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今飞速转型发展的中国,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日渐凸显,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中学生在具备一定自我分析能力后,辨别自身与他人情绪的能力也逐渐增强,但缺乏自我调节能力,正处青春期的他们极易被外界事物干扰,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因此,注重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开展与实施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以南充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为课程案例,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长心路》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为教材案例,对所授课程与所用教材进行分析,探寻更为学生接受,达到培育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在积极学习中达到心理健康目的的方式。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课程
随着国家对国民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强化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范与实施迫在眉睫。基于青少年生理、心理尚未发育完全,缺乏对人对事的经验,激烈的社会竞争与不匹配的身心发展、社会阅历及思维方式相冲突时,会使他们对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大,一旦无法正确的评价和表达自己,极易导致心理失衡,影响成长。对此,学校根据当地(本校)学生的情况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开设相适应课程,如何选取教材,如何与学生产生良性互动,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健康成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南充某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分析研究
南充市区某高校的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均为每周一次,时长40分钟,由专业心理学老师独立教学。
(一)课程设计及相关安排
初高中心理健康课老师均在《纲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不完全依据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灵活制定教学计划,实现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例如,高中一年级心理健康课程老师初步设计课程计划为:走进校园(对学校了解多少?进入新学校如何适应?)——自我意识(什么是自我意识?你是如何评价自己的?自我意识如何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幸福课(你幸福吗?生活中哪些事情让你觉得幸福?有没有办法最大化提升幸福感?)——e时代的交往(通过朋友圈的点赞,又重新和很久不联系的朋友熟络了起来?微信朋友圈里从来就没有点赞功能会怎样?社交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考前心理辅导(什么是最有效的复习方法?如何缓解考前焦虑?测量自己的焦虑水平。)——自己实践心理学(在生活中发现心理学,自己实践记忆心理学:挑战记忆力的极限;自己实践思维心理学:发散思维小测试等)。通过每一次课堂反馈、学生需求、学生兴趣爱好等情况对原计划做出相关调整,以便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目的。
(二)初高中教学相关对比
根据老师希望传授的内容,学生反馈的情况,以及初高中生的年龄差异,在不同年级的教学方式方法上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
初中老师采用游戏化教学,鼓励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心理学涉及平常生活的点滴面,且不刻意强调课堂纪律,教学目标是希望参与进来的同学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相比初中阶段的授课方式,高中老师更强调对心理学知识的普及与了解,教学目标是在高考科目外,以新兴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了解心理学,喜欢心理学并逐渐运用心理学解决自身心理问题。
(三)初高中教学安排的优缺点
1.初高中教学安排的优点
(1)初中
教师针对初中生的年龄及心理发展特点,制定合理化游戏教学,让他们在活动中自我思考,自我评价。在不扰乱课堂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表现。总体氛围良好,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听从老师安排,且积极配合,最终达到知识传输与认识接纳自我相融合,引导学生自愿走进心理辅导室,喜欢并善于表达。
(2)高中
高中生在生理上正處于由青少年到成年的过渡期,他们开始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针对这一特性,老师认为他们更喜欢具有挑战性和未知性的内容,传授心理学专业知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达到了解并简单运用心理学的目的。
2.初高中教学安排的缺点
(1)初中
初步接受心理课程,游戏的新鲜感使学生上课氛围良好,但应把握游戏尺度,过度游戏化会使学生产生游戏型课程依赖,不利于往后教学的开展。尊重学生的同时,会有极个别同学存在侥幸心理,产生过度自我表现的情况。
(2)高中
高中教学目标定为传授专业心理学知识,前期可能会激发学生求知欲,但长此以往,专业化可能使学生产生疲惫感和恐惧感,出现不愿学、不想学、不用学的畏难心理。并且过分强调课堂纪律,布置课后作业,定期检查制度可能会使高中生在高强度备考压力下激增抵触心理,越该做的事情越不遵从,越不能做的事情越要尝试,最终无法达到心理健康课程开设的初始目的。
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长心路》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结构对比分析
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长心路》教材内容结构
《成长心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共三册,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以“体验式教学”为主旨,遵循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相同的主题下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感悟获得成长,在体验和反思中提升建立健康素质。其中,初二分册共分为13个主题,包括良师益友、情绪的控制与表达能力、认知能力、自我效能感、抗逆力、生命理解、建立目标和抉择的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自主能力、明确而积极的自我认同、处理社交难题的能力、遵守社会规则、参与公益活动。
各主题都以两个课时为标准,包含引言、本课概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兴趣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活动设计)及附录9个部分。
2.清华大学出版社《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结构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丛书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以《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为例,内容包括环境适应、自我认识、学习、人格、应对考试、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自信心培养的专题,每个专题由导语、心灵私语、心语广角、心灵健美操、心灵加油站、心海导航、心动地带7个部分组成。该书希望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够客观评价和认识青春期的生心特征,以此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要求。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学会有效管理自身情绪,对厌学心理、冲动行为进行处理和抑制,着重培养学生受挫及抗压能力。
(二)教材版面设计对比分析
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长心路》教材版面设计
该书最明显的特点在于教学过程和附录板块。活动设计部分以表格形式呈现,清晰地导入活动一二三,反思与总结、延伸活动贯穿整个流程,附有详细的步骤、教学工具说明以及所需时间,使学生和老师都能较快吸收并开展“体验式教学”。附录方面,为学生准备活动过程所需的系列用品,如“情绪剧场”角色卡,公益接龙游戏卡等,保障师生教学进程的顺利进行。插图方面,仅存在于附录部分,数量较少且相对单一;文字设计方面,以黑色字体贯穿全篇,简洁明了,但不具备较强吸引力。整体内容具有功能性,缺乏艺术性,在科学性方面也需进一步改善。整本教材更像教师用书,以教案的风格体现内容,突出重难点,用作学生教材不够合理。
2.清华大学出版社《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版面设计
相对于《成长心路》在版面设计方面的缺陷,《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图文并茂,内容清晰,板块循序渐进,引导性强。采用心灵健美操、心海导航、心灵加油站等符合学生用语习惯的方式取名,结合主题设置额外十个拓展活动,不仅有文字教学,也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分享、成长,真正做到在活动中、体验中成长。同时,针对所选插图的功能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对比分析后,也能达到比较好的辅助效果。
(三)教材主题分析
两本书都符合《纲要》的指导: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自我评价,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和要求,培养正确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与老师父母进行主动沟通,把握与异性交往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对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处理厌学心理,抑制冲动行为;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针对同一对象,两本教材对于主题选择基本交叉重合,符合《纲要》的同时又自我创新,结合当前形势、当地发展模式和教育的基础,设计以学生实际情况为根本,以学生接纳为中心的教学流程。《成长心路》偏重情绪的控制与表达能力,主要涉及让学生认识情绪的多样性及其变化,感受情绪表达的重要性,掌握一定的表達和回应技巧,了解消极情绪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并能恰当表达消极情绪。其次是自我效能感、抗逆力、明确而积极的自我认同和处理社交难题的能力四章。一是挖掘自身优点,对存在的不合理信念进行分析,修正自我认知,增强自我效能感;二是培养学生对逆境中压力、诱惑的认识,激发内在潜力,建立抗压意识,理性看待诱惑,增强个体克服逆境的内在适应力;三是从安全感、独特感、联系感、方向感及能力感五个方面入手,提升自尊,完成自我认同;四是着重培养处理“拒绝”和“化解冲突”的社交难题,引导学生在社交互动中使用非语言或语言策略表达自己感受和想法。涉及最少的主题是生命理解和参与公益活动。生命理解包含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个人信念和价值观,生命的意义三个方面;参与公益活动涉及公益活动针对的对象及活动目的,讨论参与的动机和因素等。《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学习、自我主题,学习主题主要以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合理规划时间为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自己最佳学习的时间,能以良好的心态看待考试。而自我主题则包含欣赏自己、珍爱自己和不攀比追求流行、自我计划。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次之,社会适应以如何正确应对身边诱惑为主,人际主题注重学生和周围人的交往。最后情绪管理涉及的内容最少,降低消极情绪和增强积极情绪以调节自身。
三、总结
综上所述,教材是教师 “教”和学生“学”联系的纽带,以课程为平台,教师、学生和教材共同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本文一是对南充市某高校初高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了调查研究,二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长心路》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储中心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比较分析。两种版本的教材各有所长,存在明显差异,也暴露相关漏洞。往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南充某高校课程的开展,还是教材的选取,总体来说,应注重核心内容不变,教材内部主题内容日渐完善丰富,无论插图文字还是结构安排,都应符合中学生的接受接纳能力,逐步在兼顾教材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基础上,把握体系的结构,使教育教学活动的形式多样化、教材完整化,整体结构丰满化,并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为目标,在不断总结和完善中实现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王嘉毅.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困难与对策[J].中小学教育,2007,15(1):25-27.
[3]Mao Xia, et a1.Affective Property of Image and Fractal Dimension[J] .Chaos,Solitons&Fractals.U.K.,2003:V15905—910.
[4]徐艳霞.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立体教学思考——以华师大版小学三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为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19):31-32.
[5]何元庆,李璐.社会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06):461-463.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课程
随着国家对国民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强化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范与实施迫在眉睫。基于青少年生理、心理尚未发育完全,缺乏对人对事的经验,激烈的社会竞争与不匹配的身心发展、社会阅历及思维方式相冲突时,会使他们对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大,一旦无法正确的评价和表达自己,极易导致心理失衡,影响成长。对此,学校根据当地(本校)学生的情况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开设相适应课程,如何选取教材,如何与学生产生良性互动,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健康成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南充某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分析研究
南充市区某高校的初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均为每周一次,时长40分钟,由专业心理学老师独立教学。
(一)课程设计及相关安排
初高中心理健康课老师均在《纲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不完全依据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灵活制定教学计划,实现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例如,高中一年级心理健康课程老师初步设计课程计划为:走进校园(对学校了解多少?进入新学校如何适应?)——自我意识(什么是自我意识?你是如何评价自己的?自我意识如何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幸福课(你幸福吗?生活中哪些事情让你觉得幸福?有没有办法最大化提升幸福感?)——e时代的交往(通过朋友圈的点赞,又重新和很久不联系的朋友熟络了起来?微信朋友圈里从来就没有点赞功能会怎样?社交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考前心理辅导(什么是最有效的复习方法?如何缓解考前焦虑?测量自己的焦虑水平。)——自己实践心理学(在生活中发现心理学,自己实践记忆心理学:挑战记忆力的极限;自己实践思维心理学:发散思维小测试等)。通过每一次课堂反馈、学生需求、学生兴趣爱好等情况对原计划做出相关调整,以便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目的。
(二)初高中教学相关对比
根据老师希望传授的内容,学生反馈的情况,以及初高中生的年龄差异,在不同年级的教学方式方法上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
初中老师采用游戏化教学,鼓励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心理学涉及平常生活的点滴面,且不刻意强调课堂纪律,教学目标是希望参与进来的同学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相比初中阶段的授课方式,高中老师更强调对心理学知识的普及与了解,教学目标是在高考科目外,以新兴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了解心理学,喜欢心理学并逐渐运用心理学解决自身心理问题。
(三)初高中教学安排的优缺点
1.初高中教学安排的优点
(1)初中
教师针对初中生的年龄及心理发展特点,制定合理化游戏教学,让他们在活动中自我思考,自我评价。在不扰乱课堂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表现。总体氛围良好,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听从老师安排,且积极配合,最终达到知识传输与认识接纳自我相融合,引导学生自愿走进心理辅导室,喜欢并善于表达。
(2)高中
高中生在生理上正處于由青少年到成年的过渡期,他们开始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针对这一特性,老师认为他们更喜欢具有挑战性和未知性的内容,传授心理学专业知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达到了解并简单运用心理学的目的。
2.初高中教学安排的缺点
(1)初中
初步接受心理课程,游戏的新鲜感使学生上课氛围良好,但应把握游戏尺度,过度游戏化会使学生产生游戏型课程依赖,不利于往后教学的开展。尊重学生的同时,会有极个别同学存在侥幸心理,产生过度自我表现的情况。
(2)高中
高中教学目标定为传授专业心理学知识,前期可能会激发学生求知欲,但长此以往,专业化可能使学生产生疲惫感和恐惧感,出现不愿学、不想学、不用学的畏难心理。并且过分强调课堂纪律,布置课后作业,定期检查制度可能会使高中生在高强度备考压力下激增抵触心理,越该做的事情越不遵从,越不能做的事情越要尝试,最终无法达到心理健康课程开设的初始目的。
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长心路》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结构对比分析
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长心路》教材内容结构
《成长心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共三册,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以“体验式教学”为主旨,遵循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相同的主题下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感悟获得成长,在体验和反思中提升建立健康素质。其中,初二分册共分为13个主题,包括良师益友、情绪的控制与表达能力、认知能力、自我效能感、抗逆力、生命理解、建立目标和抉择的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自主能力、明确而积极的自我认同、处理社交难题的能力、遵守社会规则、参与公益活动。
各主题都以两个课时为标准,包含引言、本课概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兴趣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活动设计)及附录9个部分。
2.清华大学出版社《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结构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丛书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以《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为例,内容包括环境适应、自我认识、学习、人格、应对考试、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自信心培养的专题,每个专题由导语、心灵私语、心语广角、心灵健美操、心灵加油站、心海导航、心动地带7个部分组成。该书希望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够客观评价和认识青春期的生心特征,以此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要求。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学会有效管理自身情绪,对厌学心理、冲动行为进行处理和抑制,着重培养学生受挫及抗压能力。
(二)教材版面设计对比分析
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长心路》教材版面设计
该书最明显的特点在于教学过程和附录板块。活动设计部分以表格形式呈现,清晰地导入活动一二三,反思与总结、延伸活动贯穿整个流程,附有详细的步骤、教学工具说明以及所需时间,使学生和老师都能较快吸收并开展“体验式教学”。附录方面,为学生准备活动过程所需的系列用品,如“情绪剧场”角色卡,公益接龙游戏卡等,保障师生教学进程的顺利进行。插图方面,仅存在于附录部分,数量较少且相对单一;文字设计方面,以黑色字体贯穿全篇,简洁明了,但不具备较强吸引力。整体内容具有功能性,缺乏艺术性,在科学性方面也需进一步改善。整本教材更像教师用书,以教案的风格体现内容,突出重难点,用作学生教材不够合理。
2.清华大学出版社《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版面设计
相对于《成长心路》在版面设计方面的缺陷,《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图文并茂,内容清晰,板块循序渐进,引导性强。采用心灵健美操、心海导航、心灵加油站等符合学生用语习惯的方式取名,结合主题设置额外十个拓展活动,不仅有文字教学,也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分享、成长,真正做到在活动中、体验中成长。同时,针对所选插图的功能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对比分析后,也能达到比较好的辅助效果。
(三)教材主题分析
两本书都符合《纲要》的指导: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自我评价,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和要求,培养正确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与老师父母进行主动沟通,把握与异性交往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对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处理厌学心理,抑制冲动行为;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针对同一对象,两本教材对于主题选择基本交叉重合,符合《纲要》的同时又自我创新,结合当前形势、当地发展模式和教育的基础,设计以学生实际情况为根本,以学生接纳为中心的教学流程。《成长心路》偏重情绪的控制与表达能力,主要涉及让学生认识情绪的多样性及其变化,感受情绪表达的重要性,掌握一定的表達和回应技巧,了解消极情绪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并能恰当表达消极情绪。其次是自我效能感、抗逆力、明确而积极的自我认同和处理社交难题的能力四章。一是挖掘自身优点,对存在的不合理信念进行分析,修正自我认知,增强自我效能感;二是培养学生对逆境中压力、诱惑的认识,激发内在潜力,建立抗压意识,理性看待诱惑,增强个体克服逆境的内在适应力;三是从安全感、独特感、联系感、方向感及能力感五个方面入手,提升自尊,完成自我认同;四是着重培养处理“拒绝”和“化解冲突”的社交难题,引导学生在社交互动中使用非语言或语言策略表达自己感受和想法。涉及最少的主题是生命理解和参与公益活动。生命理解包含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个人信念和价值观,生命的意义三个方面;参与公益活动涉及公益活动针对的对象及活动目的,讨论参与的动机和因素等。《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学习、自我主题,学习主题主要以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合理规划时间为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自己最佳学习的时间,能以良好的心态看待考试。而自我主题则包含欣赏自己、珍爱自己和不攀比追求流行、自我计划。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次之,社会适应以如何正确应对身边诱惑为主,人际主题注重学生和周围人的交往。最后情绪管理涉及的内容最少,降低消极情绪和增强积极情绪以调节自身。
三、总结
综上所述,教材是教师 “教”和学生“学”联系的纽带,以课程为平台,教师、学生和教材共同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本文一是对南充市某高校初高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了调查研究,二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长心路》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储中心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比较分析。两种版本的教材各有所长,存在明显差异,也暴露相关漏洞。往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南充某高校课程的开展,还是教材的选取,总体来说,应注重核心内容不变,教材内部主题内容日渐完善丰富,无论插图文字还是结构安排,都应符合中学生的接受接纳能力,逐步在兼顾教材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基础上,把握体系的结构,使教育教学活动的形式多样化、教材完整化,整体结构丰满化,并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为目标,在不断总结和完善中实现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王嘉毅.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困难与对策[J].中小学教育,2007,15(1):25-27.
[3]Mao Xia, et a1.Affective Property of Image and Fractal Dimension[J] .Chaos,Solitons&Fractals.U.K.,2003:V15905—910.
[4]徐艳霞.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立体教学思考——以华师大版小学三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为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19):31-32.
[5]何元庆,李璐.社会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06):46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