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师是翻译,用自己的视觉语言去讲述他看到的世界。奥地利摄影师Josef Hoflehner拍摄的中国古建,带有不同于中国画意的唯美效果:特别挑选“坏天气”才外出拍摄,精确微妙的长时间曝光和暗房处理所形成迷人的影调。古建在他的作品中脱离了社会环境,抹去了具体的建筑学结构细节,他的镜头不为写实和传达具体信息,让我们看到熟悉而陌生的中国古建。此外,他作为职业摄影师的生存方式,也可参考,虽然环境不同。
——编者
出逃,直到遇见摄影
我儿时住在奥地利乡下,整日地在田野里玩儿,当时我是个很普通的孩子,也许不太合群吧,大概就是那种总有点怪想法,对艺术比较敏感的孩子,这种孩子常见。奥地利是个美丽的小国家,有壮美的山脉,但没有海洋和沙漠,从视觉角度上看,奥地利的地平线几乎没什么空白,高高低低,总是充满着景物,这对我来说有点无聊——你开一辆车,一两天就能穿过整个国家。在大学里,我学习的是旅游专业,在我看来,学这个的好处是有机会在各种酒店找工作,干这行很容易有机会出去旅游。
在20岁的时候,我离开奥地利,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找到一份餐饮行业经理的工作,我很快就发现我干不了这个。大老远从奥地利跑到南非,却仿佛从一个困境进入到了另一个困境,我还是想逃离这种循规蹈矩的生活,于是我和几个朋友搞了一辆车,在南非境内进行了一次旅行,这过程中我带着一台尼康相机,拍摄旅途中见到的景色,从此以后我就再没有上班或从事任何摄影之外的工作了。
在1975-1976年之间,我开始以你们所见到的这种黑白风格拍摄我见过的所有景色。我没有接受过专业摄影教育,技巧和方法都是自学。在家人看来,摄影师这个工作比较清贫,不过女朋友喜欢就可以了。摄影对我来说几乎是生活的全部,在从事摄影30年之后的今天,我对摄影还是充满热情。
中国古建
绝佳的拍摄内容
在到中国之前,我对自己想要寻找的东西已经有准确的目标。我喜欢将震撼的自然景色与城市景观混合起来,将古代建筑与现代城市融合在同一个项目中,中国是仅有的几个能同时提供这几个元素的国家之一。2006年至2009年,为拍摄这个项目,我七次来到中国,总共大约四个月的时间。中国的古建是这个拍摄项目中的核心元素,而在中国我发现了非常丰富的古建遗存,能亲自到这些地方去观察和拍摄我感到很幸运。这其中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四川省的乐山大佛和陕西省西安市的明代城墙。
“坏天气”
独有的视觉效果
我的很多照片都是在“坏天气”中拍摄的:雨、雪、雾。实际上这就是我在寻找的天气,不过要等这种天气,你得很有耐心,毕竟大多数时间天气不是这样的。我对蓝天白云没感觉,晴天的日子里,我就在酒店里调查和计划我的拍摄路线。我喜欢空旷的空间,喜欢“坏天气”,我喜欢冰天雪地、喜欢见到的每一棵树。在统一的视觉风格下,我经常改变具体的拍摄方法,在曝光时间和对焦上进行试验,我比较喜欢广角定焦镜头,很少使用标准镜头焦段以上的镜头。
我的很多照片,看起来都是“无人的风景”,中国的这些著名古建基本都在风景区内,一般情况都是可以想象的游人如织,想拍这样的照片尤其难,但我喜欢这种挑战,就是要创造点儿不同的东西。如上所述,我一般都是在所谓的“坏天气”拍摄,但是游客们在“坏天气”都更愿意在屋里呆着。而且我的不少照片都是在清晨或夜里拍摄,此时都没什么人,无人的照片由此产生。
以摄影为生
包括《中国》在内,我的多数拍摄项目都以画册的方式呈现,几乎每一个项目的开始都是一种冒险:技术上、艺术上,以及最终商业的收益回报上。我的这些画册都是自己的主意,构思、设计、打样……这些都由自己完成,我是自己的“出版编辑”,这个过程很有意思。这些画册会通过传统和网络的渠道销售,我到各地参加展览,也会出售一些。对我来说,一个项目的画册在两年内出售1000-1500本,这个项目就算成功。
在这十年里,我这类作品的市场情况改变了不少,技术的改变让某些类型作品的拍摄变得容易了不少,我从年轻摄影师那里听来的消息是:靠摄影来谋生,是变得更难了。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的工作收益变化不大,还是以往那些:签约拍摄任务、版税、图书销售、年历用图等。那些签约拍摄任务中,有不少是在室内拍摄的静物、机器、容器、家具等等。在过去的这十多年中,我用于拍摄个人作品的时间越来越多,年历图片版权、画册、作品直接出售这几种方式保证了我的收益,可以让我持续投入自己的创作,我不会干别的,只会拍照。
——编者
出逃,直到遇见摄影
我儿时住在奥地利乡下,整日地在田野里玩儿,当时我是个很普通的孩子,也许不太合群吧,大概就是那种总有点怪想法,对艺术比较敏感的孩子,这种孩子常见。奥地利是个美丽的小国家,有壮美的山脉,但没有海洋和沙漠,从视觉角度上看,奥地利的地平线几乎没什么空白,高高低低,总是充满着景物,这对我来说有点无聊——你开一辆车,一两天就能穿过整个国家。在大学里,我学习的是旅游专业,在我看来,学这个的好处是有机会在各种酒店找工作,干这行很容易有机会出去旅游。
在20岁的时候,我离开奥地利,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找到一份餐饮行业经理的工作,我很快就发现我干不了这个。大老远从奥地利跑到南非,却仿佛从一个困境进入到了另一个困境,我还是想逃离这种循规蹈矩的生活,于是我和几个朋友搞了一辆车,在南非境内进行了一次旅行,这过程中我带着一台尼康相机,拍摄旅途中见到的景色,从此以后我就再没有上班或从事任何摄影之外的工作了。
在1975-1976年之间,我开始以你们所见到的这种黑白风格拍摄我见过的所有景色。我没有接受过专业摄影教育,技巧和方法都是自学。在家人看来,摄影师这个工作比较清贫,不过女朋友喜欢就可以了。摄影对我来说几乎是生活的全部,在从事摄影30年之后的今天,我对摄影还是充满热情。
中国古建
绝佳的拍摄内容
在到中国之前,我对自己想要寻找的东西已经有准确的目标。我喜欢将震撼的自然景色与城市景观混合起来,将古代建筑与现代城市融合在同一个项目中,中国是仅有的几个能同时提供这几个元素的国家之一。2006年至2009年,为拍摄这个项目,我七次来到中国,总共大约四个月的时间。中国的古建是这个拍摄项目中的核心元素,而在中国我发现了非常丰富的古建遗存,能亲自到这些地方去观察和拍摄我感到很幸运。这其中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四川省的乐山大佛和陕西省西安市的明代城墙。
“坏天气”
独有的视觉效果
我的很多照片都是在“坏天气”中拍摄的:雨、雪、雾。实际上这就是我在寻找的天气,不过要等这种天气,你得很有耐心,毕竟大多数时间天气不是这样的。我对蓝天白云没感觉,晴天的日子里,我就在酒店里调查和计划我的拍摄路线。我喜欢空旷的空间,喜欢“坏天气”,我喜欢冰天雪地、喜欢见到的每一棵树。在统一的视觉风格下,我经常改变具体的拍摄方法,在曝光时间和对焦上进行试验,我比较喜欢广角定焦镜头,很少使用标准镜头焦段以上的镜头。
我的很多照片,看起来都是“无人的风景”,中国的这些著名古建基本都在风景区内,一般情况都是可以想象的游人如织,想拍这样的照片尤其难,但我喜欢这种挑战,就是要创造点儿不同的东西。如上所述,我一般都是在所谓的“坏天气”拍摄,但是游客们在“坏天气”都更愿意在屋里呆着。而且我的不少照片都是在清晨或夜里拍摄,此时都没什么人,无人的照片由此产生。
以摄影为生
包括《中国》在内,我的多数拍摄项目都以画册的方式呈现,几乎每一个项目的开始都是一种冒险:技术上、艺术上,以及最终商业的收益回报上。我的这些画册都是自己的主意,构思、设计、打样……这些都由自己完成,我是自己的“出版编辑”,这个过程很有意思。这些画册会通过传统和网络的渠道销售,我到各地参加展览,也会出售一些。对我来说,一个项目的画册在两年内出售1000-1500本,这个项目就算成功。
在这十年里,我这类作品的市场情况改变了不少,技术的改变让某些类型作品的拍摄变得容易了不少,我从年轻摄影师那里听来的消息是:靠摄影来谋生,是变得更难了。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的工作收益变化不大,还是以往那些:签约拍摄任务、版税、图书销售、年历用图等。那些签约拍摄任务中,有不少是在室内拍摄的静物、机器、容器、家具等等。在过去的这十多年中,我用于拍摄个人作品的时间越来越多,年历图片版权、画册、作品直接出售这几种方式保证了我的收益,可以让我持续投入自己的创作,我不会干别的,只会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