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不断进步,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文化也在不断地弘扬传播,彰显了新时代的特色。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基石,近几十年来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变革,特别是新课程变化中对历史教学的更新和完善,主张教师们着重提高学生们的历史核心素养,探寻更多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从多个角度思考、讨论历史事件,以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知识结构、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完善。本文主要是从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来进行教学上的引导,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20)-47-058
学生们的思想天马行空,他们具备了许多成年人所没有的创造力、思想力,他们对待历史事件的看法是具有新意的。对待历史事件的认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是基于每个人的知识结构、知识深度、性格爱好产生的.学生们对历史知识越熟练,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越完善,才能对历史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
一、历史核心素养教学简析
历史学科中的历史核心素养对于历史学习、评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们注重该品质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树立正确的品格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究其根本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对历史的认识和学习历史的过程状态,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核心素养放在历史知识方面得到提高升华,创新性的展开历史教育和课程活动。在培养核心素养之前,学生们首先要熟练地掌握历史事件、历史内容,让学生提高对历史的兴趣,主动地去了解历史,提高学习速度。之后教师们就可以将课本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物、事件抽出进行重点讲解,辅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正确态度,进而在历史事件中找寻任务的优秀品格,鼓励学生去学习创造。初中生们的各方面发展还并不成熟,对知识的学习并不认真,教师们可以结合当前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对他们灌输历史的趣味性,引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们大多数年纪较小,会因为周围的环境分散注意力,这对学习是很不利的,因此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听课状态,在课堂的前20分钟内尽可能地将重点内容讲完。此外历史包含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记}h}时间、人物,如果学生死记硬背时间一长就会觉得厌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重复,塑造真实的学习情境,辅助学生记忆。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思维导图的直观性使学生在发散思维时具备充足的理论依据,思维导图的逻辑性使学生在发散思维时具有条理性。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既可以保证学生思考的正确性,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最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以“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为例。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基督教的兴起、教义及相关节日习俗,欧洲的封建制度,王权与教权两种权力体系。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如在学习基督教的兴起时,学生需要探究基督教兴起的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探究并建立思维导图。有的学生从社会因素分析,认为由于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导致百姓只能将希望寄托于虚无的神,并与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佛教的兴起进行类比。有的学生则是从政治原因进行分析,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基督教得到发展的机会,并且获得许多皇族与贵族的支持。有的学生是从基督教的教义进行分析,因为基督教提出只有信教才可以进人天国,这种教义促进了基督教的迅速扩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基督教兴起的原因,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建立思维导图,并引导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分析问题,促进了学生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历史,促进了学生历史认知的全面性。
(二)强化记忆,降低学习难度
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故事强化记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初中历史具有知识点零碎、时间空间范围广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时难以将历史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导致在记忆时产生时间混乱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故事将知识点串联起来,促进学生联想记忆,降低了学生的记忆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以“俄国的改革”为例。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彼得一世改革和废除农奴制改革,这些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故事强化学生对两次改革的记}h}。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故事构建俄国皇室的关系,使学生对彼得一世和亚历山大二世之间的关系有大致了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两次改革,使学生在对比中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废除农奴制改革的成果是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赎买政策严重伤害了农奴的利益。在记忆彼得一世改革中的具体措施时,教师可以从政治、军事、商业、教育和生活方式五个方面引导学生记忆。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使学生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并且使学生在记忆彼得一世改革时可以联想起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促进了学生知识网的构建,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最终促进了学生历史水平的提升。
(三)深度学习,构建历史观念
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可以利用深度学习进行知识联结,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比如,教师可以对比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地域的发展状况,也可以对比类似事件在不同时间造成的影响。教师利用深度学习建立知识联结,可以使学生从全局了解历史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学生庞大历史观的建立。学生在联结同一时间或同一地域历史的过程中,能够总结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推动国家发展的因素、促进社会变革的因素等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大局观的形成。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上述三个角度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了探究。笔者希望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下,以及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的落实下,学生可以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翔.学生核心素养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J].文存阅刊,2019,(24):95.
[2]王晶.如何提高初中历史学生的核心素养[J].现代经济信息,2019,(34):406.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20)-47-058
学生们的思想天马行空,他们具备了许多成年人所没有的创造力、思想力,他们对待历史事件的看法是具有新意的。对待历史事件的认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是基于每个人的知识结构、知识深度、性格爱好产生的.学生们对历史知识越熟练,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越完善,才能对历史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
一、历史核心素养教学简析
历史学科中的历史核心素养对于历史学习、评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们注重该品质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树立正确的品格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究其根本历史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对历史的认识和学习历史的过程状态,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核心素养放在历史知识方面得到提高升华,创新性的展开历史教育和课程活动。在培养核心素养之前,学生们首先要熟练地掌握历史事件、历史内容,让学生提高对历史的兴趣,主动地去了解历史,提高学习速度。之后教师们就可以将课本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物、事件抽出进行重点讲解,辅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正确态度,进而在历史事件中找寻任务的优秀品格,鼓励学生去学习创造。初中生们的各方面发展还并不成熟,对知识的学习并不认真,教师们可以结合当前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对他们灌输历史的趣味性,引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们大多数年纪较小,会因为周围的环境分散注意力,这对学习是很不利的,因此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听课状态,在课堂的前20分钟内尽可能地将重点内容讲完。此外历史包含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记}h}时间、人物,如果学生死记硬背时间一长就会觉得厌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重复,塑造真实的学习情境,辅助学生记忆。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思维导图的直观性使学生在发散思维时具备充足的理论依据,思维导图的逻辑性使学生在发散思维时具有条理性。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既可以保证学生思考的正确性,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最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以“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为例。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基督教的兴起、教义及相关节日习俗,欧洲的封建制度,王权与教权两种权力体系。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如在学习基督教的兴起时,学生需要探究基督教兴起的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探究并建立思维导图。有的学生从社会因素分析,认为由于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导致百姓只能将希望寄托于虚无的神,并与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佛教的兴起进行类比。有的学生则是从政治原因进行分析,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基督教得到发展的机会,并且获得许多皇族与贵族的支持。有的学生是从基督教的教义进行分析,因为基督教提出只有信教才可以进人天国,这种教义促进了基督教的迅速扩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基督教兴起的原因,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建立思维导图,并引导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分析问题,促进了学生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历史,促进了学生历史认知的全面性。
(二)强化记忆,降低学习难度
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故事强化记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初中历史具有知识点零碎、时间空间范围广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时难以将历史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导致在记忆时产生时间混乱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故事将知识点串联起来,促进学生联想记忆,降低了学生的记忆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以“俄国的改革”为例。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彼得一世改革和废除农奴制改革,这些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故事强化学生对两次改革的记}h}。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故事构建俄国皇室的关系,使学生对彼得一世和亚历山大二世之间的关系有大致了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两次改革,使学生在对比中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废除农奴制改革的成果是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赎买政策严重伤害了农奴的利益。在记忆彼得一世改革中的具体措施时,教师可以从政治、军事、商业、教育和生活方式五个方面引导学生记忆。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使学生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并且使学生在记忆彼得一世改革时可以联想起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促进了学生知识网的构建,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最终促进了学生历史水平的提升。
(三)深度学习,构建历史观念
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可以利用深度学习进行知识联结,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比如,教师可以对比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地域的发展状况,也可以对比类似事件在不同时间造成的影响。教师利用深度学习建立知识联结,可以使学生从全局了解历史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学生庞大历史观的建立。学生在联结同一时间或同一地域历史的过程中,能够总结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推动国家发展的因素、促进社会变革的因素等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大局观的形成。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上述三个角度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了探究。笔者希望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下,以及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的落实下,学生可以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翔.学生核心素养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J].文存阅刊,2019,(24):95.
[2]王晶.如何提高初中历史学生的核心素养[J].现代经济信息,2019,(3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