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题】
以“朋友的味道”为题,文体不限,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写作指导】
命题由两个语素构成,一是“朋友”,一是“味道”。中心语是“味道”,限制语是“朋友”。“朋友的味道”就是要我们写出心中对“朋友”个性化的认知和独特的感受。
一般意义上的朋友是什么呢?朋友是严冬中和煦的阳光,带给我们温暖;是坚实挺拔的大树,带给我们依靠;是无声的加油呐喊,激励我们前行;朋友能在你失落时,侧耳倾听,为你拂去内心的忧伤;朋友能在你处于困境时,相濡以沫,为你撑起希望的蓝天;朋友还能在你成功时,给你善意提醒,为你洗去内心的傲气……其味道包含了人生所有的味道,酸甜苦辣。
以上的理解只是浮于浅层的认知,如何阐发“朋友的味道”的独特认知呢?关键还是要有一种切己的感受,所谓“还我本心”。
而切己的感受来自两个途径:
一是联系旧知,展开联想。
比如,若考生能展开联想,想到王勃与友人分别时吟唱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想到张九龄望月怀远而唱出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想到李白写给好友王昌龄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考生就能认识到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超越时空的独特审美价值,有一种熨帖的温暖。
二是联系生活,提炼生活,发诸真情。
因为生命的不可预约,朋友其实只是陪你走过一段人生路途的人,能与你同甘共苦,但在人生的分岔口又会将你交付给无常的命运。由此感悟朋友的味道并不应该是离不了彼此的浓烈,更应该是在生命某个时段,因相知而走近彼此,但相处过程中又该是不疏不亲,双方都能观照彼此的人生。急难能解人之困,无忧则不亲不腻。思考至此,朋友的味道既有人性的甜蜜温暖,又包含人格的独立高标。
但是,可惜面对一个命题,不少学生为文造情,容易失去本心,有意识的媚俗和无意识的矫情在文中频频出现。这类文章以共性取代个性,以教条取代思考,没有坦诚的真我,没有张扬的个性,缺乏思想的光辉,剩下的只有虚空的假我,此之谓“失其本心”的写作。
希望同学们能从切己体验出发,学会凝视生活,善察周遭之细,能发独特之思。
【作文示例】
朋友的味道
张彦昭
我相信,许多人看到作文题都会说朋友有或苦或甜,或酸澀或辛辣的味道。但我总觉得,真正的朋友似乎并没有什么味道,也不能说我错。
我想到小学时老师曾问过我们,朋友是什么。作为公认的“好孩子”,那时的我给出了一个令老师满意的答案:朋友就是在你成功时能与你分享喜悦,在你悲伤时能为你分担痛苦。
仔细想想,那时的回答充其量就是“符合小学生的价值观”。其实,真正的喜悦是不能被分享的,而能被分担的痛苦都不叫苦痛。那么说朋友就没有意义了?也不是。朋友不是,至少不仅仅是在你遇到困难时帮助你,不仅仅是取得成就后与你一起庆祝,不仅仅是有个人陪你学习进步。我也不喜欢用“奉献”或是“付出”这一类词语来形容这种关系。
“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硬要说朋友有一种味道,那么我认为是淡,就是最质朴的平平淡淡。平淡即本真。真正的友情是世上最淳朴的存在。
智利诗人聂鲁达长眠于故乡的海滩上几十年了。人们一直对他的死因抱有疑问,因为官方解释是显然不能让人信服的。科学家们对其原因研究了几年也没有定论,报刊上还有各种各样的说辞。有人很愤怒,不能掩饰内心的不平。然而,聂鲁达生前最好的朋友加西亚·马尔克斯却很淡然。他说:“聂鲁达不是死于癌症,也不是像人们说的被谋杀,我宁愿相信他是死于忧伤。”只有马尔克斯才了解诗人,才真正理解他生前对祖国的担忧。所有的悲痛、不平、惋惜都凝成了一句话的淡然。事实是怎样已不再重要,他会与朋友的灵魂永远相伴。
我们生活在一个思想言论高度自由的时代,也见证着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变化也无处不在,而一个可悲之处也许便是人们对朋友的理解错误了。对于中华民族的劣根性,鲁迅先生阐之未尽,在此就不再多说。
我想,真正的友情应如顾贞观给吴汉搓写的两首《金缕曲》。“千秋绝调,可以泣鬼神矣。”那十年如一日的忠诚陪伴与恳切至极的情感从文字间流露,难怪纳兰容若当时刚一读完就声泪俱下,对顾贞观说:“给我十年时间吧,我当作自己的事来办,今后你完全不用再叮嘱我了。”
还是苏轼。“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那次月光下的相遇引起多少人的遐想。也许你要猜测,两个被贬官、失意至极的难兄难弟遇到一块,肯定要痛痛快快地大骂朝廷一番吧?抑或是谈论这黑暗的现实,再互相勉励,互相安慰。我觉得这些都不存在,真正的好友遇到一块,也许只会相视一笑,欣赏欣赏月色,关键是分别后一如既往的陪伴。不需要许多告慰,只是想起对方时,知道对方一直在,不会离开,这便足矣,痛苦还留给自己消化。
所以,朋友不需要也不应该有这样那样的味道。它如面前的一杯白水,平淡,无味,亦是无穷。
[点评]
作者调动阅读和生活的双重经验,回归写作的零度,层层递进,抽丝剥茧,探寻出朋友的味道其实是一种表面“淡然”,内核是真情的流淌。这样个性化的认知,摒除了对朋友庸俗的认知,获得了思想上的飞翔。更为大胆的是,作者对苏轼和张怀民两人的友谊的认知从切己的感受出发,超越时空的限制,想象两人相知相惜的情谊的轮廓。语言老道干净,有谨肃之气。
骆冬青教授点评:张彦昭同学在他的文章中将朋友从生活上、情感上和心灵上进行分类,层层递进,以中西方名人对朋友的认知为例,点出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主旨。这篇作文具有一定哲学层面的思考,可以看出小作者平时的阅读量和知识储备丰富。和平时的考场作文不同,作文大赛希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构思能力和想象力,在此基础上还有对思想认知的要求。如果按照常规化的思路写作,既缺乏个性,同时也缺少深刻的体验。学生写作要多一些“野性”,不能太畏首畏尾束缚了想象力。
以“朋友的味道”为题,文体不限,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写作指导】
命题由两个语素构成,一是“朋友”,一是“味道”。中心语是“味道”,限制语是“朋友”。“朋友的味道”就是要我们写出心中对“朋友”个性化的认知和独特的感受。
一般意义上的朋友是什么呢?朋友是严冬中和煦的阳光,带给我们温暖;是坚实挺拔的大树,带给我们依靠;是无声的加油呐喊,激励我们前行;朋友能在你失落时,侧耳倾听,为你拂去内心的忧伤;朋友能在你处于困境时,相濡以沫,为你撑起希望的蓝天;朋友还能在你成功时,给你善意提醒,为你洗去内心的傲气……其味道包含了人生所有的味道,酸甜苦辣。
以上的理解只是浮于浅层的认知,如何阐发“朋友的味道”的独特认知呢?关键还是要有一种切己的感受,所谓“还我本心”。
而切己的感受来自两个途径:
一是联系旧知,展开联想。
比如,若考生能展开联想,想到王勃与友人分别时吟唱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想到张九龄望月怀远而唱出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想到李白写给好友王昌龄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考生就能认识到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超越时空的独特审美价值,有一种熨帖的温暖。
二是联系生活,提炼生活,发诸真情。
因为生命的不可预约,朋友其实只是陪你走过一段人生路途的人,能与你同甘共苦,但在人生的分岔口又会将你交付给无常的命运。由此感悟朋友的味道并不应该是离不了彼此的浓烈,更应该是在生命某个时段,因相知而走近彼此,但相处过程中又该是不疏不亲,双方都能观照彼此的人生。急难能解人之困,无忧则不亲不腻。思考至此,朋友的味道既有人性的甜蜜温暖,又包含人格的独立高标。
但是,可惜面对一个命题,不少学生为文造情,容易失去本心,有意识的媚俗和无意识的矫情在文中频频出现。这类文章以共性取代个性,以教条取代思考,没有坦诚的真我,没有张扬的个性,缺乏思想的光辉,剩下的只有虚空的假我,此之谓“失其本心”的写作。
希望同学们能从切己体验出发,学会凝视生活,善察周遭之细,能发独特之思。
【作文示例】
朋友的味道
张彦昭
我相信,许多人看到作文题都会说朋友有或苦或甜,或酸澀或辛辣的味道。但我总觉得,真正的朋友似乎并没有什么味道,也不能说我错。
我想到小学时老师曾问过我们,朋友是什么。作为公认的“好孩子”,那时的我给出了一个令老师满意的答案:朋友就是在你成功时能与你分享喜悦,在你悲伤时能为你分担痛苦。
仔细想想,那时的回答充其量就是“符合小学生的价值观”。其实,真正的喜悦是不能被分享的,而能被分担的痛苦都不叫苦痛。那么说朋友就没有意义了?也不是。朋友不是,至少不仅仅是在你遇到困难时帮助你,不仅仅是取得成就后与你一起庆祝,不仅仅是有个人陪你学习进步。我也不喜欢用“奉献”或是“付出”这一类词语来形容这种关系。
“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硬要说朋友有一种味道,那么我认为是淡,就是最质朴的平平淡淡。平淡即本真。真正的友情是世上最淳朴的存在。
智利诗人聂鲁达长眠于故乡的海滩上几十年了。人们一直对他的死因抱有疑问,因为官方解释是显然不能让人信服的。科学家们对其原因研究了几年也没有定论,报刊上还有各种各样的说辞。有人很愤怒,不能掩饰内心的不平。然而,聂鲁达生前最好的朋友加西亚·马尔克斯却很淡然。他说:“聂鲁达不是死于癌症,也不是像人们说的被谋杀,我宁愿相信他是死于忧伤。”只有马尔克斯才了解诗人,才真正理解他生前对祖国的担忧。所有的悲痛、不平、惋惜都凝成了一句话的淡然。事实是怎样已不再重要,他会与朋友的灵魂永远相伴。
我们生活在一个思想言论高度自由的时代,也见证着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变化也无处不在,而一个可悲之处也许便是人们对朋友的理解错误了。对于中华民族的劣根性,鲁迅先生阐之未尽,在此就不再多说。
我想,真正的友情应如顾贞观给吴汉搓写的两首《金缕曲》。“千秋绝调,可以泣鬼神矣。”那十年如一日的忠诚陪伴与恳切至极的情感从文字间流露,难怪纳兰容若当时刚一读完就声泪俱下,对顾贞观说:“给我十年时间吧,我当作自己的事来办,今后你完全不用再叮嘱我了。”
还是苏轼。“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那次月光下的相遇引起多少人的遐想。也许你要猜测,两个被贬官、失意至极的难兄难弟遇到一块,肯定要痛痛快快地大骂朝廷一番吧?抑或是谈论这黑暗的现实,再互相勉励,互相安慰。我觉得这些都不存在,真正的好友遇到一块,也许只会相视一笑,欣赏欣赏月色,关键是分别后一如既往的陪伴。不需要许多告慰,只是想起对方时,知道对方一直在,不会离开,这便足矣,痛苦还留给自己消化。
所以,朋友不需要也不应该有这样那样的味道。它如面前的一杯白水,平淡,无味,亦是无穷。
[点评]
作者调动阅读和生活的双重经验,回归写作的零度,层层递进,抽丝剥茧,探寻出朋友的味道其实是一种表面“淡然”,内核是真情的流淌。这样个性化的认知,摒除了对朋友庸俗的认知,获得了思想上的飞翔。更为大胆的是,作者对苏轼和张怀民两人的友谊的认知从切己的感受出发,超越时空的限制,想象两人相知相惜的情谊的轮廓。语言老道干净,有谨肃之气。
骆冬青教授点评:张彦昭同学在他的文章中将朋友从生活上、情感上和心灵上进行分类,层层递进,以中西方名人对朋友的认知为例,点出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主旨。这篇作文具有一定哲学层面的思考,可以看出小作者平时的阅读量和知识储备丰富。和平时的考场作文不同,作文大赛希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构思能力和想象力,在此基础上还有对思想认知的要求。如果按照常规化的思路写作,既缺乏个性,同时也缺少深刻的体验。学生写作要多一些“野性”,不能太畏首畏尾束缚了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