论及敦煌《诗经》残卷之文献价值,曾谓:“综观敦煌所遗《诗经》卷子,得论列者,有数端焉。一日可觇六朝唐人抄写之风气,二日可觇唐代传本之旧式,三日可觇六朝唐人抄写字体之情况。”洪湛侯著《诗经学史》第八章《敦煌文献中的(诗经)残卷》又补充了两个方面:“一是可藉以研究并解决六朝时期一些《诗经》音学以隐名书的由来;二是可据以订正今本《诗经》文字的讹误。”凡此,皆敦煌卷子有裨于《诗经》研究的重大作用。伏俊琏亦有专文梳理敦煌《诗经》残卷概况,论述其文献价值。
三位先生之论极是。毛诗传笺传布日深,讹误甚多,其校勘工作需依靠多种现存文献对校详考。其中海外流传的古抄本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这种研究中,敦煌《诗经》残卷的地位,更加凸显出来。我国六朝至初唐流传到日本的《诗经》本子,都是以抄本在宫廷或者大学寮中流传,这些本子有些经过重抄有幸保存至今,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古代《诗经》的旧貌,与敦煌《诗经》残卷有着相近的渊源。
笔者注意到,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古抄本《毛诗郑笺》二十卷,便是一部极应深入研究的珍贵资料。本文即是笔者将其与敦煌《诗经》残卷初步对校的若干心得。
静嘉堂文库所藏清家秘点本《毛诗郑笺》二十卷,诚如米山寅太郎为该抄本影印本撰写的解说中所指出的那样,是日本自平安朝以来清原家世代相传的讲《诗》的标准本和保存本。它是《毛诗》古写本中屆指可数的珍品,是考察日本《毛诗》学的宝贵资料。本书盖为日本永正十年(1513)以后直至1521年的将近18年的时间里抄写加点校正的,尔后清原宣贤(1475~1550)在大约二十年间宣讲《毛诗》都用它作底本。正如清原宣贤的题记所说,它依据的是从中国传去的本子,底本大致是南宋高宗时代的本子。书中殷、匡、筐、恒、祯、桓、贞、桢、构、媾等宋讳皆阙笔,即为明证。《毛诗》宋刊本流传至今者甚少,将本书与宋刊巾箱本即四部丛刊本、岳珂本以及日本足利学校藏南宋十行本对照,各有异同,故由此本正可觇宋刊之原貌。
然而,1943年东方文化研究所经学文学研究室校定《毛诗正义》时,吉川幸次郎为其撰写的解说却对这个本子评价不高。原因是认为它本文与宋版全然一样,而与日本旧本不合,无疑就是从宋版抄写下来的。不过,吉川也注意到,在本文的旁边精细地注上了其与清原氏家传旧本的异同,从这来说,这是极为重要的资料。当时此书藏于静嘉堂文库,吉川只是将其中部分摄影,似并未能对此展开深入研究。
1949年是清原宣贤逝世四百周年,静嘉堂文库当时是国立图书馆的分馆,这一年曾将此书第一卷按照原来尺寸复制公诸于世,以为纪念。45年后的1994年,汲古书院将其作为古典研究会丛书汉籍部的一部分,全部影印出版,才使内外研究者都获得一睹为快的良机。然而,迄今的日本研究者有关日语训读的研究成果引人瞩目,而从中国诗经学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却还没有充分展开。
笔者注目的正是那些本文之外的旁注。相传日本继体天皇七年(513)五经博士段杨尔到日本,也就把《诗经》传了过去,实际上日本人读到《诗经》可能还更早。此后《诗经》作为经书之一,在学寮中讲授,给日本文学不小的影响。平安时代有江家和清原家两家传《诗》,累代相传,视为秘学。清原宣贤讲《诗》,颇看重从中国新传人的宋本,而又不弃祖祖辈辈相传的旧说。静嘉堂本虽然是重抄本,但联系到日本当时的学术传统,也就不难理解其亲自抄写校勘制作一部长期自用的保存本,也就是标准本的苦心。
为了一目了然,宣贤为本文之外的旁注,设计了一些简化的写法,如“本”,指自家世代相传的家藏本,不过观其依照家藏本所作的校勘,古体文字一概未用,恒、筐诸字却一律阙笔,不难推测宣贤之前,其家学讲《诗》早已用宋本。旁注中“本乍”、“本子”、“本无”皆为略语。“乍”为“作”之略,“十”为“有”之略,“无”即“無”。毛郑其说不同时,旁注亦作区分,《毛传》说取“传”字之偏旁,略以“亻”,《郑笺》取“笺”字之竹字头之一半作“伊”。宣贤还参校了从中国传去的刻本,其以“扌”表示,“扌”为摺字之略,摺本即刻本之意。旁注尚有以《正义》本、大江家家传本校勘和援引陆德明《经典释文》之处,这些在米山寅太郎的解说中都已说明。
书中旁注,尤为珍贵,而传笺文字之中,也偶有与今本不和者。影印全书,译为楷书,以尽其用,实乃眼下课题。这里仅先与敦煌《诗经》残卷对照,则是因为此书将《毛诗郑笺》全二十卷完整保存,敦煌所存皆可找到对应材料,可谓方便易行,有裨诗经学、敦煌学两面也。
用以参校的,还有宣贤宣讲《毛诗》时他的两个学生林宗二、林宗和记录整理并亲笔书写的《毛诗抄》,以及日本足利学校遗迹图书馆所藏南宋十行本《毛诗注疏》。前者有仓石武四郎、小川环树的校订本,’和临川书店的影印本,后者则有长泽规矩也解说的影印本。宫内厅书陵部所藏《群书治要》中收录的毛诗虽是选篇,且多选篇中某章而非全诗,并有传笺不分的现象,但毕竟保存了初唐《诗经》的部分面貌,因而也偶有引证。江户时代宽延初年刻印的《毛诗郑笺》原本为日本相传已久的古本,而又曾据新传人的明本进行了校勘。本文亦间引为旁证。敦煌《诗经》主要据饶宗颐解说本等。
兹举数例,略作考说。为简略计,下将此本略称静嘉堂本。
1 《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传云:“兴也,南方之木,美乔上疏也。思,辞也。汉上游女,无求思者。”正义云:“传解乔木之夏先言‘思、辞’,然后始言汉上,疑经‘休息’之字作‘休思’也。何则?诗之大体,韵在辞上,疑‘休”求’字为韵,二字俱作为‘思’,但未见如此之本,不敢辄改耳。”
案:伦敦藏敦煌《毛诗音》S,2729《汉广》“不可休息”下云:“(火立)(炫)以‘休’、‘求’息(此自字盖衍文)韵,疑‘息’当为‘思’。”洪湛侯:“是此卷以为‘休’、‘求’当叶韵,疑‘息’当为‘思’,其说与正义全同。正义多本刘炫旧疏,得以卷足以印证。”静嘉堂本作“休息”。而于“息”字右旁注:“并如之,古本皆尔,或作休思,此在意改也。”乃录《释文》而又略有不同。
2 《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传: “兴也。南风谓之凯风,乐夏之长养者。”《校勘记》补云:“‘长养’下当更有‘棘难长养’四字,下正义云又言‘棘难长养者’可证。”
案:S.0010写卷“长养”下有“万物棘难长养成”六字。P.2538《毛诗诂训传》《国风》残卷传文作“南风谓之凯风,乐夏之长养也。棘,难长养者也,”静嘉堂本作“兴也,南风谓之凯风,乐夏之长养。棘,难长养者”,与敦煌两残卷近,可证补说不误。足利学校南宋十行本已脱此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下栏外有笔写的“也。棘,难长养”五字,并在栏中“长养”字下以0表明当补于此,说明当时书者所见本当为“乐夏之长养也。棘,难长养者”。仅此P.2538少最后一“也”字。此四者同观,原本当有“棘,难长养者也”六字。宽延刻本传仅有“棘薪,其成就者”,则脱误较多。
3 《邶风·谷风》:“中心有违。”笺云:“徘徊也,行于道路之人,至将于别。”《校勘记》曰:“小字本、相台本笺云下有‘违’字。《考文》古本‘违’字亦同。案有者是也。”
案:伏俊琏《敦煌(诗经)残卷及其文献价值》云:“斯10、541两写卷‘徘徊’上皆有‘违’字,是也,又此二卷‘于别’作‘离别’,文义亦长。”考静嘉堂本笺正作“违,徘徊也,行于道路之人,至将离别。”且于“徘徊”之上左旁注“犹,本无”,谓古本当有作“违,犹徘徊也者”,此实义长。足利学校南宋十行本作“违,犹徘徊也”,且“于别”作“离别”,最得原貌也。宽延刻本同,且于栏上注:“明本笺云下脱‘违犹’二字。”
4 《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传云:“风行水成文曰涟。伐檀以俟世用,若俟河水清且涟。”《释文》:“猗……本亦作漪。”
案:P.2669写卷“猗”作“漪”。静嘉堂本经文作“猗”,而传“风行水成文曰涟”右下旁注“猗,本无”,下句作“若俟河水清且涟漪”。盖古本有作“涟漪”者。《群书治要,诗》经传皆作“涟漪”。
5 《齐风·还》“并驱从两肩兮”,笺云“并驱而逐禽兽”。《校勘记》云:“闽本、明监本、毛本同。小字本、相台本‘禽’作‘二’。案‘二’字是也‘禽’字误。”
案:P.2669《毛诗诂训传》作“二兽”,是与小字本、相台本同。静嘉堂本亦作“并肩而驱二兽”。足利学校南宋十行本作“禽兽”,而宽延刻本又作“二兽”,乃从古本也。
6 《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戕。”传云“隋銎曰斧”。校勘记曰:“隋銎曰斧,小字本、相台本同。案《考文》古本下有‘方銎曰戕’四字,非也。”
案:阮氏所断之非,除可由《七月》正义、《破斧》传驳之外,又已由敦煌残卷证明。P.2144、2049两写卷《破斧》传皆作“隋銎曰斧,方銎曰戕”。静嘉堂本在“曰斧”下右方旁注“方銎曰戕,本无”,是谓古本有此四字者,而清原家传本已无此四字矣。根据宣贤讲课整理而编写的么毛诗抄》在解释这一句时,也分别对斧、戕作了解释。足利学校藏南宋十行本亦在栏下补写“方銎日戕”四字,插于“隋銎曰斧”之后。宽延刻本传文有此四字,而于栏上注:“明本无方銎曰戕。”此六者足证阮说不确。
7 《小雅·伐木》:“民之失德,乾(食侯)以愆。”笺云:“民尚以乾(食侯)之食获愆过于人,况天子之馔,反可以恨兄弟乎?故不当远之。”
案:P.2514笺云此句无“愆”字,静嘉堂本“愆”字左下旁注“本,无”,笺以“过”释“愆”,不必言“愆过”,疑此“愆”字为衍文,足利学校南宋十行本有此“愆”字,而宽延刻本则无,从古本未改也。
8 《小雅·伐木》:“有酒酒我,无酒酤我。”笺云:“王有酒则沸茜之,王无酒酤买之,要欲厚于族人。”
案:P.2514"族人”后多“之亲”二字。静嘉堂本“酤”字旁注“则,本乍”,即古本有作“王无酒则买之”者,此文义长。前笺已云“酤,买也”。后句中之“酤”字疑为衍文。将经文之词插入已释之词之前,此与前一例情况同类。宽延刻本作“王无酒则酤买之”,是从古本又加入了衍文。
9 《小雅·天保》:“吉蠲为館,是用孝享。”笺云:“谓将祭祀也。”
案:P.2514作“享,胃将祭祀时也”。静嘉堂本“谓”字右上有旁注“享本无”。盖古本“谓”字前均有“享”字。宽延刻本正作“享,谓将祭祀也”。
10 《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笺云:“重云采薇者,丁宁行期也。”
案:P.2514作“重言釆=薇=,丁宁行期”。静嘉堂本“薇”字右下旁注“采薇,本无”。乃谓所见古本有作“重言采薇采薇者”,足利学校南宋十行本作“重言采薇者”,而宽延刻本仍从古本作“重言采薇采薇者”。
于省吾云:“金文、石鼓文及古抄本周秦载籍,凡遇重文不复书,皆作:以代之。如敦煌写本《毛诗,六月》‘既成我服,我服既成’,作‘既成我一服一既成’。”传与经文重文者,亦不复书。如P.2514《小雅,四牡》“将母来谂”,传:“=念也。”此“=”即为“谂”之重文。“集于苞杞”传:“=,狗檻。”即“杞,狗橙”。《釆薇》:“一月三捷”传:“=,胜也。”即“捷,胜也”。
静嘉堂本已不见“=”符,不过也可由其中旁注中的古本文字,推想其原貌。《小雅·蓼萧》:“既见君子,我心写兮。”传:“输写其心也。”静嘉堂本于“输”字旁注“我心写兮,本无”,是知古本传有作“我心写兮,输写其心也”者。由此推测,原本乃“既见君子我=心=写=兮=”,表明“输写其心也”当是为对“我心写兮”的解释,后来“一”符皆脱,今本遂失此“我心写兮”。宽延刻本传正作“我心写兮,输写我心也”。
11 《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笺云:“十月为阳,时坤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此月为阳。”
案:P.2514“时坤”,作“纯巛”,《释文》:“坤,本亦作巛,困魂反。”静嘉堂本“坤”左上方旁注“纯,本无”,谓古本此句有作“时纯坤用事”者。《毛诗抄》引《尔雅·释天》:“十月为阳,本所以名十月为阳者,时纯坤用事,而嫌于无阳,故名此月为阳也。”此盖笺之所本,据此可补人“纯”字。宽延刻本正作“十月为阳,时纯坤用事,故以名此月”。
12 《小雅·出车》:“白天子所,谓我来矣。”笺云:“谓以王命召己,将使为将率也。先出戎车,乃召将率。将率尊也。”
案:P.2514则作“将使我为将率,先出和戎车,乃后召将=率=尊也”,多两“我”字,一“后”字,最为明晰。静嘉堂本无两“我”字和“后”字,而“为”字旁注“本无”。
13 《小雅·杕杜》:“征夫不远”笺云:“不远者,言其来,喻路近。”颇费解。
案:P.2570写卷作“不远者,言其来愈近也”,知今本“喻”乃“愈”之误,“路”则衍文耳。静嘉堂本“喻”字旁注“犹,本乍”,乃知清原家藏本作“不 远者,言其来,犹路近”,亦通。宽延刻本正作“不远者,言其来,犹路近”。
14 《小雅·六月》传:“《南有嘉鱼》废,则贤者不安,下不得其所也。”
案:P.2506及足利学校十行本同,然静嘉堂本“下”字后有旁注“民,本无”,《毛诗抄》亦作“下民不得其所也”。以“下民”对“贤者”,此义为长。而用“下”则所指不明矣。宽延刻本乃作“下民”不误。
15 《小雅·六月》传:“《六月》言周室微而复兴,美宣王之北伐也。”小字本、相台本同。阮校:“案此定本也,正义本无。又正义云:案集本及诸本并无此注。是当以正义本为长,各本皆沿定本之误。”
案:P.2506无此文字。静嘉堂本有。但文后有如下说明:“此注本无。此本此注不读,集本及诸本并无此注耳。”《毛诗抄》:“正义日定本有此注,而《集注》并诸本无此注。唐本有。”据此则当如此。
16 《小雅·六月》:“俨狷狁孔俨,我是用急。”笺云:“此序吉甫之意也。北狄来侵甚至炽,故王以是急遣我。”
案:笺文中之“来侵”,P.2506作“交侵”。静嘉堂本同。足利学校南宋十行本和宽延刻本则均作“来侵”。
17 《小雅·六月》:“有严有翼,共武之服。”传:“严,威严也。翼,敬也。”
案:P.2506传文“威”下无“严”字。静嘉堂本此“严”字下左旁注“本,无”。据此,此“严”字疑为衍文,当作“严,威也”。足利学校南宋十行本和宽延刻本则均作“严,威严也”。
18 《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笺云:“鸟章,鸟隼之文章,将帅以下衣皆着焉。”
案:P.2506"文章”作“文也”。静嘉堂本“章”字右旁注“也,本乍”。依笺释词常例,疑宜为“鸟隼之文也”。
19 《小雅·采芑》:“八鸾跄玱玱。”《传》:“玱玱,声也。”
案:敦煌残卷同。静嘉堂本“声”字下旁注:“鸾,本乍”,即清原家藏本作“鸾声也”。正义解此句“其四马八鸾之声跄跄然”,意同。宽延刻本正作“玱玱,鸶声也”。
20 《小雅·采芑》:“鸩彼飞隼,其飞至天,亦集爰止。”笺云:“隼,急疾之鸟也,飞乃至天,喻士卒劲勇,能深攻人敌也。”
案:P.2506“劲勇”作“至勇”。静嘉堂本“劲”字旁注“至,本乍”,则清原家藏本亦作“至勇”。正义:“定本‘劲勇’作‘至勇’。”又笺接云。“爰,于也,亦集于其所止,喻士卒须命乃行也。”静嘉堂本“命”字右下旁注“而后,本无”,是古本作“喻士卒须命而后乃行也”。宽延刻本正作“喻士卒须命而后乃行也”。
21 《小雅·采芑》:“钲人伐鼓”笺云:“钲也,鼓也,各有人焉。言钲人伐鼓,互言耳。”
案,P.2506“各”字下有“自”字,静嘉堂本同。当作“各自有人焉”。宽延刻本正作“各自有人焉”。
22 《小雅·车攻》:“搏兽于敖。”《校勘记》云:“唐石经、小字本、相台本同。案《九经古义》云:《水经注》引云:薄狩于敖。《东京赋》同。段玉裁云:薄狩。《后汉书·安帝纪》注及《初学记》所引皆可证。薄,辞也。”段氏《诗经小学》云:“经文本作薄狩。”
案:P.2506写卷经文“博”作“薄”,静嘉堂本“博”字旁注“薄,本乍”,即清原家藏本作“薄”。《毛诗抄》:“古本作薄。”
23 《小雅·小宛序》:“小宛,大夫刺宣王也。”正义云:“毛以作小宛诗者,大夫刺幽王也”。《校勘记》:“唐石经、小字本、相台本‘宣’作‘幽’,《考文》古本同。案‘宣’定误耶?”
案:P.2978写卷作“刺幽王”。静嘉堂本亦作“刺幽王也。”《毛诗抄分作“小宛,大夫刺幽王也。”足利学校南宋十行本作“刺宣王”,然“宣”字旁有0,栏上书“幽”字,表明所见古本本为“幽”字,下文中的“刺宣王政教狭小”句“宣”字处,上方亦书“幽”字,同理。又此诗前之《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曼》,后之《小弁》,么巧言》传皆指为刺幽王,独于此处插入刺宣王之诗则甚费解,“宣”字恐为“幽”字之误。宽延刻本正作“大夫刺幽王也”,且于栏上注:“幽王,明本作宣王。”
以上所列,大体为敦煌《诗经》残卷与日本抄本相同或相近而又有助于了解古本原貌者。由于日本的抄本多为重抄本,有些时代晚于敦:隍残卷,可能有些已经部分失去了原貌,下面的例证,足以说明敦煌残卷不可替代的价值。
24 《小雅·四牡》:“翩翩者離,载飞载下,集于苞栩。”笺云:“喻人虽无事,其可获安乎?感厉之。”
案:“感厉之”,语似未完。P.2514“之”字后有“辞”字,读来方感语尽文安。静嘉堂本已脱此“辞”字。《毛诗抄》有“感厉,激害,劝说之意”,乃释“感厉”一词,所据笺文似亦脱“辞”字。
25 《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笺云:“此言其福禄委积高大也。”
案:P.2516笺作“此言其福禄委积:小以成高大也”。即当读作此言福禄委积,积小以成高大也。静嘉堂本、足利学校南宋十行本、宽延刻本都已脱积小以成四字,不如敦煌本之明晰。
不过,日本古抄本中反映的情况,也有与敦煌残卷不尽相同,而与小宋本:相台本等相同者,亦有与现存本不尽一致者,这些都可以为校订传笺提供更多的参照对象。
26 《小雅·皇皇者华》:“载驰载驱,周爰咨诹。”笺云:“大夫出使,驰驱而行,见忠信之贤人,则于之访问,求善道也。”
案:“则于之访问”,“之”字P.2514作“是”,静嘉堂本作“之”,而于“之”字右旁注“是,本乍”。阮校:“小字本、相台本‘是’作之,案‘之’字是也。”宽延刻本作“是”。
27 《小雅·四牡》:“是用作歌,将母来谂。”笺云:“人之思,恒思亲者;再言将母,亦其情也。”
案:P.2514“情”字后漫灭,静嘉堂本“情”字右有旁注:“至,本无。”盖古本有作“亦其情至也者。先已言思亲,再言将母,正以情至之所致,非仅言有其情而已。宽延刻本正作“亦其情至也”。
28 《小雅·采薇》:“行道迟迟,载饥载渴。”笺云:“行反在于道路,犹饥渴,言至苦也。”
案:P.2514同,行字前多一“我”字,且少最后一“也”字。静嘉堂本作“犹饥犹渴”,无“我”字,有“也”字;宽延本同静嘉堂本,且栏上注“明本饥字下脱犹”字。笺仿经语,疑当作“犹饥犹渴”也。
29 《小雅·出车》:“嘤嘤草虫,趕超阜螽。”笺云:“草虫鸣,阜螽跃而从之,天性也。”
案:P.2514“跃”字前有“跳”字。静嘉堂本“天”字右上旁注“其,本子”,盖古本有此“其”字。宽延刻本正作“其天性也”。有“其”字语则更顺畅。
30 《小雅·南陔》等笺云:“至毛公为诂训传,乃分众篇之义各置于其篇端云。”
案:P.2514同。静嘉堂本分字右注:“别,本 于。”是“分”字下当有“别”字也。宽延刻本正作“分别”不误。作“分别”词气为顺。正义引述此句正作“分别”。
30 《小雅·釆芑》:“方叔位涖止,其车三千,旖旎央央。”笺云:“此言军众将帅之车皆备。”
案:P.2506作“此言军群将率之车皆备也”。静嘉堂本作“将帅”,且天“车”字后右旁注:“服,本无”。古本有作“车服皆备”者。考原诗句既言其车三千,继言旖旎央央,所谓车服皆备,正确当也。宽延刻本作“此言军众将帅之车服皆备”不误。
31 《小雅·采芑》:“服其命服。”笺云:“命服者,命为将,受王命之服也。”
案:P.2506同。静嘉堂本“命”右旁注“今,本乍”,盖作“今”字佳,此言方叙,已为将,受王命之服者,亦方叔也,“今”、“命”形近而讹。宽延刻本乃作“命服者,今为将,受王命之服也”。
32 《小雅·采芑》:“大邦为雠”笺云:“大邦,列国之大也。”
案:P.2506同。静嘉堂本则作“列国之大者也”。“者”字右注“本无”。
33 《小雅·吉日》:“悉率左右,以燕天子。”传:“驱禽之左右,以安待天子。”
案:P.2506传“子”字后有“也”字。静嘉堂本无“也”字,而于“子”字左旁注“发,本无”。古本有作“以安待天子发”者。“发”即发射。笺云:“悉驱禽,以顺其左右之宜,以安待王之射也。”正以“射”解其“发”字之意。此外,此句定本无前一“以”字,而P.2506”字顺”作“慎”。“也”字前有“者”字。
以上所列,以笺最多,传次之,经再次之。脱误或者衍文皆有,有些属于虚字,看似可有可无,无关宏旨。不过,近读《毛诗注疏》标点本,发现问题多出于首先没有读通传笺。《小雅,六月》“以奏肤公”,传:“奏,为。肤,大。公,功也。”据《读诗记》引毛传,作“奏,薦”,“为”乃“薦”字形近而讹,则毛公之意,此即言以薦大功之意。北京大学标点本直作“奏为肤大公功也”,未予断开。P.2506作“奏,为也。肤,大也。公,功也”,三“也”字将词语关系分辨得很清楚。后来的本子删掉了前两个“也”字,便不能一目了然。出版现代标点本,让今天的人们都能轻松阅读《毛诗注疏》是很重要的工作,在对传笺正义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就能把它做得更好。
日本古抄本本来来源非一,抄写中又产生讹误,所以在校读时不能不多加小心。江户时代末年山井鼎著《七经孟子考文》,考订《诗经》多利用日本所传古代抄本,然而他所依据的只是足利学校所藏的古抄本。即使如此,《七经孟子考文》及其《补遗》仍给阮元很大影响。继罗振玉之后,杨守敬也是我国最早对日本藏《诗经》抄本予以关注的学者之一。在他为日本求古楼藏《毛诗》二十卷所撰写的题记中业已指出了这一点:“按山井鼎《考文》所藏足利学所藏古本,皆称是隋、唐之遗,独《毛诗》所据本多衍文误字,顾千里遂谓其古本是采《正义》、《释文》而作,而于其绝佳者亦多略之。此本则与山井鼎所记多不合,则如《考文》弟据足利学所藏,非日本古本尽如斯也。”
中国古代典籍传入日本之后,便进入一个不同于其诞生国度的学术环境。日本学人随时关注着新传人的书籍,同时又对原来传人的那些版本抱充分尊重不予割爱的态度。往往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将不同时代的中国古籍保存下来。所以至今我们仍然可以读到数百年乃至千余年前的抄本。尽管敦煌文献是封存在石窟里,而日本抄本是封存在宫廷或者寺庙中,但从远离凡俗深藏旧貌这一点来说,又有相似之处。今天日本学者在研究中很看重那些古代的抄本和刻本,而中国学者则对其中还较少利用。撰此短文,意在步前人之足迹再积跬步也。
(责任编辑 梁 红)
关键词:敦煌;毛诗郑笺;抄本;日本;静嘉堂文库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8)01-0086-06
潘重规先生在《敦煌诗经卷子论文集》自序中论及敦煌《诗经》残卷之文献价值,曾谓:“综观敦煌所遗《诗经》卷子,得论列者,有数端焉。一日可觇六朝唐人抄写之风气,二日可觇唐代传本之旧式,三日可觇六朝唐人抄写字体之情况。”洪湛侯著《诗经学史》第八章《敦煌文献中的(诗经)残卷》又补充了两个方面:“一是可藉以研究并解决六朝时期一些《诗经》音学以隐名书的由来;二是可据以订正今本《诗经》文字的讹误。”凡此,皆敦煌卷子有裨于《诗经》研究的重大作用。伏俊琏亦有专文梳理敦煌《诗经》残卷概况,论述其文献价值。
三位先生之论极是。毛诗传笺传布日深,讹误甚多,其校勘工作需依靠多种现存文献对校详考。其中海外流传的古抄本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这种研究中,敦煌《诗经》残卷的地位,更加凸显出来。我国六朝至初唐流传到日本的《诗经》本子,都是以抄本在宫廷或者大学寮中流传,这些本子有些经过重抄有幸保存至今,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古代《诗经》的旧貌,与敦煌《诗经》残卷有着相近的渊源。
笔者注意到,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古抄本《毛诗郑笺》二十卷,便是一部极应深入研究的珍贵资料。本文即是笔者将其与敦煌《诗经》残卷初步对校的若干心得。
静嘉堂文库所藏清家秘点本《毛诗郑笺》二十卷,诚如米山寅太郎为该抄本影印本撰写的解说中所指出的那样,是日本自平安朝以来清原家世代相传的讲《诗》的标准本和保存本。它是《毛诗》古写本中屆指可数的珍品,是考察日本《毛诗》学的宝贵资料。本书盖为日本永正十年(1513)以后直至1521年的将近18年的时间里抄写加点校正的,尔后清原宣贤(1475~1550)在大约二十年间宣讲《毛诗》都用它作底本。正如清原宣贤的题记所说,它依据的是从中国传去的本子,底本大致是南宋高宗时代的本子。书中殷、匡、筐、恒、祯、桓、贞、桢、构、媾等宋讳皆阙笔,即为明证。《毛诗》宋刊本流传至今者甚少,将本书与宋刊巾箱本即四部丛刊本、岳珂本以及日本足利学校藏南宋十行本对照,各有异同,故由此本正可觇宋刊之原貌。
然而,1943年东方文化研究所经学文学研究室校定《毛诗正义》时,吉川幸次郎为其撰写的解说却对这个本子评价不高。原因是认为它本文与宋版全然一样,而与日本旧本不合,无疑就是从宋版抄写下来的。不过,吉川也注意到,在本文的旁边精细地注上了其与清原氏家传旧本的异同,从这来说,这是极为重要的资料。当时此书藏于静嘉堂文库,吉川只是将其中部分摄影,似并未能对此展开深入研究。
1949年是清原宣贤逝世四百周年,静嘉堂文库当时是国立图书馆的分馆,这一年曾将此书第一卷按照原来尺寸复制公诸于世,以为纪念。45年后的1994年,汲古书院将其作为古典研究会丛书汉籍部的一部分,全部影印出版,才使内外研究者都获得一睹为快的良机。然而,迄今的日本研究者有关日语训读的研究成果引人瞩目,而从中国诗经学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却还没有充分展开。
笔者注目的正是那些本文之外的旁注。相传日本继体天皇七年(513)五经博士段杨尔到日本,也就把《诗经》传了过去,实际上日本人读到《诗经》可能还更早。此后《诗经》作为经书之一,在学寮中讲授,给日本文学不小的影响。平安时代有江家和清原家两家传《诗》,累代相传,视为秘学。清原宣贤讲《诗》,颇看重从中国新传人的宋本,而又不弃祖祖辈辈相传的旧说。静嘉堂本虽然是重抄本,但联系到日本当时的学术传统,也就不难理解其亲自抄写校勘制作一部长期自用的保存本,也就是标准本的苦心。
为了一目了然,宣贤为本文之外的旁注,设计了一些简化的写法,如“本”,指自家世代相传的家藏本,不过观其依照家藏本所作的校勘,古体文字一概未用,恒、筐诸字却一律阙笔,不难推测宣贤之前,其家学讲《诗》早已用宋本。旁注中“本乍”、“本子”、“本无”皆为略语。“乍”为“作”之略,“十”为“有”之略,“无”即“無”。毛郑其说不同时,旁注亦作区分,《毛传》说取“传”字之偏旁,略以“亻”,《郑笺》取“笺”字之竹字头之一半作“伊”。宣贤还参校了从中国传去的刻本,其以“扌”表示,“扌”为摺字之略,摺本即刻本之意。旁注尚有以《正义》本、大江家家传本校勘和援引陆德明《经典释文》之处,这些在米山寅太郎的解说中都已说明。
书中旁注,尤为珍贵,而传笺文字之中,也偶有与今本不和者。影印全书,译为楷书,以尽其用,实乃眼下课题。这里仅先与敦煌《诗经》残卷对照,则是因为此书将《毛诗郑笺》全二十卷完整保存,敦煌所存皆可找到对应材料,可谓方便易行,有裨诗经学、敦煌学两面也。
用以参校的,还有宣贤宣讲《毛诗》时他的两个学生林宗二、林宗和记录整理并亲笔书写的《毛诗抄》,以及日本足利学校遗迹图书馆所藏南宋十行本《毛诗注疏》。前者有仓石武四郎、小川环树的校订本,’和临川书店的影印本,后者则有长泽规矩也解说的影印本。宫内厅书陵部所藏《群书治要》中收录的毛诗虽是选篇,且多选篇中某章而非全诗,并有传笺不分的现象,但毕竟保存了初唐《诗经》的部分面貌,因而也偶有引证。江户时代宽延初年刻印的《毛诗郑笺》原本为日本相传已久的古本,而又曾据新传人的明本进行了校勘。本文亦间引为旁证。敦煌《诗经》主要据饶宗颐解说本等。
兹举数例,略作考说。为简略计,下将此本略称静嘉堂本。
1 《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传云:“兴也,南方之木,美乔上疏也。思,辞也。汉上游女,无求思者。”正义云:“传解乔木之夏先言‘思、辞’,然后始言汉上,疑经‘休息’之字作‘休思’也。何则?诗之大体,韵在辞上,疑‘休”求’字为韵,二字俱作为‘思’,但未见如此之本,不敢辄改耳。”
案:伦敦藏敦煌《毛诗音》S,2729《汉广》“不可休息”下云:“(火立)(炫)以‘休’、‘求’息(此自字盖衍文)韵,疑‘息’当为‘思’。”洪湛侯:“是此卷以为‘休’、‘求’当叶韵,疑‘息’当为‘思’,其说与正义全同。正义多本刘炫旧疏,得以卷足以印证。”静嘉堂本作“休息”。而于“息”字右旁注:“并如之,古本皆尔,或作休思,此在意改也。”乃录《释文》而又略有不同。
2 《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传: “兴也。南风谓之凯风,乐夏之长养者。”《校勘记》补云:“‘长养’下当更有‘棘难长养’四字,下正义云又言‘棘难长养者’可证。”
案:S.0010写卷“长养”下有“万物棘难长养成”六字。P.2538《毛诗诂训传》《国风》残卷传文作“南风谓之凯风,乐夏之长养也。棘,难长养者也,”静嘉堂本作“兴也,南风谓之凯风,乐夏之长养。棘,难长养者”,与敦煌两残卷近,可证补说不误。足利学校南宋十行本已脱此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下栏外有笔写的“也。棘,难长养”五字,并在栏中“长养”字下以0表明当补于此,说明当时书者所见本当为“乐夏之长养也。棘,难长养者”。仅此P.2538少最后一“也”字。此四者同观,原本当有“棘,难长养者也”六字。宽延刻本传仅有“棘薪,其成就者”,则脱误较多。
3 《邶风·谷风》:“中心有违。”笺云:“徘徊也,行于道路之人,至将于别。”《校勘记》曰:“小字本、相台本笺云下有‘违’字。《考文》古本‘违’字亦同。案有者是也。”
案:伏俊琏《敦煌(诗经)残卷及其文献价值》云:“斯10、541两写卷‘徘徊’上皆有‘违’字,是也,又此二卷‘于别’作‘离别’,文义亦长。”考静嘉堂本笺正作“违,徘徊也,行于道路之人,至将离别。”且于“徘徊”之上左旁注“犹,本无”,谓古本当有作“违,犹徘徊也者”,此实义长。足利学校南宋十行本作“违,犹徘徊也”,且“于别”作“离别”,最得原貌也。宽延刻本同,且于栏上注:“明本笺云下脱‘违犹’二字。”
4 《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传云:“风行水成文曰涟。伐檀以俟世用,若俟河水清且涟。”《释文》:“猗……本亦作漪。”
案:P.2669写卷“猗”作“漪”。静嘉堂本经文作“猗”,而传“风行水成文曰涟”右下旁注“猗,本无”,下句作“若俟河水清且涟漪”。盖古本有作“涟漪”者。《群书治要,诗》经传皆作“涟漪”。
5 《齐风·还》“并驱从两肩兮”,笺云“并驱而逐禽兽”。《校勘记》云:“闽本、明监本、毛本同。小字本、相台本‘禽’作‘二’。案‘二’字是也‘禽’字误。”
案:P.2669《毛诗诂训传》作“二兽”,是与小字本、相台本同。静嘉堂本亦作“并肩而驱二兽”。足利学校南宋十行本作“禽兽”,而宽延刻本又作“二兽”,乃从古本也。
6 《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戕。”传云“隋銎曰斧”。校勘记曰:“隋銎曰斧,小字本、相台本同。案《考文》古本下有‘方銎曰戕’四字,非也。”
案:阮氏所断之非,除可由《七月》正义、《破斧》传驳之外,又已由敦煌残卷证明。P.2144、2049两写卷《破斧》传皆作“隋銎曰斧,方銎曰戕”。静嘉堂本在“曰斧”下右方旁注“方銎曰戕,本无”,是谓古本有此四字者,而清原家传本已无此四字矣。根据宣贤讲课整理而编写的么毛诗抄》在解释这一句时,也分别对斧、戕作了解释。足利学校藏南宋十行本亦在栏下补写“方銎日戕”四字,插于“隋銎曰斧”之后。宽延刻本传文有此四字,而于栏上注:“明本无方銎曰戕。”此六者足证阮说不确。
7 《小雅·伐木》:“民之失德,乾(食侯)以愆。”笺云:“民尚以乾(食侯)之食获愆过于人,况天子之馔,反可以恨兄弟乎?故不当远之。”
案:P.2514笺云此句无“愆”字,静嘉堂本“愆”字左下旁注“本,无”,笺以“过”释“愆”,不必言“愆过”,疑此“愆”字为衍文,足利学校南宋十行本有此“愆”字,而宽延刻本则无,从古本未改也。
8 《小雅·伐木》:“有酒酒我,无酒酤我。”笺云:“王有酒则沸茜之,王无酒酤买之,要欲厚于族人。”
案:P.2514"族人”后多“之亲”二字。静嘉堂本“酤”字旁注“则,本乍”,即古本有作“王无酒则买之”者,此文义长。前笺已云“酤,买也”。后句中之“酤”字疑为衍文。将经文之词插入已释之词之前,此与前一例情况同类。宽延刻本作“王无酒则酤买之”,是从古本又加入了衍文。
9 《小雅·天保》:“吉蠲为館,是用孝享。”笺云:“谓将祭祀也。”
案:P.2514作“享,胃将祭祀时也”。静嘉堂本“谓”字右上有旁注“享本无”。盖古本“谓”字前均有“享”字。宽延刻本正作“享,谓将祭祀也”。
10 《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笺云:“重云采薇者,丁宁行期也。”
案:P.2514作“重言釆=薇=,丁宁行期”。静嘉堂本“薇”字右下旁注“采薇,本无”。乃谓所见古本有作“重言采薇采薇者”,足利学校南宋十行本作“重言采薇者”,而宽延刻本仍从古本作“重言采薇采薇者”。
于省吾云:“金文、石鼓文及古抄本周秦载籍,凡遇重文不复书,皆作:以代之。如敦煌写本《毛诗,六月》‘既成我服,我服既成’,作‘既成我一服一既成’。”传与经文重文者,亦不复书。如P.2514《小雅,四牡》“将母来谂”,传:“=念也。”此“=”即为“谂”之重文。“集于苞杞”传:“=,狗檻。”即“杞,狗橙”。《釆薇》:“一月三捷”传:“=,胜也。”即“捷,胜也”。
静嘉堂本已不见“=”符,不过也可由其中旁注中的古本文字,推想其原貌。《小雅·蓼萧》:“既见君子,我心写兮。”传:“输写其心也。”静嘉堂本于“输”字旁注“我心写兮,本无”,是知古本传有作“我心写兮,输写其心也”者。由此推测,原本乃“既见君子我=心=写=兮=”,表明“输写其心也”当是为对“我心写兮”的解释,后来“一”符皆脱,今本遂失此“我心写兮”。宽延刻本传正作“我心写兮,输写我心也”。
11 《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笺云:“十月为阳,时坤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此月为阳。”
案:P.2514“时坤”,作“纯巛”,《释文》:“坤,本亦作巛,困魂反。”静嘉堂本“坤”左上方旁注“纯,本无”,谓古本此句有作“时纯坤用事”者。《毛诗抄》引《尔雅·释天》:“十月为阳,本所以名十月为阳者,时纯坤用事,而嫌于无阳,故名此月为阳也。”此盖笺之所本,据此可补人“纯”字。宽延刻本正作“十月为阳,时纯坤用事,故以名此月”。
12 《小雅·出车》:“白天子所,谓我来矣。”笺云:“谓以王命召己,将使为将率也。先出戎车,乃召将率。将率尊也。”
案:P.2514则作“将使我为将率,先出和戎车,乃后召将=率=尊也”,多两“我”字,一“后”字,最为明晰。静嘉堂本无两“我”字和“后”字,而“为”字旁注“本无”。
13 《小雅·杕杜》:“征夫不远”笺云:“不远者,言其来,喻路近。”颇费解。
案:P.2570写卷作“不远者,言其来愈近也”,知今本“喻”乃“愈”之误,“路”则衍文耳。静嘉堂本“喻”字旁注“犹,本乍”,乃知清原家藏本作“不 远者,言其来,犹路近”,亦通。宽延刻本正作“不远者,言其来,犹路近”。
14 《小雅·六月》传:“《南有嘉鱼》废,则贤者不安,下不得其所也。”
案:P.2506及足利学校十行本同,然静嘉堂本“下”字后有旁注“民,本无”,《毛诗抄》亦作“下民不得其所也”。以“下民”对“贤者”,此义为长。而用“下”则所指不明矣。宽延刻本乃作“下民”不误。
15 《小雅·六月》传:“《六月》言周室微而复兴,美宣王之北伐也。”小字本、相台本同。阮校:“案此定本也,正义本无。又正义云:案集本及诸本并无此注。是当以正义本为长,各本皆沿定本之误。”
案:P.2506无此文字。静嘉堂本有。但文后有如下说明:“此注本无。此本此注不读,集本及诸本并无此注耳。”《毛诗抄》:“正义日定本有此注,而《集注》并诸本无此注。唐本有。”据此则当如此。
16 《小雅·六月》:“俨狷狁孔俨,我是用急。”笺云:“此序吉甫之意也。北狄来侵甚至炽,故王以是急遣我。”
案:笺文中之“来侵”,P.2506作“交侵”。静嘉堂本同。足利学校南宋十行本和宽延刻本则均作“来侵”。
17 《小雅·六月》:“有严有翼,共武之服。”传:“严,威严也。翼,敬也。”
案:P.2506传文“威”下无“严”字。静嘉堂本此“严”字下左旁注“本,无”。据此,此“严”字疑为衍文,当作“严,威也”。足利学校南宋十行本和宽延刻本则均作“严,威严也”。
18 《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笺云:“鸟章,鸟隼之文章,将帅以下衣皆着焉。”
案:P.2506"文章”作“文也”。静嘉堂本“章”字右旁注“也,本乍”。依笺释词常例,疑宜为“鸟隼之文也”。
19 《小雅·采芑》:“八鸾跄玱玱。”《传》:“玱玱,声也。”
案:敦煌残卷同。静嘉堂本“声”字下旁注:“鸾,本乍”,即清原家藏本作“鸾声也”。正义解此句“其四马八鸾之声跄跄然”,意同。宽延刻本正作“玱玱,鸶声也”。
20 《小雅·采芑》:“鸩彼飞隼,其飞至天,亦集爰止。”笺云:“隼,急疾之鸟也,飞乃至天,喻士卒劲勇,能深攻人敌也。”
案:P.2506“劲勇”作“至勇”。静嘉堂本“劲”字旁注“至,本乍”,则清原家藏本亦作“至勇”。正义:“定本‘劲勇’作‘至勇’。”又笺接云。“爰,于也,亦集于其所止,喻士卒须命乃行也。”静嘉堂本“命”字右下旁注“而后,本无”,是古本作“喻士卒须命而后乃行也”。宽延刻本正作“喻士卒须命而后乃行也”。
21 《小雅·采芑》:“钲人伐鼓”笺云:“钲也,鼓也,各有人焉。言钲人伐鼓,互言耳。”
案,P.2506“各”字下有“自”字,静嘉堂本同。当作“各自有人焉”。宽延刻本正作“各自有人焉”。
22 《小雅·车攻》:“搏兽于敖。”《校勘记》云:“唐石经、小字本、相台本同。案《九经古义》云:《水经注》引云:薄狩于敖。《东京赋》同。段玉裁云:薄狩。《后汉书·安帝纪》注及《初学记》所引皆可证。薄,辞也。”段氏《诗经小学》云:“经文本作薄狩。”
案:P.2506写卷经文“博”作“薄”,静嘉堂本“博”字旁注“薄,本乍”,即清原家藏本作“薄”。《毛诗抄》:“古本作薄。”
23 《小雅·小宛序》:“小宛,大夫刺宣王也。”正义云:“毛以作小宛诗者,大夫刺幽王也”。《校勘记》:“唐石经、小字本、相台本‘宣’作‘幽’,《考文》古本同。案‘宣’定误耶?”
案:P.2978写卷作“刺幽王”。静嘉堂本亦作“刺幽王也。”《毛诗抄分作“小宛,大夫刺幽王也。”足利学校南宋十行本作“刺宣王”,然“宣”字旁有0,栏上书“幽”字,表明所见古本本为“幽”字,下文中的“刺宣王政教狭小”句“宣”字处,上方亦书“幽”字,同理。又此诗前之《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曼》,后之《小弁》,么巧言》传皆指为刺幽王,独于此处插入刺宣王之诗则甚费解,“宣”字恐为“幽”字之误。宽延刻本正作“大夫刺幽王也”,且于栏上注:“幽王,明本作宣王。”
以上所列,大体为敦煌《诗经》残卷与日本抄本相同或相近而又有助于了解古本原貌者。由于日本的抄本多为重抄本,有些时代晚于敦:隍残卷,可能有些已经部分失去了原貌,下面的例证,足以说明敦煌残卷不可替代的价值。
24 《小雅·四牡》:“翩翩者離,载飞载下,集于苞栩。”笺云:“喻人虽无事,其可获安乎?感厉之。”
案:“感厉之”,语似未完。P.2514“之”字后有“辞”字,读来方感语尽文安。静嘉堂本已脱此“辞”字。《毛诗抄》有“感厉,激害,劝说之意”,乃释“感厉”一词,所据笺文似亦脱“辞”字。
25 《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笺云:“此言其福禄委积高大也。”
案:P.2516笺作“此言其福禄委积:小以成高大也”。即当读作此言福禄委积,积小以成高大也。静嘉堂本、足利学校南宋十行本、宽延刻本都已脱积小以成四字,不如敦煌本之明晰。
不过,日本古抄本中反映的情况,也有与敦煌残卷不尽相同,而与小宋本:相台本等相同者,亦有与现存本不尽一致者,这些都可以为校订传笺提供更多的参照对象。
26 《小雅·皇皇者华》:“载驰载驱,周爰咨诹。”笺云:“大夫出使,驰驱而行,见忠信之贤人,则于之访问,求善道也。”
案:“则于之访问”,“之”字P.2514作“是”,静嘉堂本作“之”,而于“之”字右旁注“是,本乍”。阮校:“小字本、相台本‘是’作之,案‘之’字是也。”宽延刻本作“是”。
27 《小雅·四牡》:“是用作歌,将母来谂。”笺云:“人之思,恒思亲者;再言将母,亦其情也。”
案:P.2514“情”字后漫灭,静嘉堂本“情”字右有旁注:“至,本无。”盖古本有作“亦其情至也者。先已言思亲,再言将母,正以情至之所致,非仅言有其情而已。宽延刻本正作“亦其情至也”。
28 《小雅·采薇》:“行道迟迟,载饥载渴。”笺云:“行反在于道路,犹饥渴,言至苦也。”
案:P.2514同,行字前多一“我”字,且少最后一“也”字。静嘉堂本作“犹饥犹渴”,无“我”字,有“也”字;宽延本同静嘉堂本,且栏上注“明本饥字下脱犹”字。笺仿经语,疑当作“犹饥犹渴”也。
29 《小雅·出车》:“嘤嘤草虫,趕超阜螽。”笺云:“草虫鸣,阜螽跃而从之,天性也。”
案:P.2514“跃”字前有“跳”字。静嘉堂本“天”字右上旁注“其,本子”,盖古本有此“其”字。宽延刻本正作“其天性也”。有“其”字语则更顺畅。
30 《小雅·南陔》等笺云:“至毛公为诂训传,乃分众篇之义各置于其篇端云。”
案:P.2514同。静嘉堂本分字右注:“别,本 于。”是“分”字下当有“别”字也。宽延刻本正作“分别”不误。作“分别”词气为顺。正义引述此句正作“分别”。
30 《小雅·釆芑》:“方叔位涖止,其车三千,旖旎央央。”笺云:“此言军众将帅之车皆备。”
案:P.2506作“此言军群将率之车皆备也”。静嘉堂本作“将帅”,且天“车”字后右旁注:“服,本无”。古本有作“车服皆备”者。考原诗句既言其车三千,继言旖旎央央,所谓车服皆备,正确当也。宽延刻本作“此言军众将帅之车服皆备”不误。
31 《小雅·采芑》:“服其命服。”笺云:“命服者,命为将,受王命之服也。”
案:P.2506同。静嘉堂本“命”右旁注“今,本乍”,盖作“今”字佳,此言方叙,已为将,受王命之服者,亦方叔也,“今”、“命”形近而讹。宽延刻本乃作“命服者,今为将,受王命之服也”。
32 《小雅·采芑》:“大邦为雠”笺云:“大邦,列国之大也。”
案:P.2506同。静嘉堂本则作“列国之大者也”。“者”字右注“本无”。
33 《小雅·吉日》:“悉率左右,以燕天子。”传:“驱禽之左右,以安待天子。”
案:P.2506传“子”字后有“也”字。静嘉堂本无“也”字,而于“子”字左旁注“发,本无”。古本有作“以安待天子发”者。“发”即发射。笺云:“悉驱禽,以顺其左右之宜,以安待王之射也。”正以“射”解其“发”字之意。此外,此句定本无前一“以”字,而P.2506”字顺”作“慎”。“也”字前有“者”字。
以上所列,以笺最多,传次之,经再次之。脱误或者衍文皆有,有些属于虚字,看似可有可无,无关宏旨。不过,近读《毛诗注疏》标点本,发现问题多出于首先没有读通传笺。《小雅,六月》“以奏肤公”,传:“奏,为。肤,大。公,功也。”据《读诗记》引毛传,作“奏,薦”,“为”乃“薦”字形近而讹,则毛公之意,此即言以薦大功之意。北京大学标点本直作“奏为肤大公功也”,未予断开。P.2506作“奏,为也。肤,大也。公,功也”,三“也”字将词语关系分辨得很清楚。后来的本子删掉了前两个“也”字,便不能一目了然。出版现代标点本,让今天的人们都能轻松阅读《毛诗注疏》是很重要的工作,在对传笺正义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就能把它做得更好。
日本古抄本本来来源非一,抄写中又产生讹误,所以在校读时不能不多加小心。江户时代末年山井鼎著《七经孟子考文》,考订《诗经》多利用日本所传古代抄本,然而他所依据的只是足利学校所藏的古抄本。即使如此,《七经孟子考文》及其《补遗》仍给阮元很大影响。继罗振玉之后,杨守敬也是我国最早对日本藏《诗经》抄本予以关注的学者之一。在他为日本求古楼藏《毛诗》二十卷所撰写的题记中业已指出了这一点:“按山井鼎《考文》所藏足利学所藏古本,皆称是隋、唐之遗,独《毛诗》所据本多衍文误字,顾千里遂谓其古本是采《正义》、《释文》而作,而于其绝佳者亦多略之。此本则与山井鼎所记多不合,则如《考文》弟据足利学所藏,非日本古本尽如斯也。”
中国古代典籍传入日本之后,便进入一个不同于其诞生国度的学术环境。日本学人随时关注着新传人的书籍,同时又对原来传人的那些版本抱充分尊重不予割爱的态度。往往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将不同时代的中国古籍保存下来。所以至今我们仍然可以读到数百年乃至千余年前的抄本。尽管敦煌文献是封存在石窟里,而日本抄本是封存在宫廷或者寺庙中,但从远离凡俗深藏旧貌这一点来说,又有相似之处。今天日本学者在研究中很看重那些古代的抄本和刻本,而中国学者则对其中还较少利用。撰此短文,意在步前人之足迹再积跬步也。
(责任编辑 梁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