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临床株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chuanm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喹诺酮类属于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既是临床最常用的抗菌治疗剂,也在畜牧业和养殖业中广泛使用。鉴于细菌对喹诺酮类抗菌素的耐药率逐年上升,尤其是某些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如大肠埃希菌对其表现出的较广泛耐药率和多重耐药性,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耐药机制既包括由染色体介导的药物作用靶位DNA促旋酶和(或)DNA拓扑异构酶Ⅳ基因突变,也有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机制(plasmid-mediated quinolones resistance,PMQR)[1]。自1998年第一个PMQR基因发现以来,目前已报道PMQR机制主要有3类,一是qnr基因,包括qnrA、qnrB、qnrS、qnrC和qnrD,该类基因编码的Qnr蛋白可保护DNA促旋酶和DNA拓扑异构酶Ⅳ,使其免受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1];二是喹诺酮类修饰酶基因aac-(6′)-Ib-cr,其本质为氨基糖苷类乙酰转移酶基因aac-(6′)-Ib的变体,可使某些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发生乙酰化,从而使抗菌活性下降[2];三是喹诺酮类外排泵基因qepA,可使诺氟沙星在菌体内的蓄积量下降,且该基因与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rmtB常常位于同一质粒上[3]。我们以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为研究对象,旨在对其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相关耐药基因以及qepA与rmtB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和分析,报告如下。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2000年和2007年,美国心脏病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CCF)/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 世
期刊
进入21世纪以来,以高新技术进步和综合应用为支撑的床旁检验(point of care testing,POCT)技术,以传统检验设备和检验技术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国内外取得了长足发展。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POCT产业的快速崛起,既顺应了市场的需求,也为未来检验医学的发展勾勒出美好的前景。
期刊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 lymphoma,NHL)常见组织学类型,占成人淋巴瘤的30%~40%,是一组异质性B淋巴细胞来源的肿瘤。通常DLBCL可分2种亚型:即生发中心B细胞样(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GCB)和活化B细胞样(activated B-cel
期刊
目的验证全自动干化学尿液分析仪CLINITEK Atlas及其配套试带的性能,以期对医学实验室干化学尿液分析仪的性能评估提供参考。方法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尿液化学分析仪通用技术条件(YY/T 0475-2004)、干化学尿液分析试纸条通用技术条件(YY/T 0478-2004)及尿液物理学、化学和沉渣分析(WS/T 229-2002)的要求,采集501份晨起随机新鲜尿液标本,对CLINIT
Crouzon 综合征是颅缝早闭症的一种,其主要特征是颅缝早闭引起的颅腔狭小、眶浅和眼球突出、鹰钩鼻等颅面畸形,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黑棘皮病是一种以颈部和皮肤皱褶处色素增生、过度角化、疣状增殖为特征的疾病。Crouzon综合征合并黑棘皮病是颅面骨发育不良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征为颅缝早闭、眼球突出、面中部发育不良、鼻后孔闭锁、脑积水和儿童期发病的黑棘皮病的皮肤表现[1],该病较为罕见,大约占Cro
期刊
目的评价PL-11血小板分析仪的分析性能。方法用EDTA-K2及柠檬酸钠静脉抗凝血,测试PL-11血小板分析仪的批内重复性、日间重复性、携带污染率、准确性及线性性能,并选择2012年2月至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30位体检者的空腹柠檬酸钠静脉抗凝血与MPG-3E多功能双通道血液凝聚仪测定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各参数皆符合CLIA′88法案的要求。PL-11血小板分析仪批内、日间精密度的CV均<
沙门菌通常引起肠道感染,肠道外沙门菌感染可致菌血症、骨髓炎等[1]。猪霍乱沙门菌感染人类的病例较少见。2010年7月,我们先后从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血液和心脏赘生物中分离到猪霍乱沙门菌,通过对该菌株的鉴定,以期发现一些规律,有助于临床的诊断及提高救治率。
期刊
手部皮炎(hands dermatitis,HD)又称手部湿疹,易诊难治,其病因与遗传过敏体质、皮肤干燥、各种化学刺激, 如清洁剂、外伤等有关,表现为汗疱疹样,有蜂窝状水疱或伴渗出、灶状脱屑、干燥,甚至皲裂,自觉瘙痒体征或症状[1],异位性皮炎存在机体免疫失衡[2],但手部湿疹患者是否存在外周血Th细胞(Th1/Th2)免疫失衡则鲜见报道。我们用流式细胞仪细胞微球凝集(cytometric be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