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传统民族唱法,一是指民族民間唱法,另一种是戏曲、曲艺唱法,她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音乐文化艺术,这两种唱法伴随着历史的年轮,加之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努力探索,逐步融会贯通于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使之成为相对成熟和完整的歌唱艺术体系。当然,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得益于中国传统唱法的“薪火相传”式的不断传承和传播,因此,在当下音乐文化多元化背景之下,中国民族艺术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来自多元音乐文化交织复杂因素的挑战,具体说是以西方声乐艺术为基础,还是深入细致地研究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并将传统的唱法发扬光大得以传承与传播,最终实现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又一次腾飞,这是本文的主要议题。
关键词:多元视角 民族文化 艺术精神 传承 传播
中国传统民族唱法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民间唱法;另一种是戏曲、曲艺唱法。民间唱法是指在民间里的歌手或民间艺人演唱的一种形式。戏曲、曲艺是民族声乐的主要组成部分。曲艺又称为说唱艺术,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唐朝的宋词以及远古时期的民歌和元曲是中国声乐体系所包含的,他们是中国等传统说唱艺术的变化系统音乐,具有代表性的《候人歌》把传统民族音乐的发源发展以及后期的曲艺诗词、小曲杂剧等都归入了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探究范围,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远古声乐文化的起点和发展传承。值得一提的是张晓农教授在2003年出版了《中国古代声乐艺术》,这本书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歌唱的体裁风格特征,以及不同声音技巧和演唱特色;2015年底又出版了《中国声乐艺术史》,探讨了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演变的历史兴衰,对千百年来的脉络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着重对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的历史进行了概括,呈现出独到的见解。但除此之外,研究和解读中国古代声乐艺术,包括明清、唐宋时期演唱理论方面的文章甚少,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只查阅到《明清演唱理论的初步研究》、《明清时期江南戏曲消费与日常生活》、《明清唱论的现实性意义研究》等几篇文章,面对这样的研究现状,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历程轨迹、演唱特征、审美风格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从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让这些传统的民族唱法发扬光大,运用到现当代的民族声乐教学和演唱中去,为现实服务,凸显出独特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最美的乐器要属人的音色,它展示了无限的文化魅力,使得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好声音,为世界声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独特景象,伴随着国家文化的大发展大进步,中国传统民族声乐也伴随着时代的催化不断前进,无论从文化的角度还是从审美的意境,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表演者和演员都要在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要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并在此基础发展演变,不断创造,开辟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和前进方位,为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发展奠定基石。辩证地处理与把握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让中国传统民族唱法发扬光大,并融进现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当中,一方面我们把民族传统、现代时尚相互融合,追求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为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演变和传承做出贡献。众所周知,中国的民族歌剧也好,还是传统的民歌也好,都吸收新原色。进行重新的配器和改编,融入多种音乐风格和特色,向我们展示了多维角度的演变趋向,为我们的文化发展开创了新的篇章,为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夯实的地基,我们要不断的实践创造改变研究,要与各个文化相交融,打造一条全心的歌唱理念。
传统民族声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所有的民族都有本性的文化传统民歌,它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情趣,凭借着各个民族的演唱特色和形式也都不尽相同,举个例子,南方人的性格细致婉约,所体现的演唱风格就婉转;北方人的性格直爽,演唱时的风格就豪放,这些特色形成了特有的表演形态和歌唱风格的独特性,为民歌的创新发展以及作曲家的的创作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起到了参数与依据。中国经典民歌代表着中国传统声乐的发展,谱写出重要的印记,就目前中国声乐来说,无论是在演唱风格、艺术特色都有鲜明局势,他们为社会主义艺术实践的大舞台展示出丰富多彩,让人们养眼养心,这种多维度视角的演唱特色取长补短,收放自由,创造了新时代的音乐风格和特色,成为这个时代的目标,我们的时代会随着历史大踏步前进,必定创造出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文化,注入新的力量。祖祖辈辈的表演艺术家在演唱上下功夫,追求全新的突破和创造,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艺术家有个性,是源于对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谈到根源是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他们讲究字头字腹字尾以及五声学说。比如,表演艺术家郭兰英、郭松、张权等歌唱家,都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民族演唱方法,吸收西洋唱法的精髓,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演唱风格。这些老艺术家研究中国传统的咬字特征,把中国的声韵母扬长避短,特别是早期的喻宜萱、周小燕、黄友葵、朗毓秀四位大师留学归国,把自己学到的与中国的汉语“b、p、m f”融合,把戏曲和西洋唱法融合,开创出一条独具风格的教学之路。
现在的中国包容和开放性越来越大,表演领域出现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她们明晰的看到歌唱的多样性,看见歌唱多元性的重要。为此歌者们不会局限在某个风格或表演模式中,而是追求全维度的模式,将打造出不同语言和方法的模式,让歌唱充满了智慧和新奇,充满想象力。新时代的歌者全力加强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审美意象,求新求变,避免审美疲劳。让我们共同创造,打造新时代的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形成21世纪繁花似锦的独特景象!
当下,我们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发现和研究,由于当时的科技条件不够发达,许多早期优秀的歌舞形式和方法无法完整地保留和呈现给当代人,留下了诸多的遗憾,这就需要我们的学者继续研究,为后人所效仿、运用,对推进传统音乐文化的进步具有指导意义和艺术理论意义。因此我们把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进行升华和开掘,让后人得以借鉴,对研究中国音乐文化彰显重要含义。 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国的傳统民族艺术,饱含着世代艺术家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艺术生命力。任何传统声乐艺术的发展都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密切联系,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根植于广阔的生活土壤中,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沿袭和审美意念。中国民族声乐文化包含了歌舞、戏曲、说唱,他们融会贯通,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相互鉴戒,展现了多元的风格。着眼于传统文化背景,试图从声乐艺术中总结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过程,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展示出不同的体裁、风格和审美,揭示出不同时期的人文精神和思想。通过对特定时代下的文化背景、音乐特点和声乐审美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和论证,试图较全面的梳理出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发展的脉络,分析各个时期的历史贡献、艺术价值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结合有关的文献资料、采访有关专家比较系统的就传统民族声乐的风格体裁,以及不同的理论技巧、演唱特色、风格审美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反映出历史的面貌,多视角的展现出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辉煌、风采和文化。
中国传统歌曲反映了当时的人情事态,不同阶层的情趣爱好,具有时代特征和审美价值,笔者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对其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进行分析研究。把作品独特的艺术特色、演唱风格和回味无穷的精神享受介绍给大家,作为传统声乐艺术所沉淀的历史文化讯息会经久不衰,探之不尽的,另外笔者还会从语言发音等特点上分析艺术风格,总结出传统歌曲的旋律和古代汉语的天然联系,以便准备把握传统声乐作品的风格,同时会从有关著作中对传统作品进行解释,以及对传统唱法进行研究。
现在,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传统的文化已经被我们的都市化和大众情感所取代和吞没,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也面临着格局到实质,文化到审美传播的无限危机和窘迫,传统文化正在被千奇百怪的商业社会所驱赶,把声乐教学和舞台表演推到了最前方,造成了巨大的撞击,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文化该如何走出困境值得我们深思。中国声乐文化何如散发出无限光芒也是我们重点研究的。继承优良文化,回归内心世界,其实就是生命又回初处,在喧嚣中安静下来,不被浮躁所迷惑,建造成自己心中的梦想,成就初心。也是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认知,体现出文化大国对传统民族音乐的重视和考量,在源头共同唤起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扩大基础理论内核。
新时期新情况下,我们要沿着老一代艺术家的足迹,不断深化发掘,探究思考,继承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文化,把中国民歌发扬光大,尤其是在教学上,不断创新创效,注重理论结合实际,让传统的教学融汇新的理念,把歌唱和创作、教学和传承、探究和审美有机结合,实现多维度的有效利用,让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有效的继承,这也是传统声乐文化努力的方向和面临的使命,我们教育工作者是担当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人,要勇挑重任,不忘初心,把中西文化有机融合,使大众的审美不在单一乏味,让中国的传统民族声乐文化不再单调,让56个民族大家庭的民歌绽放光芒,丰富多彩。我们要冷静的对待传统民歌的流失,正等待着我们去探究整理,挖掘抢救。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正在以新的态势蓄发,我们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跳出原有的境遇,发展壮大,最终实现中国传统民歌艺术的民族性和科学性,把现代时尚和民族传统完美融合,对传统民族声乐的音色和本质以及态势的发展准确定位,我们要追求音乐的独特性和审美情趣的表达,内在气质的艺术性,追求中国特色的审美多样性。
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价值是永恒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永远不可取代传统艺术的魅力。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形式、发展、变革等主要特征,也会为从事声乐艺术研究、创作及声乐表演的人们提供参考,使之从中得到启示和借鉴,同时对传统民族声乐的志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完满和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 夏美君. 民族民间唱法与美声唱法之比较(四)─歌唱吐字、咬字技术的比较[J]. 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
[2] 高歌. 从咬字吐词谈中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J]. 民族音乐,2009.
注:本文系大连社科联重点项目《市民音乐文化培育对城市影响力提升研究》项目号:2016dlskzd058;辽宁省教育厅项目《辽南传统音乐文化对城市影响力提升研究》项目号:WF201783617。
关键词:多元视角 民族文化 艺术精神 传承 传播
中国传统民族唱法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民间唱法;另一种是戏曲、曲艺唱法。民间唱法是指在民间里的歌手或民间艺人演唱的一种形式。戏曲、曲艺是民族声乐的主要组成部分。曲艺又称为说唱艺术,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唐朝的宋词以及远古时期的民歌和元曲是中国声乐体系所包含的,他们是中国等传统说唱艺术的变化系统音乐,具有代表性的《候人歌》把传统民族音乐的发源发展以及后期的曲艺诗词、小曲杂剧等都归入了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探究范围,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远古声乐文化的起点和发展传承。值得一提的是张晓农教授在2003年出版了《中国古代声乐艺术》,这本书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歌唱的体裁风格特征,以及不同声音技巧和演唱特色;2015年底又出版了《中国声乐艺术史》,探讨了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演变的历史兴衰,对千百年来的脉络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着重对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的历史进行了概括,呈现出独到的见解。但除此之外,研究和解读中国古代声乐艺术,包括明清、唐宋时期演唱理论方面的文章甚少,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只查阅到《明清演唱理论的初步研究》、《明清时期江南戏曲消费与日常生活》、《明清唱论的现实性意义研究》等几篇文章,面对这样的研究现状,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历程轨迹、演唱特征、审美风格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从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让这些传统的民族唱法发扬光大,运用到现当代的民族声乐教学和演唱中去,为现实服务,凸显出独特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最美的乐器要属人的音色,它展示了无限的文化魅力,使得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好声音,为世界声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独特景象,伴随着国家文化的大发展大进步,中国传统民族声乐也伴随着时代的催化不断前进,无论从文化的角度还是从审美的意境,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表演者和演员都要在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要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并在此基础发展演变,不断创造,开辟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和前进方位,为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发展奠定基石。辩证地处理与把握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让中国传统民族唱法发扬光大,并融进现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当中,一方面我们把民族传统、现代时尚相互融合,追求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为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演变和传承做出贡献。众所周知,中国的民族歌剧也好,还是传统的民歌也好,都吸收新原色。进行重新的配器和改编,融入多种音乐风格和特色,向我们展示了多维角度的演变趋向,为我们的文化发展开创了新的篇章,为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夯实的地基,我们要不断的实践创造改变研究,要与各个文化相交融,打造一条全心的歌唱理念。
传统民族声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所有的民族都有本性的文化传统民歌,它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情趣,凭借着各个民族的演唱特色和形式也都不尽相同,举个例子,南方人的性格细致婉约,所体现的演唱风格就婉转;北方人的性格直爽,演唱时的风格就豪放,这些特色形成了特有的表演形态和歌唱风格的独特性,为民歌的创新发展以及作曲家的的创作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起到了参数与依据。中国经典民歌代表着中国传统声乐的发展,谱写出重要的印记,就目前中国声乐来说,无论是在演唱风格、艺术特色都有鲜明局势,他们为社会主义艺术实践的大舞台展示出丰富多彩,让人们养眼养心,这种多维度视角的演唱特色取长补短,收放自由,创造了新时代的音乐风格和特色,成为这个时代的目标,我们的时代会随着历史大踏步前进,必定创造出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文化,注入新的力量。祖祖辈辈的表演艺术家在演唱上下功夫,追求全新的突破和创造,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艺术家有个性,是源于对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谈到根源是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他们讲究字头字腹字尾以及五声学说。比如,表演艺术家郭兰英、郭松、张权等歌唱家,都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民族演唱方法,吸收西洋唱法的精髓,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演唱风格。这些老艺术家研究中国传统的咬字特征,把中国的声韵母扬长避短,特别是早期的喻宜萱、周小燕、黄友葵、朗毓秀四位大师留学归国,把自己学到的与中国的汉语“b、p、m f”融合,把戏曲和西洋唱法融合,开创出一条独具风格的教学之路。
现在的中国包容和开放性越来越大,表演领域出现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她们明晰的看到歌唱的多样性,看见歌唱多元性的重要。为此歌者们不会局限在某个风格或表演模式中,而是追求全维度的模式,将打造出不同语言和方法的模式,让歌唱充满了智慧和新奇,充满想象力。新时代的歌者全力加强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审美意象,求新求变,避免审美疲劳。让我们共同创造,打造新时代的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形成21世纪繁花似锦的独特景象!
当下,我们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发现和研究,由于当时的科技条件不够发达,许多早期优秀的歌舞形式和方法无法完整地保留和呈现给当代人,留下了诸多的遗憾,这就需要我们的学者继续研究,为后人所效仿、运用,对推进传统音乐文化的进步具有指导意义和艺术理论意义。因此我们把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进行升华和开掘,让后人得以借鉴,对研究中国音乐文化彰显重要含义。 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国的傳统民族艺术,饱含着世代艺术家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艺术生命力。任何传统声乐艺术的发展都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密切联系,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根植于广阔的生活土壤中,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沿袭和审美意念。中国民族声乐文化包含了歌舞、戏曲、说唱,他们融会贯通,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相互鉴戒,展现了多元的风格。着眼于传统文化背景,试图从声乐艺术中总结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过程,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展示出不同的体裁、风格和审美,揭示出不同时期的人文精神和思想。通过对特定时代下的文化背景、音乐特点和声乐审美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和论证,试图较全面的梳理出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发展的脉络,分析各个时期的历史贡献、艺术价值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结合有关的文献资料、采访有关专家比较系统的就传统民族声乐的风格体裁,以及不同的理论技巧、演唱特色、风格审美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反映出历史的面貌,多视角的展现出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辉煌、风采和文化。
中国传统歌曲反映了当时的人情事态,不同阶层的情趣爱好,具有时代特征和审美价值,笔者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对其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进行分析研究。把作品独特的艺术特色、演唱风格和回味无穷的精神享受介绍给大家,作为传统声乐艺术所沉淀的历史文化讯息会经久不衰,探之不尽的,另外笔者还会从语言发音等特点上分析艺术风格,总结出传统歌曲的旋律和古代汉语的天然联系,以便准备把握传统声乐作品的风格,同时会从有关著作中对传统作品进行解释,以及对传统唱法进行研究。
现在,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传统的文化已经被我们的都市化和大众情感所取代和吞没,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也面临着格局到实质,文化到审美传播的无限危机和窘迫,传统文化正在被千奇百怪的商业社会所驱赶,把声乐教学和舞台表演推到了最前方,造成了巨大的撞击,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文化该如何走出困境值得我们深思。中国声乐文化何如散发出无限光芒也是我们重点研究的。继承优良文化,回归内心世界,其实就是生命又回初处,在喧嚣中安静下来,不被浮躁所迷惑,建造成自己心中的梦想,成就初心。也是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认知,体现出文化大国对传统民族音乐的重视和考量,在源头共同唤起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扩大基础理论内核。
新时期新情况下,我们要沿着老一代艺术家的足迹,不断深化发掘,探究思考,继承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文化,把中国民歌发扬光大,尤其是在教学上,不断创新创效,注重理论结合实际,让传统的教学融汇新的理念,把歌唱和创作、教学和传承、探究和审美有机结合,实现多维度的有效利用,让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有效的继承,这也是传统声乐文化努力的方向和面临的使命,我们教育工作者是担当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人,要勇挑重任,不忘初心,把中西文化有机融合,使大众的审美不在单一乏味,让中国的传统民族声乐文化不再单调,让56个民族大家庭的民歌绽放光芒,丰富多彩。我们要冷静的对待传统民歌的流失,正等待着我们去探究整理,挖掘抢救。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正在以新的态势蓄发,我们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跳出原有的境遇,发展壮大,最终实现中国传统民歌艺术的民族性和科学性,把现代时尚和民族传统完美融合,对传统民族声乐的音色和本质以及态势的发展准确定位,我们要追求音乐的独特性和审美情趣的表达,内在气质的艺术性,追求中国特色的审美多样性。
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价值是永恒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永远不可取代传统艺术的魅力。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形式、发展、变革等主要特征,也会为从事声乐艺术研究、创作及声乐表演的人们提供参考,使之从中得到启示和借鉴,同时对传统民族声乐的志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完满和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 夏美君. 民族民间唱法与美声唱法之比较(四)─歌唱吐字、咬字技术的比较[J]. 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
[2] 高歌. 从咬字吐词谈中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J]. 民族音乐,2009.
注:本文系大连社科联重点项目《市民音乐文化培育对城市影响力提升研究》项目号:2016dlskzd058;辽宁省教育厅项目《辽南传统音乐文化对城市影响力提升研究》项目号:WF20178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