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经济对公路行车服务质量的需要,实现公路工程的预期使用寿命和功能,就必须加强公路的养护管理。
关键词:公路养护 管理 发展
0 引言
公路养护与管理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公路网总体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公路养护技术进步的主导作用显著增强,公路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公路管理法规体系基本健全,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公路养护工程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1 公路养护管理总体要求
1.1 实施养护作业的强制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第四章第三十五条规定:“公路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对公路进行养护,保证公路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1.2 养护对象的广泛性、全面性。普通公路的养护包括路基、路面、桥涵、绿化、交通工程及沿线附属设施等。
1.3 养护作业措施的针对性、机动性与时效性。公路养护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公路预防性养护的同时,对出现的病害应快速、及时进行修复,使其经常处于完好状态;养护工艺、操作规程严格按《公路养护技术规范》执行,且在作业区域按《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要求采取安全措施。
1.4 养护手段、技术的专业性和创新性。社会的发展对公路养护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只有不断运用先进机械,不断引进先进工艺和新材料,才能满足需要。
1.5 养护总投入较大、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普通公路养护对象自身价值较高,为保持或恢复养护对象使其达到技术标准和必需的服务水平,所需投入较大。直接从事养护工作的作业人员及管理人员必须对养护对象的技术构成、方案和措施十分熟悉,综合素质要高。
2 公路养护管理现状
2.1 养护管理体制不顺。目前我国普通公路的养护管理大多仍采用事业型的管理体制,养护经费依靠上级拨付,资金支付采用拨款方式,不利于社会市场形成,不利于社会融资,严重影响养护技术的革新与管理机制的创新,制约着养护质量的提高和养护规模的扩大。
2.2 养护运行机制落后,养路与养人的矛盾日益加剧。由于对养护管理效益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它只带来社会效益,不创造经济效益。因此,对养护资金投入信心不足,对科技进步重视不够。加之养护队伍过于庞大臃肿,消耗大量资金,致使公路不能按需养护。
2.3 缺少统一的养护定额与科学的评判标准。截止目前,我国尚没有出台针对普通公路养护管理的全国统一的养护定额,养护经费支出缺乏科学的控制标准、随意性大;养护质量考核仍然沿用过去的“好路率”指标,没有充分考虑其他社会服务因素。
2.4 养护机械配套率不足,养护科技含量低。大多养护作业仍采用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组织形式,全面进行机械化专业化养护局面尚未形成;再者,普遍认为公路养护只需简单体力劳动,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推广不力。
2.5 对《公路法》的宣传普及力度不够,国民爱路护路意识不强。
2.6 养护生产人员和养护管理人员总体素质普遍偏低。
3 公路养护管理发展对策
按照系统理论观点,公路养护管理是公路建设的延续和发展,对公路使用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随着国家公路网结构的日趋完善,养护管理在整个公路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将更显重要。
3.1 养护运行机制改革对策
3.1.1 顺应普通公路发展趋势和特点,在建立普通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时优先考虑集中统一原则。集中是指领导权的集中,要求必须实施严格的分级管理;统一主要是指对普通公路的养护管理要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评判标准、统一计量定额。
3.1.2 建设专业化的养护队伍。只有人员精干、技术全面、训练有素、机械配套、安全措施完备的专业化养护队伍,才能完成普通公路的正常养护和突发事件的公路养护提供大量、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为公路交通的发展、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3.1.3 建立科学的公路养护技术决策机制和质量评判指标。决策由经验型向专家系统型转变,建立并完善普通公路养护管理数据库,充分发挥“路面管理信息系统”、“桥梁管理信息系统”及“养护维修工程专家决策系统”的指导作用;养护质量评价标准从“好路率”指标向综合服务指标转变,对普通公路的使用能力与服务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3.2 养护管理技术发展对策 先进、适用的养护技术,保证了普通公路的正常使用,而规范、科学、高效的管理使普通公路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面向21世纪的普通公路养护管理,必须打造强大的技术支持平台。利用“交通地理信息系统”促进公路养护管理现代化。由于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空间信息数字化,并使这些信息可视化,通过功能强大的软件,使公路沿线三维空间分析直观简明,数据管理便捷高效,为公路养护提供大量、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为公路交通的发展、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利用高科技检测技术促进工程质量监测和公路养护智能化,通过利用高精度传感器、雷达技术、超声波等高科技手段,实现人工检测向自动化检测发展,由破损类检测向无损检测技术发展,使公路质量的检测、评估和病害分析更加快捷,使公路养护更加经济合理。推广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路面耐久性,延长公路使用寿命。目前,我国公路建设中采用的改性沥青、土工合成材料、乳化沥青、稀浆封层等技术,改善了公路桥梁等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可以达到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实现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3 养护管理机械化对策 养护机械化是公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养护机械化是实现普通公路使用功能,提高服务水平的关键。必须不失时机地抢抓目前我国公路大发展的机遇,立足养护作业机械化、专业化,不断提高公路养护机械的装备率、配套率。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电子显微技术,开发节能、高效、低噪声、低污染且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养护机械;研究开发故障自动监控系统,提高养护机械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易操作性。养护机械向多功能综合型方向发展,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益。提高养护机械的制造技术和工艺水平,确保产品质量,延长使用寿命。积极面向社会,融纳社会资金,培育机械化、专业化养护市场,扩大公路养护竞争范畴。
3.4 养护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对策 公路执法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治路;社会应加大对养护管理行为的监管。按照《公路法》的条款内容,加快制订适合中国特色的普通公路养护管理条例,使普通公路公益性属性得到充分保障。加强政府对公路行业的监管力度。明确公路主管部门在行使合法权力(如收费权、执法权等) 的同时,必须依法履行公路养护义务和责任。公路养护实行社会监理、政府监督。
3.5 营造公路文化氛围 公路文化也是一种企业文化。所谓企业文化建设,实际上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是一种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的理念和方法。最终它是一个企业精神风貌和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反映。企业文化的核心问题是要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企业文化使企业中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长期根植于员工心中,对员工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要塑造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就要尊重员工、关心员工,千方百计地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企业的经营目标、战略决策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增加领导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4 结束语
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经济对公路行车服务质量的需要,实现公路工程的预期使用寿命和功能,就必须加强公路的养护管理。我们必须从公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研究现代化公路养护管理对策,探索出公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赵宝平.我国公路养护机制改革措施综述[J].交通标准化.
关键词:公路养护 管理 发展
0 引言
公路养护与管理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公路网总体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公路养护技术进步的主导作用显著增强,公路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公路管理法规体系基本健全,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公路养护工程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1 公路养护管理总体要求
1.1 实施养护作业的强制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第四章第三十五条规定:“公路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对公路进行养护,保证公路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1.2 养护对象的广泛性、全面性。普通公路的养护包括路基、路面、桥涵、绿化、交通工程及沿线附属设施等。
1.3 养护作业措施的针对性、机动性与时效性。公路养护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公路预防性养护的同时,对出现的病害应快速、及时进行修复,使其经常处于完好状态;养护工艺、操作规程严格按《公路养护技术规范》执行,且在作业区域按《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要求采取安全措施。
1.4 养护手段、技术的专业性和创新性。社会的发展对公路养护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只有不断运用先进机械,不断引进先进工艺和新材料,才能满足需要。
1.5 养护总投入较大、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普通公路养护对象自身价值较高,为保持或恢复养护对象使其达到技术标准和必需的服务水平,所需投入较大。直接从事养护工作的作业人员及管理人员必须对养护对象的技术构成、方案和措施十分熟悉,综合素质要高。
2 公路养护管理现状
2.1 养护管理体制不顺。目前我国普通公路的养护管理大多仍采用事业型的管理体制,养护经费依靠上级拨付,资金支付采用拨款方式,不利于社会市场形成,不利于社会融资,严重影响养护技术的革新与管理机制的创新,制约着养护质量的提高和养护规模的扩大。
2.2 养护运行机制落后,养路与养人的矛盾日益加剧。由于对养护管理效益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它只带来社会效益,不创造经济效益。因此,对养护资金投入信心不足,对科技进步重视不够。加之养护队伍过于庞大臃肿,消耗大量资金,致使公路不能按需养护。
2.3 缺少统一的养护定额与科学的评判标准。截止目前,我国尚没有出台针对普通公路养护管理的全国统一的养护定额,养护经费支出缺乏科学的控制标准、随意性大;养护质量考核仍然沿用过去的“好路率”指标,没有充分考虑其他社会服务因素。
2.4 养护机械配套率不足,养护科技含量低。大多养护作业仍采用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组织形式,全面进行机械化专业化养护局面尚未形成;再者,普遍认为公路养护只需简单体力劳动,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推广不力。
2.5 对《公路法》的宣传普及力度不够,国民爱路护路意识不强。
2.6 养护生产人员和养护管理人员总体素质普遍偏低。
3 公路养护管理发展对策
按照系统理论观点,公路养护管理是公路建设的延续和发展,对公路使用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随着国家公路网结构的日趋完善,养护管理在整个公路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将更显重要。
3.1 养护运行机制改革对策
3.1.1 顺应普通公路发展趋势和特点,在建立普通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时优先考虑集中统一原则。集中是指领导权的集中,要求必须实施严格的分级管理;统一主要是指对普通公路的养护管理要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评判标准、统一计量定额。
3.1.2 建设专业化的养护队伍。只有人员精干、技术全面、训练有素、机械配套、安全措施完备的专业化养护队伍,才能完成普通公路的正常养护和突发事件的公路养护提供大量、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为公路交通的发展、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3.1.3 建立科学的公路养护技术决策机制和质量评判指标。决策由经验型向专家系统型转变,建立并完善普通公路养护管理数据库,充分发挥“路面管理信息系统”、“桥梁管理信息系统”及“养护维修工程专家决策系统”的指导作用;养护质量评价标准从“好路率”指标向综合服务指标转变,对普通公路的使用能力与服务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3.2 养护管理技术发展对策 先进、适用的养护技术,保证了普通公路的正常使用,而规范、科学、高效的管理使普通公路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面向21世纪的普通公路养护管理,必须打造强大的技术支持平台。利用“交通地理信息系统”促进公路养护管理现代化。由于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空间信息数字化,并使这些信息可视化,通过功能强大的软件,使公路沿线三维空间分析直观简明,数据管理便捷高效,为公路养护提供大量、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为公路交通的发展、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利用高科技检测技术促进工程质量监测和公路养护智能化,通过利用高精度传感器、雷达技术、超声波等高科技手段,实现人工检测向自动化检测发展,由破损类检测向无损检测技术发展,使公路质量的检测、评估和病害分析更加快捷,使公路养护更加经济合理。推广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路面耐久性,延长公路使用寿命。目前,我国公路建设中采用的改性沥青、土工合成材料、乳化沥青、稀浆封层等技术,改善了公路桥梁等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可以达到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实现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3 养护管理机械化对策 养护机械化是公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养护机械化是实现普通公路使用功能,提高服务水平的关键。必须不失时机地抢抓目前我国公路大发展的机遇,立足养护作业机械化、专业化,不断提高公路养护机械的装备率、配套率。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电子显微技术,开发节能、高效、低噪声、低污染且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养护机械;研究开发故障自动监控系统,提高养护机械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易操作性。养护机械向多功能综合型方向发展,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益。提高养护机械的制造技术和工艺水平,确保产品质量,延长使用寿命。积极面向社会,融纳社会资金,培育机械化、专业化养护市场,扩大公路养护竞争范畴。
3.4 养护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对策 公路执法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治路;社会应加大对养护管理行为的监管。按照《公路法》的条款内容,加快制订适合中国特色的普通公路养护管理条例,使普通公路公益性属性得到充分保障。加强政府对公路行业的监管力度。明确公路主管部门在行使合法权力(如收费权、执法权等) 的同时,必须依法履行公路养护义务和责任。公路养护实行社会监理、政府监督。
3.5 营造公路文化氛围 公路文化也是一种企业文化。所谓企业文化建设,实际上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是一种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的理念和方法。最终它是一个企业精神风貌和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反映。企业文化的核心问题是要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企业文化使企业中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长期根植于员工心中,对员工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要塑造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就要尊重员工、关心员工,千方百计地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企业的经营目标、战略决策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增加领导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4 结束语
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经济对公路行车服务质量的需要,实现公路工程的预期使用寿命和功能,就必须加强公路的养护管理。我们必须从公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研究现代化公路养护管理对策,探索出公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赵宝平.我国公路养护机制改革措施综述[J].交通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