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晋剧,是中国传统戏曲,是我国北方的重要戏曲剧种,也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晋剧拥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晋剧的发展现状并不理想,观众层断代、演出剧目得不到更新、戏剧人才加速流失等问题不断削弱着晋剧的影响力。而晋剧传承百年,从繁荣兴盛到面临生存困境,一定有其深刻的内在根源。因此,对晋剧传播方式的研究和了解有助于我们对晋剧进行辩证的看待和分析,也有助于晋剧这一传统艺术适应新的时代条件,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晋剧;传统艺术;传播模式
晋剧,是中国传统的戏曲,是我国北方的重要戏曲剧种,也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由此观之,晋剧拥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晋剧作为山西的传统艺术,经过几百年的沉浮早已在大众心中扎根,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行业模式与生态环境。1977年后,晋剧逐渐恢复了古装戏的演出,但是上演的剧目良莠不齐,能扬名立万的名角也寥寥无几,观众层断代、演出剧目得不到更新、戏剧人才加速流失等问题不断削弱着晋剧的影响力。
艺术传播是艺术活动的关键环节,晋剧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从产生、发展到兴盛都离不开传播媒介的支持。晋剧在过去是随着晋商的经营足迹而宣传扩散的,晋商的生意发展到哪里,晋剧的舞台就扎根到哪里,因此,过去晋剧的传播媒介单一,受地域和人口限制。但是在互联网遍布全球的今天,仅仅靠人口相传是很难继續生存发展的,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尽可能拓展更多的传播渠道才是当前晋剧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通过现场演出形式传播
晋剧作为传统的地方性戏曲在传播上是依附于当地环境的,因此晋剧最主要最直接的传播方式就是现场演出,不论是在城市剧场表演还是乡下搭台表演。乡下至今还保持着这样的传统:每到逢年过节、农闲、走庙会等大型节日,晋剧演出是必备的节目。以山西省晋剧院为例,一年在乡下演出大概500场左右,在城市剧院大概只有十分之一的演出数量。老戏迷们为了支持自己喜爱的演员,奔波几十里赶到村头去观看演出,现场水泄不通,场场爆满,气氛热烈,可以看出晋剧在农村中是非常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虽然现场演出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很强,但是这种传播方式受到的限制也极多,无论是从地域上还是从时间上都不利于晋剧向外传播,仅仅局限在演出地区周边,难以拓展新的观众群体。因此,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与当代社会现代化的传播方式产生了矛盾,人们开始寻求新的传播方式来为晋剧的传播发展带来新的机会。
二、通过磁带、CD等媒介传播
早期的晋剧传播主要依存于传统的传播媒介,例如:黑胶唱片、磁带、录像带等。发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百代、胜利晋剧黑胶唱片,是至今留存最早的晋剧音频。其中收藏了盖天红、毛毛旦、天贵旦、三儿生等诸多早期艺人演唱的经典唱段,为我们展现了当时晋剧的情况,为现在晋剧的研究留下宝贵的资料。随着传播媒介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录像带出现了,大批晋剧名角的唱段通过录像带流传到了戏迷手里,受到许多戏迷的追捧。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CD唱片高质量的画质和清晰的声音备受人们的喜爱,大量晋剧名段以CD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成为人们观看晋剧和收藏的首选,例如《樊梨花》《打金枝》等,CD的流行为晋剧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直到现在很多老一辈戏迷家里还保存着当时的CD。之后,随着电影电视剧等新的传播模式的兴起,晋剧也跟着时代的节奏,不断进步。
三、通过电影媒介传播
1955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晋剧电影《打金枝》是晋剧史上第一部电影作品。此后,《三关点将》《卧虎令》《金水桥》等众多晋剧经典剧目陆续被拍成电影作品,并伴随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使晋剧突破地域局限,被全国听众所熟知,拥有了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2013年新编晋剧电影《傅山进京》的出现,尝试着将晋剧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传统与现代兼具,更符合现代人们的期待,形成了现代晋剧的典范。
四、通过电视媒介传播
后期,在晋剧艺术成功涉足电影领域,吸引了一批年轻观众后,晋剧开始陆陆续续与电视剧相结合,不断尝试新的创作方式,从1980年开始,李希茂指导的第一部晋剧电视作品《血泪铭》出现,开创了晋剧电视的先河,使得晋剧艺术有了更广泛的展示空间和观看人群,促进了晋剧艺术的传播。与此同时,晋剧在传统媒介中的传播,也不仅仅局限于播放录制好的选段了,而是逐步寻求自主、创新,尝试着将受众的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交流。为此,山西电视台专门开设了一档节目《走进大戏台》,它融知识性、娱乐性、艺术性于一体,利用名家献艺、新人比拼等形式来让观众自主选择最喜爱的角色,利用现代传媒的优势来吸引不同的受众,挖掘戏曲人才,宣扬传统戏曲文化。这不仅为更多的青年演员搭建了自我展示的舞台,也给戏迷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拉近了演员和观众的距离,构建了晋剧传承的新方式。同时,晋剧还在山西的城市宣传片中亮相,不再局限于现场演出,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等现代传播手段全方位的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晋剧。
五、通过网络、新媒体传播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求新求变,传统媒介也在不断寻求创新以符合社会的变化,晋剧的传播也因此走向了新道路。除了传统媒介之外,晋剧也开始尝试运用新媒体传播,例如喜马拉雅FM的《晋剧艺术》、山西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晋剧欣赏》、优酷土豆视频、爱奇艺视频上的晋剧选段等等。它借助于网络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用更富新意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互联网传播作为当今时代的主流,为晋剧的传播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2012年11月,山西省政府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关于戏曲发展传承的政策,创办了集门户、论坛、视频于一体的晋剧现代化综合门户网站“中国晋剧艺术网”。同时,推出了晋剧新闻资讯、晋剧名家戏迷动态、共享晋剧视频及音乐、晋剧戏迷之家网络资源共享保护中心等。丰富的资源优势使其跻身为全国戏曲网络行业中的现代化戏曲行业品牌,也为晋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展示、传播与交流搭建了最佳的桥梁。同时,网络的主动性也带给了戏迷全新的体验,戏迷们不再局限于当前的演出,有了自主选择的空间,更有利于晋剧的传播。 现代传媒的出现对艺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丰富的现代传播方式为艺术的传播提供了多样的快速的渠道。但在现代传播不断促进艺术发展的同时,也对艺术本身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打击。现代传媒出现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因而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商品化”。出现了为迎合消费者而生的媚俗艺术。传统的艺术已经逐渐丧失了从前“贵族文化”的地位,逐渐在现代传播媒介的刺激和影响下失去了本身的艺术特色和文化认同,或者被同化或者消失在历史舞台上。其实,就晋剧目前的状况来看,它正经历着被同化、消失或者走出一条新道路的艰难选择。在国家、政府和晋剧人的努力下,晋剧当前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新特征,我们不能说它已经完全走出了低谷迎来了新生,只能说,晋剧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山西省有着繁荣的晋剧市场,我们所要做的,是把这种潜力挖掘出来,将晋剧的优势放大,从全方位,多角度的视角来传播晋剧,让晋剧这种传统的民族艺术和文化得到传承,重现辉煌。
参考文献:
[1]孙枫.晋剧史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3.
[2]宋俊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戏曲研究的新路向[J].文藝研究,2007(2):96-104.
[3]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组委会研讨部.传承与发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4]刘文峰.全国剧种剧团现状报告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5]李成丽.关于晋剧艺术的“碎片式”推广应用研究[J].太原大学学报,2012(1):70-73.
[6]王潇.山西省晋剧院一团近十年管理模式变迁状况初探[J].大众文艺,2014(22):184-186.
[7]白向杰,祁爱斌.建设晋剧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坚实基地[J].艺术评论,2014(1):108-109.
[8]邱怀生,芦柳源.传播媒介变革下的中国传统戏曲发展:以晋剧为例[J].艺术百家,2016(5):190-192,197.
[9]李颖.传统戏剧艺术的现代生态传播[J].戏剧文学,2012(12):90-95.
[10]冯建志.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对戏曲艺术电视传播的思考[J].南都学坛,2013(1):137-140.
[11]韩晓飞.晋剧的历史渊源[EB/OL].(2011-07-03)[2021-
07-27].http://www.xijucn.com/html/jinju/20110703/26889.html.
作者单位:
山西传媒学院
关键词:晋剧;传统艺术;传播模式
晋剧,是中国传统的戏曲,是我国北方的重要戏曲剧种,也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由此观之,晋剧拥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晋剧作为山西的传统艺术,经过几百年的沉浮早已在大众心中扎根,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行业模式与生态环境。1977年后,晋剧逐渐恢复了古装戏的演出,但是上演的剧目良莠不齐,能扬名立万的名角也寥寥无几,观众层断代、演出剧目得不到更新、戏剧人才加速流失等问题不断削弱着晋剧的影响力。
艺术传播是艺术活动的关键环节,晋剧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从产生、发展到兴盛都离不开传播媒介的支持。晋剧在过去是随着晋商的经营足迹而宣传扩散的,晋商的生意发展到哪里,晋剧的舞台就扎根到哪里,因此,过去晋剧的传播媒介单一,受地域和人口限制。但是在互联网遍布全球的今天,仅仅靠人口相传是很难继續生存发展的,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尽可能拓展更多的传播渠道才是当前晋剧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通过现场演出形式传播
晋剧作为传统的地方性戏曲在传播上是依附于当地环境的,因此晋剧最主要最直接的传播方式就是现场演出,不论是在城市剧场表演还是乡下搭台表演。乡下至今还保持着这样的传统:每到逢年过节、农闲、走庙会等大型节日,晋剧演出是必备的节目。以山西省晋剧院为例,一年在乡下演出大概500场左右,在城市剧院大概只有十分之一的演出数量。老戏迷们为了支持自己喜爱的演员,奔波几十里赶到村头去观看演出,现场水泄不通,场场爆满,气氛热烈,可以看出晋剧在农村中是非常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虽然现场演出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很强,但是这种传播方式受到的限制也极多,无论是从地域上还是从时间上都不利于晋剧向外传播,仅仅局限在演出地区周边,难以拓展新的观众群体。因此,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与当代社会现代化的传播方式产生了矛盾,人们开始寻求新的传播方式来为晋剧的传播发展带来新的机会。
二、通过磁带、CD等媒介传播
早期的晋剧传播主要依存于传统的传播媒介,例如:黑胶唱片、磁带、录像带等。发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百代、胜利晋剧黑胶唱片,是至今留存最早的晋剧音频。其中收藏了盖天红、毛毛旦、天贵旦、三儿生等诸多早期艺人演唱的经典唱段,为我们展现了当时晋剧的情况,为现在晋剧的研究留下宝贵的资料。随着传播媒介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录像带出现了,大批晋剧名角的唱段通过录像带流传到了戏迷手里,受到许多戏迷的追捧。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CD唱片高质量的画质和清晰的声音备受人们的喜爱,大量晋剧名段以CD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成为人们观看晋剧和收藏的首选,例如《樊梨花》《打金枝》等,CD的流行为晋剧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直到现在很多老一辈戏迷家里还保存着当时的CD。之后,随着电影电视剧等新的传播模式的兴起,晋剧也跟着时代的节奏,不断进步。
三、通过电影媒介传播
1955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晋剧电影《打金枝》是晋剧史上第一部电影作品。此后,《三关点将》《卧虎令》《金水桥》等众多晋剧经典剧目陆续被拍成电影作品,并伴随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使晋剧突破地域局限,被全国听众所熟知,拥有了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2013年新编晋剧电影《傅山进京》的出现,尝试着将晋剧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传统与现代兼具,更符合现代人们的期待,形成了现代晋剧的典范。
四、通过电视媒介传播
后期,在晋剧艺术成功涉足电影领域,吸引了一批年轻观众后,晋剧开始陆陆续续与电视剧相结合,不断尝试新的创作方式,从1980年开始,李希茂指导的第一部晋剧电视作品《血泪铭》出现,开创了晋剧电视的先河,使得晋剧艺术有了更广泛的展示空间和观看人群,促进了晋剧艺术的传播。与此同时,晋剧在传统媒介中的传播,也不仅仅局限于播放录制好的选段了,而是逐步寻求自主、创新,尝试着将受众的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交流。为此,山西电视台专门开设了一档节目《走进大戏台》,它融知识性、娱乐性、艺术性于一体,利用名家献艺、新人比拼等形式来让观众自主选择最喜爱的角色,利用现代传媒的优势来吸引不同的受众,挖掘戏曲人才,宣扬传统戏曲文化。这不仅为更多的青年演员搭建了自我展示的舞台,也给戏迷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拉近了演员和观众的距离,构建了晋剧传承的新方式。同时,晋剧还在山西的城市宣传片中亮相,不再局限于现场演出,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等现代传播手段全方位的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晋剧。
五、通过网络、新媒体传播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求新求变,传统媒介也在不断寻求创新以符合社会的变化,晋剧的传播也因此走向了新道路。除了传统媒介之外,晋剧也开始尝试运用新媒体传播,例如喜马拉雅FM的《晋剧艺术》、山西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晋剧欣赏》、优酷土豆视频、爱奇艺视频上的晋剧选段等等。它借助于网络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用更富新意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互联网传播作为当今时代的主流,为晋剧的传播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2012年11月,山西省政府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关于戏曲发展传承的政策,创办了集门户、论坛、视频于一体的晋剧现代化综合门户网站“中国晋剧艺术网”。同时,推出了晋剧新闻资讯、晋剧名家戏迷动态、共享晋剧视频及音乐、晋剧戏迷之家网络资源共享保护中心等。丰富的资源优势使其跻身为全国戏曲网络行业中的现代化戏曲行业品牌,也为晋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展示、传播与交流搭建了最佳的桥梁。同时,网络的主动性也带给了戏迷全新的体验,戏迷们不再局限于当前的演出,有了自主选择的空间,更有利于晋剧的传播。 现代传媒的出现对艺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丰富的现代传播方式为艺术的传播提供了多样的快速的渠道。但在现代传播不断促进艺术发展的同时,也对艺术本身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打击。现代传媒出现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因而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商品化”。出现了为迎合消费者而生的媚俗艺术。传统的艺术已经逐渐丧失了从前“贵族文化”的地位,逐渐在现代传播媒介的刺激和影响下失去了本身的艺术特色和文化认同,或者被同化或者消失在历史舞台上。其实,就晋剧目前的状况来看,它正经历着被同化、消失或者走出一条新道路的艰难选择。在国家、政府和晋剧人的努力下,晋剧当前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新特征,我们不能说它已经完全走出了低谷迎来了新生,只能说,晋剧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山西省有着繁荣的晋剧市场,我们所要做的,是把这种潜力挖掘出来,将晋剧的优势放大,从全方位,多角度的视角来传播晋剧,让晋剧这种传统的民族艺术和文化得到传承,重现辉煌。
参考文献:
[1]孙枫.晋剧史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3.
[2]宋俊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戏曲研究的新路向[J].文藝研究,2007(2):96-104.
[3]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组委会研讨部.传承与发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4]刘文峰.全国剧种剧团现状报告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5]李成丽.关于晋剧艺术的“碎片式”推广应用研究[J].太原大学学报,2012(1):70-73.
[6]王潇.山西省晋剧院一团近十年管理模式变迁状况初探[J].大众文艺,2014(22):184-186.
[7]白向杰,祁爱斌.建设晋剧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坚实基地[J].艺术评论,2014(1):108-109.
[8]邱怀生,芦柳源.传播媒介变革下的中国传统戏曲发展:以晋剧为例[J].艺术百家,2016(5):190-192,197.
[9]李颖.传统戏剧艺术的现代生态传播[J].戏剧文学,2012(12):90-95.
[10]冯建志.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对戏曲艺术电视传播的思考[J].南都学坛,2013(1):137-140.
[11]韩晓飞.晋剧的历史渊源[EB/OL].(2011-07-03)[2021-
07-27].http://www.xijucn.com/html/jinju/20110703/26889.html.
作者单位:
山西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