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学科因其学科内容的特殊性,让很多高中学生难以适应,学习起来吃力而且艰涩。因此对学生尤其是即将面临高考压力的高三学生来说,强化并提升自身的地理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升入高三的文科生来说,地理学科,就像是文科中的理科一样,抽象而且庞杂。学生或因为兴趣,或因为理科的抽象而无奈选择文科,但对于地理这块硬骨头,却怎么也啃不下。依本人看来,地理之难,并非内容抽象而庞杂,而是地理思维的建立与培养。
一、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表现
1.对地理课程认识片面,思维零散。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就决定的地理学科兼有理论性和实用性,要求学生应该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来学习并应用地理。但长期以来,学生对于地理的定位仅限于文科和死记硬背,依赖于对知识点的掌握,但却忽视深究地理理论的探讨。
2.学习过程中思维广度和深度不够。
地理知识的综合性,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只有掌握了这样的技巧,学生才能全面地、综合地看待问题,认识地理课程的本质特点。但往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比较片面,从而导致了学习对某些概念或基本原理的混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能的理解,认为有太阳光照的地方,热能就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学生就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于一些自然界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现象把握不准,比如对高原地区虽然光照强,但是热量却不见得充足的现象的解释就显得捉襟见肘。
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
对于处在高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有一定的逻辑性,但是不全面。在课堂上老师会用自身的逻辑思维模式来带领学生思考和理解问题,但是当这些问题思考完后,再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学生却往往组织不起来原先老师带领着的思维模式。
高中的学生直面高考,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场遭遇战。要打好这场遭遇战,进行题海战术,对于原本紧张的时间来说,可谓之太过奢侈。本人经过自己长年以来的教学尝试,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1.以点带面,串联学习的零散记忆,培养学生的广度思维。
高中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是在为学生教习思维的方式和学习习惯。这点需要老师做大量的工作,老师是学习的指路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脑海中所有零散的记忆,以专题的方式,让学生牢记知识点以及由此而扩散出来的知识面。让知识点扩散成知识面,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印度工业区布局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山东东营工业区如何布局,以及布局有什么优势以及不足,这样让分散的知识点带动整体的知识面,只要在考试中提到工业区的布局,学生自然而然就想到与此相关的知识面,这样一网打尽。
2.运用情境教学,培养学习的深度思维。
思维的广阔性需要学生思考问题时全面、系统而周密。遇到问题从正面反面,经常性和一般性等多角度看待问题。运用矛盾思维的方式来看待地理问题,老师应该在教学中运用对比法对学生进行指导。
如进行以下情境练习:学生在学习 “大气环流”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从局部地区、山谷与山坡的热力环流示意图,然后再进行扩散,扩散到赤道和两极。然后提问:如果在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大气环流是怎么样变化的?如果在太阳直射点不移动时,大气环流会发生怎么样变动。再去掉地球的海陆分别,全球范围内的大气环流是怎样?再分别去掉其中的几个条件,气压带和风带又怎么样变动,气压和风带的改变又会对局部地区大气环流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3.重视教材的框架结构,以教材框架模式,构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地球教材,看似杂乱,可是逻辑性极强。学生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觉得地理知识杂乱,不好理解,但是长时间教学的老师却心知肚明,教材中结合了编写教材老师的智慧,他符合学生的一般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当然这并非要求学生进行死记硬背才可以把这个框架记入到脑海里。这要求老师将原来对学生生涩的框架,以轻松的方式传输到学生的思维里,让学生理解并记忆。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就要从思维上解决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昆仑中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
对于升入高三的文科生来说,地理学科,就像是文科中的理科一样,抽象而且庞杂。学生或因为兴趣,或因为理科的抽象而无奈选择文科,但对于地理这块硬骨头,却怎么也啃不下。依本人看来,地理之难,并非内容抽象而庞杂,而是地理思维的建立与培养。
一、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表现
1.对地理课程认识片面,思维零散。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就决定的地理学科兼有理论性和实用性,要求学生应该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来学习并应用地理。但长期以来,学生对于地理的定位仅限于文科和死记硬背,依赖于对知识点的掌握,但却忽视深究地理理论的探讨。
2.学习过程中思维广度和深度不够。
地理知识的综合性,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只有掌握了这样的技巧,学生才能全面地、综合地看待问题,认识地理课程的本质特点。但往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比较片面,从而导致了学习对某些概念或基本原理的混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能的理解,认为有太阳光照的地方,热能就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学生就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于一些自然界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现象把握不准,比如对高原地区虽然光照强,但是热量却不见得充足的现象的解释就显得捉襟见肘。
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
对于处在高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有一定的逻辑性,但是不全面。在课堂上老师会用自身的逻辑思维模式来带领学生思考和理解问题,但是当这些问题思考完后,再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学生却往往组织不起来原先老师带领着的思维模式。
高中的学生直面高考,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场遭遇战。要打好这场遭遇战,进行题海战术,对于原本紧张的时间来说,可谓之太过奢侈。本人经过自己长年以来的教学尝试,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1.以点带面,串联学习的零散记忆,培养学生的广度思维。
高中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是在为学生教习思维的方式和学习习惯。这点需要老师做大量的工作,老师是学习的指路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脑海中所有零散的记忆,以专题的方式,让学生牢记知识点以及由此而扩散出来的知识面。让知识点扩散成知识面,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印度工业区布局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山东东营工业区如何布局,以及布局有什么优势以及不足,这样让分散的知识点带动整体的知识面,只要在考试中提到工业区的布局,学生自然而然就想到与此相关的知识面,这样一网打尽。
2.运用情境教学,培养学习的深度思维。
思维的广阔性需要学生思考问题时全面、系统而周密。遇到问题从正面反面,经常性和一般性等多角度看待问题。运用矛盾思维的方式来看待地理问题,老师应该在教学中运用对比法对学生进行指导。
如进行以下情境练习:学生在学习 “大气环流”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从局部地区、山谷与山坡的热力环流示意图,然后再进行扩散,扩散到赤道和两极。然后提问:如果在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大气环流是怎么样变化的?如果在太阳直射点不移动时,大气环流会发生怎么样变动。再去掉地球的海陆分别,全球范围内的大气环流是怎样?再分别去掉其中的几个条件,气压带和风带又怎么样变动,气压和风带的改变又会对局部地区大气环流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3.重视教材的框架结构,以教材框架模式,构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地球教材,看似杂乱,可是逻辑性极强。学生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觉得地理知识杂乱,不好理解,但是长时间教学的老师却心知肚明,教材中结合了编写教材老师的智慧,他符合学生的一般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当然这并非要求学生进行死记硬背才可以把这个框架记入到脑海里。这要求老师将原来对学生生涩的框架,以轻松的方式传输到学生的思维里,让学生理解并记忆。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就要从思维上解决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昆仑中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