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现状与改进途径研究

来源 :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qian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强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是高职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由于课程设置和目标培养的原因,高职毕业生比本科毕业生上手快、实践能力强。但在理论修养、文化素质等方面与本科生相比相去甚远。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克服那种专科生只要掌握必须够作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应用能力就足够了的教学指导思想,积极开展通识教育,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通识教育;人文素质培养;通识课程体系建设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210-02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实用型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进行教育改革,逐步建立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高职教育的关键,同时也是高职教育的弱点,因此,转变观念,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最基本和最突出的问题。
  一、建立人格本位的新型高职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人的素质要求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能力本位的概念已构建不了成功的人的完整概念,它要求教育所培养的人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者,而且还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最具开拓精神的人,最善于合作的人。因此,从教育学的角度看,高职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能够从事职业、具有行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更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人。这就意味着素质教育应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独立人格、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体。但是素质教育只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实际上在西方流行并为港台所提倡的教育模式是通识教育。由于素质教育强调包括专业在内的课堂教学,是对专业教育的超越,表现为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向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深化。而通识教育则试图通过一套专业性的课程来矫正和弥补专业教育的偏失和不足,因此两者在本质上都是针对过度专业化导致学生片面发展问题而提出的,都以培养高素质的人为宗旨。由于通识教育在西方已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其基本理论已经成熟,而素质教育只是近期才提出来的,实践环节十分薄弱,许多正确的思想还没有形成可操作的实践方案。因此,要建立人格本位的新型高职教育体系,就应当借鉴西方通识教育的方法系统,构建高职教育人文素质培养的新模式。
  高职教育如以人格本位的构建为标准,则必然以通识教育为教育的基石;如以市场需要为核心,则必然以通识教育附庸,因为通识教育更多地是培养人的修养,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品味,明了人生的价值,基本上不给予受教育者谋生的技能,也不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挂钩。但是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必然受制于社会主导制度。现代社会,经济活动及其要求逐步渗入到各种社会制度,成为支配性因素,教育也越来越成为市场经济的附庸,教育的目标越来越以市场需求为转移,大学生在校所学的东西与日后的经济收益直接挂钩,兴趣、爱好、所学之物本身的价值,乃至个人的性格、能力合适与否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更不用该人格修养的培育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而言,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受教育者将来能有不错的经济收益。这种忽视人文教育的一些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如人的素质下降、知识单一,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人文关怀、语言的粗鄙化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中较以往更受到重视,但只是量的变化,没有质的改变。[2]显然,高职院校当前的重点是推动文化素质教育的普及和通识教育示范性基地建设,“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延伸,整体推陈出新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1]
  二、高职教育人文素质培养与通识课程建设的现状
  尽管教育部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要求,但高职院校通识课程开设的现状与实效却与教育部的初衷相去甚远。主要表现为:
  (一)理论上实用化取向明显
  我国高职教育的“专业教育”和“应试教育”倾向严重,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独立和完备,忽视相邻学说的兼容和渗透,特别是对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认为人文教育无非是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补充一些人文知识,提升学生审美品位等。
  (二)实践中片面理解“必须、够用”原则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培养高职高专人才要以“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然而不少高校并没有真正理解“必须、够用”原则既必须又够用的双向规范性,反而消极地利用它,完全把基础理论课当作任人装扮的小女孩,为我所用,为我所需,作了实用主义的随意解读。[2]同样学生也以此為依据,选择对他们日后就业竞争有利的课程,而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课程却很少有人问津。这种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片面追求实用的倾向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是深远的。
  (三)将通识教育等同于非专业教育
  高职教育的通识化就是要改革高职院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的技能型人才适应能力差的弊端,但不是削弱专业,而是注重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注重专业横向拓宽和纵向延伸。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教育,人们逐渐认识到在专业教育中除了知识之外,还必须注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创新力的培养已经被提到重要地位。因此,通识教育教学思想的推出和执行,正是保证转变思想,超越专业,突出以学生人格发展为本的观念的有效手段的根本目的。
  三、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思路和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
  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但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等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许多高职科院校也没有积极地以通识课程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使得高职教育在重视科学和技术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自由教育中人的心灵的育化和人格的培养,忽视了人的精神和价值养成。这种情况加剧了高职教育工作中技术化、非教养化和功利主义急功近利倾向,导致了高职生的片面发展和人文精神的严重滑坡。   (二)改革教学计划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首先要建立与通识教育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系统,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哲学及美育因素。哲学和美育知识具有三种特殊作用:能调和感情,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能陶冶人们的心灵,使人变得高尚纯洁;能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从培养思维的意义上讲,不借助哲学的话,任何科学研究也是不能完成的。因此,教师应在专业教学中充分挖掘哲学及美育因素,以此舒展学生思维,开启学生心灵,促进学生知、情、意协和,追求人生真、善、美。如此开展通识教育,一定卓有成效。
  (三)建立核心课程系统和人才培养模式系统
  课程是承载知识的重要媒体。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需设置哪些最基本、最必需的人文社科通识教育课程,用怎样的模块方式来选择,以构成比较完整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这些问题是否能正确处理已经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目前比较成功的模式是1982年哈佛文理学院院长Rosovsky提出“核心课程”的通识教育不仅使通识教育具有清晰的理念,而且还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方法,成为大学教育中一个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要培养一流的高职学科生,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通识课程系统,一是要明确通识目标,努力保持非专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平衡。二是通过分类必修,保障学生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总体把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建设应当借鉴通识教育的课程模式。三是坚持学业标准和适应学生个性相统一。
  (四)师资到位
  师资队伍建设对专业精深的掌握仍然是培养一流高职学生的基本条件。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如果没有高深的专业技能与学术修养,培养出的学生也不会是一流的。淡化专业,也不意味着不要专业,我们反对的只是那种对高职学生培养得过于细致的专业划分。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重组、开发的同时,应全方位深入挖掘教材深蕴的外延教育因素,科学处理,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使之更具有“通识性”;把通识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内容中去,使之更富于现实感和时代感,以提高高职学生文化素质,从而促进个性发展。
  (五)改革教学方法
  彻底摒弃过去“满堂灌”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社会调查等方式,实施论坛式、研究式教学,讨论、讲授、辅导、实验、案例、模拟、自学多种方式并重,鼓励研究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通识教育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能力的培养及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因此,在教学方法运用上,通识教育首先着眼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组织指导学生的独立学习上,并不断提高学习活动的独立性和相互配合,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养成科学的认知习惯。[3]
  参考文献:
  [1]叶莎莎.整体推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报.2005.10.23:A1-2
  [2]张健.关于“必须、够用”的解读与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5.9:54-55
  [3]张会霞. 基于人格本位的高职课程模式改革探析.管理观察,2012.22
其他文献
【摘 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精英群体,他们的思想动态如何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精神生活同样存在于这个群体之内,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应该引起学校重视。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普遍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帮助每一位大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本文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相关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对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操作性,提出了必要的应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管类学科建设的需要,经济法教育已纳入了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但目前各高校的经济法课程的讲授现状存在很多弊端,为了实现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需要对经管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的讲授模式进行优化。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模式;经管类专业;优化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209-02  一、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法课程的必要性  (一)经管
期刊
【摘 要】汽车传动带在广西没有生产企业,但在广西却有诸如玉柴、柳汽等著名发动机生产企业,这些企业采购传动带时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进货检验,就保证不了传动带的质量,会造成发动机装配出厂后传动带使用寿命得不到保障,在严寒和酷热地区的使用性能也有所下降。为提高汽车传动带的使用性能和寿命,先对汽车传动带的生产工艺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为企业的进货检验和了解生产工艺提供第一手资料。  【关键词】汽车传动带
期刊
【摘 要】师德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身为人师,要有教师的崇高感和使命感,要有淡泊宁静的情怀,要有宽广的胸襟和气度,要有坚忍的意志和恒心,不断努力,树立自己良好的师德形象,让自己成为新时代优秀的教师。  【关键词】师德;崇高感;使命感;淡泊;胸襟;气度;坚韧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221-01  谈话,看似简单的日常沟通手段,在人们的交流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起着不可忽
期刊
【摘 要】微课翻转课堂在管理课程教学中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微课如何与管理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在管理课程教学中设计并应用微课,这是管理课程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教师让学生课前在家借助微课把握课程的重难点,然后在课堂上辅导学生将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这便是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汗学院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223-01 
期刊
【摘 要】对比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我国的职业教育目前有六个亟待破解的难题: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较低;缺乏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法规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中、高等职业教育脱节;企业参与力度不够。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难题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207-02  去年夏天,我参加了政府组织的赴欧洲考察职业教育团队,重点考察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期刊
【摘 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近几年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主要从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剖析,主要从高校毕业生本身、经济发展及相关政策这些方面提出建议缓解就业难状况。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职业定位;就业需求;就业扶持政策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214-02  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含义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个人层面。一个人只有实现了就业,才有
期刊
【摘 要】自洪堡大学开始,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可以从教学和研究实践的结合找到雏形。所谓双元是指参加职业培训的人员必须经历两个培训场地,一元即职业学校,一元即企企事行业等校外实训场地。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指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研习和在企事行业进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文章在分析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元制职教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期刊
【摘 要】学习型组织理论如今已日益被人们接收和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它是在管理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前沿的管理理论。运用学习型组织理念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创新工作,对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对高校的稳定和持续发展都大有益處。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理论;高校思想政治创新工作;实效性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225-01  中
期刊
【摘 要】学校教育教学中学习困难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所有实施教育的国家面临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当前学困生成为心理学理论界和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通过分析学困生的内涵、心理类型特征,进而提出教育干预策略,希望能给学困生、家长和学校提供一些指导,促进其良好发展。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特征;教育干预策略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227-0
期刊