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正能量讲“南村群童”之浅见

来源 :颂雅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su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具有高度人民性的脍炙人口诗篇。
  公元756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期间,杜甫历尽险阻,艰苦备尝,亲眼看到人民疾苦。公元760年,“安史之乱”未平,杜甫由陕西漂泊至成都,经亲友帮助,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造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一个安身的处所。谁知次年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茅草,一夜秋雨,浇透了室内衣被。漫漫黑夜,百感交集,诗人由自身的遭遇,想到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善良宏愿,乃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首诗,写的是杜甫茅屋被秋风吹破,表现的却是他忧国忧民,舍己为人的思想感情。但是,原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教学参考书》P147对该诗第二段作这样的讲解:……在风破茅屋的情况下,加上顽童“戏谑”,诗人的心情更加痛苦;原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P168:“面对顽童的……”,P174:“隔溪南面一伙暴寡凌弱的小子”;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P338:“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他却真的动了肝火”,P346:“第二段写一群顽童不听呼唤……还公然地抱着茅草大摇大摆地走着,故意气我”。对“南村群童”的这种种说法,我颇感值得商榷。
  第一,从写作背景来看,“顽童戏谑”的说法是不切实际的。诗人写作此诗,是在“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日益衰败,兵荒马乱,百姓过着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被秋风吹破茅屋的不只杜甫,还有其他贫寒百姓。对于他们来说,要不是十分需要的话,其孩子怎么会冒着狂风抱走茅草。抱茅群童,岂能简单地说成是有意跟杜甫作对的“顽童”?贫困不堪的孩子,还会作怪“戏谑”吗?《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顽童”和“戏谑”的注释是:顽童,顽皮的儿童;戏谑,用有趣的引人发笑的话开玩笑。
  第二,从诗的描写角度来看,群童抱茅的情景描写,是诗人从个人观感着笔写作的。“欺我”“忍能”“公然”等描写群童行动的词语,并不是客观描写,而是诗人从个人的心理感受角度进行描写的;也不是作者着意批评群童的缺德,而是诗人目睹茅飞,有的挂林梢、有的沉塘坳,心情十分焦急痛苦之际,又见飞散在地上本可拾回的茅草,却被寒家孩子抱走,勾起诗人由己之苦想到天下人之苦,痛苦更加深沉,同时,想到个人的一点牺牲对“寒士”有益,也是心甘情愿的,于是用诙谐的口吻对“群童抱茅”的情景作一番描述。这是一种既忧又喜的矛盾心理的流露。在诗歌中常常解剖自己的矛盾心理,是杜诗的风格特点之一。
  第三,从诗的照应联系来看,第二段写群童抱茅,既是对第一段茅草被风卷走情况的发展,大大扩展了诗的容量,使诗人由忧己推及到忧人,又为第四段抒情表达愿望打下现实基础。如若“群童抱茅”,不是因家境困苦不堪,不值钱的茅草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十分急需的话,而把其说成“顽童戏谑”“一伙暴寡凌弱的小子”“顽童的趁风打劫”,调皮地跟诗人作对,从而加剧诗人的痛苦,那么,诗的最后部分抒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愿望,便失去了现实基础,成了无根无由的想象,这显然是不合乎诗歌内容的内在联系的。其实,“群童抱茅”的情景及作者心情的描述,是为第四段抒写对“寒士”的美好愿望埋下伏笔。
  第四,从诗的立意来看,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自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体现诗人推己及人,舍已为人的崇高胸怀,从而赋予诗篇宽广的社会意义。“群童抱茅”的情景描写,完全是作者的一种诙谐说法,决不能把“群童”解说成含有贬意的“顽童戏谑”“一伙暴寡凌弱的小子”“顽童的趁风打劫”,否则,不仅诗歌失去了前后照应联系,而且感情基调也不一致,以致损伤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有高度人民性的特点。
  综上浅述,笔者不揣冒昧,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的讲解及译文提出如下拙见,以祈广大同仁赐教。讲解:这一段是对第一段描写茅飞不可收拾惨状的补充和发展。诗人在十分焦急痛苦之际,又眼见飞落在地上本可取回的茅草,却被南村贫寒百姓的一群孩子抱走,由此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对抱走不值钱茅草的群童予以无限同情。于是,诗人从个人观感角度,用诙谐的笔调描写群童抱茅的过程,以及个人极端痛苦的內心世界。译文:南村群童像是欺侮我年迈力衰一样,竟然忍心当面做起“盗贼”来,毫无顾忌地把茅草抱进竹林中,我年老多病,唇焦口燥,想要呼唤劝阻也是显得无能为力。唉!连不值钱的茅草也是贫寒人家所急需,我只好作罢回归,倚着杖子为世道多艰发出深沉痛苦的叹息!
  作者单位:广东省揭阳空港经济区渔湖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融合声音的声乐学习是一门技术活,是围绕咬字、吐字和表达感情而进行的技术活,它主要是通过正确的发声训练和不断的歌曲演唱来逐步完成。声乐学习中必须通过练习发声的途径,学会科学的发声方法,促使自身用声情并茂去演绎歌曲的美妙动人。对于声乐学习中的声情并茂,本人有一些肤浅的体会和思考。  关键词:声乐学习 声情并茂  一、声乐学习中的两点注意事项  1.重视声乐学习前的准备工作。重视声乐学习前的准备工
期刊
摘要:说到童谣,可以称得上是耳熟能详。每个人的童年,都有童谣的陪伴,是我们对世界产生基本认知的重要媒介,例如生活技能、思维方式等,对开发儿童智力,培养综合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基于童谣在每个人成长阶段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对汉语民间童谣蕴含的语言特征进行了阐述,以此领会汉语民间童谣的语言魅力。  关键词:汉语 民间童谣 语言特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学者与专家对汉语民间童谣展开了深入
期刊
授课年级:二年级  教学内容:《三只小猪》  课型:欣赏课  教材分析:  《三只小猪》是一支轻音乐乐队演奏的乐曲,轻松、幽默、诙谐地勾画了三只小猪愉快的生活场景。全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描写盖房子前的准备工作,第二部分描写盖房子时的生活景象,音乐活泼可爱,是一首适合低年级孩子表演的乐曲,具有较强的趣味性。  教学目标 :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欣赏《三只小猪》感受三只小猪音乐形
期刊
摘要:美术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教育者不仅要重视美术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德育知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坚韧的品格,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以促进其实现全面发展。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美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是因为教育者没有意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更不用说德育渗透了。本文主要探究以德育教育为突破口,实现美术教育功能的进一步丰富。  关键词:德育教育 美术教育
期刊
摘要:本文从纹样造型和历史遗迹两方面出发,认为青海省同德县巴沟乡团村宗日遗址出土的“双人抬物”纹彩陶盆的纹样以“双人抬物”这一动作表示了史前人类对太阳的崇拜。  关键词:新时期时代 宗日遗址 彩陶盆 太阳崇拜  1995年,在青海省同德宗日遗址出土,现存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双人抬物”纹彩陶盆,属马家窑文化中的马家窑类型。  “双人抬物”纹彩陶盆高11.3厘米、口径24.2厘米。细泥红陶质。大口
期刊
这部电影紧紧抓住了我。这是我第二次观看这部影片。第一次是电影刚刚上映,内心孤寂的我无比向往剧中诺亚和艾丽的爱情。时隔八九年,我依然记得这部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深刻而真挚的爱情,依然记得那句经典台词:最好的爱情,能唤醒灵魂。过了这么久,突然想看看爱情原来的样子,于是再次观赏这部电影,除了随剧情而心痛、欢欣、感慨外,我似乎还得到了新的启示。  影片开头,是诺亚的独白——他即将去探望艾丽——这时他已经垂垂
期刊
摘要:巴黎Esmod时装设计学院作为世界上第一所服装设计院校,因其卓越的历史与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影响着全世界的服装教育产业。本人借赴法国Esmod学术考察的机会,亲身感受该校独特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希望时尚教育的从业者可以在保有自身特色的同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关键词:法国 Esmod 服装设计教育  巴黎在全球服装创意产业中占据着重要作用,塞纳河水流淌千年,激发着人文主义思潮的涌动,也沉淀了百
期刊
摘要:音乐是表现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艺术,能够为大家带来听觉上的享受。人们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欣赏,可以提高自身的审美趣味,净化心灵,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但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并非是与生俱来的,人只有在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基础上,才能深入、全面、准确地欣赏音乐作品,理解蕴藏的情感。在音乐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对于音乐基本要素的把握至关重要。音乐艺术归根到底是声音的艺术,但在从音乐的思维角度出发,去欣赏音乐作
期刊
摘要:从古至今,高音部分是声乐演唱中的灵魂,也是整个演唱技巧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只有当我们明晰声乐中高音技巧的科学运用,才能更好地诠释高音。在这里,我们根据自身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来浅谈声乐演唱中的高音技巧。  关键词:声乐 高音 演唱技巧  20世纪初期传入中国,并逐步在我国发展和创新,美声唱法的运用无疑是对我国声乐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许多表演艺术者在国际舞台上的精彩演出,更有力地说
期刊
摘要: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主要通过身体来完成各种高难度或优雅的动作,一般都会有音乐作为伴奏。舞蹈虽然是一门视觉上的艺术,但却承载着情感表现的功能,情感能够赋予舞蹈作品丰满灵动的“魂”,是一部舞蹈作品的核心所在,也是一名舞蹈演员踏入更高境界的必要因素。舞蹈演员只有将自身的真情实感融入到舞蹈中去,才能营造出一个丰满动人的情感世界,使舞蹈真正成为一种艺术。  关键词:舞蹈表演 情感 艺术  一、舞蹈表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