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有效的问题情境帮助儿童构建数学知识,促进数学理解,激发数学思维。衡量问题情境是否有效,应从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等方面考量。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一些原则,才能让务实高效的问题情境发挥作用。文章主要阐述了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并探讨了具体的实施策略,谨以此为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 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19-0072-01
数学知识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儿童的数学学习如果不借助有效的教学手段,将直接影响到学习效率。情景教学手段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大重要成果。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儿童的这一精神需要。有效的问题情境帮助儿童构建数学知识,促进数学理解,激发数学思维。问题情境策略得当,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思考解决问题,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率。有的教师将数学知识生搬硬套到情境中的做法,降低了这种教学手段的有效性。要创建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置身有趣的未知问题,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儿童心理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
衡量问题情境是否有效,应从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等方面考量。问题情境要务实高效,才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灵活运用数学思维,发挥数学潜能,结合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点进行分解、加工、创新。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以下原则:
1.问题情境要有吸引力和挑战性。
小学阶段的学龄儿童并不能如成人般理性思考,其心智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学习的专注力和热情度,很大程度取决于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如把问题融入到故事、游戏中,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助于抽象知识的理解。 小学生对好玩有挑战性的事情天然地表现出兴趣和好胜心,教师设置问题情境要根据学生心理水平选择难度适当的问题。比如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教师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动画引出“圆的周长”,鲜亮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问题: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可这一次它们是绕着一个圆形的池塘跑……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老掉牙的故事,学生们无精打采略显不耐烦,参与度并不高。这样幼稚的故事内容和问题设置满足不了六年级学生的挑战心理和猎奇心理,问题情境教学的效果必然不尽人意。
2.问题情境创设要有的放矢。
问题情境创设时,问题的设计必须出于教学内容需要,巧妙的切入教学难点、重点、疑点。与课堂主题无关的问题尽量不涉及,否则容易引起认知度有限的小学生过多关注课堂“花絮”,从而对重点问题不求甚解。
3.问题情境创设要有启发性和探究性。
解决数学问题,必然要有一定的数学思维,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对学生有所启发,才能激发学生开动大脑探究未知。
例如,著名的“鸡兔同笼”题目,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共有5个头,14个腿,问鸡的数目和兔的数目。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将学生引导进入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启发学生从各个角度思考这道题。比如,“鸡和兔关在一个笼子里是什么意思?”“5个头都是谁的?”14个腿都是谁的?“要问我们的是什么问题”“一只动物一般只有一个头,腿的数目却各不一样,那么一只鸡有几条腿,一个兔子有几条腿?”“笼子里到底有几只鸡和几只兔子呢?”教师还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些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清头绪,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点到为止,如此以来这个题目就轻松解答出来了。
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1.将问题情境创设在实践操作中。
实践操作是手、脑、眼协调并用的协调活动,这个阶段的学生也乐于动手操作实践,动手能力比较强。教师在布置实践活动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的同时发现问题,产生疑问,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自主实践尝试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索的科学精神。
比如在讲解《角的初步认识》课程时,学生对角的特征有抽象认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工具制作角,抽象知识变形象化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就会产生疑问“角的大小跟我画的边的长短有关系吗?”教师把握时机指导学生多画几个比较一下,然后提问学生观察比较的结果,其他的学生也会从中获得知识。在动手操作的问题情境中,带着问题去动手实践,发现问题,自发解决问题,这一动态过程可以强化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在日后的学习探究中,多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和解决手段。
2.将问题情境融入到故事、游戏中。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将抽象、理性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感性的文学故事中,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心态和畏难心理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很容易接受这种教学模式,但故事内容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适当选取。小学生十分好动,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游戏环节创设问题场景,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可拿出标有价格的钢笔、文具盒、玩具飞机、排球等物品,让学生组建参与一个微型跳蚤市场,在模拟真实买卖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知,体验成功的快乐。
3.将问题情境结合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生活化是小学数学改革的重点,创设富有生活化气息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降低对数学学习的陌生感和恐慌感,改善学习效率。
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和实现途径多种多样,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选取合适的表现手段和方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搭建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桥梁,一定能优化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数学探索空间。
参考文献
[1]高庆功.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 中国校外教 育,2016
[2]张云.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 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7
[3]许木辉.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 情境的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7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 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19-0072-01
数学知识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儿童的数学学习如果不借助有效的教学手段,将直接影响到学习效率。情景教学手段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大重要成果。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儿童的这一精神需要。有效的问题情境帮助儿童构建数学知识,促进数学理解,激发数学思维。问题情境策略得当,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思考解决问题,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率。有的教师将数学知识生搬硬套到情境中的做法,降低了这种教学手段的有效性。要创建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置身有趣的未知问题,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儿童心理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
衡量问题情境是否有效,应从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等方面考量。问题情境要务实高效,才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灵活运用数学思维,发挥数学潜能,结合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点进行分解、加工、创新。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以下原则:
1.问题情境要有吸引力和挑战性。
小学阶段的学龄儿童并不能如成人般理性思考,其心智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学习的专注力和热情度,很大程度取决于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如把问题融入到故事、游戏中,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助于抽象知识的理解。 小学生对好玩有挑战性的事情天然地表现出兴趣和好胜心,教师设置问题情境要根据学生心理水平选择难度适当的问题。比如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教师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动画引出“圆的周长”,鲜亮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问题: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可这一次它们是绕着一个圆形的池塘跑……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老掉牙的故事,学生们无精打采略显不耐烦,参与度并不高。这样幼稚的故事内容和问题设置满足不了六年级学生的挑战心理和猎奇心理,问题情境教学的效果必然不尽人意。
2.问题情境创设要有的放矢。
问题情境创设时,问题的设计必须出于教学内容需要,巧妙的切入教学难点、重点、疑点。与课堂主题无关的问题尽量不涉及,否则容易引起认知度有限的小学生过多关注课堂“花絮”,从而对重点问题不求甚解。
3.问题情境创设要有启发性和探究性。
解决数学问题,必然要有一定的数学思维,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对学生有所启发,才能激发学生开动大脑探究未知。
例如,著名的“鸡兔同笼”题目,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共有5个头,14个腿,问鸡的数目和兔的数目。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将学生引导进入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启发学生从各个角度思考这道题。比如,“鸡和兔关在一个笼子里是什么意思?”“5个头都是谁的?”14个腿都是谁的?“要问我们的是什么问题”“一只动物一般只有一个头,腿的数目却各不一样,那么一只鸡有几条腿,一个兔子有几条腿?”“笼子里到底有几只鸡和几只兔子呢?”教师还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些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清头绪,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点到为止,如此以来这个题目就轻松解答出来了。
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1.将问题情境创设在实践操作中。
实践操作是手、脑、眼协调并用的协调活动,这个阶段的学生也乐于动手操作实践,动手能力比较强。教师在布置实践活动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的同时发现问题,产生疑问,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自主实践尝试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索的科学精神。
比如在讲解《角的初步认识》课程时,学生对角的特征有抽象认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工具制作角,抽象知识变形象化起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就会产生疑问“角的大小跟我画的边的长短有关系吗?”教师把握时机指导学生多画几个比较一下,然后提问学生观察比较的结果,其他的学生也会从中获得知识。在动手操作的问题情境中,带着问题去动手实践,发现问题,自发解决问题,这一动态过程可以强化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在日后的学习探究中,多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和解决手段。
2.将问题情境融入到故事、游戏中。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将抽象、理性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感性的文学故事中,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心态和畏难心理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很容易接受这种教学模式,但故事内容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适当选取。小学生十分好动,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游戏环节创设问题场景,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可拿出标有价格的钢笔、文具盒、玩具飞机、排球等物品,让学生组建参与一个微型跳蚤市场,在模拟真实买卖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知,体验成功的快乐。
3.将问题情境结合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生活化是小学数学改革的重点,创设富有生活化气息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降低对数学学习的陌生感和恐慌感,改善学习效率。
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和实现途径多种多样,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选取合适的表现手段和方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搭建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桥梁,一定能优化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数学探索空间。
参考文献
[1]高庆功.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 中国校外教 育,2016
[2]张云.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 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7
[3]许木辉.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 情境的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