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精心设计好问题,力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疑、解疑、质疑,自我浅探、合作深探,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谈谈对课堂问题设计类型的思考与理解。
一、 数学问题设计原则
为了保证课堂提问的效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设计问题时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
孔子在谈启发式教学时曾这样论述:“不愤不启,不徘不发”,所以教师要设计能使学生处于“愤”和“徘”的问题,再进行启发、诱导,才会收到最佳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
2、设计的问题要具有目的性
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设计出若干问题,把学生引导到问题的情景之中,使学生经过思考、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其内在的规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使用的知识、解决方法也不尽相同,学习效果也不同。
3、设计的问题要有循序性
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引入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建立联系,是数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教师在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时,应尽可能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步步深入,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4、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准确性和趣味性
所提问题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的知识特点,适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问题的答案也应该是确切清晰的。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另外,提问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师应以丰富有趣的提问来吸引学生,促进其知识内化。
5、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整体性
一堂数学课提问的内容,应是一个有机整体,自始至终每一个问题都应服从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围绕中心问题,设置问题串,问题串中各个问题相辅相成,配套贯通,环环相扣,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6、设计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应该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形成“一对一”的问答场面,避免教师先点名,后提问,这样做会使其它同学袖手旁观,达不到提问的整体效果。
二、 数学问题的类型
为了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教师就要针对知识目标的不同,精心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和梯度,并通过多种形式来呈现问题。按照教学目标的不同可以把问题分成以下几类:
1、识记性问题
识记性问题是指学生需凭对知识点的记忆来回答问题。例如“什么是频率?”“什么是反比例函数?”,这类问题考察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再现所学过的知识,防止遗忘,通过回忆、复述回答此类问题。
2、理解性问题
理解性问题是指学生需要使用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信息加工,通过思考得出答案的问题。例如在学生学习了频数和频率的概念后,让学生思考“频数和频率的关系是什么?”“在何种情况下使用频数这个概念较好,在何种情况下使用频率这个概念较好?”在对概念的比较与甄别中,学生巩固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理解性问题既要求学生能够识别、辨认事实或依据,又要求学生能够说明、解释问题的特征及原因。
3、探究性问题
探究性问题是指学生需要分析已知信息、辨别所需概念、抽象出知识的内在联系、最终得出解决方案。探究性问题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要求很高,它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再认和简单应用,更需要对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
三、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方法
在把握提问的目的、原则的条件下,作为数学教师更要注意结合学生特点和学实际情况来选择和采用恰当的方式,使“问”服务于“学”,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从提问的作用可以分以下几类:
1、复习性提问
即提问与本课相关的旧知识,以此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和表达力,确定学生是否记住和理解所学过内容。这样可以有效地引发学生新的思维活动,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复习性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提问方式,一般在复习课或新概念、新例题教学等新课之前进行。
2、引发性提问
引发性提问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提问形式。常用在新课引入和新知识拓宽等新课之中进行。通常是通过提问,点出学习重点、明确学习目标, 同时,展示问题中所用到的知识点,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指向更集中,求知欲望更强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理解性提问
即对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进行设问,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叙述所学知识,比较相近知识的异同,弄清新知识的含义。
4、应用性提问
即抓住新概念、新知识的某些特征,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某些问题的提问。以此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使之对正在形成的新知识理解得更加详尽和透彻。
四、数学问题设计的方法
一堂课要取得最好的效果,教师必须把握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最终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提高效率。
1、针对教学的重点设计问题
所谓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意义、法则、性质、计算等。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这些知识让学生不仅学会它、掌握它,并能理解它和灵活地运用它。
2、针对教学的难点设计提问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自觉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形成能力,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他们认为难以理解的知识。
3、针对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设计提问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延续、深化和发展。
五、 课堂提问的误区
适合学生实际的提问,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切实际的提问,则会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影响教学的质量。课堂提问中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种:
1、课堂提问的语言不够准确
课堂提问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的准确是至关重要的。所谓准确的语言,就是提问的语言不能有空子,不能含混不清,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出现错误。
2、课堂提问梯度不够
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不同。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提出不同的问题。
3、问题的难度控制不当
问题要有一定难度,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既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
一、 数学问题设计原则
为了保证课堂提问的效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设计问题时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
孔子在谈启发式教学时曾这样论述:“不愤不启,不徘不发”,所以教师要设计能使学生处于“愤”和“徘”的问题,再进行启发、诱导,才会收到最佳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
2、设计的问题要具有目的性
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设计出若干问题,把学生引导到问题的情景之中,使学生经过思考、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其内在的规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使用的知识、解决方法也不尽相同,学习效果也不同。
3、设计的问题要有循序性
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引入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建立联系,是数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教师在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时,应尽可能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步步深入,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4、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准确性和趣味性
所提问题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的知识特点,适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问题的答案也应该是确切清晰的。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另外,提问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师应以丰富有趣的提问来吸引学生,促进其知识内化。
5、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整体性
一堂数学课提问的内容,应是一个有机整体,自始至终每一个问题都应服从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围绕中心问题,设置问题串,问题串中各个问题相辅相成,配套贯通,环环相扣,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6、设计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应该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形成“一对一”的问答场面,避免教师先点名,后提问,这样做会使其它同学袖手旁观,达不到提问的整体效果。
二、 数学问题的类型
为了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教师就要针对知识目标的不同,精心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和梯度,并通过多种形式来呈现问题。按照教学目标的不同可以把问题分成以下几类:
1、识记性问题
识记性问题是指学生需凭对知识点的记忆来回答问题。例如“什么是频率?”“什么是反比例函数?”,这类问题考察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再现所学过的知识,防止遗忘,通过回忆、复述回答此类问题。
2、理解性问题
理解性问题是指学生需要使用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信息加工,通过思考得出答案的问题。例如在学生学习了频数和频率的概念后,让学生思考“频数和频率的关系是什么?”“在何种情况下使用频数这个概念较好,在何种情况下使用频率这个概念较好?”在对概念的比较与甄别中,学生巩固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理解性问题既要求学生能够识别、辨认事实或依据,又要求学生能够说明、解释问题的特征及原因。
3、探究性问题
探究性问题是指学生需要分析已知信息、辨别所需概念、抽象出知识的内在联系、最终得出解决方案。探究性问题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要求很高,它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再认和简单应用,更需要对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
三、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方法
在把握提问的目的、原则的条件下,作为数学教师更要注意结合学生特点和学实际情况来选择和采用恰当的方式,使“问”服务于“学”,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从提问的作用可以分以下几类:
1、复习性提问
即提问与本课相关的旧知识,以此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和表达力,确定学生是否记住和理解所学过内容。这样可以有效地引发学生新的思维活动,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复习性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提问方式,一般在复习课或新概念、新例题教学等新课之前进行。
2、引发性提问
引发性提问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提问形式。常用在新课引入和新知识拓宽等新课之中进行。通常是通过提问,点出学习重点、明确学习目标, 同时,展示问题中所用到的知识点,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指向更集中,求知欲望更强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理解性提问
即对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进行设问,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叙述所学知识,比较相近知识的异同,弄清新知识的含义。
4、应用性提问
即抓住新概念、新知识的某些特征,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某些问题的提问。以此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使之对正在形成的新知识理解得更加详尽和透彻。
四、数学问题设计的方法
一堂课要取得最好的效果,教师必须把握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最终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提高效率。
1、针对教学的重点设计问题
所谓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意义、法则、性质、计算等。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这些知识让学生不仅学会它、掌握它,并能理解它和灵活地运用它。
2、针对教学的难点设计提问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自觉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形成能力,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他们认为难以理解的知识。
3、针对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设计提问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延续、深化和发展。
五、 课堂提问的误区
适合学生实际的提问,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切实际的提问,则会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影响教学的质量。课堂提问中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种:
1、课堂提问的语言不够准确
课堂提问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的准确是至关重要的。所谓准确的语言,就是提问的语言不能有空子,不能含混不清,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出现错误。
2、课堂提问梯度不够
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不同。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提出不同的问题。
3、问题的难度控制不当
问题要有一定难度,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既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