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的叨唠

来源 :药物与人·相约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rdanfande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妈爱叨唠。她叨唠很有特点:大事不插嘴,小事没个完;叨唠过后就了了,听不听,并不很在意;只是周而复始,叨唠过后又叨唠。老爸呢?对老妈叨唠的认识,由无知到有知至深知,对策一招胜过一招。
  老妈原本没有叨唠的毛病。在职上班时,他们各自忙于工作,下班后共同为家务忙,有点儿空闲大多钻业务,整天忙乎乎的。那时,我们很少听到她叨唠。后来,她退休,老爸也离休了,家庭“成份”由公务型转为家务型,时间大多集聚在家庭小天地里,朝暮相处。这时开始,老妈对家庭、特别是对老爸似乎表现得前所未有的“无微不至”,对一些她过去从不在意的丁点儿事,现在都“扫描”“放大”成疾。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表于言语,尽是些“她是而他非”,叨唠个没完。有时我们做儿女的都嫌烦,老爸更是烦得人直冒肝火,但他害怕稍有微词反惹出更多的叨唠。为避免“针尖对麦芒”,每当老妈叨唠得烦人时,老爸就默念“沉默是金”。自诩男子汉,大丈夫,大度点,别吱声。以沉默对付叨唠,居然有效和平共处,相安无事。
  沉默求安虽然奏效,但和平并不和谐,相安并不平静。老妈叨唠,老爸听了难受,心里憋得不是滋味。一天,老爸好心而又小心地对老妈说:“你退休后话多了,翻来覆去,有什么味道?”老妈立即品出异味,愠显于色反诘:“怨我啰嗦?嫌我叨唠?!”转而心平气和,“说心里话,都是为了你好!”接着,从老爸不爱整洁、不讲卫生、习惯躺着看书、喜欢与小孙子挑逗……一五一十数落老爸的不是。而后问我“丫头,我哪句讲得不对?哪点不是为他好?”最后点评:“自己老是不改,反怪别人叨唠!”老爸无言以对,沉默凝思:数的是鸡毛蒜皮,讲得不全无道理,脑子里萦回并定格于一句触动心灵的话儿:“都是为了你好!”蓦地,“天目开”而心感知,顿悟出叨唠的真谛——是爱!是的,都是为了对方好。遥远的思维传感,好像把老爸引入四十多年前初恋的意境:今天为我好的叨叨唠唠,不正是当年脉脉含情切切私语的再现吗!岁月流逝,白发稀疏,表达的方式不同,纯真的爱情如故。此时看着老爸,他好像充满着叨唠的温馨和幽香。
  老爸理解了老妈的用心,不,应该说是爱心。毕竟他们生活了几十年!此后每当听到老妈叨唠,老爸心里倒是乐滋滋的。
  叨唠是爱又不仅是爱。爱的叨唠需要爱来回应。从老年心理学角度看,老妈退休后,心理发生很大变化,对家庭、亲人更为专注,自认为不良或不合意的言行习惯,会本能地在心理产生负面感应,闷集成结,不说心里憋得难受:叨唠出来,有释放舒畅之感。这时如能获得良性回应,如耐心倾听、点头默认,这种体谅认同给予的满足感会促使她心理平衡。相反,负面的回应,如厌烦,急躁、甚至,发脾气,精神因素的刺激,会使之抑郁、怄气,伤感,加剧心理不平衡,影响身心健康。从老年医学观点看,叨唠能促使适度动脑,动嘴,有益于延缓器官衰老。由此看来,叨唠又是一种自我保健、自我调节心理平衡的有效方法,是一种自我健身的精神营养汁。从有益于老妈身心健康着眼,我作为儿女的,主动关心她叨唠,乐于听她叨唠。要是有些时日听不到叨唠,沉默寡言,心里会忐忑琢摸老妈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生病、生气或生意外,得细析原因,想办法让她叨唠起来。
  如今,老爸的固执习惯难改,老妈叨唠已成定式。我的情感已融于他们那叨唠的爱的熏陶,并懂得主动用体贴的爱去回应爱的叨唠。他们心灵相通,良性互动,彼此交融,相得益彰。
  老妈的叨唠成为我们家一曲和谐的乐章!
其他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从名人到常人都认同的至理名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可以废寝忘食、乐此不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 ,便能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
在以对话为主的执法话语中,话语主体对相关内容进行协商时采用的语步能够体现法治意识形态下执法话语中的权力关系。本文借助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语义系统中的磋商维度分析交
一些人退休后,精神面貌和生活行为迅速变了,变得消极、窝囊甚至颓废了。消极的思想行为,必然影响身心的健康。这些老人,他们常叹息:“唉,老了还讲究什么穿着打扮呀”、“唉,老了就这样无用的,过一天算一天”、“唉,老了就是病痛多,这是不可避免的”、“唉,八十岁了还想学吹鼓行不通”等等。衰老虽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但可延缓。人得讲精神,人老心不能老,心态年轻,人就显得精神,显得老当益壮,神采奕奕。同时还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