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态批评伴随生态哲学的逐渐成熟而在文艺批评中异军突起,并成为当代中国文坛的风向标,其内涵也在日益丰富与拓展。借此批评视野挖掘叶广苓中篇小说《山鬼木客》的生态精神及其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内在的原型意味,以探知叶广苓生态文学写作给予当下社会文化的关怀。
[关键词]山鬼木客 生态批评 生态文学
[中图分类号] I2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6-0042-03
生态批评是一个内容宽泛的伞状批评术语,是以环境为取向的关于文学、文化甚至艺术研究以及指导这些批评活动的相关理论。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文学、文化批评潮流,它是在日益严峻的现实生态危机的催逼下,伴随着生态哲学的逐渐成熟而兴起的。迄今为止,它是对生态危机文化根源最为全面、最为深刻的文化诊断与尝试,其内涵丰富且不断拓展延伸着。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亦有着大批的有责任的作家将作品的关注视角投注于生态中,叶广苓便是其中之一。
一、梦想的升腾与破灭
叶广苓总是善于将其温婉大方的文字,让人在欣喜之余感受到一份入木三分的真切和无限怅然的深思;同时,她还能将中国古典的文学意蕴深入浅出地晕染作品。《山鬼木客》开篇之前援引了屈原的《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篇中又借鉴了明代王夫之对“山鬼”下的结论:“此盖深山所产之物,亦胎化所生,非鬼也。……昼依木以避行,或谓之木客”。笔者以为,叶广苓此文用生态美学的视角刻画了主人公的形象,因而撰文以屈原笔下“山鬼”之型观照叶广苓《山鬼木客》。
对于《山鬼》形象的读解与阐释,本文以“山鬼”的“等待”切为四种意味进行剖析。[1]其一,希望的等待。《山鬼》开篇即道:“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充满自信、希望被爱宠和呵护的诗意痴情的山鬼跃然纸上。其二,失意的等待。“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山鬼因赴约却未能与“君”相见,她站在高耸入云的山巅反省,变幻的天气和飘零的山雨是其内心对时间流逝和空间转换感慨的一种外在反映与情感的折射。“留灵修兮澹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她感觉到生命易逝的怅惘和遗憾,一种苍茫便铺延开去。可贵的是,尽管山鬼很失望,但仍保持一份由生命意志支撑的期许;这份期许使她在荒寒、凄冷的环境中拥有顽强的生命活力和生存意志,保持一份诗意的痴情执著。其三,狐疑的等待。山鬼性格高洁,与自然中的精灵之物——“三秀”、“杜若”、“石泉”、“松柏”一起等待,她深信所等之人会爱这样的自己。但等待却始终未能见到所思之人,这份自信与高洁使山鬼对“生命存在的价值”产生了怀疑与否定。她越是认为自己高洁美丽,就越容易陷入失望痛苦的黑海和无言中,只能为自己唱到“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她的爱情便陷入了无限惆怅的境地,似乎一切都只能归于虚无。其四,“戈多式”的等待。这是一种无望的等待,一种等待的等待。山鬼在等待中展现出了尖锐而剧烈的内心变化,它们化为“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又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此时此地,天地悠悠,任凭风啸雨涩,山鬼的等待也化为了一个凝固的意象,她将生命融入无望无尽的等待中,沉淀出一份对生命的无限沉思。这时的山鬼的期待已然不是对爱情的期待,或许仅是期待的本身焕发出的生命意义。等待是很哲学化的字眼,在世人皆浊唯我独清,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生存环境中,等待或许就是在生命的不断损耗和沉思中对美好的追求与向往。
《山鬼木客》中因婚姻失意出走天华山的陈华,实则就是屈原《山鬼》的另一种现实写照。只不过,叶广苓在《山鬼木客》中加入了陈华探究天华山野人的线索,将神话中的“山鬼”与科考队考察的野人进行了串联,混淆了界线,但这并不影响对陈华与“山鬼”原型的比照。和“山鬼”一样,爱情是陈华充满激情和期待的生命寄托,他的爱情只是一个很好的梦,但从一开始就被打破了。“山鬼”通过精心的装扮满心欢喜地等待着她的情人,等来的却是无言的落寞。陈华“无数次地回想过他和杨青雅的婚姻是如何开始的,却总也想不清楚,好像是杨青雅的父亲在其中起了主导作用,那位杨教授选择女婿的标准与选择研究生的标准在概念上发生了混淆,……跟在那些沉闷的资料数字面前没有激情一样,他在他的妻子杨青雅面前同样没有激情”,因而,他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死了,甚至可悲到他连性幻想的对象都不能确定,唯一能确定的是梦中的她绝不是妻子。在被妻子莫名的抛弃后,他的内心深处潜藏着一种不可名状的孤独,并一直伴随着他。可悲的是,他和山鬼期盼的是一份坚定而忠贞的爱,得到的却同样是一种无言的背叛和落寞。他在天华山考察了两年,从考察队回到家,妻子却在医院生产,“两年中他凭空得了个‘儿子’……在丈母娘讳莫如深的催促下他来到了医院,……看到襁褓里的‘他的’儿子——一个和金丝猴相差无几的小东西。……他明白了,这个家从此再不会有他的位置。”于是,他无措地、无语地,只能选择再次出走或者说回归,回归他所唯一能信任的自然天地中。“从医院回来 ,他一刻也没有停留,背上行囊又奔向了天华山。其实,天华山不明生物科学考察队已经解散,但是他却总以为有什么在牵扯着他的魂魄,有些不尽然的东西在呼唤着他的归来。没有任何犹豫他重新回到了这里,并不是为了逃避那张猴脸。”爱是人人向往的,“山鬼”在思恋他的“君”却不得的时候,选择的也是借山林旷野来埋藏自己的忧伤,由此,我认为陈华即是“山鬼”的化身,“山鬼”即是陈华形象的原型。
二、醉心自然的舒畅
叶广苓以《山鬼木客》为代表的作品为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创作开辟了新路,在大自然中为现代茫茫然而失其所的人寻找到了可栖居的梦境家园,体现出了一种深厚的“返乡”情怀。关于“返乡”,海德格尔指出它就是寻找“最本己的东西和最美好的东西”,这种行为,毋宁说是一种怀念,更该是一种令人醒悟的批判和反思。天华山成了陈华的梦中家园,他的“返乡”使灵魂获得最佳的安置场所,只是这个场所多少有些掩埋主人公逃避的嫌疑。关于“场所”,它与“家园”是全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家园”是我们人类与世界紧密相连在一起的“世界”,而“场所”则是作为具体的个人所生活的“地方”(place)[3]。《山鬼木客》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场所”作为自己特殊的“视阈”,并恰当合理地安置了主人公的去从。关于“场所”,我们可以借助阿诺德·柏林特的观点获得进一步的理解,所谓“场所”,是“熟悉的地方,……它们能很容易被识别,能带给人愉快的体验,人们对他的记忆中充满了感情。如果我们的邻近地区获得同一性并让我们感到具有个性温馨,它就成为我们归属其中的场所,并让我们感到自在与惬意。”[4]出走后的陈华,“在天华山,他有一种回归故土的放松与自然,有一种与这片山林的和谐与默契,有一种赴约的喜悦与激动。他的生命属于大山,他的归宿也应该是大山,他认为他的前生一定是山里的一棵树,一根草,一只在松荫下蠕动着的三瓣嘴的灰尾兔,抑或是山鬼木客”。叶广苓以这样的一种描写告知我们,她笔下的失去了“家”的主人公,并不是有人格交往障碍的不健全的人,他只是无法忍受妻子的背叛,在考察自然不明物种的过程中,他发现只有回归自然的怀抱才能获得安宁与信念。在大山的怀抱里,他可以用一种属于人的喊声“宣告自己的属类,宣告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宣告自己是山林的一员。他和山林的一切都是朋友,他与它们同呼吸,共命运,须臾不能离开”。 初到天华山的陈华,在一棵享有木客传说的粗壮的庙台槭旁构建起了他的“家”——一个简易的“窝棚”,“窝棚的湿与外面的湿连成一体,低矮的‘床’下是一道流动欢畅的水沟,沟里的水像正式的河流一样,由西向东,流得认真而执著,有时还翻起一个小波浪。‘床’上铺的是兰草……”这是一个可以享受温暖的“家”。这份温暖首先是一只美丽的云豹给予的,因为他的选址恰好在这只云豹的地盘上,所以它“常常光顾这里,……时间长了,它感到了习惯,把他认作它领域内的草和树,成了它统辖范围内的一道活动风景,成了它捍卫的一部分,它有必要保护这一部分的秩序和安定,这是它的职责”。陈华在这里得到了一头猛兽的认可与保护,尤其云豹在得知黑熊“壮壮”因吃了过多发酵的浆果,发了酒疯将陈华的“窝棚”翻了个底朝天后,“云豹在棚子后面跟壮壮打了一架,它不能容忍壮壮老从它的地盘过来过去,一副大爷的样子。……它们两个在棚子附近的厮杀惊天动地,踏倒了一片灌木……”
不仅如此,陈华在这自然的“家”中有着众多可以心灵相交的朋友。一对岩鼠夫妻成了他的邻居和朋友,他给它们起名字,男的叫“岩岩”,女的叫“鼠鼠”,陈华与它们的相处充满了诗意的“趣”。“鼠鼠比较含蓄,矜持而害羞,到他这儿来串门一般都比较拘谨,岩岩不行,岩岩活泼外向,坏主意也多,到窝棚来动辄就上桌,动辄就往他身上爬,很是没大没小。进来的这只岩鼠沿着棚沿很自信地周巡一圈,攀上木桌,坐在罐头盒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看着他,似乎只有这样跟他才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冬天来时,山里的多数动物会进入冬眠,这对小岩鼠担心他会寂寞,每次冬眠前都会和陈华进行一次心灵对话后才进入冬眠。“此刻,岩岩就坐在他的对面,……他将一块水果糖递了过去,岩岩接了,老练地剥了糖纸,把糖块填进嘴里,立时它的腮很夸张地鼓了起来。他说,这个不能储存,你得马上吃了它。岩岩唧唧了两声,把糖从侧囊里退了出来,一会儿它的嘴里就发出嘎嘣嘎嘣的声响,幸福得它手舞足蹈。”陈华与熊猫“三三”的相处充满了诗意的“真”。它们在一片箭竹林里相遇,“第一次相遇他们四目相对,坐了一下午,后来三三睡着了,他也睡着了,醒来时各走各的路。第二次见面,他像给岩岩一样给三三吃糖,三三把糖坐到了屁股底下,那块上海出的‘大白兔’奶糖在它的后臀上粘了足足有半个月。再后来是三三给他表演爬树,它爬上去摔下来,爬上去,摔下来,故意地摔给他看,逗他高兴。”这种融和的关系确实让陈华感受到了醉心自然而获得的抚慰与快乐。这里,成为陈华心灵的家园,使他在非人类的世界里实现交流,是改善其“失语症”最好的医生,更是成为他在现实世界中受伤之后最好的疗伤“场所”。正如叶广苓自己坦言:“一个人只要亲自体验过大自然的美,他就能走进生物的灵魂,和生物融为一体。”[5]和自然生物融为一体,是生命间最美好的情怀,也是《山鬼木客》中陈华实现突破自我束缚呼应着宇宙大生命的华彩,更是生命的生态境界的绚烂展示。
三、一种生存的审思
《山鬼木客》让我们看到陈华醉心自然的欢愉与怡然,但也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一种不可名状的痛与伤。他在面对妻子的背叛,尤其面对襁褓中的“他的”那个长得像金丝猴的儿子,那种无措和无语的神情,便是一种不可名状的痛。“他站在那里木然相对,感到浑身不自在,委屈、憋闷、恶心、厌恶,他面色苍白,冷汗淋淋,杨青雅在他面前好不难为情地与小‘猢狲’亲热,她在宣示一种爱,这出自她的本能,她需要这种宣示,这让她感到充实,感到幸福。他却觉得起腻,觉得这种宣示中有明显的挑衅的成分。”可想,陈华的痛是深入了骨子里的,与妻子性生活的不和谐,造就了妻子的背叛;这莫名冒出来的“儿子”让他彻底明白这个家从此不会再有他的位置。他只好选择出逃,出逃到他爱却不该是家又远离人烟的地方。甚至,在天华山上那个他以为可以获得最本源安慰与温暖的地方,也只是一个再度让他受伤的场所。他没有实质交流的对象,虽然有一个缥缈中曾给他带来歌声和鲜红羊奶子果的“山鬼”,却始终未曾会面。甚至连那借以安身的“窝棚”也被黑熊壮壮借着酒疯把它弄得破烂不堪,包括那些辛苦采集回来的关于不明生物和“山鬼”存在的重要证据一并销毁。他试图去找壮壮理论,但是“他跟壮壮嚷了半天壮壮也没理他,其实他对这头黑熊一点办法也没有,说是‘论理’,不过是跟它喊两嗓子罢了”。这又是一次伤,他也只能无言以对。“好几天,他没有走出那架已不能遮风挡雨的窝棚,老君岭上再不见炊烟升起,也不见他再对着山岩呐喊。”实际上,他的任何一次呐喊都只会“被对面的山岩撞回,碎成无数叮当作响的碎片,散落在他的脚下,散落在这片树林的草丛中,拾掇不得。他等待回应,等待着那他能理解并听懂的歌声,却不能如愿”。
他落寞与伤痛的真正缘由,被叶广苓巧妙地借熊猫三三点出其实质。熊猫“本应是凶狠威猛的食肉类动物,在生命的进程中竟然一退再退,一让再让,跟它同时代的剑齿虎死了,恐龙倒下了,猛犸象绝迹了,它们变成了一块块古化石,散落在地球的各个角落。但是大熊猫活下来了,以它的退让和满足,以它那实足的近视眼,以它那为保全自己的慵懒和逆来顺受的禀性,成了人类的宠儿,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这是剑齿虎们不能与之相比的。熊猫的哲学,体现着中国的个性,体现着道家‘上善若水’的精髓,暗含着中国人人性的悲哀”。这也是陈华的悲哀,他的躲避和退让并没有让他活得更自在。
他在窝棚中待了好几天,最后做出了决定——到山下去,为寄一个包裹,也为吃上一碗漂着葱花、亮着红油、埋着菠菜的热汤面。这是他几年来第一次下山,包裹寄出了,但是那个吃热汤面的愿望却没有实现,人们把他当成了“野人”不断地驱赶他,“面对陌生与丑陋,此时此刻他更想念山中那些率真热情的朋友们,岩鼠、血雉、熊猫、黑熊、云豹、羚牛还有木客,它们不会对他扔石头,不会使用鄙夷厌恶、居高临下的眼光”。人们不断地驱赶他,他慌不择路地攀上了窝棚对面的山岩,搜索他的小分队在他身后,人声和狗吠的喧嚣让他选择了纵身一跳,直接进入了死亡。或许,美丽的“山鬼”的悲哀是“美人迟暮”的叹惋,而陈华的悲哀却是一种失语的存在和无人怀悼的死亡。
[ 参 考 文 献 ]
[1] 龙剑梅.生存的困境与等待:《山鬼》审美呼唤的真意[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1):115-117.
[2] [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12.
[3] 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0.410. [4] [美]阿诺德·柏林特著,张敏,周雨译.环境美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6.
[5] 叶广苓.老县城[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163.
[责任编辑:刘凤华]
[关键词]山鬼木客 生态批评 生态文学
[中图分类号] I2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6-0042-03
生态批评是一个内容宽泛的伞状批评术语,是以环境为取向的关于文学、文化甚至艺术研究以及指导这些批评活动的相关理论。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文学、文化批评潮流,它是在日益严峻的现实生态危机的催逼下,伴随着生态哲学的逐渐成熟而兴起的。迄今为止,它是对生态危机文化根源最为全面、最为深刻的文化诊断与尝试,其内涵丰富且不断拓展延伸着。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亦有着大批的有责任的作家将作品的关注视角投注于生态中,叶广苓便是其中之一。
一、梦想的升腾与破灭
叶广苓总是善于将其温婉大方的文字,让人在欣喜之余感受到一份入木三分的真切和无限怅然的深思;同时,她还能将中国古典的文学意蕴深入浅出地晕染作品。《山鬼木客》开篇之前援引了屈原的《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篇中又借鉴了明代王夫之对“山鬼”下的结论:“此盖深山所产之物,亦胎化所生,非鬼也。……昼依木以避行,或谓之木客”。笔者以为,叶广苓此文用生态美学的视角刻画了主人公的形象,因而撰文以屈原笔下“山鬼”之型观照叶广苓《山鬼木客》。
对于《山鬼》形象的读解与阐释,本文以“山鬼”的“等待”切为四种意味进行剖析。[1]其一,希望的等待。《山鬼》开篇即道:“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充满自信、希望被爱宠和呵护的诗意痴情的山鬼跃然纸上。其二,失意的等待。“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山鬼因赴约却未能与“君”相见,她站在高耸入云的山巅反省,变幻的天气和飘零的山雨是其内心对时间流逝和空间转换感慨的一种外在反映与情感的折射。“留灵修兮澹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她感觉到生命易逝的怅惘和遗憾,一种苍茫便铺延开去。可贵的是,尽管山鬼很失望,但仍保持一份由生命意志支撑的期许;这份期许使她在荒寒、凄冷的环境中拥有顽强的生命活力和生存意志,保持一份诗意的痴情执著。其三,狐疑的等待。山鬼性格高洁,与自然中的精灵之物——“三秀”、“杜若”、“石泉”、“松柏”一起等待,她深信所等之人会爱这样的自己。但等待却始终未能见到所思之人,这份自信与高洁使山鬼对“生命存在的价值”产生了怀疑与否定。她越是认为自己高洁美丽,就越容易陷入失望痛苦的黑海和无言中,只能为自己唱到“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她的爱情便陷入了无限惆怅的境地,似乎一切都只能归于虚无。其四,“戈多式”的等待。这是一种无望的等待,一种等待的等待。山鬼在等待中展现出了尖锐而剧烈的内心变化,它们化为“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又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此时此地,天地悠悠,任凭风啸雨涩,山鬼的等待也化为了一个凝固的意象,她将生命融入无望无尽的等待中,沉淀出一份对生命的无限沉思。这时的山鬼的期待已然不是对爱情的期待,或许仅是期待的本身焕发出的生命意义。等待是很哲学化的字眼,在世人皆浊唯我独清,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生存环境中,等待或许就是在生命的不断损耗和沉思中对美好的追求与向往。
《山鬼木客》中因婚姻失意出走天华山的陈华,实则就是屈原《山鬼》的另一种现实写照。只不过,叶广苓在《山鬼木客》中加入了陈华探究天华山野人的线索,将神话中的“山鬼”与科考队考察的野人进行了串联,混淆了界线,但这并不影响对陈华与“山鬼”原型的比照。和“山鬼”一样,爱情是陈华充满激情和期待的生命寄托,他的爱情只是一个很好的梦,但从一开始就被打破了。“山鬼”通过精心的装扮满心欢喜地等待着她的情人,等来的却是无言的落寞。陈华“无数次地回想过他和杨青雅的婚姻是如何开始的,却总也想不清楚,好像是杨青雅的父亲在其中起了主导作用,那位杨教授选择女婿的标准与选择研究生的标准在概念上发生了混淆,……跟在那些沉闷的资料数字面前没有激情一样,他在他的妻子杨青雅面前同样没有激情”,因而,他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死了,甚至可悲到他连性幻想的对象都不能确定,唯一能确定的是梦中的她绝不是妻子。在被妻子莫名的抛弃后,他的内心深处潜藏着一种不可名状的孤独,并一直伴随着他。可悲的是,他和山鬼期盼的是一份坚定而忠贞的爱,得到的却同样是一种无言的背叛和落寞。他在天华山考察了两年,从考察队回到家,妻子却在医院生产,“两年中他凭空得了个‘儿子’……在丈母娘讳莫如深的催促下他来到了医院,……看到襁褓里的‘他的’儿子——一个和金丝猴相差无几的小东西。……他明白了,这个家从此再不会有他的位置。”于是,他无措地、无语地,只能选择再次出走或者说回归,回归他所唯一能信任的自然天地中。“从医院回来 ,他一刻也没有停留,背上行囊又奔向了天华山。其实,天华山不明生物科学考察队已经解散,但是他却总以为有什么在牵扯着他的魂魄,有些不尽然的东西在呼唤着他的归来。没有任何犹豫他重新回到了这里,并不是为了逃避那张猴脸。”爱是人人向往的,“山鬼”在思恋他的“君”却不得的时候,选择的也是借山林旷野来埋藏自己的忧伤,由此,我认为陈华即是“山鬼”的化身,“山鬼”即是陈华形象的原型。
二、醉心自然的舒畅
叶广苓以《山鬼木客》为代表的作品为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创作开辟了新路,在大自然中为现代茫茫然而失其所的人寻找到了可栖居的梦境家园,体现出了一种深厚的“返乡”情怀。关于“返乡”,海德格尔指出它就是寻找“最本己的东西和最美好的东西”,这种行为,毋宁说是一种怀念,更该是一种令人醒悟的批判和反思。天华山成了陈华的梦中家园,他的“返乡”使灵魂获得最佳的安置场所,只是这个场所多少有些掩埋主人公逃避的嫌疑。关于“场所”,它与“家园”是全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家园”是我们人类与世界紧密相连在一起的“世界”,而“场所”则是作为具体的个人所生活的“地方”(place)[3]。《山鬼木客》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场所”作为自己特殊的“视阈”,并恰当合理地安置了主人公的去从。关于“场所”,我们可以借助阿诺德·柏林特的观点获得进一步的理解,所谓“场所”,是“熟悉的地方,……它们能很容易被识别,能带给人愉快的体验,人们对他的记忆中充满了感情。如果我们的邻近地区获得同一性并让我们感到具有个性温馨,它就成为我们归属其中的场所,并让我们感到自在与惬意。”[4]出走后的陈华,“在天华山,他有一种回归故土的放松与自然,有一种与这片山林的和谐与默契,有一种赴约的喜悦与激动。他的生命属于大山,他的归宿也应该是大山,他认为他的前生一定是山里的一棵树,一根草,一只在松荫下蠕动着的三瓣嘴的灰尾兔,抑或是山鬼木客”。叶广苓以这样的一种描写告知我们,她笔下的失去了“家”的主人公,并不是有人格交往障碍的不健全的人,他只是无法忍受妻子的背叛,在考察自然不明物种的过程中,他发现只有回归自然的怀抱才能获得安宁与信念。在大山的怀抱里,他可以用一种属于人的喊声“宣告自己的属类,宣告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宣告自己是山林的一员。他和山林的一切都是朋友,他与它们同呼吸,共命运,须臾不能离开”。 初到天华山的陈华,在一棵享有木客传说的粗壮的庙台槭旁构建起了他的“家”——一个简易的“窝棚”,“窝棚的湿与外面的湿连成一体,低矮的‘床’下是一道流动欢畅的水沟,沟里的水像正式的河流一样,由西向东,流得认真而执著,有时还翻起一个小波浪。‘床’上铺的是兰草……”这是一个可以享受温暖的“家”。这份温暖首先是一只美丽的云豹给予的,因为他的选址恰好在这只云豹的地盘上,所以它“常常光顾这里,……时间长了,它感到了习惯,把他认作它领域内的草和树,成了它统辖范围内的一道活动风景,成了它捍卫的一部分,它有必要保护这一部分的秩序和安定,这是它的职责”。陈华在这里得到了一头猛兽的认可与保护,尤其云豹在得知黑熊“壮壮”因吃了过多发酵的浆果,发了酒疯将陈华的“窝棚”翻了个底朝天后,“云豹在棚子后面跟壮壮打了一架,它不能容忍壮壮老从它的地盘过来过去,一副大爷的样子。……它们两个在棚子附近的厮杀惊天动地,踏倒了一片灌木……”
不仅如此,陈华在这自然的“家”中有着众多可以心灵相交的朋友。一对岩鼠夫妻成了他的邻居和朋友,他给它们起名字,男的叫“岩岩”,女的叫“鼠鼠”,陈华与它们的相处充满了诗意的“趣”。“鼠鼠比较含蓄,矜持而害羞,到他这儿来串门一般都比较拘谨,岩岩不行,岩岩活泼外向,坏主意也多,到窝棚来动辄就上桌,动辄就往他身上爬,很是没大没小。进来的这只岩鼠沿着棚沿很自信地周巡一圈,攀上木桌,坐在罐头盒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看着他,似乎只有这样跟他才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冬天来时,山里的多数动物会进入冬眠,这对小岩鼠担心他会寂寞,每次冬眠前都会和陈华进行一次心灵对话后才进入冬眠。“此刻,岩岩就坐在他的对面,……他将一块水果糖递了过去,岩岩接了,老练地剥了糖纸,把糖块填进嘴里,立时它的腮很夸张地鼓了起来。他说,这个不能储存,你得马上吃了它。岩岩唧唧了两声,把糖从侧囊里退了出来,一会儿它的嘴里就发出嘎嘣嘎嘣的声响,幸福得它手舞足蹈。”陈华与熊猫“三三”的相处充满了诗意的“真”。它们在一片箭竹林里相遇,“第一次相遇他们四目相对,坐了一下午,后来三三睡着了,他也睡着了,醒来时各走各的路。第二次见面,他像给岩岩一样给三三吃糖,三三把糖坐到了屁股底下,那块上海出的‘大白兔’奶糖在它的后臀上粘了足足有半个月。再后来是三三给他表演爬树,它爬上去摔下来,爬上去,摔下来,故意地摔给他看,逗他高兴。”这种融和的关系确实让陈华感受到了醉心自然而获得的抚慰与快乐。这里,成为陈华心灵的家园,使他在非人类的世界里实现交流,是改善其“失语症”最好的医生,更是成为他在现实世界中受伤之后最好的疗伤“场所”。正如叶广苓自己坦言:“一个人只要亲自体验过大自然的美,他就能走进生物的灵魂,和生物融为一体。”[5]和自然生物融为一体,是生命间最美好的情怀,也是《山鬼木客》中陈华实现突破自我束缚呼应着宇宙大生命的华彩,更是生命的生态境界的绚烂展示。
三、一种生存的审思
《山鬼木客》让我们看到陈华醉心自然的欢愉与怡然,但也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一种不可名状的痛与伤。他在面对妻子的背叛,尤其面对襁褓中的“他的”那个长得像金丝猴的儿子,那种无措和无语的神情,便是一种不可名状的痛。“他站在那里木然相对,感到浑身不自在,委屈、憋闷、恶心、厌恶,他面色苍白,冷汗淋淋,杨青雅在他面前好不难为情地与小‘猢狲’亲热,她在宣示一种爱,这出自她的本能,她需要这种宣示,这让她感到充实,感到幸福。他却觉得起腻,觉得这种宣示中有明显的挑衅的成分。”可想,陈华的痛是深入了骨子里的,与妻子性生活的不和谐,造就了妻子的背叛;这莫名冒出来的“儿子”让他彻底明白这个家从此不会再有他的位置。他只好选择出逃,出逃到他爱却不该是家又远离人烟的地方。甚至,在天华山上那个他以为可以获得最本源安慰与温暖的地方,也只是一个再度让他受伤的场所。他没有实质交流的对象,虽然有一个缥缈中曾给他带来歌声和鲜红羊奶子果的“山鬼”,却始终未曾会面。甚至连那借以安身的“窝棚”也被黑熊壮壮借着酒疯把它弄得破烂不堪,包括那些辛苦采集回来的关于不明生物和“山鬼”存在的重要证据一并销毁。他试图去找壮壮理论,但是“他跟壮壮嚷了半天壮壮也没理他,其实他对这头黑熊一点办法也没有,说是‘论理’,不过是跟它喊两嗓子罢了”。这又是一次伤,他也只能无言以对。“好几天,他没有走出那架已不能遮风挡雨的窝棚,老君岭上再不见炊烟升起,也不见他再对着山岩呐喊。”实际上,他的任何一次呐喊都只会“被对面的山岩撞回,碎成无数叮当作响的碎片,散落在他的脚下,散落在这片树林的草丛中,拾掇不得。他等待回应,等待着那他能理解并听懂的歌声,却不能如愿”。
他落寞与伤痛的真正缘由,被叶广苓巧妙地借熊猫三三点出其实质。熊猫“本应是凶狠威猛的食肉类动物,在生命的进程中竟然一退再退,一让再让,跟它同时代的剑齿虎死了,恐龙倒下了,猛犸象绝迹了,它们变成了一块块古化石,散落在地球的各个角落。但是大熊猫活下来了,以它的退让和满足,以它那实足的近视眼,以它那为保全自己的慵懒和逆来顺受的禀性,成了人类的宠儿,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这是剑齿虎们不能与之相比的。熊猫的哲学,体现着中国的个性,体现着道家‘上善若水’的精髓,暗含着中国人人性的悲哀”。这也是陈华的悲哀,他的躲避和退让并没有让他活得更自在。
他在窝棚中待了好几天,最后做出了决定——到山下去,为寄一个包裹,也为吃上一碗漂着葱花、亮着红油、埋着菠菜的热汤面。这是他几年来第一次下山,包裹寄出了,但是那个吃热汤面的愿望却没有实现,人们把他当成了“野人”不断地驱赶他,“面对陌生与丑陋,此时此刻他更想念山中那些率真热情的朋友们,岩鼠、血雉、熊猫、黑熊、云豹、羚牛还有木客,它们不会对他扔石头,不会使用鄙夷厌恶、居高临下的眼光”。人们不断地驱赶他,他慌不择路地攀上了窝棚对面的山岩,搜索他的小分队在他身后,人声和狗吠的喧嚣让他选择了纵身一跳,直接进入了死亡。或许,美丽的“山鬼”的悲哀是“美人迟暮”的叹惋,而陈华的悲哀却是一种失语的存在和无人怀悼的死亡。
[ 参 考 文 献 ]
[1] 龙剑梅.生存的困境与等待:《山鬼》审美呼唤的真意[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1):115-117.
[2] [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0.12.
[3] 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0.410. [4] [美]阿诺德·柏林特著,张敏,周雨译.环境美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6.
[5] 叶广苓.老县城[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163.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