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中国标准“走出去”,对国家和企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总结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在国际项目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中国标准国际化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为推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
一、“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现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存在較大的差异,经济、技术水平不均衡,政治、社会、文化差异性大,自然条件也较为复杂。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体系不统一,技术指标体系不完善,严重地制约了沿线各国深层次、多维度的互通合作。这些为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项目建设带来了诸多困难与挑战,但同时也为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向“一带一路”输出、促进中国标准国际化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中国标准“走出去”,是中国企业、中国技术、中国产品“走出去”的最高形式,对于国家和企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已逐步赶上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进步,开始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的工程建设标准在国际上还缺少足够的话语权,在对外承包工程市场尚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与我国工程建设领域所取得的实际成就不相匹配。这种落差已经影响到了我国对外投资、工程总承包等对外经济活动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对于“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乃至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和文化的相互融合,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中国标准在国际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经过多年来国外工程和中国工程标准走出去的实践,目前中国工程标准走出去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从当前国际整体工程建设市场来看,海外工程承包市场采用中国工程标准的份额仍旧整体较低。国际现汇项目一般均采用的是欧美或项目所在地的标准;利用我国资金的项目,积极推动中国标准的采用,但由于缺少认同,少数急需资金的非洲等不发达国家,经充分沟通说明,并受邀赴我国参观既有和在建工程后,能一定程度接受中国工程标准,多数国家还是会选择欧美或法国标准。援外项目由于免费提供建设资金,为便于管理,并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原则上要求采用中国标准,但近年来,总结以往项目实施的经验教训,为了更贴合受援国的地域特点和习惯,已要求实施企业灵活选取标准,更为注重援助项目的实施效果。
随着“走出去”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企业在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提升中国标准国际化程度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中国交建开展了大量的中外标准编译与对标工作。在港航、疏浚、公路、桥梁、隧道等专业领域,将中国标准编译为英文、法文,将欧盟、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埃塞俄比亚等国标准翻译为中文,共翻译了数百本标准,并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共同组建了语言服务与技术平台,合计整理编译了国际工程技术标准中文版、中国标准英文版,编译成果超过一万册。开展了中国标准与欧标、美标、英标、日标的对标研究,及美国公路工程标准体系研究、欧洲土建工程标准体系研究等工作。由中国交建总承包建设和运营的肯尼亚蒙内铁路是我国首个带动铁路技术标准“走出去”的大型铁路项目,全部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装备,项目建成后采用中国标准运营,对中国标准和中国制造走出国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对外承包工程中采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存在的障碍与问题
一是中国工程标准缺少国际认同度;目前,从世界范围看,多国的政府官员、技术专家对欧美标准从学习到工作阶段有较长时间的认识与应用,但对中国标准比较陌生,因此,不可避免的缺乏认同度。同时,由于欧美标准长期以来形成了自然垄断地位,即使是缺少自己国家标准的非洲或拉美地区,也多聘用欧美国家的公司提供设计、监理等咨询服务,多使用欧美标准。因此,我国具有优势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行业标准和技术资质难以得到国际认可。
二是标准“走出去”的国际环境复杂;每个国家为了自身行业的发展,都会将本国标准的影响力尽可能的提升,提高他国对本国标准的认可度,以此在行业竞争中抢占先机。中国交建及其下属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时,无一例外地会遇到技术标准的障碍。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国情各有不同,技术标准、政策法规、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并且普遍对中国标准认知程度不高,造成在“一带一路”的诸多项目谈判难度大、工期延长、成本增加,甚至在技术指标、交付质量等方面发生纠纷。标准是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某些国家在标准、规范、材料、设备、环保、关税、劳务等问题上设置重重障碍,阻碍中国企业进入。
三是中国工程标准还需要不断完善与提升;从自身来看,我国的工程建设标准自成体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很多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但也存在着诸多局限和问题。例如标准体系过于庞大、标准国际化程度不高,难以与国际接轨;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和当地情况不相适应,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包容性和适应性尚有待提高。中国工程标准缺乏大量系统的实验分析数据和理论研究支撑,需不断地完善标准体系,提升标准的技术水平。
四是国际化人才缺乏,人才储备不足;由于缺乏国际化专业人才,目前中国工程标准的推广往往需要专业人员与翻译人员的密切配合,然而受制于翻译人员的专业化程度,难以实现双方在技术语言上的完整沟通;此外,具有国际咨询工作经验,对中外标准都比较熟悉的人才更为稀缺。
四、中国标准适应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和“走出去”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国家战略驱动
将标准“走出去”并得到他国的认可,那也意味着我国的文化受到了他国的认可,这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发布以来,已卓有成效。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通过强化中国标准输出,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标准化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区域标准共建等活动,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标准化建设能力和水平,促进文化融合和技术交流。
(二)系统研究标准“走出去”策略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对中国标准相对陌生,因此,不可避免的缺乏认同度。应系统性调研沿线国家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分析采用中国标准的可行性,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以优势产业带动标准的推广,以重点国家推进标准的区域化,以技术引领助推标准引领。
(三)提升标准水平,完善标准体系
继续加强中国工程标准的基础研究、实验工作,补充较为详尽的条文说明,开发支撑性软件系统,使中国标准技术指标的可靠性更具说服力。系统完善中国工程标准多语种的翻译和出版工作,包括电子版和网络资料库的推出,便于国外工程技术人员了解和使用,以利于中国标准的推广使用。
(四)加强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提高中国标准的国际化水平
鼓励国内标准化机构承担ISO、IEC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工作,鼓励中国学者广泛参与国际标准化机构、跨国联盟的标准化活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鼓励国内行业学会组织积极吸纳国际会员,引入国际标准化机构和学者参与中国标准的研究制定。
五、总结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引下,中国标准国际化迎来了良好的契机。随着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走出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走出去”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但同时也面临诸多的障碍和挑战,需要从国家层面加强战略驱动,系统研究,完善体系,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进程,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中国标准的认知与互信,助推“一带一路”战略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利国,杨秋波,任远.中国工程建设标准“走出去”发展战略探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1,(08):56-59.
[2]郭伟,罗文斌,宋婕,曹彬.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分析[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03):52-54.
作者简介:付海杰(1979-),女,职称:经济师,研究方向:海外工程管理。
关键词:“一带一路”;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
一、“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现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存在較大的差异,经济、技术水平不均衡,政治、社会、文化差异性大,自然条件也较为复杂。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体系不统一,技术指标体系不完善,严重地制约了沿线各国深层次、多维度的互通合作。这些为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项目建设带来了诸多困难与挑战,但同时也为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向“一带一路”输出、促进中国标准国际化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中国标准“走出去”,是中国企业、中国技术、中国产品“走出去”的最高形式,对于国家和企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已逐步赶上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进步,开始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的工程建设标准在国际上还缺少足够的话语权,在对外承包工程市场尚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与我国工程建设领域所取得的实际成就不相匹配。这种落差已经影响到了我国对外投资、工程总承包等对外经济活动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对于“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乃至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和文化的相互融合,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中国标准在国际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经过多年来国外工程和中国工程标准走出去的实践,目前中国工程标准走出去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从当前国际整体工程建设市场来看,海外工程承包市场采用中国工程标准的份额仍旧整体较低。国际现汇项目一般均采用的是欧美或项目所在地的标准;利用我国资金的项目,积极推动中国标准的采用,但由于缺少认同,少数急需资金的非洲等不发达国家,经充分沟通说明,并受邀赴我国参观既有和在建工程后,能一定程度接受中国工程标准,多数国家还是会选择欧美或法国标准。援外项目由于免费提供建设资金,为便于管理,并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原则上要求采用中国标准,但近年来,总结以往项目实施的经验教训,为了更贴合受援国的地域特点和习惯,已要求实施企业灵活选取标准,更为注重援助项目的实施效果。
随着“走出去”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企业在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提升中国标准国际化程度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中国交建开展了大量的中外标准编译与对标工作。在港航、疏浚、公路、桥梁、隧道等专业领域,将中国标准编译为英文、法文,将欧盟、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埃塞俄比亚等国标准翻译为中文,共翻译了数百本标准,并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共同组建了语言服务与技术平台,合计整理编译了国际工程技术标准中文版、中国标准英文版,编译成果超过一万册。开展了中国标准与欧标、美标、英标、日标的对标研究,及美国公路工程标准体系研究、欧洲土建工程标准体系研究等工作。由中国交建总承包建设和运营的肯尼亚蒙内铁路是我国首个带动铁路技术标准“走出去”的大型铁路项目,全部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装备,项目建成后采用中国标准运营,对中国标准和中国制造走出国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对外承包工程中采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存在的障碍与问题
一是中国工程标准缺少国际认同度;目前,从世界范围看,多国的政府官员、技术专家对欧美标准从学习到工作阶段有较长时间的认识与应用,但对中国标准比较陌生,因此,不可避免的缺乏认同度。同时,由于欧美标准长期以来形成了自然垄断地位,即使是缺少自己国家标准的非洲或拉美地区,也多聘用欧美国家的公司提供设计、监理等咨询服务,多使用欧美标准。因此,我国具有优势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行业标准和技术资质难以得到国际认可。
二是标准“走出去”的国际环境复杂;每个国家为了自身行业的发展,都会将本国标准的影响力尽可能的提升,提高他国对本国标准的认可度,以此在行业竞争中抢占先机。中国交建及其下属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时,无一例外地会遇到技术标准的障碍。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国情各有不同,技术标准、政策法规、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并且普遍对中国标准认知程度不高,造成在“一带一路”的诸多项目谈判难度大、工期延长、成本增加,甚至在技术指标、交付质量等方面发生纠纷。标准是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某些国家在标准、规范、材料、设备、环保、关税、劳务等问题上设置重重障碍,阻碍中国企业进入。
三是中国工程标准还需要不断完善与提升;从自身来看,我国的工程建设标准自成体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很多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但也存在着诸多局限和问题。例如标准体系过于庞大、标准国际化程度不高,难以与国际接轨;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和当地情况不相适应,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包容性和适应性尚有待提高。中国工程标准缺乏大量系统的实验分析数据和理论研究支撑,需不断地完善标准体系,提升标准的技术水平。
四是国际化人才缺乏,人才储备不足;由于缺乏国际化专业人才,目前中国工程标准的推广往往需要专业人员与翻译人员的密切配合,然而受制于翻译人员的专业化程度,难以实现双方在技术语言上的完整沟通;此外,具有国际咨询工作经验,对中外标准都比较熟悉的人才更为稀缺。
四、中国标准适应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和“走出去”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国家战略驱动
将标准“走出去”并得到他国的认可,那也意味着我国的文化受到了他国的认可,这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发布以来,已卓有成效。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通过强化中国标准输出,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标准化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区域标准共建等活动,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标准化建设能力和水平,促进文化融合和技术交流。
(二)系统研究标准“走出去”策略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对中国标准相对陌生,因此,不可避免的缺乏认同度。应系统性调研沿线国家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分析采用中国标准的可行性,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以优势产业带动标准的推广,以重点国家推进标准的区域化,以技术引领助推标准引领。
(三)提升标准水平,完善标准体系
继续加强中国工程标准的基础研究、实验工作,补充较为详尽的条文说明,开发支撑性软件系统,使中国标准技术指标的可靠性更具说服力。系统完善中国工程标准多语种的翻译和出版工作,包括电子版和网络资料库的推出,便于国外工程技术人员了解和使用,以利于中国标准的推广使用。
(四)加强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提高中国标准的国际化水平
鼓励国内标准化机构承担ISO、IEC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工作,鼓励中国学者广泛参与国际标准化机构、跨国联盟的标准化活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鼓励国内行业学会组织积极吸纳国际会员,引入国际标准化机构和学者参与中国标准的研究制定。
五、总结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引下,中国标准国际化迎来了良好的契机。随着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走出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走出去”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但同时也面临诸多的障碍和挑战,需要从国家层面加强战略驱动,系统研究,完善体系,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进程,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中国标准的认知与互信,助推“一带一路”战略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利国,杨秋波,任远.中国工程建设标准“走出去”发展战略探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1,(08):56-59.
[2]郭伟,罗文斌,宋婕,曹彬.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分析[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03):52-54.
作者简介:付海杰(1979-),女,职称:经济师,研究方向:海外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