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与危险因素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739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回顾性收集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科系统住院患儿中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CRT)的临床资料,了解我国儿童CRT发生情况。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科系统住院CRT患儿病例资料,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

结果

共42例CRT患儿,男女比例为1.0:0.5,男女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2);发病年龄中位数7岁4个月(2个月~15岁6个月),<1岁占16.7%(7/42例),其次为13~14岁占11.9%(5/42例);CRT发生距置管间隔时间的中位数为9 d(范围1~81 d),置管后0~10 d为发生CRT高峰期(52.5%,21/40例),其次为10~20 d(35.0%,14/40例);原发病以血液肿瘤疾病、肾脏疾病及深部真菌感染居多。发生血栓位置右侧置管(57.1%,24/42例)稍多于左侧(38.1%,18/42例);病例均经B超检查获得确诊,其中无症状者占28.6%(12/42例)。确诊后7.1%(3/42例)采用患肢制动、热敷等保守治疗,7.1%(3/42例)行导管拔除,33.3%(14/42例)在拔管基础上使用抗凝剂和/或溶栓剂。1周后共22例复查B超,其中血栓较前缩小54.5%(12/22例),且均为干预病例;血栓较前增长22.7%(5/22例);血栓无明显变化22.7%(5/22例)。3例在发生CRT拔出导管后因病情需要重新置管,且3例均再次复发,复发率为100%。

结论

儿童CRT以婴儿及年长儿多见;多发生在置管20 d以内;常发生于患有血液肿瘤、肾脏疾病及深部真菌感染的患儿;对放置导管的患儿应进行常规超声检查,监测血栓的发生;发生CRT时及时应用抗凝、溶栓治疗,必要时拔出导管治疗有效,重新放置导管有CRT复发的可能。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分裂症首发患者前额叶和丘脑神经生化代谢物质的药物治疗变化特点。方法纳入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患者42例(早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应用单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应用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多体素分析技术检测患者前额叶和丘脑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胆碱复合物(Cho)与肌酸复合物(Cr)水平。40例健康同龄
食物过敏是指人接触过某种食物,再次摄入时,机体对之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出现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由此引发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目前报道,有170余种食物可导致过敏,以下几种致敏原:牛奶、鸡蛋、花生、坚果、有壳海鲜、大豆、小麦等引起90%以上的食物过敏。消化系统过敏症状的出现与致敏原的特性(包括蛋白质的家族属性、三维结构、生物活性和对消化的稳定性)和机体本身状态(遗传因素、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完整性、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情及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入院时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比较发生脑干脑炎、肺水肿、肺出血和循环衰竭并发症及死亡患儿NT-proBNP水平的差异,作出NT-proBNP水平对诊断各类并发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脑干脑炎组血清N
脓毒症免疫抑制及不良预后关系引起了广泛关注,免疫调节治疗一直是重症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多项研究显示提升淋巴细胞功能可改善脓毒症的预后,现将脓毒症免疫紊乱、免疫调节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探讨免疫调节治疗脓毒症的价值。
目的采用益生菌制剂对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进行治疗,以了解其对肠道菌群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1.将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84例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采用简单数字表随机法分成益生菌干预组和非干预组。采用SYBR Green I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肠道细菌,比较益生菌干预组与非干预组肠道3种代表细菌数量的变化。2.检测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氨水平、胆固醇
目的系统评价胸膜腔内注入纤溶剂治疗儿童脓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维普数据库(VIP)、Cochrane图书馆循证医学评价数据库,收集胸膜腔内注入纤溶剂治疗儿童脓胸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按Cochrane系统评价标准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对同质研究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而对
期刊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许多严重危及生命的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各种抗生素的研制、开发与利用迅速发展并应用到多个领域。由于各种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细菌耐药的出现和细菌耐药率不断增高成为全球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致病菌的耐药性不仅降低抗生素的有效率,也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抗生素降阶梯疗法可以快速有效地控制重症感染,避免引起细菌耐药和诱发真菌感染。加强儿科抗生素合理应用势在必行,应加强抗生素的管理,提高对抗
目的评估生酮饮食(KD)疗法在婴儿痉挛中的疗效、依从性及安全性,从而为婴儿痉挛的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对25例临床诊断为婴儿痉挛的患儿进行KD治疗。患儿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除外代谢性疾病,行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血脂、肝功能、心电图、脑电图、泌尿系统彩超等相关检查。患儿入院后均用过抗癫药后采用KD疗法,所有患儿不经过禁食直接启动KD。随访其疗效、依从性及不良反应。结果
重症患者一旦继发急性肾损伤(AKI),病死率和慢性肾脏病变的后遗症概率则会增加。因而国际上多个学科组织的专家致力于研究早期识别和诊断AKI的方法,并对AKI诊断标准不断调整,以提高其诊断的灵敏性。脓毒症是小儿住院的常见病因,也是目前导致重症患儿发生AKI的最常见原因,提高对脓毒症患儿AKI的早期识别能力,对改善脓毒症患儿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