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堂提问对学生主体性的突出

来源 :教育学·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he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问法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不论语文教学改革发展到哪一步,它都将在教学中发生重要作用。课堂提问教学的最大的优点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和现状,加强学生的主体活动。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学生 主体性
  提问法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不论语文教学改革发展到哪一步,它都将在教学 中发生重要作用。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学生从老师的提问中,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的启发引导等信息。教师则可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教学效果的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 课堂提问教学最大的优点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信息的单向交流,而成为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并作出回答的信息的双向交流。要想自然,合理地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离不开教学提问。
  那么,语文的课堂提问教学如何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特点,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呢?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
  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是教师在提问时做到有的放矢、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关键。只有了解了学生的主体需求,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首先,提问要有目的。
  在设计问题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针对学生的语文课学习目的以及学生总体特点,提问的目的应放在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上。第一,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第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第三,培养学生对文章的分析、概括、综合的能力;第四,培养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第五,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鉴别能力。
  其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必须要求教师主动寻找与学生相契合的思维切接点。
  这不仅要视课堂的种种具体情况,如:当时的课堂气氛、学生学习情绪等而定问题、定方式;还应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层次,并在思维方式和层次上求得一致。这是一个隐性问题,并非能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长期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的。教师要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中领悟学生的特点和欠缺,找到提问的思维切接点。一旦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切中此点,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主动且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再次,对答问时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和回答有充分的估计和了解,并要注意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一般来说,在课堂提问中,学生不外乎会出现几种情形:或一声不吭;或回答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或回答基本正确,但与预想的答案还有一定的距离。对此,教师都应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一种教育方法是否有效,是与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密不可分的。要让学生全体都积极参与、的确是个难题,因为任何一个班级都有相对的优生与差生,优生与差生之间由于存在着知识水平及能力上的悬殊差异,其对提出的问题的适应性也有较大的差别。作为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就应在问题设计上全面兼顾、不可偏废一方;要因材提问,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尽所能、各有所得。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 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2.提出的问题过难,把学生给懵住了。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启不发,试想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任何的感性认识,怎么能回答上来呢?
  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见学生没反映,老师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 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二、加强学生的主体活动
  诚然,语文课堂提问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但教师提问的指向目标是学生,加强学生的主体活动显然是重中之重。
  第一,要鼓励学生参与提问,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提问。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灵感.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强烈的问题意识,强烈的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时,其思维品质才算真正达到较高程度的活跃性和深刻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好问、多问、善问,并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能力。
  例如:在教授某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每人提出二个问题,这些问题或是自己不懂的,或是自己有兴趣深入了解的。这样教师便能得到近百个问题,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教学的需要,可以确定一些集中典型的问题在课堂中提出来,进行讨论解答。这些问题解决了,这篇课文的疑难也迎刃而解了,同时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当然,在课堂上,也要鼓励学生即兴提问,能解答的当堂讨论解答,暂时不能解决的留待课后解决。
  第二,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首先,提问后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掌握课堂提问的节奏和步骤,向全体同学提出问题后,还应作适度的停顿后再指定学生回答,万不能操之过急。这样可以使全班同学注意提出的问题;可以使全体同学都在心中拟一个答案,并因每个同学都有可能被问及而不得不做一定的思考;也可以使全班同学都对某一位同学的回答进行评定和补充。有时这种思考是要有一定阶梯的,也就是说,教师提出问题可以有一个中心问题并附带几个小问题作为思考的引导和阶梯。
  例如:鲁迅的《药》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忽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座坟前,放下蓝子。”教师可以围绕“这段描写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这个中心问题,设置以下问题为思考的阶梯:这段文字是对夏四奶奶的什么进行描写的?(神情描写)这是什么样的神情?(羞愧的神情)她为谁感到羞愧?(为死去的儿子)她的儿子夏瑜是为革命而死的,应该感到骄傲,她为什么羞愧?(不理解儿子的革命行动)连母亲都不理解儿子的行动,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考能力加强、思考步步深入,积极性得到发挥。
  其次,要让学生充分表述、并引导补充、解决问题。正确的答案并非提问的最终目的,提问的目的还在于它的回答过程。回答教师提问本身是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一个良好的途径,所以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耐心指导,并鼓励他们尽量详细作答,并补充自己的答案。教师不必重复学生回答的正确部分,要让其他学生养成注意倾听别人口述的习惯,并提高学生的听的能力。如遇复杂的问题,个别学生解决不了,可以叫其他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补充;如还是解决不了,教师再进行点拨解决。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只要在设计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和现状,加强学生对所提问题的主体活动, 恰当地运用提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我们有针对性地、交叉使用或者综合使用好各类提问方式,就能收事半功倍之效,使“提问”这一课堂教学中古老而常青的方法,在语文素质教育中更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也是学好语文这门学科最关键的因素。语文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期刊
摘 要:21世纪需要的是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高度责任意识的一代新人,这一点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也明确指出。根据数学学科的这一总体目标,21世纪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数学 创造性 思维  我作为数学教师,要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放在了首要位置,在课堂教学时,大胆实践,合理使用教材。以下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尝试。  例如:在比较15和9两个数
期刊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由此出发,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作为承担语文教学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做到。  一、实施综合性学习的方法  第一,依托网络资源。  
期刊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必须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教师要善于研究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好数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习方法 思考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成为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主要途径,笔者结合自己二十七年来的数学教学经验,就初中学生如何学好数学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学
期刊
现今各个学校都在实施新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学科也相应开始使用新教学模式。新教学模式的使用,激发了教师备课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教研活动的进行。学校因为新教学模式的实施,经常搞一些赛课活动,给大多数教师提供了施展空间的机会,教师学习和交流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业务素质也因公开课的磨练,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学生在新的课堂模式里,对学习及学习方法有了新的认识,了解了如何去学习,如何做学习的主人。  新
期刊
摘 要: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尽管各种辅助资料铺天盖地,应有尽有;尽管老师耐心引导,但是学生还是觉得“无话可说,无处着手,无事可写,害怕写作文”  关键词:作文教学 反思 对策  人们常说,生活是写作素材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语文新课程理念把写作看做是学生记叙生活、表达情感、发表见解的重要手段。但语文教师每次布置作文,学生很少有喜形于色的;
期刊
摘 要: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课堂。作为我们老师和家长,我们要多给孩子创造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孩子主动获取知识。帮助孩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不要按照你的意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满,要多留一些时间让孩子自己安排,如果他还小,想不出可以自己安排什么活动,你可以给他多提几个建议让他选择;多鼓励孩子主动探索,不要太多不必要的“不准”;在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尽可能不要催促他、干扰他,更不要跟在身边不断提
期刊
摘 要:“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唤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使其将来能胜任祖国建设与发展的重任。  关键词:数学教学 培养 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两个方面谈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一方面谈了数学源于生活,教学时要紧密联系生活;另一方面谈到要注意学以致用,才能体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 生活 应用 学习兴趣  近年来,著名的教育家们几乎无一不强调课程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和适应生活需要的原则。如夸美纽斯说:“要使我们的学生在这个教学场所不是为了学校而学习,而是为了生活而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
期刊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特别是小学生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认知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维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来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动手实践”是儿童非常重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