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袄,擎起岁月的精神丰碑(外一篇)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a5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家的衣柜里,有一件棉袄,军绿色的,它是父亲的棉袄。
  它显得很破旧,款式很落伍,没有人再穿着它,但它始终被我们很好地保存着。它被套在柔软的塑料袋里,垂挂在衣柜的架子上。仿佛是一件传家宝,我们几经搬家,丢掉了很多难以割舍的物件,但唯独这件破旧的军绿色棉袄,始终稳如泰山——它在我们家人心里的分量,真的有如泰山一般的分量和地位。
  这件棉袄跨越两个世纪,存在已经有60多年。它的出身来历非同一般。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新中国成立初,百废待兴。特别是广大农村,生产力落后,经济凋敝,物资极为匮乏。勉强维持家人的生存已是相当困难。在那个“无粮票没饭吃、无布票没衣穿”的时代,不要说一件棉袄,就是一块粗布都是很难得的。当时父亲和大多数农民一样,在生产队参加集体劳作,记工分,分口粮。由于生产条件相对落后,生产力低下,集体的收成常常无法满足村里人的基本生活问题,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是常有的事情。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父亲却获得了一件棉袄的以示褒奖。
  棉袄怎么来的,有一段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的往事。


  那年,正好到了集体稻田采收的季节,生产队收割回来的稻谷已经脱粒,并已晒了一天的太阳,如果照这样的天气下去,再足足晒上两天,这一批稻谷就可以入库封仓了。这些稻谷可是整个生产队这一季的口粮,是全村人生存的保障。当时农村没有什么天气预报信息,一切都是看云看天和风向来预判天气。傍晚收好晒场的稻谷后,人们通过看云判断第二天应该是晴天,为了不重复搬进搬出,人们决定将稻谷堆在晒谷场上,只用了几张竹席遮挡深夜的露水。惯于看天象预判天气的农人,也有看错的时候。当天夜里,辛苦劳作一天的村民早已沉沉入睡。突然狂风骤起,电闪雷鸣,一场暴雨就要来临。没有人察觉到这异样的天气变化。随风摇摆的树枝刮擦着屋顶发出的响声把父亲从梦中惊醒,他觉察到大雨将至立即起身呼喊村民起来收谷子。可能是风太大,树叶太响,或者是父亲由于慌张声音不够洪亮,他一路跑向晒谷场,一路呼喊村民,却鲜有人跟随而来。父亲一边把谷子往仓库方向扒,一边用竹席遮盖裸露的部分,并不停地高喊。父亲孤身奋战许久后,村民才带着惺忪的睡眼陆续赶来。随后,在生产队长的带领下一众村冒着已经开始滴落的雨滴齐心协力,很快便将稻谷转移到屋内,避免了集体的粮食被雨水冲走的危险。如果不是父亲一个人提早到场转移,集体的粮食可能有大部分“泡汤”,整个生产队就得面临巨大的困惑。为了褒奖父亲,生产队决定给予父亲有史以来的最高奖励,这一决定获得集体的同意。这件绿色的棉袄,就是父亲获得的奖励。
  勤劳勇敢,集体利益至上,这是深深镌刻在父亲心域里的高尚品质。在生产队,父亲当过记分员、仓库管理员、生产队管事等,但从不假公济私,从不干有损集体利益的事。即便是全家人挨饿受累,守着米仓的父亲也不曾偷拿过生产队一粒稻米。
  大哥、大姐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正逢三年困难时期。
  那时家里早就断粮,没有任何可以果腹的食物。田地里、山坡上,能挖来吃的菜根和野草也都被挖光。一家人被饥饿折磨得奄奄一息。父亲想到了家里的那件绿色棉袄。他把棉袄小心翼翼地折叠好,装进麻袋。父亲是想拿棉袄去换些米面。然而刚走出门去,父亲又折返回来。这件棉袄对父亲来说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信仰,甚至是一种与艰难对抗的力量源泉。他起初只是想拿去典当,但父亲想到照当时的困难情况来看,或许这辈子也没有能力能把这件棉袄赎回来。想到这里,父亲犹豫了。毕竟,这件棉袄在当时是父亲唯一拥有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思虑再三后,父亲还是毅然抱着棉袄走出了家门。他用这件棉袄从朋友那里换来了三斤面粉和树斤鸡蛋,把一家人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父亲一直把这件棉袄视为荣耀和尊严,但在养家糊口的责任担当面前,他放下了个人的荣耀和自尊,我想这就是父亲作为一家之主的隐忍和担当。
  苦难的时期,人们一心只为生计奔波。父亲大概也忘了他曾用绿色棉袄换面粉鸡蛋这事。随着改革开放的来临,人们的日子越来越好,父亲这才惦记起他的绿色棉袄。他试探着向当年换给他面粉和鸡蛋的朋友询问棉袄的下落,朋友坦言,那件棉袄他一直保存著,父亲开口说想买回来,但那位朋友却说多少钱都不肯卖。父亲也毫无怨言,毕竟当年肯拿出粮食来换棉袄的人,也只有这位朋友。
  “多少钱都不卖,因为它本来就是你的,我只是帮你保管。”
  朋友的话,瞬间让父亲热泪盈眶。他对父亲说,他知道父亲的事迹和为人,很尊敬他,所以才肯勒紧自家裤腰带拿出面粉鸡蛋救济,但为了不让父亲失去尊严,才留下棉袄作为当品。他一直都保管着这件棉袄,他深知,父亲终有一天是要来讨回的。
  因为经历这一茬,父亲的这件绿色棉袄,不仅代表着父亲勤劳善良、热爱集体的品质,体现父亲在家庭责任面前的隐忍和担当,它还是父亲和朋友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多少年过去了,这件棉衣早已破旧老化,但父亲却始终把它带在身边。
  抚今追昔,忆苦思甜,父亲经常拿棉袄的故事告诉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告诉我们真挚的友情值得一辈子珍惜。父亲守卫着的,当然不仅仅是一件棉袄。
  世事沧桑,岁月变迁。父亲仙逝已近两年。如今,这件棉袄传到我的手里,我亦会继续守着这件沉重的棉袄,因为它,筑造起岁月长河中一座恢弘的精神丰碑!
  蔓延在乡村大地上的本真
  那些自然而然在广西乡村延续了百年的淳朴民风,一直简单而严谨地存在着,从不受外界的影响,也从未有过改变。
  ——题记
  当很多怀揣着优越感的城市人为了蝇头小利而苦心钻营时,守着良田过着朴素日子的村民却大度地让出既得的好处;当身处商海刚经历了尔虞我诈的生意人长吁短叹世态炎凉时,在广西的一些农村,人们依然保持着互助、亲善邻里的和谐关系。可以说,农村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民风,着实是烦躁的世界外一股清爽的溪流,给人以感动和震撼。   去年春节,我受朋友的邀请一同前往南宁市三塘镇的一个小村庄参加村民的开年活动。我的朋友是在生意场上叱咤风云,名下产业众多,一到过年,很多人邀他去参加各种饭局和活动,他都断然拒绝。但那次去村里参加开年活动,显然是他主动争取的,他兴致勃勃地准备了几捆鞭炮,还有各种水果礼盒等,而且还亲自驾车。随车就带了几个要好的朋友。我原本对去乡下参加开年活动没有多大兴致,但看到朋友这样重视这一行程,也因此对此充满了期待。
  车刚进入到村道,就给了我一个惊喜,一路上都是前往村庄参加开年活动的车辆,好不热闹。虽然道路狭窄,车多拥堵,但村里人看到有车辆进村,都很自觉地互相礼让,秩序井然。我们一路慢行来到做客的主人家,主人家早已在门口迎候。我的朋友肩扛鞭炮,从公路边一直铺到主人家门口。我们踩着鞭炮噼里啪啦的热闹走入主人家中。前来参加开年活动的人早已挤满了屋子。主人还特意请来亲戚朋友端茶倒水招呼客人。后来得知村庄里的家家户户都会在开年的喜气日子邀请认识的亲戚朋友来家中做客。村里流传着这样的传统,开年时客人越多,来年生活事业越旺。所以不管是初次见面还是老熟客,只要到家里做客,都受到至高的礼待。客人不管身份地位如何,也不管身家几许,都一视同仁。不同身份,不同口音,不同阶层的人坐在一桌,一样喝酒吃肉,其乐融融。
  在村里,开年待客宴请的习俗已经流传了上百年。在这样的氛围里,大家都怀着同样简单的心态,共享欢乐时刻,并真诚送出祝福。在这样的氛围里,你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纯粹,随性。怪不得我的朋友会这么认真对待开年这个活动。我想下次有这样的机会,我还是会乐意前往的。
  有了这次进村参加开年活动的体验,我对农村保留下来许多传统活动都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去年“五一”期间,我跟随朋友去钦州灵山旧州喝喜酒,这次经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朋友一样,我也是第一次参加当地的婚礼,所以不太了解当地习俗,在驱车前往的路上,我们一路讨论该封多少红包,该包多少礼。同行的还有另外一个朋友,她做事比较细心。她建议多包点份子钱,免得丢了面子,失了礼数,还说我们是一人受邀三人同往,按理应该包三份随礼钱。但我那个朋友则认为,我们都是他邀请去的,也不是受邀嘉宾,只是随行前往,无需随礼钱,一切由他负责即可。我出生在农村,对农村的婚礼习俗还是有些了解的,农村去喝喜酒的除了包红包,还要随礼鸡、布匹之类的实用物品。我们一路讨论,最终还是决定多随点份子钱了事。
  钦州灵山旧州的农村婚礼习俗依然保留着传统的风俗和仪式。一对新人在双方亲戚、晚辈、伴郎伴娘队伍的陪同下,从家里一路走到村中祠堂,拜过祠堂拜父母长辈,拜众过乡亲们后,婚礼的酒席才在欢声笑语中开始。这里习惯吃流水席,从中午一直吃到晚上,来的客人有空位就落座,吃饱就走,走了一批又来一批。很奇怪,我们在婚礼活动现场竟然找不到收礼的人。我们问了一些前来喝喜酒的其他人,他们都说拿了什么东西来,就放在祠堂旁边的空地上就行,会有人收走的。我们说,那主人怎么知道谁给了谁没给呢。他们都回答说,大家都给的,没有谁不给的,谁给了就给了,谁不给也就不给了,不用那么在意的。我们问随礼钱交给谁,他们都说不懂,想来他们来喝喜酒都是不随份子钱的。
  我们只好硬着头皮,很尴尬地去问新郎的直系亲属,他们都说只要来喝喜酒就好了,不用随份子钱。我们觉得很意外,新郎家竟然這样回答,难道是哪些地方我们做得不好吗?我们确实除了准备红包外没有准备别的,我们又往红包里多塞了几百元,此时份子钱已有上千元了。虽然新郎家不肯收份子钱,但我们最终还是生硬地塞给了他们。
  按照当地的风俗,我们也找了空位置落座,与当地村民一起喝酒吃饭,举杯祝福新人。席间我也问了当地村民关于份子钱的事,他们都说他们村喝喜酒不用随份子钱,几百年来都是这样。外地的朋友不懂这习俗,来喝喜酒时随了份子钱,主人家还是会退回去的。我们心生狐疑。
  吃过佳肴,敬祝过新人,酒足饭饱之后,我们向主人家告别,主人果然退回了份子钱,还说如果我们当面不收回,他们还是要亲自送上门来的,为了避免给他们带来更多麻烦,他们请我们当面收回刚才进门随的份子钱,我们只好遵从当地习惯,又把随出去的份子钱收了回来。
  返程路上,我们打开红包看到,我们随的1200元红包竟一分不少。我们几人不禁异口同声发出感叹:他们竟然真的不收份子钱。感叹之余,我们也为自己来时路上为到底应该随多少份子钱而纠结一事而心生羞愧。
  也许,习以为常的礼数让我们对“反常的”乡村习俗感到诧异,但不管时代怎么变化,在广西的一些乡村土壤里,依然保留着孕育传统文明的养分,人性最本真的光辉在这里得以传承。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南方不少的大山都被冠上“南天一柱”的名号,但是真正够得上这称谓的其实不多,而桂林王城的独秀峰,应该是这不多当中最名副其实的一个。所谓“南天一柱”,必须跟人有关,而跟人有关的这一称谓,肯定不是一般的蓑尔小民能够担当得起的。桂林独秀峰所在的地方就是明朝镇守一方的藩王王府所在地,当然担当得起“南天一柱”的称谓。其他地方的山峰能有这样的故事和人物吗?  要说桂林王城独秀峰,先得了解王城。王城的准确名称,应
期刊
铁穆尔《牧人、水手和海岬老人》  原载《民族文学》2018年10期  哇德玛赛让《土乡五章》  原载《西部散文选刊》2018年第3期  杨晓景《壶口,一首荡气回肠的大歌》  原载《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4期  凌鹰《一路风花,一路雪月》  原载《湖南文学》2018年第12期  艾星良《洗马湖畔的那棵柳》  原载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艾贝保·热合曼《新疆处处瓜果香》  原载《东北之窗》
期刊
一  在西行去青海湖的途中,要经过很多风景区,塔尔寺、日月山都很著名。我们到达日月山的时候是上午10时,阳光有些灼热,但高原的风也有些硬。附近的宾馆饭店里还生着炉火,一是用来烧开水,二是用来晚上御寒。可见高原是一天有四季了:早穿棉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  风景优美的日月山是我国自然地理上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分界线,是湟源、共和两县的交界处,是我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黄土高原
期刊
春花秋月称作赏,夏云冬雪叫做观。  赏与观还是有区别的,赏显得有些局促,而观就开阔多了。观有洋洋洒洒蔚为大观的感觉。观雪对我来讲兴趣极大,可能与写书法有关,下雪时总能写出感觉不错的作品。  前年冬天北京一百多天无降水记录,去年亦如此,冬天没有冬天的感觉,燥冽的冬日灰朴朴的,在这样的冬日里,缺少滋润的城市总显得那么清瘦。在北方观冬雪,有一种优越感,时时回忆雪中的一些情趣,雪不仅有情思,还有回味,它能
期刊
自儿时就养成的任性是在责任制前一年腊月二十五这天开始得到转变的。  这年队里烧了几窑瓦,又卖了一批树木,经过预算,除了个别几户还欠队里的钱,大部分人家都分到钱了。我们家也是第一年从欠钱户成了进钱户。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当父亲揣着一百一十元的巨款回家时,我和姐妹真是喜出望外。父亲并没有像我和姐妹一样兴奋异常,他把钱递给母亲时叹口气说,钱是分了,这点钱连水都搅不浑,能做什么呢?你看着办吧!母亲接过钱,开
期刊
一  一株嫩草,那是春的眼,已在古村的马头墙上睁开。它经受住了一场场风雨雷电的恐吓,终于看到了一弧七彩流溢的美丽彩虹悬挂在蔚蓝的天空上。  一只白色的仙鹤,从逶迤连绵的远山升起,从沧桑历史的云烟中升起;穿越了千年的岁月沧桑,寻觅到了一個个明媚典雅的春天,终于降落到一座被岁月浸染的古村的马头墙上。它嗷叫,又飞翔,飞翔在风雨迷蒙的天空,那是一个黑白交替的时空。  一棵狗尾巴草,探出它那调皮的头颅,在古
期刊
贾平凹《我不是个好儿子》  原载《当代》微信公众平台(2018年12月16日)  阿来《一团美玉似的敦煌》  原载《青年作家》2018年第1期  王族《边疆食单》  原载《星火》2018年第5期  王诚林《幽幽漓江》  原载2018年12月28日《南宁日报》  祁建青《青稞灿烂的黄金盆地》  原载《青海日报》  李光泽《赁窑记》  原载《西部散文选刊》2018年第6期  梅雨墨《爱的寂寞与荒凉》 
期刊
夏天,凌晨四点天就蒙蒙亮了。四点半左右,院里的燕子,麻雀就睡醒了,柿子树上有了鸟鸣,等到喜鹊来的时候,树叶都亮了。小狗贴着卧室的窗外睡,一直打着呼噜。  “小狗”长的小,年龄不小了。2008年出生一个月就送来我喂养。取名“可可”,可爱之意。  不规则的黑白花,来自生命的延续。小嘴巴是“地包天”,和鼻子一样的纯黑色。听说吃猪肝小狗不流眼屎。于是猪肝是隔三差五必备的狗粮。眼球黑而透彻,只有在斜视的时候
期刊
“心里有一个你,不知如何说起;  梦里有一个你,我的心又起涟漪……”  每每听到这首邓丽君唱的歌,整个人就沉浸在其中。久久地、久久地不能自己。凄迷、忧伤、哀婉、思念等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初听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有一份感情,止于唇间,掩于岁月;有一抹情愫,只关山水,无关风月;有一种沉香,不问繁华,只问初心。  你是我的一杯芽色的清茶,茶韵氤氲,温婉如玉。素心如雪,滋润了流年蒹葭的思念与情
期刊
说起老家桃源的传统文化,有三样东西在记忆中特别深刻,那就是看龙灯、观狮舞、听渔鼓。  近年来龙灯和狮舞还偶尔可见,渔鼓却几乎绝迹。大年初三早上,正准备出门拜年,远远看见一老人怀抱渔鼓筒远远走来,给我莫大惊喜,赶快招呼家人来看。  结果大失所望,老人怀中渔鼓为一高强度塑料筒,底部蒙皮也是塑料,左手所持单钹残缺一块,右手拿一根木筷,敲击、拍打声音干涩刺耳,说唱全为求财讨好之语,几不成调。心中哑然失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