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石涛的画作很丰富,由年少时开始书画艺术的临摹和创作开始,在师古人的过程中,对于古人的法的理解,由前人单纯对自然的搬运式临摹到自己对法的阐述,提出“我自用我法”的概念。
关键词:石涛;山水画;画风转变;美学追求
石涛的画作很丰富,由年少时开始书画艺术的临摹和创作开始,在师古人的过程中,对于古人的法的理解,由前人单纯对自然的搬运式临摹到自己对法的阐述,提出“我自用我法”的概念。在此期间正是旅居宣城的时期,结识了很多当时非常有名的画家,比如梅清,梅庚等,在禅学上结识了旅庵禅师并进一步深化了其对自己禅学的影响。这一时期于黄山创作的作品最多,并彻悟了很多关于画法师法的问题。
一、石涛早期山水画作品与美学思想研究
从石涛的画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画作大都是以黄山为主,也有一些是写的敬亭山。有《山水册》、《黄山图》、《清音阁图》、《黄山图卷》、《黄山草堂图》、《莲花峰》等作品,可见石涛对与黄山的感情。更能体现出新安画派对于石涛的影响。新安画派的格调为静,而以梅清为首的宣城画派吸收其静,深深的影响着石涛的绘画风格。所以他这一时期的山水画风基本上属于动静结合的宣城派。那么就从石涛的山水画中来谈谈石涛作品风格的变化。
顺治十四年丁酉题《黄山图》和《坐看云起时》时有论曰: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此时二十几岁的石涛通过对大自然写生的感悟已经开始对画法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从宋代绘画南北宗的论点开始,再通过张融书宗二王的理论依据,开始自问“我宗耶?宗我耶?”,想必是对前人画法的剖析,觉得依于前人的古法便不会有自己的面貌,也就不会出入头地,所以他大胆提出“我自用我法”。
康熙六年丁未(1667)题《黄山图》有诗曰:“黄山是我师,黄山是我友。石涛通过对黄山松的观察以及长时间的深入黄山写生的经历,找到了自己绘画多年疑惑的答案。这是一种心灵最大的满足。所以他敢说:“黄山是我师,黄山是我友。”通过黄山的写生,如获至宝,发出“我自用我法”的最强劲的声音“往来无路一声大喝旌旗走!”这是绘画.心迹极度放旷后的呐喊。
二、石涛中期山水画作品与美学思想研究
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在敬亭山作画时题跋。“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声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意懒则浅薄无神,.不能书画。多则泛滥,少则精雄。善藏者,勿求于纸之长短粗细。古人片纸只字,价重干金者,求之不易也。求之不易,则举笔时亦不易也。故有真精神出现于世。二空山无入,左右都散,独坐无事,弄笔亦快。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为苍公作《山水卷》题跋:“万点恶墨,.恼杀米颠;几线柔痕,笑倒北苑。远而不合,不知山水之潆洄;近而多繁,只见村舍之鄙俚。从踝臼中死绝心眼,自是仙子临风,肤骨逼现灵气。”讲求自己的主张,才能使自己的绘画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对于前人的山水画创作构图关系,他还是谈了自己的观点,但更重要的是,他将绘画的内在精神状态谈的很清楚,“仙子临风,肤骨逼现灵气。”
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题画有:“打鼓用杉木之杈,写字拈羊毫之笔,却也一时快意。千载之下,得失难言。若无荆关之手,又谁敢拈弄?此道亦然。悟后始信吾言。”
从此论中我们能够读懂,他的主张,从事什么样的东西,用什么样的材质。而不能偏离法度,偏离主题。从此论中也能看出,这一时期的石涛内心对前人传统是开始很注意了,也在前人的创作基础上与自己的内心产生共鸣,可见荆关山水对他还是有很深影响的,也能从中感受到石涛的思想开始出现了小范围的回归传统。
三、石涛晚期山水画作品与美学思想研究
昔时见“我用我法”四字,心甚喜之。盖为今世画家专一演习古人,芝之者亦旦某笔肖某法,某笔不肖可唾矣。此皆能自用法不已,超过寻常辈耶。及今番悟之.却又不然。夫茫茫大盖之中,只有一法,得此一法,则无往而非法,而必拘拘然名之为我法,又何法耶。总之,意动则情生,情生则力举,力举则发而为制度文章。其实不过本来之一悟,遂能变化无穷,规模不一。今吾写此数幅,并不求古人,并不定用我法。皆是动乎意,生乎情,举乎力,发乎文章已成变化规模。噫嘻!
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北京题《搜尽奇峰打草稿》画:“郭河阳论画,山有可望者、可游者、可居者。余曰:江南江北,水路平川,新沙古岸,是可居者;浅在赤壁苍横,湖桥断岸,深则林峦翠滴,瀑水悬争,是可游者;峰峰如云,飞岩堕日,山无凡土,石长无根,木不妄有,是可望者。今之游于笔墨者,总是名山大川.未览幽岩,独屋何居。出郭何曾百里,入室岂客半年。交泛滥之酒杯,货簇新之古董。道眼未明,纵横习气安可辩焉。自云曰:此某家笔墨,此某家法派,犹有人之示盲丑妇之评丑妇尔,赏鉴云乎哉!不立一法,是无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昌也,学者知之乎?时辛未二月,余将南还,客且憨斋宫纸余案,主人慎庵先生索画并识请教。清湘枝下人、石涛、元济。”
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山水图》题识:“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既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千百年来遂使今人不能出一头地也。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冤哉!”
这则画论很清晰的说出立法的重要性,古人(也指前代画家)为立法的时候,没有总结,不知道更古的画家师法的是什么样的方法,而经过总结,有了自己的方法,成为规模文章后,后人又很难脱离总结后的方法,这也是后人不能超越前人的根本原因。他强调在师古人之迹的同时,师法古人的心理最重要,理解古人的创作心理,创作思路,这比师法古人的绘画之迹更能得到画理。而从这则又重新对自己以前的理论做深入的思考,结合古人,强调自我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理论前身。
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仿倪高士立幅精品》题跋:“倪高士画如浪沙溪石,随转随住,出乎自然,而一股空灵清润之气,冷冷逼人。后世徒摹其枯索寒俭处,此画之所以无元神也。”这则论画中,能够看出这一时期的石涛是很清楚的,他的创作不再是年轻时期的盲目轻狂,而是对自提出的理论做论据,讲出自己对倪云林的理解,从理解中来阐述师古人之心的重要性。又为前面的理论作了进一步的补充。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跋渐江所作《晓江风便图》题句:“笔墨高秀,自云林(倪瓒)之后罕传,渐公得之一变。后诸公实学云林,而实是渐江一脉。公游黄山最久,故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风骨冷然生话。
康熙三十七年戊寅(1698)八大山人《大涤草堂图》题跋曰:“西江山人称八大,往往游戏笔墨外。心奇迹奇放浪观,笔欹墨舞真三昧。有时对客发痴颠,佯狂诗酒呼青天。须臾大醉草千纸,书法画法前人前。眼高百代古无比,旁人赞美公不喜。胡然图就特丫叉,抹之大笑曰小伎。四方知交皆问予,一年迹踪那得知。程子抱犊问予道,雪个当年即是伊。公皆与我同日病,刚出世时天地震。八大无家还是家,清湘四海空双鬓。公时闻我客邗江,临溪新构大涤堂。寄来巨幅真堪涤,炎蒸六月飞秋霜。老人知意何堪涤,言犹在耳尘沙历。一念万年鸣指间,洗空世界听霹雳。”从此诗中很多的语句都可以清楚地读到石涛对八大山人的赞美,在他的眼中,八大山人的创作风格,与创作思路是与自己的“我用我法”、“一画”之法巧妙契合的,真有知音的感觉,所以他盛赞八大山人“书法画法前人前,眼高百代古无比”,旁人赞美公不喜,但自己的赞美是基于找到知音的痴狂,激动而赞美的。对八大山人的赞美和评价还有,说八大山人无家但终究是大家风范,因为《大涤草堂图》正画出了自己可堪涤的内心世界,所以他要洗空自己的内心杂念,是因为他看到了知音带给他的共鸣。这也是《画语录》成书的必然。
关键词:石涛;山水画;画风转变;美学追求
石涛的画作很丰富,由年少时开始书画艺术的临摹和创作开始,在师古人的过程中,对于古人的法的理解,由前人单纯对自然的搬运式临摹到自己对法的阐述,提出“我自用我法”的概念。在此期间正是旅居宣城的时期,结识了很多当时非常有名的画家,比如梅清,梅庚等,在禅学上结识了旅庵禅师并进一步深化了其对自己禅学的影响。这一时期于黄山创作的作品最多,并彻悟了很多关于画法师法的问题。
一、石涛早期山水画作品与美学思想研究
从石涛的画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画作大都是以黄山为主,也有一些是写的敬亭山。有《山水册》、《黄山图》、《清音阁图》、《黄山图卷》、《黄山草堂图》、《莲花峰》等作品,可见石涛对与黄山的感情。更能体现出新安画派对于石涛的影响。新安画派的格调为静,而以梅清为首的宣城画派吸收其静,深深的影响着石涛的绘画风格。所以他这一时期的山水画风基本上属于动静结合的宣城派。那么就从石涛的山水画中来谈谈石涛作品风格的变化。
顺治十四年丁酉题《黄山图》和《坐看云起时》时有论曰: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此时二十几岁的石涛通过对大自然写生的感悟已经开始对画法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从宋代绘画南北宗的论点开始,再通过张融书宗二王的理论依据,开始自问“我宗耶?宗我耶?”,想必是对前人画法的剖析,觉得依于前人的古法便不会有自己的面貌,也就不会出入头地,所以他大胆提出“我自用我法”。
康熙六年丁未(1667)题《黄山图》有诗曰:“黄山是我师,黄山是我友。石涛通过对黄山松的观察以及长时间的深入黄山写生的经历,找到了自己绘画多年疑惑的答案。这是一种心灵最大的满足。所以他敢说:“黄山是我师,黄山是我友。”通过黄山的写生,如获至宝,发出“我自用我法”的最强劲的声音“往来无路一声大喝旌旗走!”这是绘画.心迹极度放旷后的呐喊。
二、石涛中期山水画作品与美学思想研究
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在敬亭山作画时题跋。“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声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意懒则浅薄无神,.不能书画。多则泛滥,少则精雄。善藏者,勿求于纸之长短粗细。古人片纸只字,价重干金者,求之不易也。求之不易,则举笔时亦不易也。故有真精神出现于世。二空山无入,左右都散,独坐无事,弄笔亦快。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为苍公作《山水卷》题跋:“万点恶墨,.恼杀米颠;几线柔痕,笑倒北苑。远而不合,不知山水之潆洄;近而多繁,只见村舍之鄙俚。从踝臼中死绝心眼,自是仙子临风,肤骨逼现灵气。”讲求自己的主张,才能使自己的绘画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对于前人的山水画创作构图关系,他还是谈了自己的观点,但更重要的是,他将绘画的内在精神状态谈的很清楚,“仙子临风,肤骨逼现灵气。”
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题画有:“打鼓用杉木之杈,写字拈羊毫之笔,却也一时快意。千载之下,得失难言。若无荆关之手,又谁敢拈弄?此道亦然。悟后始信吾言。”
从此论中我们能够读懂,他的主张,从事什么样的东西,用什么样的材质。而不能偏离法度,偏离主题。从此论中也能看出,这一时期的石涛内心对前人传统是开始很注意了,也在前人的创作基础上与自己的内心产生共鸣,可见荆关山水对他还是有很深影响的,也能从中感受到石涛的思想开始出现了小范围的回归传统。
三、石涛晚期山水画作品与美学思想研究
昔时见“我用我法”四字,心甚喜之。盖为今世画家专一演习古人,芝之者亦旦某笔肖某法,某笔不肖可唾矣。此皆能自用法不已,超过寻常辈耶。及今番悟之.却又不然。夫茫茫大盖之中,只有一法,得此一法,则无往而非法,而必拘拘然名之为我法,又何法耶。总之,意动则情生,情生则力举,力举则发而为制度文章。其实不过本来之一悟,遂能变化无穷,规模不一。今吾写此数幅,并不求古人,并不定用我法。皆是动乎意,生乎情,举乎力,发乎文章已成变化规模。噫嘻!
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北京题《搜尽奇峰打草稿》画:“郭河阳论画,山有可望者、可游者、可居者。余曰:江南江北,水路平川,新沙古岸,是可居者;浅在赤壁苍横,湖桥断岸,深则林峦翠滴,瀑水悬争,是可游者;峰峰如云,飞岩堕日,山无凡土,石长无根,木不妄有,是可望者。今之游于笔墨者,总是名山大川.未览幽岩,独屋何居。出郭何曾百里,入室岂客半年。交泛滥之酒杯,货簇新之古董。道眼未明,纵横习气安可辩焉。自云曰:此某家笔墨,此某家法派,犹有人之示盲丑妇之评丑妇尔,赏鉴云乎哉!不立一法,是无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昌也,学者知之乎?时辛未二月,余将南还,客且憨斋宫纸余案,主人慎庵先生索画并识请教。清湘枝下人、石涛、元济。”
康熙三十一年壬申(1692)《山水图》题识:“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既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千百年来遂使今人不能出一头地也。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冤哉!”
这则画论很清晰的说出立法的重要性,古人(也指前代画家)为立法的时候,没有总结,不知道更古的画家师法的是什么样的方法,而经过总结,有了自己的方法,成为规模文章后,后人又很难脱离总结后的方法,这也是后人不能超越前人的根本原因。他强调在师古人之迹的同时,师法古人的心理最重要,理解古人的创作心理,创作思路,这比师法古人的绘画之迹更能得到画理。而从这则又重新对自己以前的理论做深入的思考,结合古人,强调自我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理论前身。
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仿倪高士立幅精品》题跋:“倪高士画如浪沙溪石,随转随住,出乎自然,而一股空灵清润之气,冷冷逼人。后世徒摹其枯索寒俭处,此画之所以无元神也。”这则论画中,能够看出这一时期的石涛是很清楚的,他的创作不再是年轻时期的盲目轻狂,而是对自提出的理论做论据,讲出自己对倪云林的理解,从理解中来阐述师古人之心的重要性。又为前面的理论作了进一步的补充。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跋渐江所作《晓江风便图》题句:“笔墨高秀,自云林(倪瓒)之后罕传,渐公得之一变。后诸公实学云林,而实是渐江一脉。公游黄山最久,故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风骨冷然生话。
康熙三十七年戊寅(1698)八大山人《大涤草堂图》题跋曰:“西江山人称八大,往往游戏笔墨外。心奇迹奇放浪观,笔欹墨舞真三昧。有时对客发痴颠,佯狂诗酒呼青天。须臾大醉草千纸,书法画法前人前。眼高百代古无比,旁人赞美公不喜。胡然图就特丫叉,抹之大笑曰小伎。四方知交皆问予,一年迹踪那得知。程子抱犊问予道,雪个当年即是伊。公皆与我同日病,刚出世时天地震。八大无家还是家,清湘四海空双鬓。公时闻我客邗江,临溪新构大涤堂。寄来巨幅真堪涤,炎蒸六月飞秋霜。老人知意何堪涤,言犹在耳尘沙历。一念万年鸣指间,洗空世界听霹雳。”从此诗中很多的语句都可以清楚地读到石涛对八大山人的赞美,在他的眼中,八大山人的创作风格,与创作思路是与自己的“我用我法”、“一画”之法巧妙契合的,真有知音的感觉,所以他盛赞八大山人“书法画法前人前,眼高百代古无比”,旁人赞美公不喜,但自己的赞美是基于找到知音的痴狂,激动而赞美的。对八大山人的赞美和评价还有,说八大山人无家但终究是大家风范,因为《大涤草堂图》正画出了自己可堪涤的内心世界,所以他要洗空自己的内心杂念,是因为他看到了知音带给他的共鸣。这也是《画语录》成书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